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4454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docx

物理复习教案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

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 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 v=s/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

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

实验?

学生回答:

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引出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

1km=m、1dm=m、1cm=m、1mm=m、

1μ m=m、1nm=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A.1 mmB.1 cmC.1 dm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 7×10-5m=μ m

地球半径 6.4×106m=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 8.84443=884443(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

我们估测的准确吗?

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

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

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

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

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m。

2、如图所示,用 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

正确.选用正确尺子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cm。

 

3、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 12 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 1mm 的刻度尺测得这 32

圈的总宽度为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mm。

 

设计意图:

第一题通过实践熟练的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发现不足。

第二题让学生正确选用

刻度尺,理解刻度尺使用方法中“刻度紧贴被测物体”并会记录正确的测量值,区分误差和错误。

第三题在计算细铜

丝直径时,除不尽 2.083333,测量结果准确程度一定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时的准确程度一致。

聚焦知识点三: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

,常用测量工具:

、。

2.值与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求平均值;

(2)选用;

(3)改进。

实验设计:

利用停表进行时间的测量。

1、 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

为mins。

2、单位换算:

25min=s

3、已经在温度升高的相同的条件下,铜膨胀的程度比钢大,在 20℃时用一个钢卷尺测得一个铜块的长度为 2.60cm,

若在 50℃的高温环境下,再测量一次铜块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应该是2.60cm(大于、小于或等于)。

设计意图:

第一题练习了停表的使用,第二题练习了时间的单位换算,虽然很熟悉,但个别同学还有不知道的,第三

题让学生感受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专题二】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聚焦:

1.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的物体叫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设疑:

参照物可不可以选择本身作为参照物?

学以致用:

1.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中,相对于放在车厢内小桌上的苹果,运动的物体是( )

A.这列火车的机车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 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D.关着的车门

2.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

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

“你没有动”是选定了为

参照物,小红说:

“车真快”是选定了为参照物。

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

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请说明这三

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设计意图:

第一题复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题复习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

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第三题是对学生准确表达、发散思维的训练。

说明甲乙丙对物体运动描述要

以“地面为参照物”。

【专题三】运动的快慢

知识点聚焦:

1 .与之比叫做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单

位: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 m/s=km/h.

2.不变,物体沿着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无

关。

3.变速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它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整体的平均快慢程度。

设疑:

在生活中我们比较快慢的方法和比赛中裁判员判断胜负的方法相同吗?

1、 思考并研讨日常生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图 a 表明相同的时间比; 

(2)图 b 表明相同的路程比。

2、实验探究:

利用秒表探究人步行的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1.2 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家距学校 600 m,他以此速度从家

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s;以该同学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3、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埋单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 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

动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

照片上 A 与 B 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m/s。

5、长 20m 的一列火车,以 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m。

问这列火车

果的运动是运

程为 57cm,则

 

过桥要用多少

秒?

设计意图:

第一题通过复习引出速度的定义;第二题探究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并再次练习了秒表的使用;第三题是加深

了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第四题复习了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某段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通过这四道习题

的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层层递进逐渐深入,为后边复习测平均速度做铺垫。

第五题加强学生解题规范化训练,审

题训练。

在解题过程中,长度,时间的单位要统一。

【专题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设计:

利用长木板,秒表,金属片,小车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

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

(分度值为 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

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

别表示"小时:

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

sAB=_______cmtBC=______svAC=_______m/s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 偏_______。

(填"大"或"小")

探究结论:

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反馈练习:

1、汽车从甲站出发头 20s 前进了 100m,然后以 36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2min,以后又用 4s 前进了 50m,到了乙站停

车.求:

(1)汽车在前 20s 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整个路程中行驶的平均速度.

2、物体运动的规律不但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叫路程——时间的图像,

可以简称路程图像。

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路程/m2030507090110 130

时间/s235791113

 

(1)请你在如右图所示的坐标中,画出路程图像。

(2)根据图像上确定出物体运动 8s 时,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设计意图:

第一题通过复习练习平均速度的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第二题体会用得出的规律可以解决问题。

三、练习反馈:

1.下左图中被测铅笔的长度为cm。

2.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下右图甲所示.此时

汽车的行驶速度为___________,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下右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

均速度为___________.

 

3.从 2012 年 9 月起,我国海监对钓鱼岛区域实行常态化的维权执法巡逻.“海监 50 ”绕钓鱼岛巡逻,以宣示主权,

以钓鱼岛为参照物,该船是________的。

(选填“运动”或“静止”)

4、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 的平均速度行驶 0.5h 到达三水,休息 0.5h 后,再以 80km/h 的平均

速度行驶 1h 到达肇庆。

请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km/h?

附答案:

1、5.252、80km/h65 km/h3、运动

4、解:

(1)汽车从广州到三水的路程为 s1,速度 v1=90km/h,时间 t1=0.5h

由公式:

s1=v1.t1=90km/h×0.5h

=45 km

(2)汽车从三水到肇庆的路程为 s2,速度 v2=80 km/h,时间 t2=1h

由公式:

s2= v2。

t2=80 km/h×1h

=80 km

汽车从广州到肇庆的总路程 s= s1+ s2=45 km+80 km=125 km

总时间 t=0.5h+0.5+1h=2h

由公式:

v=s/t=125 km/2h=62.5km/h

 

四、板书设计

 

静止

种类

长度

 

时间

 

运动

单位 基本单位、单位换算

测量 刻度尺(观察、放置、读数、记录)

误差 定义、减小误差  平均值

单位

测量工具

运动

相对性 参照物

匀速直线(曲线)

变速直线(曲线)

定义

速度

公式

单位

V =S/t

1米/秒=   千米/时。

物理意义 物体运动快慢

平均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测量(工具、原理、所测的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关于课时的安排问题 :

本章教材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章相对以前的教材来说,难度稍微大些,所以基础

内容的复习安排 2 课时。

2、教学程序设计的是对于一些易错比如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尺读数时,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在测量上还有很多的特

殊测量,比如一页纸的厚度测量可采用多页的测法;另外还有曲线的测量等,由于课时有限不能一一的练习。

抽象难

理解的内容比如平均速度的计算上,我设计了图像教学。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板演出了问题,不要急于点拨矫正,可以让其他的学生继续分析(谁能给他帮帮忙,

谁能看出他的过程又什么错误),既体现了学生为的主体、生生互相合作的特点。

4、课前思维导图布置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便于提高课堂复习效果,并且在每个专题复习后面,有设置了专题知识点梳

理,便于强化每个专题,及时落实所复习的内容。

5、让学生体会多种学习方法,增强合作学习的观念。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 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声音产生和传播; 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

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

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导入语:

(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

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聚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

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 1: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明。

实验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w!

w!

w.!

x!

k!

b!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研究方法:

把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屑或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

这种研究

换法”。

实验探究二:

利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

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一部分,再

 

方法叫“转

 

拨打该手机

号码,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有来电,但却听不清来电提示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玻璃罩内不可能抽成真空,只能抽走的空气越多,声音越小,通过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

这种研究方法叫“推理法”。

探究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针对知识点聚焦第 1 题,设疑: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了吗?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

带着以上问题完

成以下内容:

【典题探究】

例: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思考并研讨:

(1)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了吗?

(2)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回答:

(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消失。

(2)振动可以发出超声或次声,人耳是听不到的。

教师总结:

【解题关键】:

1.记住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液、气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3.莫把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误认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也不要误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针对知识点聚焦第 4 题,设疑: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结合速度公式怎样计算呢?

出示以下问题:

【典题探究】

例: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 1.5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深?

(声速按 340m/s

计算)

思考并研讨:

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师板书)

【解题技巧】1.记住计算速度的公式及变形式。

2.注意 1.5S 是声音往返的时间,要除以 2.

 

设计意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专题是中考的重点,学生对发声和振动的关系比较迷惑,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教师进行举

例点拨。

回声测距是这部分的难点,学生对时间是声音往返过程的时间不好理解,通过学生动手计算,总结归纳这类

题的解法。

过渡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不同,发出声音的特点也不同,这就是声音的特性。

下面进入“声音的

特性”专题复习。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聚焦:

1.音调是指声音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Hz到Hz;频率低于

20Hz的称为;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

2.响度是指声音的,影响因素:

①与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②与离发声体的有关:

离发声体越

远,听到的声音越。

3.音色是由声音的和决定;靠音色来声音。

实验探究:

利用尺子、发音齿轮等发声体验发声的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 1: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锯条,钢锯条由于_____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钢锯条的_____越大,改变钢锯条伸

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

 

实验 2:

老师在演示如图所示的齿轮拨动纸片的实验中,纸片发出的声音是靠纸片______产生的;若三种齿轮拔动纸

片时发出了 dou

(1)、mi(3)、xi(7)的三个音调,那么发出 xi(7)音调时是(选填“甲”、“乙”或“丙”)

层齿轮在拔动纸片。

 

探究结论:

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典题探究】

1. 2013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

“高”、“低” 是指声音中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

2.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

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3.有一种新型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如果换了其它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

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_____。

师生共同总结:

【解法要诀】: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包括概念、影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能识别和区分开。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

和音色分别能够体现声音的高低、大小和音质. 音调受频率(表示声源振动的快慢)的影响;响度受振幅的影响;音

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所决定的. 莫把音调与响度混淆、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混淆。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点聚焦学生能够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基础知识,利用简单的实验再现三种声音特性的不同,由亲身的

体验,加深印象,最后通过三道针对性的练习落实本专题的知识。

过渡语: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用,声在生活中的用处也非常大,下面进入“声的利用”的专题复习。

【知识点三】:

声的利用

知识点聚焦:

声的利用:

可以传递,如:

、;可以传递,如:

、。

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填空。

(师板书)

实验探究:

利用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器材探究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实验:

如图所示,纸筒一端封住橡皮膜,另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橡皮膜,蜡烛火焰会跳动或熄灭,这个现象说

明。

探究结论: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典题探究】

1.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2.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技巧归纳】:

联系生活实际,识别实例中的应用。

传递信息的有:

回声定位、B 超等;传递能量的有:

超声碎石、

超声清污、除尘等。

 

设计意图:

声的利用内容较少,题目简单,关键是让学生知道传递信息的例子和传递能量的例子,两道练习题就是从这两个方

面的应用进行设计的。

过渡语:

声既有有用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生活中的噪声就对我们的生活害多利少。

下面进入“噪声的危害和

控制”专题的复习。

【知识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点聚焦: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人们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①在处减弱;②在中减弱,③在中减弱。

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填空。

【典题探究】

1.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2.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解法要诀】:

1.把握噪声的含义。

能从物理学角度与环保角度来界定噪声,乐音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2.紧密联系生

活实际,熟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来辨别出生产或生活中所采用的减弱噪声的实例。

3.识记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

贝(dB)为单位。

 

设计意图:

减弱噪声的途径是本专题的重点,所以练习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设计,第 1 题考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第 2 题考察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三、课堂检测

1.2011 年 5 月 10 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

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若要阻挡这一

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2、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

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