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631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docx

群文阅读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

群文阅读:

登临类诗词·隐逸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

即事感怀类诗词·咏物言志类诗词·赠友送别类诗词

一、登临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

登快哉亭①

陈师道②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 ①快哉亭:

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出自苏轼《快哉此风赋》。

②陈师道:

北宋诗人,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宋史》说他“高介有节,安贫乐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描写江水沿着城墙曲折而流,城随江流转向而同其曲折。

B.颔联描绘山间夕照,“隐”“依”用词贴切,赋予客观的自然景象以人性。

C.尾联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不得不走,表达出一种兴犹未尽的无奈、烦闷心情。

D.全诗层次分明,前三联写亭上所见之景,结尾才总出“登临”,以情煞尾。

解析:

选C。

“无奈、烦闷心情”理解不当。

2.前人评价第三联两句“有无穷之味”,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答案:

①这两句融情于景,含蓄蕴藉,寓意深刻;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

②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白云舒卷自如,自由自在,悠闲自得。

③横空而过的飞鸟,是人生匆匆的象征;白云的悠闲自得,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

冶 城①

刘克庄②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 ①冶城:

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刘克庄:

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是铸造兵器之地,而今寻断镞遗枪都不可得,首句把人带入沉重孤绝的历史感中。

B.西风萧瑟,古意悲凉,“满原头”凸显出一片苍茫之境,使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了。

C.作者追慕和冶城有关的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D.第三联回到现实,诗人借所见“高塔”、所闻“暮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愁情。

解析:

选C。

“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理解不当。

4.诗人为什么“度度来时怕上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答案:

①因为不忍登楼远望,害怕看到沦陷的神州。

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痛心,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深挚的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9分)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

朝卷帘看,暮卷帘看。

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

昨夜春寒,今夜春寒。

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想起山水之外的故乡,内心酸楚。

B.词人创设独特的时空情境,“宽”眼界对应“小”楼台,拉开了视野的宽度,“暮”呼应“朝”,拓展了时间的长度。

C.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入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

D.词中重复展现敲打阑干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

解析:

选C。

词人是因为被乡愁所困才蹙眉。

6.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者有何异同?

请从情感表达和手法运用方面加以赏析。

(6分)

答:

                                    

                                    

                                    

答案:

相同点:

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情。

不同点:

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自己故国难回,家乡遥远,天涯无归路的哀愁。

②辛词愁更浓。

且直接说出了无人领会自己心中之意,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愁苦,借拍打栏杆来表现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苦闷,是一腔激越的悲愤。

蒋词愁略淡。

感情隐而未发,故国不再,客居他乡,有家归不得,望乡望不见,是一种无奈的悲凉。

二、隐逸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9分)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D.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发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解析:

选A。

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的时候。

8.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

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

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答:

                                    

                                    

                                    

答案:

不矛盾。

①壮心:

诗人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

②断肠:

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

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

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9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B,“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

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

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

C.“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词中嘴馋贪吃的小孩子们的爱护、欣赏的情感。

D.这首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明白如家常语。

解析:

选B。

本词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闲居带湖的满足,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②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的愉悦之情;③闲适之情,看儿童扑枣;④丰收的喜悦之情。

三、山水田园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9分)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应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著旧生衣②。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 ①此诗为诗人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

②生衣:

绢制的夏衣。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以“冬裘”“夏葛”相更换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解析:

选B。

B项,“描写出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错,由“闲泊”句可知诗人感到“闲适”“悠闲”,“客来稀”也并非孤苦无依。

12.“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著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

赏析两句诗中的生活情趣,应该从诗歌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著旧生衣”两句的内容都选取日常的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诗歌中含有动作描写,“偷”“试”二字分别写出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以及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那种既闲适又无聊的情态。

这些生活情节的刻画,无不让人感受到隐居生活的闲适。

答题时,需分条作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

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

②“开箱试著旧生衣”指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

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

诗人通过对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3~14题。

(9分)

游南高峰[注]

王世贞

从游指点南高胜,蹑郤攀萝兴不赊。

画里余杭人卖酒,镜中湖曲棹穿花。

千岩半出分秋雨,一径微明逗晚霞。

最是夜归幽绝处,疏林灯火傍渔家。

【注】 南高峰:

是西湖十景“双峰插云”的两山之巅——南高峰和北高峰之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点题,且点出事件,“胜”字是对南高峰优美景色的高度概括。

B.作者脚穿草鞋,手抓藤萝,费力攀爬,导致游山玩水的兴致逐渐远离。

C.作者看到群山隐隐约约只露出一半,让人分辨出远处刚下过一场秋雨。

D.傍晚时分,延伸至天边的小路在霞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逗弄着晚霞。

解析:

选B。

B项,“导致游山玩水的兴致逐渐远离”理解错误,“兴不赊”意思是兴致不减。

14.本诗的颔联“画里余杭人卖酒,镜中湖曲棹穿花”十分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赏析诗句,可从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入手。

颔联两句是诗人登上南高峰后看到的余杭和西湖景色。

诗人将余杭比作一幅画,余杭人的活动,像是画中的景象;诗人把西湖比作镜子,小船在湖中穿梭,就像在镜中一样。

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景象变得生动形象,还流露出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案:

颔联两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作者把登上南高峰后所看到的余杭景色比作一幅画,把西湖比作镜子。

诗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余杭山水的美丽以及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即事感怀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9分)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宋]吴文英

乔木①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②,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③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④小簇行春队。

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

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注】 ①乔木:

指梅树。

②“战舰东风”句:

指英雄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兀术遁新河逃走。

悭:

吝惜的意思。

③华表:

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

④遨头:

宋代知州出游,被称为“遨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篇从韩世忠沧浪亭别墅写起,不仅写出旧宅郁郁葱葱的气象,也暗示英雄人物离开此地已经很久,树木已长得云气苍然。

B.“战舰东风悭借便”,借用周瑜曾乘东风之便,大破曹操军于赤壁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义,意思是天不助人,为未能生擒活捉金兀术而深深惋惜。

C.上阕后四句是说明月之夜一只仙鹤悄悄落在华表上,叹息从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并飞上梅花枝头,落下无数伤心清冷的泪滴。

D.问梅开否,唱曲催花,不仅是点题之笔,而且用意双关,催花开放,隐喻作者对当政者依然寄予发愤图强的殷切希望。

解析:

选C。

“一只仙鹤悄悄落在华表上,叹息从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并飞上梅花枝头,落下无数伤心清冷的泪滴”理解错误,上阕后四句是作者想象如果英雄韩世忠能化成仙鹤落在沧浪亭的华表上,一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伤悼惋惜,忧国之情。

上片写访沧浪亭英雄陈迹,凭吊韩世忠。

回忆当日黄天荡一战未能生擒活捉金兀术,使得收复神州河山大业功亏一篑,英雄收复中原的大志,如同梦境虚幻迷离,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惋惜之情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②今不如昔的悲叹、感慨。

下阕“后不如今今非昔”,抒发今不如昔的愤慨,对执政者进行婉讽,且悲叹以后的岁月恐怕连今天也比不上。

③对现实的悲痛、忧愁而又无奈之情。

“枝上露,溅清泪”,一语双关,既指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仿佛是淌下无数清冷的泪滴,也暗含英雄和自己的感慨之泪。

“怀此恨,寄残醉”,而对不堪的现实,词人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把酒杯频频举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9分)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

未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 ①南宫:

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

②签筹:

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第二联可以看出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运用了渲染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凄风苦雨来烘托诗人的辛酸不幸。

D.“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意境幽静冷寂。

解析:

选B。

B项,第二联写诗人壮年怀着羁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头满发,暗自悲泣;并非已经头发花白。

18.诗歌结尾句常含深意,试分析该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答案:

①诗人客居他乡,心中满怀忧愤,枕着剑匣入眠,在梦中驰骋沙场,实现了封侯之愿。

②“忧”是直抒胸臆,结合上文可知,寄托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之愁和遭遇人生坎坷的忧愤之情。

③“枕剑匣”“梦封侯”寄托着诗人投笔从戎、立功封侯的渴望。

五、咏物言志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9分)

北园梨花

文同①

寒食北园春已深,梨花满枝雪围遍。

清香每向风外得,秀艳应难月中见。

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谢松篁相葱蒨②。

黄鹂紫燕莫过从,时有一声拖白练。

【注】 ①文同:

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他仕途顺遂,历任多职,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②葱蒨:

青绿色。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破题,并点明时令是寒食,“雪围遍”极写北园像雪一样洁白的梨花盛开的情景。

B.颔联描写梨花的清香和色彩。

清风起,香四溢;色彩也极为素艳,在月下与皎洁的月光难以分辨。

C.颈联“苦嫌桃李”“多谢松篁”采用拟人手法,梨花嫌弃桃李妖冶,而感谢松竹与其相互映衬。

D.尾联作者调动黄、紫、白三种颜色增加视觉之美,加上时不时传来鸟鸣声,有声有色,写出梨花之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颔联描写梨花的清香和色彩”错,“秀艳”不是写色彩,而是说梨花十分美艳,诗人想象即便在月中也难以见到这样的美景。

20.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衬托。

用松竹的青翠来映衬梨花的雪白,二者相得益彰;用桃李的“妖冶”来反衬梨花白得纯粹。

②拟人。

颈联的“苦嫌”“多谢”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感。

③比喻。

将“梨花满枝”比作“雪围遍”,形象地写出梨花之白之多。

④虚实结合,实写时令、梨花盛开等景象,而虚写花之美在月宫也难见。

(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9分)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2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西风”即秋风。

古人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B.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

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此联表现了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D.“今朝元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

选C。

A项,“古人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风”,“冬风”是“北风”。

B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诗歌中说是“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不断”。

D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错,“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2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

是怎样表达的?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情感: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

听到蝉鸣之声,诗人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的感伤。

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

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

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答出两点即可)

手法:

对比(触景生情、反衬、直抒胸臆),诗人将“两三声”稀薄的蝉鸣与自己浓浓的情愁进行对比,把自己复杂深沉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赠友送别类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3~24题。

(9分)

送江水曹[注]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 水曹:

官名。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

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邈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解析:

选D。

D项“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说法错误。

诗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如此明丽的景色,本该一同观赏,而不是在此伤感离别,表达出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

③年华易逝的伤感。

④对生活无可奈何的感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5~26题。

(9分)

夜别韦司士①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③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 ①从诗中所写情况来看,韦司士当时路经滑州,渡黄河北去,诗人与州郡官吏夜间设宴为其送行。

司士,官名。

②无那:

无奈。

③曲里:

拐弯。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洌,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

B.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虚写手法,描写了韦司士的行程。

C.尾联的“暂离别”,是希望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

D.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

解析:

选C。

C项,“‘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说法错误,尾联安慰朋友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韦司士走到哪里都会有朋友的。

26.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诗歌颔联“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