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701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docx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发布者:

吴宝雄   发布日期:

2013-01-23

1.实施探究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程序

基本思路: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基本程序:

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探究。

需指出的是,这4个操作程序并非固定不变,各学科可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教学步骤。

不过,自学探究和讨论探究集中体现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各学科均可选用和采纳。

2.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

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不是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样,才可以使探究式教学渐入佳境。

例如观察校园的鸟类这一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示从哪方面观察,而观察的主体应是学生。

怎样观察、从哪方面观察等等,这些是学生必须思考、动手去做的。

只有学生独立去完成了,他们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实践能力及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在强调探究的同时,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践证明,全面推进探究教学是行不通的,而且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在强调探究教学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教学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在教学方法这个多维空间里,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运用得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但如运用得不好,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探究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启发智慧,但如运用得不好,则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结果使课堂的有效变成无效、有序变成无序。

总之,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4.实施探究教学应着眼探究学生如何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

探究什么?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理智、挑战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学生既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也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续上进行探究;既可在质疑问难处探究,亦可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多、求变上探究。

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其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掌握的知识,并培养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5.实施探究教学应注意科学与人文并重。

  

探究教学的开展,既要注重当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构成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的养成,又要重视学生良好个性的弘扬。

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在民主和宽容的氛围中,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着眼于人的精神、情怀和智慧、潜能的培育与开发,努力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

搞好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发布者:

吴秋霞   发布日期:

2013-02-23

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不是要把教材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际探索活动,通过探索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提升。

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显著特征。

  探究式教学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通过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达到精神互补、教学相长。

探究式教学克服了应试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重内容目标、轻过程目标的弊端,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索质的“二位一体”,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目标和过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际探索活动,通过探索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提升。

为此,我认为搞好探究式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2)资料收集,这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

因此学生自己收集,特别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确定、选择收集所需的资料,这样才能使探究学习更有意义。

(3)分析研讨,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论据和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所收集的资料,才能具有意义,发挥论证作用;才能达到强化观点,提升认识,激发情感的目的;才能使探究式学习有质量。

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关键。

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

①教师要认真思考和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的框架问题,要有明确的研讨思路,问题准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②分析、研究的行为方式要有吸引力,学生要有参与的积极性。

③探究学习的环境宽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进行思想碰撞,使学生的探究行为有质量.

④在研讨中教师应及时抓住生成性问题,及时点拨。

分析问题要注意辩证性,实效性。

⑤在组织和指导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探究主题的深入、小组学生关系的协调、总体讨论和交流气氛的调节都需要教师扶助,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的议题、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捕捉有效信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等,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都会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成败以及实效性,也会延续到以后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鲁洁先生的一篇文章《生活•道德•道德教育》,载于《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的涵义是什么?

发布者:

黄健盈   发布日期:

2013-02-26

阅读鲁洁先生的一篇文章《生活?

道德?

道德教育》后,回归生活世界,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过去,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忽略了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意义,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把德育变成一个单向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

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

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

在思想教育中,教师总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说“官话”、“套话”,学生也根据教师的需求说些教师想听的“空话”、“违心话”,不少学生因此形成了“双重人格”:

他们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却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学校德育缺少学生的需求。

缺少让学生真正感动的活动,这种德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世界,让德育散发出生活的馨香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

学生不是“道德容器”,他们的生活世界,蕴藏着宝贵的德育时机,能够真正开掘出道德品质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

为此,我们的学校德育要努力做到让学生:

1、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

“生活德育”伴随着学生的生活,是充满教育情境的实践着的德育,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得到积极性的启发和暗示,在感悟中发展德性素质。

如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班级事务(如我们大唐镇中聘任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如大唐镇中开展“法制学校”、“交通学校”向市民宣传交通法规知识、定期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这一切都能给学生新的经历、新的感悟、新的心理体验,从而知行结合,获得自我教育与发展。

2、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

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情感的投入程度。

“生活德育”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重视发挥情感的感染性、弥散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和幸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情感。

如我们大唐镇中首创的“校园之星”的评比、“大唐飞歌”合唱比赛等;学校举行集会,让学生领奖展示;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中,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人生价值取向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

“生活德育”特别重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控制能力的培养。

如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在某些方面可能引起学生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的社会现实,学校收集一些“血的教训”,鼓励学生对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建构明辨是非的能力。

德育生活化

发布者:

甘瑞春   发布日期:

2013-02-21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无法摆脱低效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脱离。

基于对传统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基于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自觉追求,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便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1)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道德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并且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生活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从生活出发,围绕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问题进行。

它的理论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相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

2)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向。

在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从大而空的理想化的目标或抽象的概念、教条出发,而是从生活着、实践着的事物本身出发,把道德教育当作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实践来看道德教育目标要回归现实生活。

传统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完美化,传统道德教育目标在追求一种完美境界,向广大的受教者描绘、展示一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完美状态,追求理想化、圣人化,忽略了受教者的实际生活。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那种“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从实践中存在的那种定位于“高、大、全”的抽象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3)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立足于现实生活 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口服心也服”。

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针对性与实践性。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教育灵魂的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

”高校要在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改革道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教育的向生活世界回归,推动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而推动道德教育的纵深发展,使道德教育融进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教育价值。

初中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

发布者:

曾巧儿   发布日期:

2013-02-21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呢?

首先,在思品课中我们可通过活生生的身边的例子来塑造一个个优秀的学习榜样,从而培养学生德育为先的意识。

初中学生是感性的,如果课堂上只是空洞说教,肯定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可以将知识点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

比如:

讲正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见义勇为等内容时,可联系湛江最近发生的事件,像吴川四中的刘恩华奋不顾身跳江救起投江女;雷州英雄丁江华在广州浴血百米擒贼等,是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些见义勇为行为正是在弘扬民族精神。

社会上这种正义行为越来越多,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那我们的民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起来。

当然,对于一群天真无邪的未成年人而言,我们在弘扬社会良好风气的同时也必须教育他们一定要懂得见义智为。

又如,讲尊敬师长、科教兴国等内容时,我们可充分利用最美女教师张莉丽等老师的典型事例。

在这些最美教师身上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是基础”,科教兴国必须尊师重教,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

其次,使学生将德育意识上升为行动,并且形成习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单有意识不够,还必须培养坚定的信念,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付之行动。

毛泽东同志说过: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如果行为成为习惯,那学生便会很自觉地有始有终地实践着。

例如:

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而我们还有70多个指标不达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民的努力。

所以在学习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时,我们让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树立环保意识,并通过创设情境、举办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具体做法如,平常教师要以身作则,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地球一小时”、植树节、世界水日等特殊日子里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亲身体验;课堂上创设正反两方面的情景让学生从中获得教育。

久而久之,不少学生的行为得到强化,能自觉地付出环保行为。

比如乱丢垃圾的学生少了,校园干净了;爱惜水、电、纸张的现象也多了。

对学生的这些行为习惯养成,我们首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它并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

“播种习惯,收获人生”,但当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时,便会令学生受益终生,这也正是在立德树人。

再次,在义务教育阶段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品行的培养。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误入歧途,毁了一生。

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教书育人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将孩子圈养,只能增强孩子的适应环境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适时适当引入讨论或辩论环节。

某市一初中生小王逃学上网吧,最后发展到盗窃抢劫。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

是什么导致这一男孩走上犯罪道路?

这一行为对社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碰撞,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清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认识生活中该如何接物待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都非常明确折射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初中教师携起手来,勇挑德育工作之大梁,为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谈一谈在国情、法律内容的教学中是如何落实“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的

发布者:

戴小林   发布日期:

2013-02-09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这崇高的称谓,赋予她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

在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道德水准的高低,教育能力、教育水平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德施教,敬业爱生;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要依法执教,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家长信任,同事尊重的好教师。

本人从教20年,担当班主任9年,下面谈谈在教育实践中的认识、做法和体会。

一、以德施教,敬业爱生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工作,爱学生。

它包含对学生思想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还有心灵的沟通、理解与疏导。

05年,我班学生林铭芸,因母亲身患绝症而心情忧郁。

我两次家访,并和其他科任老师、班干部凑齐了几千元到医院看望她妈妈;针对其做事认真、有文艺特长的特点让她当副班长,并告诉她当班干部学习成绩要力争上游。

很快,她从忙碌的工作中获得快乐,成绩提高很快,后来被评为区“三好学生”。

在工作中,教师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它既有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中等生的促进,更有对后进生的关心和鼓励。

要注意发掘差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差生树立信心,使差生持之以恒,努力进取,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04年,我接手的新班级中有个后进生黄杰锋,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无心向学。

我常跟其谈心,了解其思想动向,对其加强学习辅导;假日组织几个班干和他一起郊游、打球,转移他的兴趣;多次家访,了解到其热爱劳动的优点,就将卫生委员的工作交给他,他管理得井井有条,受到表扬的他学习上也突飞猛进。

这说明,当教师把爱的天平偏向后进生时,爱的力量就成为转变后进生最好的“导师”。

青少年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就像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身上。

“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师对同事的热情相助,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就能换来学生对师长的彬彬有礼,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对来宾的热情礼貌;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风趣的语言和严谨的治教态度,就能换来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二、与时俱进,学习创新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新世纪的主人,社会要求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

他们既要有高尚的人格又要有真才实学,既有一技之长,又要有很强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便适应学生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虚心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有机会应去教育先进的城市学习取经,充实自己;要多阅读、了解反映当今外国教育的资料、报刊、书籍,结合国情和所教班级实际,借鉴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有选择地在教育实践中尝试、探索、总结、提高;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摈弃落后的认识和做法,使自己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国外小学教育》、《中西方教育比较》、《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这些报刊都是当今教师必看的读物;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学生、教师、家长都教益甚多。

新时代的教师,还应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懂得营养卫生知识,以及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03年非典时期,我每天都亲自带领学生清洗教室,并自己掏钱买电热壶和醋对教室进行消毒,还从网上抄下预防非典的药方给学生。

那段时间,虽然非典流行,但我班学生的精神面貌良好,学习却比以往更刻苦,毕业考三科列全区第一。

这说明教师关爱的力量和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当代学生最需要培养的是性格,即培养自信心,培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培养自理、自立及社交能力。

未来的社会,性格对学生的成才将起关键作用。

在我们身边,不乏性格过于孤僻,缺乏信心,或独立性差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如:

安排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班务工作,多鼓励、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常带全班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互助意识及独立能力。

要引导学生收看新闻,关心国情时事,关注民生,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三、依法执教,智慧快乐

“业精于勤,荒于嬉”,“严师出高徒”,“忠言逆耳利于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古往今来都要求为师者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学好知识,学会做人。

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当一个让每个学生和家长时时处处都心服口服的严师,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而要每个家长都理解配合严师,更是谈何容易?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要讲究“严”的艺术,要有法可依。

首先,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法律意识,应主动、自觉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并学以致用,做学生学法、守法的表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园如何预防及避免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发生》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教师应经常研读,熟记在心;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学生,加强民主管理,防止教育方法粗暴单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知法、守法。

每周班会课、思品课,可针对学生阶段的行为情况和社会形势,结合有关法律条文进行教育。

如07年9月,我发现学生小黄几次带三个男生上营业性网吧,购买地摊不健康漫画,与社会上流里流气的青年来往。

我便要求他们星期天上网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内容,并在星期一的思品课请这几位学生轮流读其中的条文给全班学生听,接受教育;当了解到班里学生小楠的父亲是市中级法院刑一庭的庭长,就汇报给学校领导,邀请他到校上法制课;放学后,我找这几个学生谈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理解老师的关爱和良苦用心,及时改错。

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学法,是尊师重教,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目前独生子女多,父母、长辈溺爱多,造成多数孩子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与家长联系,争取支持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长时间的严格要求、训练和管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平时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把做家务,学当家,练手艺的作业渗透其中,并要求家长回条评价,这样就能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家长会或家访时,适时渗透法律宣传,让家长了解自己应负的责任,教育子女从小遵纪守法,理解平时老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适度惩戒,预防犯罪,共同尊师重教。

这样,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也避免了很多校园意外事故的发生和纠纷。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敬业爱生的高尚师德;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独创精神,善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以更优化的教育管理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民族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才会人才辈出!

只有智慧地依法执教,我们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平安、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

你或你所在的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开发和利用过哪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发布者:

孙邦伦   发布日期:

2013-02-19

本人在教学中利用过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也就是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等。

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师群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还有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等。

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所以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比如,图书馆、纪念馆、气象站、工厂、农村;还有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2)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看家乡如火如荼地现代化农村建设,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热爱家乡教育最好的教材。

社会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样的。

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