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345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docx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历史学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简述

教学目标

1.说出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2.说出历史学、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概念,指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和沿革地理的联系与区别。

3.列举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列举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5.列举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6.叙述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的地理环境观的主要观点。

7.叙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教学内容

1.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2.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成就

3.历史地理学的作用与学习、研究方法

4.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理论

教学重点

1.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沿革地理的关系、研究对象。

2.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3.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的地理环境观的主要观点。

4.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的地理环境观的主要观点。

2.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学习目标

1.说出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2.说出历史学、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概念,指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和沿革地理的联系与区别。

3.列举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门介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3.历史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的概念:

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

二者的关系:

研究凭借的资料相同,都是历史文献;研究的时间相同,都是人类历史时期;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

(2)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

地理学的概念:

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者的关系:

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研究凭借的资料不同,历史地理学凭借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地理学凭借现在的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的时间也不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学研究的是现在。

(3)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的概念:

中国古代史学领域中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而相沿发展和变化的一门传统的地理学。

沿革地理的研究内容:

记载及考订历代王朝疆域的消长、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地名的变化、城址的移动、水道湖泊的流向及迁徙等。

二者的关系:

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前身,历史地理学是沿革地理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时间相同,都是人类历史时期;研究的范围不同,沿革地理研究的范围较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较广,且包括了沿革地理的内容。

二、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技术地理。

2.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3.教材的内容体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简述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成就

学习目标

列举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1.沿革地理的兴起与发展

(1)萌芽阶段:

《尚书·禹贡》的出现。

(2)初步形成与成熟阶段:

《汉书·地理志》的出现。

(3)发展完善阶段:

《水经注》的出现及“郦学”的形成。

2.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1)萌芽阶段:

禹贡学会的成立和《禹贡》半月刊的创办。

(2)初步形成阶段:

《禹贡》半月刊英文名改为《中国历史地理学》。

(3)成熟阶段:

大学历史系《中国沿革地理》课程改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学》。

(4)发展完善阶段:

《中国历史地理学》通论性著作的出版。

二、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成就(略)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作用与学习、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列举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一、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1.对环境保护的警示作用

2.对政治的借鉴作用

3.对现代经济建设的参考作用

4.对历史科学的推动作用

5.对地理科学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略)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略)

 

第四节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理论

学习目标

1.叙述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的地理环境观的主要观点。

2.叙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一、中国古代学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略)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1.地理环境“决定论”

(1)主要观点:

人同动植物相似,是地理环境即社会生活的外部条件的产物。

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等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决定性支配。

(2)代表人物:

孟德斯鸠

2.地理环境“非决定论”

(1)主要观点:

在同一地理环境中,随着时代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社会制度,所以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历史命运没有影响,全部事情只是在人们的主观“意见”中。

(2)代表人物:

伏尔泰

3.黑格尔的辩证人地观

(1)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但这个“中介”不是人们的生理心理特性,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或人们的经济生活。

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使不同地区的人们采取不同的谋生方式,而不同的经济生活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3)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人类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1.地理环境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环境条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生和发展的前提。

2.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地理条件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

3.地理条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国家政权的形式、职能及其历史特点。

4.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5.人类在依赖和利用地理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地理条件的新认识,而且使地理环境不断得到改变。

四、中国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评介(略)

本章思考题

1.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具有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3.历史地理学与历沿革地理具有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5.沿革地理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其标志是什么?

6.历史地理学具有哪些作用?

7.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的地理环境观。

8.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的主要是什么?

参考书目

1.《中国历史地理学》.主编:

蓝勇.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主编:

史念海.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历史地理学》.主编:

耿占军等.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教学目标

1.说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气候变迁的过程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朝代。

2.描述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3.结合史实说明气候变迁对人类产生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4.在地图上指出历史时期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范围及其类型。

5.描述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基本趋势,分析其原因。

6.描述历史时期植被的基本特征。

7.根据植被的类型说出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

8.说出历史时期野象、孔雀等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描述其基本趋势,分析其原因。

9.列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六次重大改道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10.描述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11.描述历史时期各地湖泊的变迁情况。

12.列举我国土壤的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地区、表现类型和主要特点。

13.描述历史时期土壤资源的特征。

14.区分我国沙漠的类型。

教学内容

1.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2.历史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历史时期的动物分布与变迁

4.历史时期的水系分布与变迁

5.历史时期的土壤与沙漠变迁

教学重点

1.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2.气候变迁对人类产生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3.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4.历史时期野象、孔雀等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状况、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5.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六次重大改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6.我国沙漠的类型。

教学难点

气候变迁对人类产生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学习目标

1.说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气候变迁的过程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朝代。

2.描述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3.结合史实说明气候变迁对人类产生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距今约20亿——1万年)

地质年代表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第三纪

中生代

白垩纪

侏罗纪

三迭纪

古生代

二迭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新元古代

震旦纪

青白口纪

中元古代

蓟县纪

长城纪

古元古代

太古宙

冥古宙

 

寒暖时期

时间

震旦纪大冰期

距今约20——6亿年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

距今约6——3亿年

石炭纪——二迭纪大冰期

距今约3——2亿年

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

距今约2亿——200万年

第四纪大冰期

距今约200——1万年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约1万年前——1900年)

寒暖时期

时间

朝代

第一个温暖期

约1万年前—公元前1000年

新石器时代、夏商

第一个寒冷期

公元前1000—公元前850年

西周

第二个温暖期

公元前850—公元初年

春秋战国、秦、西汉

第二个寒冷期

公元初—公元600年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

公元600—公元1100年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

第三个寒冷期

公元1100—公元1260年

南宋

第四个温暖期

公元1260-公元1400年

元朝

第四个寒冷期

公元1400—公元1900年

明清

三、近代的气候变迁(1900年——现在)

变暖期:

1900年——20世纪40年代末

变冷期:

20世纪40年代末——现在

四、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

1.冷暖交替

2.温暖期的变化趋势:

“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

“长”与“强”

4.气候变化的全球性

五、气候变迁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使部分地区森林消失,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灌丛、草原生活而进行直立行走,从而产生手足分工而进行劳动。

因此,气候变迁是猿进行劳动的先决条件,是人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六、气候变迁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1.气候变迁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荣

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过渡到采集、狩猎、农耕并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作物的生长。

2.气候变迁对文明史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温暖期: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寒冷期:

经济衰退;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外族入侵

七、气候变迁的影响因素

太阳黑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社会活动。

八、气候变迁趋势预测

气候继续变冷,2040年后开始变暖。

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历史时期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范围及其类型。

2.描述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基本趋势,分析其原因。

3.描述历史时期植被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1.历史时期植被的分布类型

(1)森林

分布范围:

东北大兴安岭、山西吕梁山、滇藏交界的横断山一线以东。

类型:

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

(2)草原

分布范围:

东北大兴安岭、山西吕梁山、滇藏交界的横断山一线以西,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新藏交界的昆仑山一线以东。

类型:

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

温带典型草原

温带荒漠草原

青藏高寒草原

(3)荒漠

分布范围:

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新藏交界的昆仑山一线以西。

类型:

温带荒漠植被

青藏高寒荒漠植被

2.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

(1)基本趋势

第一,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南移。

第二,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次生植被不断增多,栽培植被渐趋扩大。

(2)主要原因

历史上气候变冷

人类不当地利用植被

人类改造自然环境

二、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略)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略)

四、长江中下游与东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略)

五、岭南、西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略)

六、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略)

七、历史时期植被的基本特征

1.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物品种复杂繁多。

2.整体而言,天然植被覆盖茂密,发育良好。

第三节历史时期的动物分布与变迁

学习目标

1.根据植被的类型说出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

2.说出历史时期野象、孔雀等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描述其基本趋势,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

森林动物

草原动物

荒漠动物

二、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1.野象等兽类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西南地区→滇西南地区

2.孔雀等禽类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长江流域、岭南地区、滇西南地区→滇西南地区

3.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变迁基本趋势

从北向南,从东北向西南,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4.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地域逐渐缩小的原因

(1)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以及植被变化,使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栖息的活动空间。

(2)历史时期有些哺乳动物自然繁殖率低。

(3)人类的乱捕滥杀活动。

第四节历史时期的水系分布与变迁

学习目标

1.列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六次重大改道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描述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3.描述历史时期各地湖泊的变迁情况。

一、黄河下游的决口与改道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六次重大改道)

次数

改道时间

入海省份

第一次

春秋时期

天津

第二次

西汉

山东

第三次

北宋

天津、山东

第四次

南宋

山东、江苏

第五次

明朝

江苏

第六次

清朝

山东

(二)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大改道的原因

1.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1)阶梯状地形因素

(2)季节性洪水因素

(3)河水中高含量泥沙因素

2.社会人为方面的原因

(1)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2)历代人为对黄河堤防的破坏

(三)黄河基本知识

1.地位:

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

2.发源地:

青海巴颜喀拉山

3.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流经省区:

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

5.归宿:

渤海

6.长度:

约5500km

7.水系和河道

水系:

汾河、渭河

河道分段:

河源――河口――孟津――入海口

8.水文特征:

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冰期短

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演变

(一)荆江河段的变迁

1.荆江的范围:

湖北枝江——湖南城陵矶

2.荆江河段变迁:

沙洲形成,汊流增多;河道左右摆动;河曲发展。

(二)长江下游河道的变迁

沙洲形成、并岸,汊流增多,河道变窄;河道左右摆动;河口东移。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

1.地质、地貌与地势的影响

2.长江河道边界条件的影响

3.水沙条件的影响

4.河岸节点的影响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长江基本知识

1.地位:

中国第一长河,黄金水道

2.发源地:

青海唐古拉山

3.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流经省区:

青、藏、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

5.归宿:

东海

6.长度:

约6300km

7.水系和河道

水系: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沅江、湘江、赣江

河道分段:

河口――宜昌――湖口――入海口

河道名称:

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长江(川江――荆江――扬子江)

8.水文特征: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冰期

三、历史时期的湖泊及其变迁

1.中原地区湖泊的消长

消失的湖泊:

荥泽、圃田泽、雷夏泽、孟诸泽、菏泽、大陆泽、大野泽、逢泽、逢池

新出现的湖泊:

洪泽湖、高邮湖

2.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变化

云梦泽:

消失

洞庭湖:

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鄱阳湖:

由小变大

太湖、巢湖:

新出现

3.西北地区湖泊的变化

消失的湖泊:

罗布泊、巴里昆湖、居延海

尚存的湖泊:

博斯腾湖、艾丁湖、天山天池、艾比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

第五节历史时期的土壤与沙漠变迁

学习目标

1.列举我国土壤的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地区、表现类型和主要特点。

2.描述历史时期土壤资源的特征。

3.区分我国沙漠的类型。

一、土壤资源分类及其变化

二、土壤的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热量

主要表现地区:

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表现类型: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棕壤和褐土――

暗棕壤――漂灰土(由南向北)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水分

主要表现地区:

北方中温带、暖温带地区

表现类型:

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由东向西)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热量

主要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

表现类型:

热带土壤――亚热带土壤――温带土壤――亚寒带土壤――寒带土壤(由下向上)

主要特点:

(1)各山体基带与所处水平地带一致

(2)纬度越低,垂直地带性越完整

(3)纬度越低,各带的上限越高

(4)山体越高,垂直地带性越完整

3.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土壤资源特征

1.关联性:

“草土之道,各有谷造”

2.肥力性:

“地力常新壮”

3.地域性:

“土各有宜”

4.季节性和周期性:

“土脉历时代而异”

四、沙漠的分布与变迁

1.荒漠的类型

沙漠

荒漠

戈壁(砾漠)

2.荒漠地带沙漠的扩展

天然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3.草原地带的沙漠化

次生沙漠:

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本章思考题

1.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气候变迁产生了人类?

3.文明史阶段社会历史发展与气候变迁有什么关系?

4.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5.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变迁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6.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六次重大改道的基本情况如何?

原因是什么?

7.我国沙漠的类型有哪些?

请举出几个实例。

参考书目

1.《中国历史地理学》.主编:

蓝勇.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主编:

史念海.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历史地理学》.主编:

耿占军等.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第三章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教学目标

1.列举九州和五服,了解九州的大致范围。

2.说出分封制的概念,简述分封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分封制的局限性。

3.列举夏朝、商朝和西周的统治体系,分别指出商朝、西周的统治体系在前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

4.简述郡县制的发展历程,分析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5.归纳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的政区结构体系。

6.分析汉代、唐代、宋代政区制度的创新之处。

7.简述监察区制的发展历程,分析监察区制的历史意义。

8.归纳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的政区结构体系。

9.分析元代、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政区制度的创新之处。

10.简述行省制的发展历程,分析行省制、市型政区制、特别行政区制的重要意义。

11.简述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区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12.简述传统政区沿革的基本规律。

13.列举政区制度发展史上的五大里程碑。

教学内容

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2.州道路制时期的政区及其发展

3.行省制的确立与发展

教学重点

1.分封制的局限性。

2.郡县制、监察区制、行省制、市型政区制、特别行政区制的重要意义。

3.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的政区结构体系。

4.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政区制度的创新之处。

5.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区制度。

教学难点

1.分封制的局限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学习目标

1.列举九州和五服,了解九州的大致范围。

2.说出分封制的概念,简述分封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分封制的局限性。

3.列举夏朝、商朝和西周的统治体系,分别指出商朝、西周的统治体系在前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

4.简述郡县制的发展历程,分析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一、传说时期的古代政区

1.九州制

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徐州

2.五服制与九服制

五服:

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二、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1.分封制的概念

中国古代国王为实行统治,以“封邦建国”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分封诸侯、组织社会的制度。

2.夏朝的统治体系——分封制的萌芽

夏朝的统治体系:

教材166页

3.殷商的统治体系——分封制的初步形成

(1)商朝统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一是仍保持有国王的直接统治区——畿内;二是仍保持有诸侯国——畿外。

发展:

一是行政区划已开始采用分封制;二是畿内、畿外又细分为大小不等的采邑;三是

统治范围扩大,出现了少数民族政区——方。

(2)商朝的统治体系:

教材168页

4.西周的统治体系——分封制的成熟与发展完善

(1)西周统治体系的发展:

实行乡遂制(乡里制)

(2)西周的统治体系:

教材170页

(3)西周的五等封爵制:

公、侯、伯、子、男

5.分封制的局限性:

削弱了中央权力,加重了地方权力,易造成军阀割据,社会动乱和国家分裂。

举例:

(1)春秋争霸

(2)战国争雄

(3)西汉七国之乱

(4)西晋八王之乱

(5)明朝靖难之役

三、县、郡政区与郡县制

1.县、郡政区的起源:

春秋时期

2.郡县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

3.郡县制的发展:

秦朝

4.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为后世基本行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州道路制时期的政区及其变化

(监察区制)

学习目标

1.归纳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的政区结构体系。

2.分析汉代、唐代、宋代政区制度的创新之处。

3.简述监察区制的发展历程,分析监察区制的历史意义。

一、汉代州制时期的政区发展

1.两汉的州制

2.两汉的郡县制

3.两汉的民族政区制度:

都护府(西域都护府)

4.两汉的政区结构体系:

(州)-郡-县两级制

5.两汉政区制度的创新

(1)创立了监察区制——州制。

(2)创设了边疆特别区——都护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