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docx
《《MBA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是行政活动的主体,是行政管理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承担者,行政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行政组织为基础而展开的。
得力的行政领导、合理的人事行政、可行的行政决策、有效的行政监督、畅通的行政沟通、合谐的行政协调,均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
因此,行政组织始终是行政学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并始终为各国政府及行政学研究所重视。
本章首先论述了行政组织的定义、特性、构成要素等基本概念,介绍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其次,论述了行政组织目标、作用以及行政组织的具体结构、原则;再次,论述了行政组织的体制类型及非正式组织。
全章从对行政组织的抽象描述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论述。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行政组织的涵义
组织是人类最广泛的现象之一,是人类生存的方式,是联接人与社会的中介。
通过组织,将个人纳入群体网络之中,使各个具体的人与人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没有组织就没有社会。
组织的形式和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无论是最初出现的家庭、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还是现在的国家、军队、政党、企业、学校等组织,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和功能、按一定结构形式而活动的群体,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
从人类社会群体的角度看,组织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形式联合起来,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类群体。
简单说,组织就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
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结构性和活动方式这三个要素。
尽管这三个要素在不同的组织中所体现的程度不同,但任何组织都具备这三个要素。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组织就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组织系统。
行政学所研究的是狭义的行政组织。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依一定法律程序建立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机构实体。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组织是社会各种组织中规模最大的组织,其管辖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领域、各个团体。
我国的行政组织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即国务院系统。
为了进一步理解行政组织的涵义,可从静态、动态、心态和生态四个方面来把握行政组织。
1.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
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是由按照职能目标分工、权责分配、工作程序设置的各个层级、各类部门、各个职位等所共同构建的一个完整体系。
其中职位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职位引发的责权关系构成了整个行政组织的结构。
2.动态的行政组织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行政组织是一个发挥组织功能的动态活动过程。
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于领导、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等一系列的组织活动过程。
可见,行政组织并不是铁板一块、僵硬凝固的结构框架,它具有动态的功能。
3.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
从行政组织与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平衡的角度来看,行政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开放性系统,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
任何行政组织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产物,它必然会受制于这些社会的客观条件,从而调整自身的结构与活动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要。
4.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
从行政组织的心理与精神方面来看,行政组织是其人员的权责观念、感情交流、价值观念与思想沟通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团体。
这种团体意识与行政组织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行政组织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注意行政组织的心态特征。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可以较完整地把握行政组织的涵义及性质,它提示我们认识行政组织不能只从机械的、物质的观点着眼,还必须从动态的、生态的、心态的角度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行政组织。
二、行政组织的要素
构成行政组织的最基本要素可分为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两大类。
1.物质要素
(1)人员。
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离开了人,一切组织都不复存在。
行政组织就是由各种不同专业、水平、年龄的人按照行政组织目标和职能组合而成的。
(2)经费。
行政组织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政经费支出,否则将无法运作。
经费是维持行政组织运作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
(3)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包括行政组织运作所必须的技术设备、工具及所必须耗费的各类材料和能源。
物质条件是行政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
(1)组织目标。
行政组织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行政组织设置的依据,是行政组织的灵魂,它规定了行政组织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
(2)责权结构。
行政组织是一个由纵横交错的权责关系构成的组织实体。
科学合理的责权结构将形成行政组织的纵向层级与横向部门关系,责权结构的合理划分对于行政组织功能有重大的作用。
(3)人际关系。
行政组织中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增强行政组织凝聚力、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
三、行政组织的特征
行政组织作为行政权力的载体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的意志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其活动过程必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特征。
因为行政组织建立及运行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推行统治阶级利益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2.社会性。
国家职能的两重性决定了行政组织必须承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它体现了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
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在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时,都需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其行为都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
行政组织的这种社会性是由于行政组织为了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所决定的。
3.服务性。
首先,行政组织的社会性是通过其服务性表现出来的。
行政组织作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还必须履行发展和完善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服务职能,即政府必须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及各种公共福利事业,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
其次,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它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需要,制定各项法规政策,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作用,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发展。
4.权威性。
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权力的合法代表,以国家的名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拥有着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权威,并用强制力来保证其政策法令的实施。
全社会的团体、公民都有义务服从行政组织合法的管理与指挥,并不许与之抗衡,否则,要用法律和政纪加以惩戒与制裁。
5.法制性。
行政组织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有着很强的、普遍法制约束性。
这是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鲜明特点。
行政组织的设置及其宗旨和目标、人员编制及管理、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等都是由宪法和有关法律决定的。
与此同时,行政组织也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及运用法律手段来行使其职权,并承担法律责任。
法制既是行政组织活动的依据,又是行政组织活动的手段之一。
法制性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基础。
6.系统性。
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是依法设置的,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目标结构、部门结构、权力结构所组成的职责分明、协调有序、纵横相联、浑然一体、政令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个国家的行政组织首先形成大系统,然后分成省级次系统和市、县级子级系统。
行政组织的这种系统性使其具有了整体性和对环境反应的灵活性。
行政组织可以通对系统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使其自身不断地完善。
四、行政组织的类型
对于行政组织类型的划分,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行政组织的职权范围和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领导机关。
领导机关亦称首脑机关,指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它是各级政府领导统辖全面的决策核心。
领导机关是行政组织的中枢,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指挥机关。
领导机关的职能是对辖区内的重大行政事物进行集中领导和决策,并督导决策的实施。
它的职权活动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特征。
2.职能机关。
职能机关指各级政府中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
职能机关在领导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执行领导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对上受政府首长的指挥监督,对下在所管辖范围内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
它的职权活动具有局部性、专业性特征。
3.办公机关。
办公机关亦称幕僚机关,指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构。
其典型存在形式是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室)。
办公机关没有特定的专业性,不能离开行政首长而独立存在,其活动直接听从行政首长的指挥和要求。
它对各专业行政职能部门没有直接指挥和监督的权力,但在授权条件下可以代表行政首长行使权力。
由于辅助机关是紧靠行政首长且完全受命于首长的一个组织环节,它参与政务、协助决策、沟通关系、协调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纠纷,因此,它的状态直接关系到首脑机关功能的发挥,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行政机构。
4.参谋咨询机关。
参谋咨询机关亦称智囊机构,是一种现代政府的组织形态,通常指汇集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政府官员来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论证和较佳政策方案的行政机构。
参谋咨询机关具有业务独立的地位,其基本职能是研究咨询、参与决策、协调政策、培训人才。
目前,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咨询机构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5.派出机关。
派出机关指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的需要,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关。
派出机关是不构成一级政府的行政机关,其权力是委派机关权力的延伸,因而以委派机关授权的性质、程序和范围为转移。
派出机关的主要职能是承上启下实行管理,即监督检查辖区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上级的决议和指示,同时向委派机关报告辖区行政机关的情况和意见,并完成委派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在我国行政组织中所设置的地区行署就是典型的派出机构。
五、我国的行政组织
我国的行政组织是一个体系完整、职能齐全的行政系统。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是在其监督和领导下的最高行政机关。
同时,各级人民政府都必须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领导下行使权力,开展政务活动。
我国行政组织从纵向层次看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三级。
中央政府是指国务院,它管辖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它所制订的方针、政策、法规、命令、指示、规定、条例各级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其效力达及每个公民。
各部、委、办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主管某一专业方面的行政事务,其效力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业务有关的部门和公民。
地方政府是指省政府、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设区的市政府、县政府和县级市政府、自治州政府、盟政府、旗政府等。
其管辖权是在其行政管辖区域之内。
同时,这些地方政府也有其职能部门,主管某一专业的行政事务,其管辖权在政府行使的行政区划内的有关部门和公民。
基层政府指乡(镇)政府。
其管辖权在一乡或一镇。
小的乡(镇)不设职能部门,但有主管各方面业务的办事人员。
在大的乡(镇)已设置少量的办事机构。
地方政府必须执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但也有相对的自主权。
在中央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可自行制订一些政策、规定、法令、条例、办法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更多些。
我国行政组织从横向分工上看,是依工作性质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工作部门。
同一层级的各部门是平行关系,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适当的权责划分。
我国中央政府下设的各部(委)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省级人民政府下设的各个厅(局),县级人民政府下设的科(局),均是按业务性质划分的横向工作部门。
第二节〓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由片断的组织思想演变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理论的形成并非偶然,时代为行政组织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行政组织理论依其理论发展线索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理论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和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一、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
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产生并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20年代前后,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是现代组织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
泰勒的科学管理学派、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和韦伯的官僚模型学派。
这一时期的西方学者对政府行政组织的研究和企业组织的研究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尽管这三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但对早期组织理论的形成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泰勒始终以工厂、车间组织为其研究对象,注重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研究工人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工作协作,企图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泰勒认为,组织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率,有一流的工作人员才能达到此目的。
同时,要使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计划部门负责制订工作标准、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及命令等。
这样管理层第一次从传统工厂中分离出来。
职能分工是泰勒科学管理的原则之一。
从职能分工原则出发,泰勒提出了命令统一原则和例外原则。
命令统一原则是指一个工作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示;例外原则是指高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做,而自己则保留着对重要事务(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法约尔研究的着眼点是高级管理层,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创立他的一般管理体系。
他提出了管理五要素和十四项原则。
他认为组织应该审慎地编制和严格地执行行动计划;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干的领导机构;使各种工作和各种活动协调、和谐;有效地配置和安排人员;注意维护纪律;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对失职者进行制裁;使个人事务都处在控制之下;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进行有效的监督;明确地规定职责;与过多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作斗争。
他强调命令统一原则,主张控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而且作为命令统一原则的补充,他主张建立参谋机构。
韦伯从纯理论研究出发,试图设计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想组织模型。
他提出“官僚组织模型”,认为这种组织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
韦伯对“官僚”一词的理解与目前流行的“官僚”一词的贬意涵义截然不同。
韦伯认为,权力有三种:
世袭的传统权力;“神授的”权力,主要是来自先知、政治家个人超人的魅力;合理——合法权力,是由选举产生的,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
韦伯认为合理——合法权力才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
韦伯认为官僚集权组织主要构成要素有:
实行分工,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各种职位按权力组织起来,形成等级;通过正式考试或训练来挑选组织成员;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等等。
传统组织理论围绕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才会有效率进行研究。
他们提出的专业分工、统一指挥、命令统一、例外原则、职责一致、恰当管理幅度和层次等原则,对今天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的主要不足是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系统,忽视了环境的作用,把人看成了机械人,忽视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二、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学者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把人当作“社会人”而不是当作有理性的机器,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发展了传统时期的组织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和西蒙。
1.梅奥的组织管理理论。
梅奥是美国的工程师,他通过试验提出了三项主要的组织管理理论:
(1)社会人理论。
梅奥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人不仅有金钱的需要,而且作为社会人,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
人也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要有归属感、安全感和受人尊重等。
因此必须用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非正式组织理论。
梅奥提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有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在长期工作中,因有共同爱好或感情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这种非正式组织有自然形成的带头人和规范,每个成员都必须服从。
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很大。
(3)满足理论。
领导者要通过满足工人感情需要以及安全感、归属感来激发工人的积极性,而不仅仅用金钱刺激。
2.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巴纳德曾任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他不仅是行为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而且也是系统时期早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包括:
(1)权威接受理论。
认为组织的权力是建立在下属愿意接受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人员的权力大小是由下属接受程度决定的,管理者的命令只有在下属原意服从和接受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2)组织平衡理论。
组织的外部平衡取决于组织是否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否有效率,即个人的意愿能否得到满足。
而组织的内部平衡则取决于组织成员贡献与个人动机满足是否一致,如果个人动机得不到满足,他会停止做贡献。
这样的组织是无效力的。
(3)非正式组织理论。
认为非正式组织是组织不可缺少的部分,非正式组织能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意见交流,调节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的团结,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最终促进组织效率和活力。
所以,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西蒙的组织理论。
西蒙在其早期研究中,提出了组织是其成员层层决策、人人决策活动的分配与组合。
他认为组织所有的活动都是决策活动,组织是扩大了的个人,是由有感情和欲望的人组成的。
组织的生存、维持和发展必须以其对成员应有的激励和诱因为条件。
西蒙也是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行为科学时期的学者以实际的组织为研究对象,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对人和人的行为的影响,把人当作社会人来研究,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的理论,大大丰富了管理科学和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但它过份强调搞好人际关系,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而降低了对专业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系统论、系统方法是当代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颇为盛行的理论,从50年代末开始引入到行政组织的研究。
系统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利克特等。
系统方法把行政组织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外部组织环境分系统、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等组成的。
传统组织理论注重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的研究,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侧重社会心理分系统的研究,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系统的研究,然而它们所强调和研究的都是组织的某些分系统,但却忽视了组织系统中这些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恰恰在这点上,系统组织理论超过其他任何组织学派。
这一时期,又出现了权变组织理论。
它从系统理论出发,认为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组成。
它企图建立一个最广泛的组织模型,以利于对组织的了解。
它所研究的重点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内的各分系统之间及各分系统内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各种变量的形态。
它认为组织具有多变量性,组织要适应变化的条件和环境,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应随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要灵活多变,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西方的组织理论,从早期重视制度规范到重视人的组织行为的研究,进而发展为整合的系统理论研究,既反映了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传统文化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迥异,行政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不能把西方的组织理论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取其所长,舍其所短,洋为中用,从而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组织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应建立什么样的政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组织作了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对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
马克思认为政府只应有“为数不多的重要职能”,主张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由群众直接选举和监督政府的官员,政府和官员应是人民的“公仆”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政府组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他们提出的一些原则和设想,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和斯大林在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理论。
列宁创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人民参加管理,重视民族自治,重视监察制度,主张政府机构要精简,职责要明确,按程序办事,精简会议和文件,重视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
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各方面社会事务,政府把企业和其他各行各业当成其附属品,经济管理部门按产品划分,专业部门设置过多。
尽管有时行政职权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但很快又收回到中央。
斯大林逝世后,几位继任者进行了各种调整与改革,但中央集权、政企不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在这种体制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斯大林时期的这种行政组织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影响。
我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组织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西方一些组织理论家所提出的有些组织理论、原则,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实践过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现代西方国家组织理论十分重视组织目标管理,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提出了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
现代组织理论强调机构设置要精干有效,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原则。
其他如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理论。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组织理论。
第三节 行政组织目标
行政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目标。
行政组织的目标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目标,如行政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组织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的目标是为人民提供最佳服务,以完成人民的需要为前提,是非营利性的,而企业组织的目标在于赚取最大的利润,是营利性的。
可见,目标直接反映组织的属性、组织的性质。
一、行政组织目标的涵义及特征
行政组织目标是行政组织期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要达到的最后结果,是行政组织成员共同设定的努力奋斗的方向。
行政组织目标的特征表现为:
1.一致性。
首先,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在原则上必须是与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是行政组织中各部门及个人所努力奋斗的方向,因此各部门及个人的分目标要与总目标相一致,不得相背离。
要使行政组织目标上下贯通,前后衔接,由高至低,互为因果,彼此作用,相互支持,形成行政组织的整体效应。
同时这也说明,行政组织中的各次级系统不能搞本位主义,其次级目标要与总体目标相一致,即服从并服务于总体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总目标,否则上下部门的管理与运作均告失败。
2.社会性。
行政组织目标仅满足组织本身的需要是不够的,它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必须以社会公众的意志为转移,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将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纳入行政组织的目标,行政组织的工作才会被承认,才会有成就。
行政组织目标离开了社会的认同将毫无价值。
3.明确性。
行政组织目标本身是行政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因此必须明确清淅,否则将使组织成员无所适从。
在制定行政组织目标时,应清楚地指出组织所要达成的工作任务,并以具体的数字清楚地说明时间、数量、空间范围和领导。
4.层次性。
行政组织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行政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母系统包含着分系统和子系统,这些目标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层层包含,每一内层的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外一层目标而设定的,这样层层渐进达成总目标。
二、行政组织目标的类型
行政组织的目标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若干种类型。
以时间为标准,行政组织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以空间为标准,行政组织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部分目标、个人目标;以价值为标准,行政组织目标可分为社会目标、组织目标、团体目标;以性质为标准,行政组织目标可分为综合目标、技术目标、心理目标等等。
一般说来,行政组织目标系统可分为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总目标。
总目标也称整体目标,是由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层制定并贯通全国行政组织的主体目标,它一般以政府施政纲领、总体规划加以表述和阐明。
2.分目标。
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