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306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docx

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正文(要求字数在3500字以上。

页面可自行添加)

一、本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的来源

本课题来源是根据自己兴趣及与导师商议后自拟而定。

(二)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就业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更为突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女大学生是一支庞大的、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队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就业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特别是高校女毕业生遭遇的性别歧视,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在法制日趋完善的今天,有必要对这些歧视手段和产生歧视的政策进行审视和检讨,并从法制层面上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方法,保障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通过对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体制和就业管理体制,更有效地促进商学院女大学生的就业,并逐渐建立起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使大学生与人才需求方同时获得最准确的人才信息,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为企业招聘到最合适的人。

本人需按此课题研究,前期资料准备充分,并且有实地调查的经验,从文献的阅读和资料的整理中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三)研究的目的

充分挖掘女大学生的价值,客观分析评价女大学生就业的障碍,以期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四)研究意义

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资源,舒尔茨说过“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所获得收益,高于其他在土地等其他资源的投资所获得收益。

”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更好的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面对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是当务之急。

(1)理论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大学生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普遍的就业困难中,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格外突出,本文的研究是对就业理论和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成果的丰富。

(2)现实意义

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充分就业、人才科学规划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女大学生拥有了平等的就业权可以使用人单位更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2、找出就业歧视存在的真正原因和一些隐蔽因素,更好地予以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3、深入了解就业结构和动向,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就业导向。

4、反对就业歧视,努力消除或减弱就业歧视,可以创建一个更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反对性别歧视,促进平等就业,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大学生本身,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新古典市场竞争理论

贝克尔(1975)个人偏见基础上的歧视理论贝克尔歧视的个人偏见模型建立在雇主、雇员或顾客等具有歧视性偏好性口味的前提基础之上。

他认为通常能扮演测量工具的货币,也能用来测量歧视。

如果某人具有歧视的品味,他必须行动上犹如愿意对某些人直接或间接给付较高或较低的报酬。

当实际歧视发生时,事实上,他必须为此特权给付或放弃所得,这种简要看待事情的方法,表达了偏见和歧视的真义。

贝克尔用“歧视系数"衡量歧视的程度,该系数即等于有歧视时两群体的工资率与没有歧视时两者的工资率之比的差额。

他系统的研究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顾客歧视以及政府歧视,并且综合分析了由以上各种歧视构成的市场歧视问题。

(2)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德瑞格和皮埃尔从雇佣和报酬支付等特征出发,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成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

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也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主要部门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而次要部门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在这一部门中,教育和经验的收益被认为接近于零。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主要部门以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主体,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在次要部门工作的劳动力很难进入到主要部门工作,事实上形成了职业部门的隔离。

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被歧视群体长期在比较差的条件下工作,难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给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解释说明是描述性的。

有学者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基本是一下几点:

一是认为资本家有意分开劳动者以便于阻止他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二是认为这是对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监督成本差异而造成双重劳动力市场;三是归因于被歧视群体对于自身的考虑方面的原因。

(3)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该理论认为,无论谁找工作都是存在成本的。

搜寻成本就是主要成本,从市场拥挤和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的角度来看,都认为劳动力流动性问题是造成歧视的基本来源。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对劳动力流动性问题的根源作出解释,就是提出对所有的劳动者来说,寻找工作都存在一种搜寻成本,这个成本的大小对不同的个体不同。

求职者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要对企业进行搜寻,而搜寻是有成本的,并且搜寻的对象越多这样的成本越高。

在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的前提下,被歧视群体在找工作时就要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搜寻成本也比没有被歧视的群体更大,.这会使他们的流动次数要比没有歧视的群体少。

该理论认为,搜寻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劳动力供给弹性,成本越高弹性越小,劳动力供给曲线更加陡峭。

如果给定搜寻企业数目,那么其最高工资期望值要小于没有被歧视群体的工资期望值。

(4)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冈纳·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原理。

累积因果理论认为累积性的历史因素是歧视一种根源。

该理论认为,在衡量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时,是通过对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人群进行收入的比较来判断歧视的程度,它强调雇主对雇员的人力资本特征所支付的价格因种族、性别等不同而不同。

这种衡量弱化了整体的歧视程度,没有反映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全部情况,也没有说明不同的人口群体的生产率特征不同的原因。

对于这种不同是前市场歧视的结果还是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自愿选择,或者是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歧视作出的预期反应,当前的衡量方法也没有说明。

(5)吉登斯的职业性别歧视理论

在吉登斯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化的进程,女性参与有酬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男性和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比例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

然而尽管拥有了正式的与男性相同的就业机会,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发现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所有社会的男性都比女性拥有更多的财富、社会地位和权力,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仍然要面对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多年来,有关分层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仿佛女性是不存在的。

在研究对权力、财富以及影响力的区分时,女性好像是不重要的或是没有分析的必要”。

作为对此的回应他从职业结构的性别分布发现了劳动社会的性别歧视,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大量的经验研究

2.就业理论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之后。

从1929

年至1933年长达五年之久的这次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使一直作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支柱的传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以自由经

营,反对政府干预的基本观点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学把经济危机解释为从均衡破坏到均衡

恢复之间的过渡性衰退,既不会很严重,也不会很长久。

但在这次危机面前,它无法解释

长期的、世界性的经济大衰退和失业问题。

这时候,在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呼

应地在理论上出现了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

(1)资本主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

他要求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资本主交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2)充分就业的含义是生产资源(人力、物力)得到充分利用。

它的具体意义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

(2)人力资本与就业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哈比森、舒尔茨等。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兹(T·W·Schultz)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

在他的理论中提到:

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目标转向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用人力资本,即人力政策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就业领域中歧视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他在《“劳动歧视”问题初探》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歧视的理论分析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

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围家相比较下的一些特点和加强劳动歧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周兢(2003)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但是,早期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都是一些上观上的判断。

比较早的运用贝克尔歧视理论来解释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是胡安荣(2004),他在《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一文中从贝克尔歧视理论出发,揭示出其理论基础——身心不悦的实质是厌恶成本,解释了其理论困境,并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市场,阐明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高成本的理性选择,文中比较全面、具体分析了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内容。

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存在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

个人歧视偏好的效用最大化行为不能被杜绝,非竞争性的制度、习俗等因素难以被铲除是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根源。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性别歧视的还有李娜(2004)和赵友宝、曹靖字(2005)。

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

(2)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王伟琴(2004)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分析,主要指出,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

她同时指出,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于大学生就业,谭卫华(2001)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

认为“在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中,行为的目标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化内化的价值观、就业观以及综合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而形成的职业定位”,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实现男女平等,李晶(2004)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起先进的性别文化,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除了客观性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陈媛,2002),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影响到了就业。

(3)法律角度的研究

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2004),他同时也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闪和消除歧视的对策。

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合理的政策导向、传统观念、立法不完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4而其中立法不完善足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因面他详细地阐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两个研究角度。

娄耀雄(2004)针对目前我固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有关问题的建议。

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他主张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干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给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的环境。

同时也应注意到反。

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

于艳(2004)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论。

她同时借鉴了荚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单行立法,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

从法律角度研究的学者还有贾骏玮(2003)、周伟伟(2004)、彭晓芋(2004)和钟君(2005)。

(4)其它方面的研究

吴新慧(2004)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指出就业歧视是指因性别、学历、户籍等不同面造成的对某些大学毕业生的区别对待、偏见和排斥,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剥夺和损害。

她将大学生所遭遇的歧视分为:

性别歧视、学历歧视、院校歧视、户籍歧视和身体歧视,并对造成种种歧视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认为相关法律政策的缺陷、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不平衡以及用人单位认识的偏见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遭遇歧视的重要原因。

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叶文振(2002)在对女大学生是否。

“同民同工”问题进行多变量的统计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歧视女大学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结果,最后指出: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性别确实像所假设的那样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造成就业机会的数最不平等及降低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形成就低上岗的用人不合理”。

李锐利(2004)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目前我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进行了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

王笑峰、李巾英(2005)对、当前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专科学生在就业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得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调适对策。

王一兵(2005)采用半参数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与标准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另外,张茕、王金氍(2005)对女大学生的社会定位、择业取向以及维权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

2.就业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的就业理论的同时,根据中国劳动市场的具体情况逐渐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

汪继福(2000)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目标转向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用人力资本,即人力政策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

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的困难上。

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就业问题政府出台了包括“就业为民生之本”、“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再就业工程”、“鼓励流动就业”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三)研究评述

从以上的国内外研究可发现,对就业歧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经济的视角,西方和我国学者都认为雇主在竞争和有效率的市场上会通过成本最小化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女性的入力资本低,导致雇主更倾向于把需要较高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工作提供给男性雇员。

第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西方和我国学者都认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由社会与家庭中的夫权和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

女性的责任普遍被认为是做家务和照看孩子,男性则是“养家糊口”。

由社会性别的不平等产生了社会性别鸿沟,即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男女不平等,造成了社会性别歧视。

第三,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西方和我国学者都把劳动力市场看作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市场:

高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

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提供相刘比较高的工资、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次级劳动力市场则相反。

由于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要求高,所以雇主偏好教育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男性。

这就使得大量女性“拥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相对较少的“女性”职业中,工资必然比较低。

从上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对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是基于职业女性,现在本课题的研究则是基于女大学毕业生,而这类群体是女性就业群体中更为优秀的群体,对这类群体的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女性这一群体的就业。

因此,研究商学院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女性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对课题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一)任务要求

(1)提出问题

就业是民身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当前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其中由于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2)解决问题

主要从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女大学毕业生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3)提出解决方案

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的结论,分析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促进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对现状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出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及对策。

(二)可行性分析

通过大学四年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现已具备了扎实的全面的理论基础,并且还具备了基本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

完全能够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并且在校期间有指导老师的帮助与辅导对本论文的研究与制作提供了理论保障。

有过参加SRP的经验,同时又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历,同时又有众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基于以上完备的资料和本人对该项课题长期研究,加之本人的相关专业知识及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相应的工具的运用,完全可以使本课题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一)本课题需要研究重点内容

1.导论

1.1研究的背景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2.3国内外研究评述

1.3研究的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现实意义

1.4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5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2.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女大学毕业生界定

2.1.2歧视的概念

2.1.3就业歧视的概念

2.1.4性别歧视的概念

2.2研究的理论基础

3.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3.1商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3.1.1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总量分析

3.1.2商学院女大学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分析

3.1.3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

3.2女大学生就业歧视

3.2.1进入歧视

3.2.2待遇歧视

3.2.3晋升歧视

4.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

4.1经济学角度

4.1.1劳动力市场供求原因

4.1.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因

4.1.3人力资本投资因素

4.2从社会角度

4.2.1社会文化偏见观念的存在

4.2.2社会规章制度不完善

4.3法律角度

4.4其他角度

4.4.1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与社会需求岗位之间的矛盾

4.4.2学校招生培养与企事业单位需求人才的脱节

4.4.3就业指导不到位

4.4.4女性生理、心理的弱势

4.4.5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5.对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建议

5.1提高女性的自立意识和综合职业素质

5.2政策制度完善

5.2.1女生平等就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执法力度

5.2.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女大学生生育保险制度

5.2.3建立相应机构如公平就业委员会以及监督部门

5.3用人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

5.4破除落后性别观念,宽松女性就业环境

5.5学校要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强化奠基功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二)关键的问题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调研的结果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三)解决思路

首先,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有关就业方面的相关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

其次,收集有关就业歧视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再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对商学院的女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收集就业歧视的相关资料。

最后,积极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是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

(1)通过图书馆图书阅览室、现刊室、过刊室搜集就业理论以及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书籍及论文撰写的相关读物。

(2)通过问卷对商学院女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3)通过问卷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4)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工作方案及进度安排:

2011.07.10-----2011.07.20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课题;

2011.07.20-----2011.08.24收集资料;

2011.09.05-----2011.10.15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开始撰写调研报告;

2011.10.16-----2011.12.30在导师指点下,完成初稿的撰写;

2012.01.01-----2012.01.15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二稿;

2012.01.16-----2012.04.01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最后修订论文;    

2012.04.02-----2012.05.15论文定稿,交由评阅老师评阅审查;

2012.05.16-----2012.05.19准备论文答辩。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蔡防.《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出版社,2003.

[2]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绛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

39.42.

[3]赵友宝《女性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

[4]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

[5]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一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2005,P93.

[6]谭卫华.大学生就业题研究[J].硕上论文.2001.

[7][美]西奥多·舒尔兹著:

《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8]汪继福.《西方就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

[9]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

(2):

24-27.

[10]吴新慧.《专前丈学乍就业歧视原因浅析》.青年探索,2004(3):

21.24.

[11]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6):

56—62.

[12]2011年两会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13]加里·贝克尔《歧视经济学》,蓝科正译,台湾中正书局1996年版.

[14]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财经科学,2004,(4):

34-36.

[15]2011年两会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16]叶文振.要降低职业偏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http:

//www.jyb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