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739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ocx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张建人上海财经大学

 

绪论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

然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重大的隐患,大量难以收回的银行不良资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可能使公众对银行支付能力失去信任。

并且这种不信任感会恶性循环,极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存。

另外,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会降低其资产收益水平,增加其呆帐准备金的提取,进而降低其竞争力。

美日韩都曾因为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进而引起挤兑风潮,致使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最终银行倒闭,严重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稳定。

银行不良资产已成为当今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成为直接破坏一国金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房地产比例比较重,而且由于暴露引起的产能过剩,再加上中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如信用卡支付过低,导致不良资产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也不容乐观,带来了巨大的不良资产巨大的金融风险,并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

在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的不良资产率,要加强不良资产的管理,通过管理降低不良资产的存量。

提高不良资产的管理效率,完成不良资产的管理在短时间内任务,满足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要求。

因此,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这可能导致银行规避信贷危机,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不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积累。

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仅会影响资本充足率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城市商业银行也将增加投资风险管理水平,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业务创新和增长,并会增加国家财政资产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况

1.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1.1.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

对于银行来说,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不良资产的分类,根据人民银行的中国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2002年),全面启动了五级贷款分类制度的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系统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五个,其中后3顷归类为不良贷款损失。

贷款“正常”的,是指借款人履行合同提前,而且没有理由怀疑利息不能按时支付的贷款。

贷款的“关照”的,是指借款人以偿还虽然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在还款因素的不利影响。

三分之一的贷款是“次要”,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偿还推行全员,即便是安全的贷款,有可能是允许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贷款的“可疑”的,是指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全部本息,即使抵押物,势必造成更大的伤害。

贷款的“损失”是指,采取一切措施后,应采取所有必要的法律手续,本金和贷款利息不能收回,或只能收回几部分组成。

1.1.2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分类

财政性的银行不良贷款。

从商业银行信贷分配理论要求看,贷款必须建立在信用评级、坏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按照这一套科学的信贷管理原则和标准进行贷款分配的。

在传统的财政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权,信贷资金分配是计划体制下资本计划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成为国民收人分配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和财政关系未W匝,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当作财政资金使用,形成财政挤占银行的信贷资金。

企业亏损性的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不良贷款也有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由国有企业转嫁而来的,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银行不良债权大幅度上升,沉淀、呆滞贷款大幅度增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供给制,使国有专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超信用的经济关系,同时也使专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

经营性的银行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贷款除财政性和企业亏损性以外,还包括经营性的不良资产,它是由银行自身管理不善而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

如果有健全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内控机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阻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同国有企业一样国有银行内部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

由于银行产权属国家,国家以股东身份任命银行行长,往往从行政需要考虑的较多,而经营业绩却较少考虑,而且,各层银行经营管理者的权力、利益和责任极不对称,经营得好,不良资产少,个人得不到应有的激励;资产流失、风险大了,也只是国家受损,自己分毫也不少。

在此背景下,只要地方政府稍微施加压力,大量达不到信贷条件的高风险贷款便会应运而生。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点

1.2.1不良贷款规模快速扩大

受前一期逾期贷款滞后效应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温和上升,不良贷款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突出。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达到相对的低点4078亿元后,不良贷款规模开始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规模达到6461亿元。

不良贷款率自2011年第三季度的0.9%的低点后,到2014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04%,这是近三年的新高,不良贷款率有重新上升的趋势。

不良贷款增速经过多年的下降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缓慢上升,2014年第一季度较2013年第四季度上升4.1%,表明不良贷款增速有加快的可能。

1.2.2不良贷款机构分布不均

首先,从横向的角度分析,以2013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看,由于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大型商业银行占据了高达60%的份额,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18%的份额,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各占据了12%和9%的份额。

从不良贷款率看,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67%,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达到1%,具体如下图所示(图1.22013年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

图1.22013年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

1.2.3不良贷款行业集聚度高

从行业角度看,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房地产行业贷款过于集中,潜在风险巨大。

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增加较快。

地方融资平台不良贷款率温和上升。

1.2.3.1房产行业贷款内藏风险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逐年上升,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近20%,如下表(表1.22011~2013年我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情况)。

由于局部地区房地产供给过多,各地“鬼城”频现,部分银行收紧房地产市场贷款,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使得商业银行过高的房产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

表1.22011~2013年我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情况

年份

房地产贷款余额(万亿元)

房地产贷款比重(%)

2011

10.73

20.10

2012

12.1

19.80

2013

14.6

21

此外,房价持续下跌,影响实体经济,催生不良贷款。

如温州房价自2011年8月开始由涨转跌,房价连降30余个月,不少房产价格拦腰折断,不少房屋出现断供,银行沦为大股东。

截至2013年末,温州不良贷款率为4.41%,较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温州中小企业70%与房地产有关,地产市场严重缩水影响企业抵押物的价值,银行信贷规模缩小,加剧中小企业生存的困难,甚至引发倒闭破产。

1.2.3.2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暴露

在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信贷的行业将受到严格控制,贷款的股票更容易加剧行业削弱了企业的活力。

在2013年八月,国家发改委和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原来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型项目的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多个质押的问题,如虚假信息逐渐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

连平首席经济学家银行曾经说过,2014年将是一个大面积的钢材贸易和今年爆发的风险。

钢贸贷款,其他行业有很大的不同,损失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所有的暴露在短期内将迫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大幅上升。

1.2.3.3平台融资加大负债风险

截至2008年底,中央政府发布了“四万亿”计划,试图以此手段刺激经济,地方政府都面临着大量的资金配套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政府的信用担保,通过从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从事公共建筑。

在我们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中,80%是通过银行信贷资金,获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逐渐进入高峰期,在2013年到期的贷款约37.5%至2015年对于大量融资,贷款给当地融资平台从长远来看,“新老”是一种常用的手段来维持资金链,保证企业资金链是不是部分地与银行的利益打破,但也暴露了平台的一部分进入资金短缺,还本付息有困难的窘境。

随着这部分贷款债务的大规模进入,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考试。

1.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

1.3.1对银行业的影响

致使资产损失。

最直接的损失就是不良贷款中的信用贷款部分,部分抵押贷款,即使拍卖或变卖抵押物,或通过其他担保方式收回贷款,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损失。

大量到期无法收回的贷款,影响银行资金周转,其资金无法合理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也对银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导致银行自身业务运转困难。

当银行累积大量的不良资产时,由于长期无法收回的到期贷款缺乏流动性,会影响其资金周转,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从而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致使银行自身业务运转困难。

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银行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银行要支付由不良贷款产生的系列费用,这无疑增加了银行支出。

其次,按相关规定,对未收回的到期款项的利息也要计入银行营业收入,这就使得银行账面财务状况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且银行不良贷款数量越大,这一现象越严重。

而当不良贷款发生后,能收回的贷款很少。

就算采取处置措施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处置,也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银行只能通过事先计提的呆账准备金来冲销这一损失,这无疑就影响了银行的收益,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

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致使银行需要计提大量的呆账准备金,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开展新业务。

1.3.2对整体经济的危害

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引发通货膨胀。

不良资产的增加会减缓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增加社会货币总需求量。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增加货币发行,但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国家的货币政策很难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不利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使银行资金失去流动性,资金无法高效利用,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借款人因为经营困难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金无法产生效益,借款企业也因不能正常经营而无法产生效益。

另外,不良资产减缓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银行信贷资金无法及时运用到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中,致使企业生产发展缓慢。

企业经营不景气直接影响就业,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破坏社会信用制度。

不良资产的产生就是因为借款人没有到期偿还贷款,这本身就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如果银行因为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导致资金出现流动性危机,无法及时支付资金给客户,那么社会公共将会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这也会从另一方面破坏社会信用制度。

导致金融危机。

巨额的不良资产,不是银行自身通过计提呆账准备金就能解决的,大量的不良资产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

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不良资产引起的泡沫经济越来越严重,衍生工具风险越来越不可控,最终爆发了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2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2.1中国建设银行发展历史

1954年10月,建设银行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后,其任务主要是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部门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

在那个年代,建设银行内部流行着一句话,“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

”这些重点工程既包括它周边耸立的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等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也包括离它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等新中国的工业脊梁。

在“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建了88个经办大型建设项目的专业支行,包括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厂,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矿区,在棉纺工业基地普遍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并专门设置了跨省、区的铁路专业分支行,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建设资金的调配和供应,促进了国家钢铁、机械、能源和棉纺等工业的优先发展。

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银行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

到2004年6月末,建设银行资产总规模为37228亿元,负债总规模为3522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1y70c。

按照境内外全口径统计,全行不良贷款余额65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08%,达到了银监会要求的3一5%的标准。

境内外营业性分支机构15401个,其中包括6个海外分行,2个驻海外代表处,拥有正式员工26.3万人。

2004年9月15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会议,决议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9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成立,建设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5年6月17日和7月4日,美洲银行、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先后作为战略投资者入主建设银行,进一步实现了股权多元化。

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朝向更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又迈进了一步。

以此为契机,中国建设银行开始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标准和国际惯例,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将自身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2.2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2.2.1不良贷款规模大

2013年年末,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52.64亿元,比期初的746.18亿元增加了106.46亿元,比第三季度末的水平环比增加了31.77亿元,第四季度环比增加的幅度有所扩大。

截止2014年截至6月底,建行银行正常类贷款占贷款总额为96.21%,较去年底的95.87%上升了0.85个百分点。

关注类和次级类贷款分别较去年底下降0.25、0.11个百分点,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仅微幅上升了0.03和0.01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近年来的信贷高速增长,同增加与政府相关的基础建设密不可分,集中在以地方政府推动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电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就是说,信贷超量增长更多是政府支出增长驱动的。

但是,以政府为背景的贷款并不等同于风险小的贷款,银行对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存在的巨大风险,已经为机场贷款的惨败所证明。

据资料显示,在全国最近几年兴建的38个支线机场中,37个已处于亏损状态。

而大行业、大客户的贷款风险实际上也是巨大的,建设银行追捧大客户的风气,导致其本身就漏洞百出的资信审核和贷后监管变得更加疏松,某些大客户出现盲目投资、滥用贷款甚至违规挪用的问题,而一旦借款单位发生经营风险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权衡利弊关系,往往不予起诉,导致不良贷款产生。

2.2.2不良贷款期限长

建设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经营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主要从事工业、能源、通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及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业务。

改革开放初期,其业务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向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发放贷款,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建设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更加偏向中长期。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后,上述行业的客户仍为建设银行的基础客户,上述经营特点很大程度上也被保留了下来。

2014年上半年建行中期贷款余额为1.56万亿元,不良贷款占到332.93亿元,不良率高达2.13%,与2011年同比增加0.32%,中长期贷款的不良率为0.93%。

毫无疑问,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软约束并不能改变存款者和银行之间的资金硬约束,即银行不能向存款者(主要为居民)转嫁企业在储蓄资金运用上的低效率,长期贷款尤其是项目贷款势必要比短期贷款承受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2.2.3不良贷款行业垄断

在对公业务中,建行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以及房地产业方面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分别为3.76%,2.38%和1.24%。

2013年建设银行贷款的行业结构中贷款占比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及供应。

总体来说,由于广大中小企业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稳定性较差,贷款集中于某些垄断性行业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尽管目前交通、邮政、电力、燃气等大行业客户对建设银行效益的贡献度较大,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信贷占比大将导致风险的相对集中。

建设银行“尾大难掉”的贷款结构特征必然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盈利能力降低。

3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3.1银行外部因素

3.1.1宏观经济方面

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经济波动将对相关行业和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将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水平。

从时间角度来分析,不良资产形成的密集时期,往往是经济大起大落的时期。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随之加大,进而将会影响银行的不良资产产生。

一个典型例子即为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萧条,使得我国多数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套牢在房地产和股市上,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3.1.2法律的制度方面

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建立,跟不上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很好的保障银行形成的法律环境,以防止不良资产的过度产生。

中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出台的时间,主要的金融法律直到1995年颁布的,在此之前缓慢,信用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大,而贷款少,而这个时期发行的很多政策性贷款,直接导致在中国不良商业银行资产的形成。

我国需要一些金融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那么更多的法律规则不落实,金融市场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正式确立了商业银行的目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独立的地位,从人民银行和各自职责的商业银行。

2003年下半年是“商业银行法”第一次修订明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和监管职责。

此外,由于政策性银行成立了很多年,“政策性银行法”还没有出台,造成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模糊。

此外,相关立法不健全债权银行的保护:

一方面,给债权银行参与监管,涉及欠缺,因此它无法实现参与监督的目的,企业债务处理的权利。

在另一方面,对银行债权保护的一些法律条文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规则了解甚少,导致商业银行在中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更何况与国际标准和国际风险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是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公正的行政干预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法律执法不严,导致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权利工作被动,银行往往是“赢亏了钱”,“按照接收过程中的法律”,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3.1.3法律监管方面

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管系统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要求,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根据国际标准。

正规贷款管理,如贷款和内部贷款额度的浓度不严格,坏账准备的提取是不是合理的,没有一般风险准备金的银行资产的提取。

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由于监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薄弱的内部控制,贷款管理,非正规和非法操作等问题,从而导致信贷资产,流动性问题和缺乏支付能力是比较的低质量更严重的,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3.2银行内部因素

3.2.1风险管理机制方面

在银行经营机制转变之前,我国银行实际是国家财政和国家出纳的办事机构,承担着存储国家和企业资金、办理结算业务的责任,并按国家计划发放资金。

银行收支由国家统管,且没有经营功能,既而就没有风险这一概念。

银行的经营机制转变后,银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才有了面向市场经营货币的功能和地位,这才有了风险的概念。

然而有了风险的概念并不等于银行所有职员(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都对风险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毕竟我国银行是由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并不长,且速度还较为缓慢,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对于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还不够。

3.2.2内部管理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力比较差,虽然目前一直都在完善,但在其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贷前风险监控不力。

没有对借款人、借款方式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进行全方面的甄别、分析,没有有效的识别风险的存在并且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没有有效的评价风险程度进而提出防范意见,采取防范措施,也没有全面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

其次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对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不能及时地掌握。

最后是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当然,这些与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转变和政府的介入关系密切。

另外,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管理不力的现象,这使得内外勾结、恶意骗贷成为许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2.3对不良资产的追偿方面

在五级分类制度没有实行之前,银行实行“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方式,因而,时间因素就成为贷款分类的主要标准。

同时,各级银行领导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各级行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在“一逾两呆”不良贷款考核体系的监督和激励下,银行通常不是积极的去清偿不良贷款而是有着强烈的冲动去掩盖,最简单的方法即为更换合同。

比如,企业借款1000万,到期利息100万,且无力偿还本息。

当贷款到期时,银行可以与企业再签一份新的借款和同,金额1100万,用来偿还逾期的1000万本金和100万利息。

那么这样,在银行的帐上,1000万到期本金安全收回,100万利息收入正常记入,且已经真实收到。

1100万贷款刚刚贷出,绝对没有逾期,属于正常贷款。

这样,银行便与企业一起掩盖了这笔不良贷款,而且创造了银行的利润。

另外,银行对于已经列入的不良贷款,考虑到地方政府的介入和银企关系,或者出于对催收和处理结果的悲观预期,有怠于处理的倾向。

4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治理建议

4.1外部环境

4.1.1企业体制的改革

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是因为发放给企业而产生的,因此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其摆脱困境,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资产率。

因此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同时,也应加快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对于有些因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但尚有许多可利用资源的企业,可以作为其他企业兼并的对象,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原来的不良资产,对于已确定经营恶化,资不抵债需关闭、破产的企业应依法申请破产、清算,防止其再度成为不良资产的源头。

4.1.2法律制度建设方面

不良资产的管理关系到国家财政、银行、企业与职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涉及到企业、投资、金融和社会保障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使大规模的不良资产重组能顺利进行,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

4.1.3银行监管方面

监管机构要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各项监管标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以实现其工作目标。

同时,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对于不同的风险环境实施弹性监管。

比如,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投资比较活跃,银行贷款的规模和速度都有大幅度上升,这时的监管机构要适当提高监管的标准,要求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以防止经济泡沫化。

而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投资萧条,经济复苏乏力,监管部门可以适当降低监管的标准,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实行弹性监管将有力于防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