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374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2.新公共管理:

是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不同于政府有限论和以市场解救“政府失灵”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

3.治理:

治理是包括政府及政府体制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在内的社会多元主体参加的,基于充分沟通、协商与互动以实现合作共治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新公共服务:

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哈登特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最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其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既非亲自划桨,又非代替公民来掌舵。

5.政府职能:

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应当承担的功能和作用。

6.公共政策:

政府或执政党依据人民的意志对社会的价值或利益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或调节。

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

7.政策合法化:

指经过抉择的政策方案通过法定的程序获得法律地位和法定效力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要经过一系列政策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发布的过程,其主体是相应的获得法定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

政策合法化包括通过立法程序的政策法律化或法规划和通过行政程序的政策合法化。

8.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宏观方面看。

是指政府对整个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预测、规划,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实现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从微观层面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具体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依法对其内部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9.公务员制度:

指国家对公务员进行规范性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退辞职、退休、申诉控告、管理机构和法律责任等各种规定与实施措施等。

10.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主体为了有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公共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开发,供给,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活动.

1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指政府有义务公开其所产生和掌握的公共信息以及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制度。

其核心理念是承认并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并通过确立和实行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合法权益。

12.电子政府:

电子政府是通过建立政府网络而构建的网上政府.从更为严格和科学的层面考虑,可以认为电子政府是以现实政府为基础,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协调整合公共管理主体和再造公共管理流程而构建起来的虚拟的,具有公共管理现实功能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13.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升组织绩效。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科学设定组织目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管理过程。

14.公共危机:

指在人类社会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触发的,在一个地区、区域或国家甚至全球产生极大危害性和破坏性,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威胁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需要迅速动员整合社会资源以回应和控制的一种紧急状态。

15.公共危机复合治理:

是以政府或国家为主体,其他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以复合主体为其特征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

区别与传统的政府单一权力中心和权力单向度运行的危机治理模式,它是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互补,基于社会资源的高度整合而进行的公共危机治理。

16.公民社会:

独立于政治国家和经济市场外的公共领域及存在于其中的民间组织网络和个人网络的总和。

17.第三部门:

是区别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与第二部门经济组织的、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组织成员志愿参与的正式的自治性组织的总和。

18.公共权力:

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以建构。

现代意义的公共权力是源于公众的授权并得到法律保障的,由政府与其相关部门以及其他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配置公共资源、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19.公共权力异化:

即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背离其本质规定性的行为,使公共权力的运行及结果与其本质的要求相背离。

1.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如何影响公共管理的?

答: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所形成的包含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内的跨国家、跨地区的多层面多领域的流动和互动。

全球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

(1)要求政府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重新审视定位;

(2)新格局对各国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提出挑战;(3)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4)推动政府管理改革进一步向民主和法治方向发展;(5)全球治理问题全方位凸显。

2.民营化改革中公共物品的不同制度的安排形式:

(1)合同承包,即政府可以和第三部门签订关于物品和服务的合同。

(2)特许经营,政府成为安排者,第三部门成为生产者。

(3)补助,及政府给予第三部门的补贴。

(4)自由市场(5)志愿服务,通过志愿劳动,像慈善组织这样的第三部门提供了很多人们需要的服务。

3.治理网络的核心即积极运用各种治理工具进行多中心治理。

4.彼得斯基于对各国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分析提出四种模式:

(1)市场化征服模式,主要涉及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管理活动关系的调整。

(2)参与式政府模式,一方面,否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关系的调整。

(3)弹性化政府模式,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

(4)解制式政府模式,主要涉及政府与公务员、政府与公众关系的调整。

(5)无缝隙政府模式,主要内容有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结果导向。

(6)“合作政府”与“整体型治理”

5.什么是公共选择?

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公共管理有何意义?

公共选择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意义:

(1)引入经济学的假设和研究方法为公共管理研究拓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和新的研究途径;

(2)经济人假设的逻辑起点对公共管理领域中人们的行为做出更合理的分析判断、解释和预测,使公共管理获得比传统公共行政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3)有助于促进公共治理中的参与式民主和协商民主,增强社会构成力量中的不同主体之间沟通与互动,以利于增进共识,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和谐;(4)有助于增强宪政和法治理念,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法制建设和政治民主建设,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反腐败。

6.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冲突与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纪人假设下,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个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7.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增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正式组织。

主要特征:

(1)公共组织秉持公共利益取向和公共服务导向;

(2)多数公共组织的运行主要依靠公共财政预算的支持;(3)公共组织一般具有政治性;(4)公共组织的活动需要更多地接受公众的监督;(5)公共组织目标的多元性;(6)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8.政党在和平时期主要作用:

(1)利益表达和整合功能;

(2)政治社会化功能;(3)政治领导和政治动员功能。

9.加拿大学者霍莱特和拉米什依据提供公共物品在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的介入程度,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自愿型、混合型和强制型。

(1)自愿型工具:

已不受或少受政府影响为主要特征,期望中的任务完成是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

包括家庭与社区、自愿性组织和市场。

(2)强制型工具:

以强制或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受体----目标个人或组织,后者在相应措施是只有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主要有规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三种类型。

(3)混合型工具:

兼有自愿型工具和强制型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的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

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以及征税和用户收费。

10.公共政策的执行途径:

(1)自上而下途径,以“有限行政”为基础,以政策制定者为中心,认为政策执行是下层行政人员遵循既定政策方案与原则,完成政策的具体指令的过程。

(2)自下而上途径:

从确定执行网络中组织成员的目标、战略、行动的差异以及联系为出发点,抛弃自上而下途径对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因果关系的预设,认为政策失败的关键是参与执行的组织及其成员的适当选择、协调与互动。

11.人力资源特点:

(1)社会性:

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自然人为载体,但人具有社会的属性;

(2)能动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仅能被动的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的改造环境;(3)时效性:

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自然人为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必然受到人的生命周期的制约。

(4)再生性:

人力资源属于再生性资源。

(5)资本性: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

1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有何区别?

(1)管理理念。

人事管理往往把人视为达成组织目标的工具,把人视为产出前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视为一种资源,并且是最生要的,最宝贵的第一资源。

(2)管理视野。

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更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而人事管理则更注重当前的事务性工作,一般是短期导向而不是关注全局性的发展战略。

(3)管理内容。

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的招聘、录用、考核、奖惩和薪酬谢等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了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还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和激励等。

(4)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采取人性化的平等互动的管理方式,并注重培育和激发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人事管理则往往把员工视为规制、支配和监控的对象,管理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回应性。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哪些职能环节?

可以总结为PADS四个环节,具体包括:

(1)人力资源规划planning(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这呢功夫雇员之间划分与分配任务;决定工作的价值);

(2)人力资源获取acquisition(招募、选录、甄选政府雇员);(3)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4)纪律和惩戒sanction(确立、保证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期望;建立惩罚途径)。

1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1)价值与伦理开发。

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首重方面。

(2)心智与心理开发。

需要对公务人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教育培训和心理辅导,使其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和改善,以适应公共部门所面临的日益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之需要。

(3)技能和体能开发。

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并实现人力资源的生物性能量和能力的提升和强化。

15.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维度:

过程、技术、经济、社会的维度。

16.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过程:

(1)确立组织的愿景、使命、目标。

(目标制定SMART原则:

明确具体的specific:

可以度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面向结果的results-oriented;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

(2)制定绩效计划;(3)整合组织资源和实施计划;(4)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5)绩效评估。

17.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原则和根本原则;根本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挽救遭受危机戕害或威胁的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2)防范为先的理念:

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部门和公众都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防范意识,公共部门必须构建和完善危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机制,强化危机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资源整合的理念:

公共危机应对和治理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迅捷充分地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