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678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 三顾茅庐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docx

23三顾茅庐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九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

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

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告诉他: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徐庶离开时,也“回马荐诸葛”。

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三顾茅庐。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情节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刘备转变局势的一个轴点,也是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一个关键,所以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

拜谒(yè)拱立(ɡǒnɡ)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

胄(zhòu)愧赧(nǎn)谬举(miù)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有时难免产生惰性。

这就需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疏通疑难语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疑难语句。

(3)把经过组内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疑难语句提交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预设:

①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②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

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

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虽是古代白话小说,但是元明时期的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所以须疏通课文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不理解的语句再在组内讨论,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自读课文,读懂情节

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

起因:

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

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既是对疑难文句是否疏通的一个检测,也是对选文主要情节的一个梳理,为下面的细读做铺垫。

四、细读片段,读出性格

师: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

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预设:

课件出示: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关羽——委婉、稳重。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设计意图】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人物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第1段中的语言描写可以作为写作的示例范文,供学生研读借鉴。

结束语: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

请听下回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思考

师: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段,分析了刘、关、张这结义三兄弟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亮真有此才吗?

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凭什么能请诸葛亮出山呢?

读过《三顾茅庐》后,你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诚、敬(用诚心和敬意来打动诸葛亮)

孔明——智、淡(有超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设计意图】前一课时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就已经熟悉了文章内容,这样设计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又考验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这个问题在自读中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

师: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例句

分析

玄德叱曰:

“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

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竟下马步行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等待时间长

玄德下拜曰:

“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岁,刘备自称“愚夫”,却称孔明为“先生”,并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师: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

师: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预设:

第3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1.诸葛亮的“智”

师:

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分析天下形势: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提出战略方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

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

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2.诸葛亮的“淡”

师:

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

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举例

分析

自吟诗句: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刘备邀请他出山,他婉言谢绝

无意功名

诸葛亮最后又答应了刘备,是因为刘备以“苍生”为请,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愿效犬马之劳”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地,“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3.总结诸葛亮的形象

师: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

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

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

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

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四、分析手法,提升素养

师:

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

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各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

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

(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

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

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

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教师小结:

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烘托、衬托的手法,即烘云托月法。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将众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三国演义》历经百世而弥芳。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这篇文章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本板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明突出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描写人物时运用这种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激趣阅读

1.发散思维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

请列举出来。

预设: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

2.拓展阅读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章节很多,这样拓展,一是让已经读完《三国演义》的学生积极展示他的所读所知,二是有效激发还未读完《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同学的阅读兴趣。

结束语:

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请同学们记住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我的设计亮点】

安排课前预习,阅读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激情。

又有对课前预习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课堂设计抓住两条线:

一是紧扣选文的小说文体特征,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人格;二是以赏析烘云托月的手法为辅线,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体现学以致用的自读目标。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3*三顾茅庐

课题

三顾茅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重点)

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难点)

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重点)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写作背景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读准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犹然(yōu)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叱:

大声呵斥。

拜谒:

拜访谒见。

犹然:

仍然。

如雷贯耳:

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林泉:

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

教他人回避,将坐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倾颓:

衰败。

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

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

昏庸懦弱。

存恤:

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经世奇才:

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

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新课导入

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结果如何呢?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一探究竟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

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

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

鲁莽、直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

(1):

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2、3):

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4):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品味亮点词语】

1.“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拱立阶下”,刘备谦恭、求贤之状凸显。

2.玄德下拜曰:

“汉室末冑、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上句中刘玄德的动作和语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刘备的“下拜”,自称“末冑”“愚夫”,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谦卑、求贤若渴的刘皇叔。

3.“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

”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备安忍夺之”可见刘备弘毅宽厚的一面。

【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三段中玄德曰: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2.“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句诗与文中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欲归隐,却“星落秋风五丈原”。

为下文埋下伏笔,诸葛亮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3.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同时也表现出张飞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把握文章主旨】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人物形象鲜明。

节选部分着重从刘备的动作(轻轻敲、等候、快步走进等)、神态(恭恭敬敬)等方面刻画了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和他的弘毅宽厚。

而对张飞的刻画则是通过三次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粗暴和急躁的性格特点。

2.故事情节曲折。

节选部分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

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等,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又侧身睡着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一个时辰。

这样千呼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

曲折的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对比效果显著。

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

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仿写文中刻画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个性。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读这篇小说节选,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三国演义》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起,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

二是从人物赏析的角度进行。

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描写方法、细节刻画等,让学生认知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魅力。

课堂的两个亮点是吸引学生兴趣之处:

让学生自演人物和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视频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