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docx
《消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
胃病相关的必要病理生理知识
关于消化道粘膜保护机制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胃粘膜损伤主要致病因素:
鞭毛
粘液酶
粘附素
尿素酶
空泡毒素(VacA)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eA)
诱导自身抗原
第四章胃炎Gastritis
掌握:
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熟悉:
病因、病理
了解:
发病机理
概念:
指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损伤damage
上皮细胞再生regeneration
胃病gastropathy
粘膜炎症inflammation
胃炎(gastritis)
分类
急性胃炎
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急性胃炎(acutegastritis)
概念:
胃粘膜急性炎症。
急性胃炎主要包括:
急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HP及其它病原体及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重点内容)
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感染:
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病毒,Hp。
理化因素(包括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炎痛)、铁剂、氯化钾等
乙醇胆汁胰液
胃管、异物等物理性损伤
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脑病变,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烧伤所致者称Curl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Cushing溃疡
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
胃粘膜损伤机制:
直接损伤
粘膜屏障损害导致氢离子反弥散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同义词:
“急性胃粘膜病变”
“急性胃粘膜损害”
“应激性溃疡”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
病理特征
内镜(大体):
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甚至浅表性溃疡形成。
病理组织学:
糜烂、出血、炎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或轻度上腹痛少量出血
出血----呕血黑便,突发速止。
诊断※
具有相应病因
胃镜:
急诊胃镜24h~48h。
防治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预防用药
抑酸
粘膜保护药
感染性按急性胃肠炎处置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
概念:
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病因、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
乃主要病因
HP导致胃炎的证据:
绝大多数胃炎可检出Hp
二者的分布区域一致
根除Hp可使炎症消退
用Hp可以复制出模型。
2. 饮食和环境因素
HP感染与胃炎的发生率相关,
萎缩的发生率与地理区域差异有关,
饮食:
高盐、少新鲜水果蔬菜。
3.自免反应:
壁细胞抗体(PCA)胃酸分泌↓
内因子抗体(IFA)VitB12吸收↓巨幼细胞贫血。
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白癜风。
4.其他因素
胆汁胰液反流、酗酒、NSAID。
病理
浅表性:
炎细胞浸润局限于粘膜固有层,腺体完整。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活动性胃炎: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萎缩性胃炎:
粘膜上皮细胞萎缩变薄、腺体破坏、粘液分泌↓、胃腺细胞化生成肠
腺样或幽门腺样形态,再形成不典型增生。
肠化生:
胃固有腺体被肠腺样腺体替代
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dysplasia)---癌前病变
浅表萎缩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
慢性胃炎有5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
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课件)
临床表现※
多无症状。
症状与炎症程度不平行
幽门螺杆菌引起:
上腹痛
消化不良症侯群(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
恶性贫血,舌炎,NS表现,缺乏VitB12。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胃镜:
胃镜+病理=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2.HP检测:
见溃疡病章节
3.血清学检查:
壁细胞抗体(PCA)
内因子抗体(IFA)
4.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I/II
诊断
胃镜+活检+Hp。
治疗※
0.饮食等一般治疗
1. 胃炎时Hp根除(指征):
1) 有明显异常的胃炎(糜烂、中重度萎缩伴肠化、异型增生)
2) 胃癌家族史
3) 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
4) 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
2.症状控制:
遵循个体化原则
1) 消化不良症状:
动力药、消化酶
2) 抗酸药/抑酸药
3) 粘膜保护药:
硫糖铝、铝碳酸镁
4)中药
3.异型增生
积极上述治疗+胃镜+活检随诊
必要时手术(内镜下或外科)
4.自身免疫性胃炎:
纠正恶性贫血
第三节特殊类型胃炎
一. 感染性胃炎
机体免疫力低下时。
急性化脓性胃炎可致死。
二. 化学性胃炎
胆汁、NSAID
三. Menetrier病
粘膜增生,低胃酸,丢失蛋白。
须与癌,淋巴瘤及淀粉样变鉴别
四. 其他
嗜酸细胞性胃炎
非感染性肉牙肿性胃炎
放射性胃炎
充血性胃病
痘疮样胃炎
小结
急性胃炎:
主要是出血
慢性胃炎:
Hp为主要病因
诊断靠胃镜+活检+Hp
治疗根除Hp,针对症状
癌前病变的处理
特殊类型胃炎:
掌握名称
※消化性溃疡※
pepticulcer,PU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主要治疗方法及药物
概念
PU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
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关
病损的范围超过粘膜肌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
1)Hp致病的证据:
PU患者感染率高
GU:
70~80%DU:
90%
根除Hp可促进愈合,
防止复发5%(不根除复发率50%~70%)
HP感染---最常见病因之一
鞭毛
粘附素
粘液酶
尿素酶
空泡毒素(VacA)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eA)
诱导自身抗原
Hp:
只定植于胃型上皮细胞表面
2)Hp致病的学说
a.Hp-胃泌素-胃酸学说
b.十二指肠上皮胃化生学说DU机制
c.粘膜保护机制被削弱
d.Hp对胃粘膜的直接损害GU机制
GU:
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
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最常见病因之二
(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
长期服用NSAID:
50%粘膜糜烂、出血
10~25%发溃疡。
对GU的意义更大。
机制:
1.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主要机制
COX-1NSAIDPGE---保护因子
COX-2PGs---致炎因子
2.直接损伤胃粘膜。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完成最后一击”---自身消化
a.“无酸无溃疡”酸度决定酶活性,pH>4失活。
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b.依据:
无酸甚少溃疡,抑酸愈合溃疡,
BAO、MAO常高,
DU:
20~50%高,
GU:
正常or低or高。
c. 泌酸增强机理:
与Hp感染后一系列变化有关
异常胃泌素分泌
壁C总数↑,1.5~2倍。
壁细胞G受体敏感性↑、生长抑素↓
酸分泌反馈抑制↓pH4,secretin,CCK,GIP,VIP
迷走N张力↑PC&GC。
四.其他因素
1.吸烟:
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PGE2、HCO3-,降低
幽门张力增加反流
2.遗传:
HP家庭传播,O型DU发率↑与易感Hp有关
3.应激因素:
应激和心理因素---DU,可能通过影响迷走N
4.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DU:
排空快使十二指肠酸负荷↑,
GU:
排空慢和反流。
病因和发病机制※
PU的发生是多因素所致
Hp和NSAID是主要病因
粘膜损害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
在Hp时代“pH”依然是关键因素
临 床 表 现※
临床特点
慢性:
数年~数十年
周期性:
发作与缓解交替,与季节有关
节律性:
与进餐节律有关
症状:
上腹痛(性质,部位,程度,缓解方式,节律性)
消化不良症状
疼痛性质: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剧痛
疼痛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体征:
上腹部局限性固定压痛点
DU:
上腹正中或偏右
GU:
上腹偏左或正中
特殊类型溃疡※
复合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同时发生,幽门梗阻↑
幽门管溃疡:
酸↑,缺规律性疼,抑酸疗效差,梗阻、穿孔出血多见。
球后溃疡:
球以下发生,夜间疼、放射疼多,疗效差,易出血。
巨大溃疡:
直径>2cm,疗效慢,易穿透
老年性溃疡:
症状不典型,疼痛无规律,无症状多,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体重↓,贫血.部位:
胃体高位。
巨大
无症状溃疡:
15%,体检或出血、穿孔才发现,老年、NSAID多见。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病理:
比钡透优越,是首选检查方法
内镜下表现、
分期Active,A
Healing,H
Scarring,S
钡餐:
直接征象:
龛影---有确诊价值;
间接征象:
压痛
痉挛性切迹,
十二指肠球激惹
球部变形
缺点:
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为禁忌症
对胃溃疡的良恶性判断准确性差
对十二指肠溃疡是否活动准确性差
Hp检测
侵入性试验:
快速尿素酶试验(首选)、黏膜涂片染色、组织学检查、微需氧培养、PCR
非侵入性试验:
1
3C、14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14C-UBT,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血清抗体、便中抗原。
胃液分析与血清胃泌素测定:
主要用于怀疑促胃液素瘤者
、
诊断※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
上腹痛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线索
确诊有赖于胃镜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也有确诊价值。
病史症状为线索
+
胃镜确诊/钡透直接征象
鉴别诊断
慢性上腹痛的鉴别:
肝、胆、胰、肠道
胃癌:
内镜表现+病理/+随诊复查
胃泌素瘤:
不典型位置、多发、难治
BAO>15mmol/h,MAO>60mmol/h,BAO/MAO>60%.
Gastrin>200/500pg/ml
胃泌素与胃酸同步升高
并发症※
1.出血:
15-25%发生。
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
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病因,消化道溃疡最常见并发症。
DU比GU更容易出血
2个最常见:
胃窦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胃体溃疡基底可见血痂附着
2.穿孔:
急性:
1-5%,前壁,急腹症
亚急性:
小穿孔,空腹;局限性腹膜炎
慢性:
穿透性溃疡,后壁。
疼痛顽固持续
3.幽门梗阻:
2-4%,
DU、幽门管溃疡引起
暂时性,持久性。
4.癌变:
DU不癌变。
GU,1%左右。
常发生在胃溃疡边缘,活检取此处组织
报警症状:
长期慢性GU病史、年龄45岁以上
无并发症而疼痛的节律性丧失,疗效差
粪OB试验持续阳性
经一个疗程(6~8周)的严格内科治疗,症状无好转者
治疗目的:
消除病因,
解除症状,
愈合溃疡,
防止复发,
防治并发症。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精神,生活规律,饮食,烟酒和NSAID等。
二.抗溃疡药物:
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1.抑制胃酸药物:
H2RA和PPI
2.胃粘膜保护药:
硫糖铝,胶体铋剂,米索前列醇等
三.根除Hp治疗-----里程碑之二
去除病因、促进愈合、预防复发
四.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
五.复发的预防
六.手术治疗
抑制胃酸药物:
H2受体拮抗剂(H2RA):
里程碑之一
西咪替丁400mgbid雷尼替丁150mgbid
法莫替丁20mgbid尼扎替丁150mgbid
·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20mgqd兰索拉唑30mgqd
泮妥拉唑40mgqd雷贝拉唑10mgqd
埃索美拉唑20mgqd
·抗酸药:
碱性药,中和胃酸—临时辅助
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磷酸铝、碳酸钙等
胃粘膜保护药
硫糖铝1gqid
枸橼酸铋钾120mgqid
米索前列醇200gqid
Hp根除后抗溃疡治疗方案:
DU:
PPI2-4W;H2RADU4~6W
GU:
PPI4~6W;H2RA6~8W
停药指征:
常规溃疡,无并发症且症状缓解者
Hp根除后复查:
Hp根除的判断
1.时限:
4W;停铋剂,PPI2W
2.方法:
呼气实验,快速尿素酶
复查胃镜:
有并发症,胃溃疡疑有癌变
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
有Hp,根除!
不能停者(治疗&维持):
用PPI,
能停者:
可选H2RA
预防:
有溃疡史,高龄,同服抗凝药
PPI,前列腺素
复发的预防
1.NSAID不能停
2.Hp未能根除
3.严重并发症+高龄,严重伴随病
4.非Hp非NSAID溃疡
H2RA/PPI半量维持
手术治疗适应症(指征)
有内科治疗无法解决的并发症
正规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小结
病因:
Hp,NSAID
症状:
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
确诊:
胃镜
治疗:
去除病因、抑酸、复查、维持
肠结核
•致病菌:
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少数为牛型;
•感染途径:
经口,吞下含结核杆菌的痰;主要途径
与排菌病人共用餐具;
经血,粟粒性结核;
直接播散,腹腔、盆腔结核。
回盲部好发的原因:
1.该处停留时间长
2.该处淋巴组织丰富
临床表现
1. 腹痛:
好发右下腹或牵涉上腹、脐周隐痛钝痛,并发梗阻时可绞痛。
2. 腹泻与便秘:
腹泻是溃疡型主要表现之一,糊样、不含脓血,2-4次或更多,无里急后重。
可间有便秘,
便秘主要为增生型表现。
3. 腹部肿块:
多见于增生型。
亦见于溃疡型发生腹膜炎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合并肠系
膜淋巴结核时。
体征:
右下腹,固定,质地中等,压痛
4. 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的表现:
溃疡型常见结核毒血症或伴有活动性肺结核表现等,
增生型全身情况较好
并发症:
肠梗阻
瘘管形成
肠出血(少)
急性穿孔(偶见)
治疗:
•休息与营养
•抗TB化疗
•对症:
解痉,水电解质紊乱,梗阻
•手术适应症:
完全性肠梗阻,
急性穿孔,瘘管难以愈合
出血量大,内科止血无效
诊断性探查
结核性腹膜炎
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途径:
以TB病灶直接蔓延为主
如肠系膜淋巴结核、肠、输卵管结核等
少数血行传播
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
毒血症常见,后期可营养不良、浮肿。
2. 腹痛:
腹膜炎、肠结核、梗阻穿孔等
3. 腹部触诊:
柔韧感,压痛和反跳痛
4. 腹水:
少量~中量,需超声早期发现,腹胀不一定有腹水。
5. 腹部肿块:
粘连或干酪型多见。
6.其他:
腹泻,便秘,肝大
并发症:
肠梗阻,肠瘘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概:
慢性,发作缓解交替。
诱发因素:
饮食、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病史采集要提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 腹泻:
大便性状:
粪质糊状至稀水样;
混粘液、脓血(重要表现)
次数:
轻者2~4次,重度频繁10次以上。
伴随症状:
里急后重。
偶尔便秘:
反映直肠排空功能受累
2.腹痛:
程度:
轻~中度,
部位:
左下腹或下腹阵痛
规律:
疼痛→便意→便后缓解
“里急后重”=便不尽感
有并发症时腹痛剧烈而范围扩大至全腹部。
3.其他症状:
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
左下腹轻压痛
重度可鼓肠、明显压痛等。
中毒性巨结肠、穿孔时腹痛持续而剧烈,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二.全身表现:
中~重度者
a) 发热:
低~中度发热:
中~重度活动期
高热:
爆发性或并发症。
b) 慢性消耗性改变(重症和持续活动):
衰弱、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
水电失衡。
三.肠外表现:
•关节、皮肤、眼、口腔――与病情平行
•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共存但不平行。
四.临床分型※
按病程:
临床类型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慢性持续型
急性爆发型
各型间可相互转化。
按程度:
临床严重程度
轻型:
腹泻<4次/天,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快、贫血。
血沉正常。
中型:
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重型:
泻>6次/天,明显粘液血便、
T>37.5℃两天、P>90次/分、
Hb<100g/L,
ESR>30mmo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