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现状分析.docx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现状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
(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
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
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们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为经济长久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是否相互的统一。
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的生产技术与改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是否相匹配,如果对于产业来说技术层面与劳动力的配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这种矛盾的存在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早是晚的事,通过各个生产部门的收入总额与本部门的总的劳动力总和来配比,这样能够大体上得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产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这个方面主要决定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合理有效,如果投入和产出它们之间的交易较为密切,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它们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在企业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来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即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例如大的方面来说,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最后还的反哺农业,用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这个层面上所说的意思是某个部门的发展,不能够影响到另外一个产业的发展,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这个平衡如果被打破,那么这个发展就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协调的。
再者,对于各个产业部门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在地位上是否相同,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快,而且竞争压力也是非常的大,这就造就了一些产业会对某些部门产生偏见,因为他们最注重的只有利润,这就会导致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部门之间他们的权利不同,最终也会导致他们的地位出现一定的差距,进而形成了各个产业之间的部门存在着排序组合的关键问题。
这种排序组合的方式大多是由各个部门产值的多少来决定的。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需要强烈的层次感,否则的话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逆转,因此要综合的利用部门的地位问题,要突出重点,但是也不能忽略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最后,产业结构是否需要优化还可以从供给关系来说明。
我们知道,社会的需求的总量在某种程度是不变的,即使出现一些微小的波动,产业结构自身的协调性和强大的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样会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这是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如果出现小的波动,就会使产业部门法神大的变化,这样说明该产业的结构不合理,需要改进或者优化。
2.3产业结构偏离度
就现在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公式来确定山野的结构是否是合理的,这个公式具有一定的含义,它就是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与各个产业增加值他们两个的比值,比值能够确定两者的差异程度。
其具体的公式为
P=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能够明确的指导结构偏离的程度,而这种程度就用两者的比值爱反映出来,其中,P代表的含义是产业结构偏离的正常系数,L为某种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C为相同产业的情况下,经济总量所占有的比重。
有着个公式来看,档P值较小是,证明劳动力小但是产生的经济总量较多。
这种情况下是我们产业所追求的,相反,就表明该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优化。
如果负偏离则说明就业比重小于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就说明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高于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说明劳动效率高,相反的,如果正偏离则说明就业比重大于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就说明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低于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说明劳动效率低。
本文讨论的产业结构效益主要是针对生产要素来讲的,在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者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效益也随之提高的情况。
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相应的就越差,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小,产业结构效益相应的就越好。
3山西省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现状
山西省作为我国能源的发源地,这里不仅有巨大的煤炭市场,而且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省生产的煤矿占据我国的四分之一,起每年煤炭的产量支撑着我国北方的用电,拼接煤炭行业,山西省充分利用了他的有利资源,是他们省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经济菜户突飞猛进。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山西省因为要发展自己省份的经济,进行了很多实战性的实践。
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十分积极性的建议和实质性的方案,慢慢在山西省很多地区进行实践,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602.2亿元,具体见表3-1: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1
2012
2013
指数
1087619
4292736
表3-1:
山西省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然而山西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获得的这些成果要靠很多的能源所取得,除此之外,损失的能源的速度要大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山西对物质资源的不充分使用的原因,使得能源损失严重,但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幅度小。
3.2山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和全国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相比,山西省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偏小,第一产业最少,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可以得出山西省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还明显存在。
由2010年的产值结构来看,山西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6.2%)小于全国平均水平(10.1%);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56.8%)大于全国平均水平(46.8%);第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37%),他们的服务产业相对于其它地方来说较为落后,GDP主要依托第二产业拉动。
由表格可知,改革开放后,山西省的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第三产业,但山西省的第三产业与国内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010年,山西省三次产业就业所占比例依次为37.9%,26.3%,35.8%,和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要高,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偏要低,第三产业相比之下是均衡的。
表3-2:
2011年中部各省人均GDP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
地区
人均GDP(元)
产值构成(%)
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山西
26283
6.2
56.8
37.0
37.9
26.3
35.8
河南
24446
14.1
57.3
28.6
44.9
29.0
26.1
湖北
27906
13.4
48.6
37.9
29.5
29.1
41.3
湖南
24719
14.5
45.8
39.7
42.4
23.0
34.6
安徽
20888
14.0
52.1
33.9
39.1
25.1
35.8
江西
21253
12.8
54.2
33.0
35.6
29.6
34.8
全国
29992
10.1
46.8
43.1
36.7
28.7
34.6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资料整理和计算而得
我们可以根据公式来确定山野的结构是否是合理的,这个公式具有一定的含义,它就是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与各个产业增加值他们两个的比值,比值能够确定两者的差异程度。
其具体的公式为
P=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能够明确的指导结构偏离的程度,而这种程度就用两者的比值爱反映出来,其中,P代表的含义是产业结构偏离的正常系数,L为某种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C为相同产业的情况下,经济总量所占有的比重。
表3-3:
2010年中部各省与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
山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安徽
江西
全国
产业结构偏离度
63.4
61.6
39
55.8
54
49.2
53.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由表3-3可知,山西省在产业结构上聘礼的程度达到了63.4%,可以说是是达到了严重的偏离程度。
山西是中部大省之一,人口密度大,劳动人口多,矿产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城市,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发展都是一种过分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没有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没有对资源的高度利用化,致使劳动效率低,资源利用不充分,从而生产效益低下。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低,从而致使产业结构效益低下。
与此同时,山西产业结构效益低下还有可能是受了资源诅咒,矿产资源的过分充足,慢慢地失去了竞争力,产业结构也日益低下。
4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下的新型工业化
4.1山西省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工业化是这样一个过程,目前来看,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山西省应紧跟步伐,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基础制造业为立足点,积极发展服务业,实现多个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山西省作为资源型经济地区,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动力的同时就会造成竞争力的下降,没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存活不下去的,即使侥幸存活,也会很快被取而代之的,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进行调整就是很必要的了,而新型工业化正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具体表现,新型工业化强调的是发展规模大、质量高、环保型、劳动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对资源的高利用率、产业结构效益好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得好不好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得好不好,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了也会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的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在某一种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好坏。
总的说来,新型工业化是解决目前山西资源密集型工业的方法。
另一方面,山西作为中部大省之一,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与当地相适应的,山西目前的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过分依赖众多的劳动力,忽略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得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山西产业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跳出资源诅咒的圈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产业结构效益。
来推动工业化,在传统工业化有着过分缺点下,进行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进行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进行又快又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使得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山西经济发展。
4.2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产业间比例平衡标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准。
从理论上说,各产业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经济增长要在产业间保持比例的平衡上进行。
对于系统而言,产业结构是一个系统,其整体性特征要求其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性。
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一旦缺乏产业间比例平衡,就会极大地削弱系统的增长能力和总的产出水平。
根据“木桶原理”,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不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强的产业,而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弱的产业。
当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存在瓶颈产业时,系统的生产能力将受制于这些瓶颈产业的作用发挥。
要注意三个产业在比例上的协调发展,靠牺牲第一、三产业来发展第二产业是不明智的行为,同样的,也不能在空想下发展第三产业。
4.3面对新型工业化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的资源,有其不同的优势产业,要因地制宜。
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总是相辅相成的,其关联度决定了主导产业与其前后向产业的互动性,因此,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化带动关联产业的同步发展。
在进行主导产业优化时,应该面向高新技术,要避免单纯的自然资源或初级加工产品输出,发展以高新技术支撑的、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走深加工与精加工之路,从而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保证在转型后地区经济能持久的发展。
由于山西省多年来煤炭产业和高耗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已经造成了环境严重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必须审时度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战略位置,产业结构优化绝不能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代际公平,以技术进步为手段,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4推进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思考
4.4.1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四化”山西
面临不协调的山西省产业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进一步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在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创造适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内容要求下,更好的做到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4.2加快推进新型化工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针对山西省目前以煤为主的主导产业结构,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不断调整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4.4.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发展相对缓慢,技术水平较低的基础产业农业,应从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支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这几方面出发,做大做强农业,使其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4.4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山西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年省财政安排“三农”资金136亿元,增长8%;全年粮食产量113.6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继续制定实施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以工补农特别是以煤补农机制,全面落实好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4.4.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山西省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
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工项目315个,完成投资30多亿元。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实施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
4.4.6培养新型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2010年全省农民技能培训93.3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同时,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等其他方面收入。
5结论
山西省当前以能源(煤炭)工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我国的经济地域分工所决定。
由于省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存量,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资源,粗放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导致其资源消耗水平、各种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幅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摆脱这种发展困局,山西省可以通过下述的两个转变来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当地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功转型,实现产业结
构的优化:
第一,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第二,针山西省应转变当前的粗放的、低端的生产模式,以世界及国内的产业转移为契机,利用国家政策扶持,通过国际领先技术对传统能源生产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山西省地区采取不同的产业机构优化的模式:
新兴产业植入模式、产业链延伸和扩展模式、多元化复合模式。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
以山西省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为重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通过文化旅游业来带动其交通、餐饮、通讯、文娱的发展,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促使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减少对煤炭等自然资源消耗的依赖,使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对它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还比较难,本文主要从新型工业化这一视角来研究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及本人研究水平的有限,本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深入的地方,比如对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没有具体到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缺乏合理有效的实证研究,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选择尚且存在继续探讨的必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做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