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538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上册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上册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上册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上册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册复习重点.docx

《上册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复习重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册复习重点.docx

上册复习重点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重点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重点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答:

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重点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重点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重点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重点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重点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重点4、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三节乐音及三个特征

重点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重点2、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答:

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重点3、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

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重点4、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重点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重点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重点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重点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重点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利用声来和

1.传播信息事例:

-------------------------------------。

2.传递能量事例:

-------------------------------------。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重点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

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

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

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

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重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3.典型光路

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

过光心-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重点

一、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补充:

1.生活中常见的熔化现象:

①冰化成水②铁化成铁水③雪人冒汗④冰雕冒汗⑤蜡烛淌泪⑥冰块敷脑门退烧等

2.生活中常见的凝固现象:

①水结冰②铁水浇铸模型③蜡油变硬④电线和房檐上的冰挂⑤冬天湿衣服变硬变厚等

3.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

(1)蒸发:

①湿衣服变干②地上的雨水变没③瓶中水放久了较少④酒精擦拭退烧等

(2)沸腾:

①水烧开了②饭煮熟了③熬汤时汤开了等

4.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

①家用液化气②露水③大雾④雪糕冒气⑤冰鸡蛋出汗⑥冬天眼镜进屋模糊⑦开水冒气等

5.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

①冬天室外的冻衣服变干②碘变成碘蒸气③樟脑丸、卫生球、固体空气清新剂变少变无

④干冰用于人工降雨雪、制造舞台烟雾、制造低温环境等

6.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

①冬天室内窗户上的冰花②春秋早上的霜③雾凇④雪⑤碘蒸气凝聚成碘⑥雪糕外面的白粉

二、易混易错知识总结

1.热传递产生的条件是:

物体与物体之间或者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存在温度差,且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温度相同时,不会发生热传递。

2.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液体沸腾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自然界的云、雨、雾、露、雪、霜、雾凇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云、雾、露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霜、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4.正确理解“白汽”与“白雾”

水蒸汽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找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汽”与“白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者小水珠)。

三、简答题知识总结:

1.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来后,示数会怎样变化?

答:

示数会先降低后升高。

2.质量相等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为什么?

答:

因为冰是晶体,熔化时要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后变成0℃的水,它与相同质量的0℃的水比较,能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使被冷却的食物温度降低的较多,所以质量相等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3.有人说:

“物体的温度不变,它一定没有吸热,也没有放热”。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

不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也保持不变,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也保持不变,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或举例)

4.水冷却到0℃是一定会结冰吗?

答:

不一定,水冷却到0℃只是达到了凝固点,继续放热才能凝固,不继续放热就不会凝固。

5.焊锡的熔点是230℃左右,而火焰的温度可达800℃,能用焊锡焊过的铁锅烧水吗?

为什么?

答:

能。

虽然火焰的温度远大于焊锡的熔点,但烧水时,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且在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仍是100℃,低于焊锡的熔点所以焊锡不会熔化。

☆(但是水烧干了以后,焊锡就会熔化)。

6.在很冷的地区,为什么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答:

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很冷的地区气温往往为-40℃--60℃,这种情况下水银已经凝固,但酒精仍是液态,水银温度计不能测温但酒精温度计可以测温,所以在很冷的地区,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7.冬天手冷时,向手心“哈气”会感到很暖和,若你用力向手心吹气,手心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而会更冷,这是什么原因?

答:

刚从嘴里呼出的气体,温度高于手上的温度,就向手传递热量,而且其中的水蒸气在手的表面发生液化,放出热量,所以手感觉很暖和;但如果用力向手心吹气,则会加快手上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会感觉更冷。

8.在家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常常出现“哈气”,十分不方便,现在有一种防雾镜,就是在普通镜子后面装有电热丝,洗澡时只要接通电路就不会出现“哈气”,请你说明“哈气”产生的原因以及防雾镜是怎样避免产生的?

答:

洗澡时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后液化成小水滴附于镜面上,使镜面出现“哈气”,防雾镜接通电路后电热丝发热,使镜面温度升高,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从而避免了镜面出现“哈气”。

9.在炎热的夏天,把茶叶从冰箱中取出来后,能否马上打开包装?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一打开茶叶的包装周围的空气就会马上进入包装袋中,茶叶的温度比室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茶叶容易受潮变质。

练习: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

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

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如下图所示两种题型)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重点

一、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正负电荷: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带电体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正电;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的带负电。

正电荷、负电荷常分别用“+”、“-”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则有:

①都带正电,②都带负电两种可能。

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则有:

①一带正电,一带负电;②一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③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三种可能。

4、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它的两片金属箔就会张开,张开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所带电荷越多。

即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验电器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也可以判断物体带什么电,判断物体琏什么电时,可以先让验电器带上已知电性的电荷,再让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验电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张角变大,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同;如果验电器张角先合拢又张开,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反。

5、电荷量及中和:

①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简称电荷,符号是Q,其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②中和:

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会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6、原子结构: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作用下,在核外绕核运动。

原子的这种结构称为核式结构。

7、元电荷: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它的电荷量为1.6×10-19C,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

1C的电量等于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量。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量都是电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

8、原子的电中和: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整个原子呈中性。

9、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10、导体和绝缘体:

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与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路中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即“正极→用电器→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

电路中要获得持续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电路中要有电源;电路要闭合是一个通路。

2、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的通路。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其它形式能量的装置。

导线输送电能,开头控制电路通断。

3、电路的状态:

①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开路或断路,电路断路时用电器是不工作的。

③将电源正、负极直接用导线连在一起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短路时会将电源烧坏,甚至引起火灾,这样的短路会使整个电路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部分电路短路:

用导线把电路中的某一部分两端连接起来,这样电路会部分短路,可以利用这种短路来控制电路。

4、电路图:

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的规则:

①电路图应画成方框图形;

②电路图要处处连接,不能形成开路,更不能形成短跑路;

③电路图中不能出现元件的实物符号,必须用电路符号表示电路元件;

④电路图与实物图元件顺序必须一一对应;

⑤用电器、开关等电路元件不要画在连线的拐角处。

5、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化:

依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应注意:

①连接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应与电路图保持一致;②对于串联电路,一般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沿电流方向将元件依次连接,对于并联电路,先连接元件较多的一条路,然后将元件少的一长路并联接入;③连线应简洁、明确、到位,不得交叉;④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的,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依实物图画电路图时也可采用与上面类似的“电流路径法”,但也应注意电路图中各元件的位置安排适当,使图形容易看懂、匀称、美观。

6、判断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的方法

①看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否齐全,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四个部分缺一不可;

②仪表接法是否符合其使用规则和要求;

③电路是否有短路现象,是否会烧坏仪表、用电器或电源;

④电路是断路现象,是否会造成仪表或用电器不起作用;

⑤电路的连接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各元件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

电路元件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的电路连接方式叫做串联。

开关和秘控制的用电器是串联的。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路不分叉,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电流依次流经各用电器,只要有一处发生开路,电路中就没有电流,其它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即串联电路中一个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

2、并联:

将用电器不分先后,并列连在电路两端的电路连接方式叫做并联。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路分叉,干路有若干支路,电流有若干条通路,干路中的电流分别通过各支路用电器,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不能工作,不影响其他支路的用电器工作。

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上的用电器。

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①用电器连接法:

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且互相影响的是串联;用电器并列连接且各自独立工作互相不影响的是并联。

②电流路径法:

凡是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一定是串联;电路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的是并联。

③描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有时不能辨别电流的路径可以通过描点。

描点的原则:

凡是用导线直接相连的点都可视为同一点。

如果电路元件连在同一点上,则是并联,否则是串联。

④用电器断路法:

把电路中的某一用电器断开,如果其他用电器不受影响,仍能正常工作,则这些用电器是并联的,否则是串联的。

⑤电流规律法:

如果题目中给出了电流,还可以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来判断。

前三种方法适用于判断电路图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第四种方法适用于实际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如判断家庭电路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判断马路上路灯的连接情况等。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

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电流表:

用来测量电流的仪表。

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3、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表接入电路时应和被测用电器串联;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电路中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量程;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这样如同短路,会很快将电流表烧坏,甚至损坏电源。

4、电流表的读数:

①明确电流表的量程;

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③接通电路后看电流表的指针总共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1=I2=…=In。

电流表接在任何位置读数都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