08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九.docx
《08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九
08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九
《锦瑟》
锦瑟无故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咨询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词赏析之九: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叹。
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闻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
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缘故。
《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因此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此诗则紧紧抓写春旱的特点。
“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峻阻碍。
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见到“土”;树上无叶,只见到“条”。
因此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贴切。
“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
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
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上去煞是喧闹。
然而,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却是忧心如焚。
那个地点虽不明讲“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
相对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委婉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宕开一笔,写另一种场面,看似离题,然则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果讲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场面,则后两句能够讲是“观祈雨”的感叹。
前后两种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水庙前是许多小百姓,箫鼓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观赏歌舞。
一方是唯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
唯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咨询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
如此,一方是繁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淫与闲愁。
如此的对比,隐含着强烈的声讨:
世道难道如此不平啊..。
这一点作者虽已讲明却未讲尽,仍给读者以宽敞联想的空间。
此诗对比手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
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湘江曲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
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
白蘋茫茫鹧鸪飞。
张籍的东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判。
他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平常实奇崛的一首。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巧而富于情韵。
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
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
七个字中显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
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
联系全诗送不的情境来明白得,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
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
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刻,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清晨时分。
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刻,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首诗的后半首确实是如此。
“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大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不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
如果讲,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依旧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
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形。
“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站立江边眺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看起来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
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穷的意味。
作文赏析之九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通过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
描写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亮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作描写往往与语言描写结合在一起,从而能更好地刻划人物性格。
例如,方纪在《挥手之间》中,着力刻划毛泽东在机场向延安人民辞不的动作: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专门慢专门慢,象是在举一件十分繁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突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也不动了。
这一特定的、富有历史性的动作,表现了领导和同志、战友以及宽敞群众之间的亲热无间的关系,表现了无产了阶级革命家在历史转折关头断然作出的伟大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智大勇。
动作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或精选富有特点性的词语简笔描写;或抓住人物连贯性动作具体描写;或作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或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或对比描写;或同时并现描写,等等。
一、特点法精选富于特点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慢慢不济今后,钉钯难举,气力不加。
……那呆子道:
“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
”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
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吴承恩《西游记》
点评:
“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毂辘睡倒”等动作描写只能属于猪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连贯法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
连贯地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但是箍捅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用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守财奴》
点评:
其中的“掏”、“放”、“盯”、“摆”、“推”等动词构成连贯的动作群,深刻地揭示了葛朗台行动的内在动力——对金钞票的强烈占有欲,从而使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
——《水浒传》
点评:
这“揸”“一掌”‘’一拳”连接动作,正如金圣叹在眉批中所批:
“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描写鲁智深的这些动作,做到了充分的性格化。
三、特写法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集合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
他觉得鱼叉差不多扎进鱼身上了,因此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老人与海》
简评:
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杰出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品味到人的伟力、气概和聪慧。
四、对比法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
……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
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
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呵欠的那种痉挛动作压下去。
……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看起来打算反对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繁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复活》
点评:
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读出了沙皇统治下下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伪、专制。
五、反常法:
人物在某种条件下的反常动作,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
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
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样,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
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饧涩淫浪,不独将他二姊压倒,据珍琏评去,所见过的上下贵贱若干女子,皆未有此绰约风流者。
二人已酥麻如醉,不禁去招他一招,他那淫态风情,反将二人禁住。
那尤三姐放出手眼来略试一试,他弟兄两个竟全然无一点不识不见,连口中一句响亮话都没了,只是是酒色二字而已……
——《红楼梦》
点评:
尤三姐本是个自珍自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奇女子,但是,当她看到自己的姐姐已变成了贾珍、贾琏的玩物,这两个衣冠禽兽又将魔爪伸向自己时,她差不多无法再忍耐了。
这时,她就一反常态,以泼辣和放荡来捍卫自己的威严!
那个地点,表现的是尤三姐的抵抗性格,这一行动并不与她的本性矛盾。
这确实是反常行动关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六、并现法:
描写同一场面下各种人不同的动作,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态度,如此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如《红楼梦》中,贾母这边讲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讲道: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讲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点评:
一段文字,一连写了8个人的“笑”,同样是“笑”,却是千姿百态,紧扣各人的身份和性格。
这杰出的“笑”的动作大描写,非高手不能为。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受、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表达主旨的重要手段,而中小学生最难驾驭的恰恰是心理描写,要么以单调的“我想……”贯穿全篇,要么以空泛的议论取而代之,使入读后,感受乏味,枯燥。
下面介绍几种差不多方法:
一、倾诉式:
由作品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思想活动。
这种方法是把读者当“知音”,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欲望和思想直露给读者,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例:
我几乎还可不能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难道就如此罢了吗?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后悔!
(《最后一课》)
二、独白式:
确实是人物自言自语,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某些咨询题的看法。
“独白式”,并不是人物主动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告诉给不人,读者也只是由于作者的无意“泄密”而“窃取”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内心隐秘,从而更真实,更直截了当地了解人物性格。
例1: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但是天底下可怕的情况。
(《皇帝的新装》)
例2:
阿Q避讳他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闲人不但有意犯讳,还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实际上失败了,他又不情愿同意,因此他“站了一刻,内心想,‘我总算被亲小孩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三、梦幻式:
幻觉是在一种强烈的愿望或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听到或最期望看到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画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写梦境是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
例:
1、概括简略地虚构幻觉:
如:
①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马褂的背影。
②望着那明亮似玉盘的月亮,我看起来看到翩翩起舞的嫦娥仙子,看到爽朗可爱的玉兔,看到了那辛勤地伐柱的吴刚••••••
2、具体详尽地虚构幻觉:
如: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脚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亮,她能够从那儿一直看到室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巧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在冒着热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向悲伤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熄灭了,面前没有不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再如阿Q的土谷祠畅想。
“他讲不出的新奇而且快乐,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
有味,……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
同去同去!
’因此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
’谁听他!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
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到里面去打开箱子来:
元宝,洋钞票,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钞票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讲。
假洋鬼子的夫人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
秀才的夫人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明白在那儿,——惋惜脚太大。
”阿Q在幻觉中复了仇,得到了金钞票、权力、女的,“要什么确实是什么,喜爱谁确实是谁”。
能够讲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对阿Q的“革命”进行了精妙的讽刺。
四、解讲式:
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活动,通过作者介绍式的描述表现,常用“他想”、“他回忆”、“他陷入了深思”等词语标示。
例:
阿婆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只是那只尚未偏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
此刻,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
想摸摸小孩的脸蛋?
想整整小孩的衣服?
依旧想再一次拎起她的菜篮?
(注意:
作者必须站到作品中人物的角度)
五、混合式:
把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等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1:
我只好轻轻地推开门,怯生生地喊了一声“报告”,声音像从地底深处冒出来的一缕青烟,细细地,弱弱地,连我自己都听不清晰。
我把头深深地低下,真恨不得把头埋进衣服里面。
你们能够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例2: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悲伤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例3:
悲伤的阿Q好不容易赢了钞票,可一转眼又莫明其妙失去了并“看起来也挨了几拳几脚”,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阿Q赶忙“转败为胜”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看起来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不一个自己,不久也就看起来是自己打了不个一样,——尽管还有些热剌剌,——心中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真是绝透了!
阿Q“连打”自己,感受到打的是不人,竟能“睡着了”。
精神胜利到了无情虐待自己的地步,麻木到了极其健忘的地步,阿Q是如何样的心理啊!
阿Q在破衙门里“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差不多上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明白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赶忙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讲!
不要跪!
’长衫人物都吆喝讲。
阿Q尽管看起来明白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阿Q见官下跪的奴性心理,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愚民的结果,只要见到“有些来历”之人就要下跪只是是适应成自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