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531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docx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案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的课程,因而它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教育的一个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文化的独特性及之间具有的相似性。

本课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该内容安排旨在通过欣赏拉美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器乐、歌舞音乐,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其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认识到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开拓世界音乐文化的视野。

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高中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思维活跃,有一种成年人的心理倾向,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乐于与他人交流。

在音乐的学习中,他们常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会尽量寻求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理解音乐。

所以,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走进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民主的交流氛围,提供多渠道的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音乐的深层次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

这节课的教学我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首位,通过听赏音乐,感受、体会、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而评价、表现和创造音乐,达到激发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团队精神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强调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每一环节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1、 自学:

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整理有关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和相关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其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2、互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分别在课堂上。

进行展示和交流。

3、评价:

学生间、师生间各抒己见,对各小组的展示做一评价小结。

这样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

“美的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美的想像是知识的源泉。

”我把开启学生的想像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如在欣赏不同特点的歌曲时,一边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旋律的美妙、节奏的独特、和声的浓郁、色彩的丰富,一边诱导学生联想非洲黑人、印第安人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粗豪迈的歌舞场面,再通过音像画面的欣赏进一步了解其舞蹈的风格特点,最后可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尝试创作表演探戈舞或其他拉丁舞,让歌舞把学生带到“这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而富有艺术的国土”。

上去。

【教材分析】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

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四个部分。

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

在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

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艺术。

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

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

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

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

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

所以,有人说拉丁美洲的音乐如同是一个“马赛克”,各种各样的都有,千姿百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

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

有人说,拉丁美洲音乐像流行音乐。

其实正相反,很多流行音乐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的启发和影响。

所以拉丁美洲音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它以其多姿多彩,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而受到年轻人喜爱。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分钟)

导入:

①播放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片段。

      ②观看拉美民俗风情片片段。

(以上两种方案可任选其一)

思考:

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

(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具有浓郁的拉美音乐风格)

2、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学意图和效果分析: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从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为后面拉美音乐的学习作了较好地铺垫。

用这种方式导入学生普遍感到距离一下就拉近了愿意接受。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约5分钟)

1、课代表主持,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课代表及小组代表归纳评价作业情况。

3、教师小结:

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

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

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

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

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教学意图和效果分析:

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并增进同学之间学习情况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意识。

该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但个别小组内容过多过散,因此,课前教师在小组交流的时间和内容上要给出具体的要求。

三、器乐赏析(约8分钟)

乐器特点:

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

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

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聆听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片段(辨听乐器音色,感受乐曲情绪。

乐曲介绍:

(来自安第斯高原的民族乐器)

这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

采用五声音阶,乐句多下行趋势。

使用排萧、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

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

(二)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①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暴风雨来临、狂欢节之夜、飞驰的雄鹰)

②哼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形象。

③背景及乐曲介绍:

(请学生简介秘鲁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见背景资料Ⅰ)

④欣赏全曲(作品着重运用哪些音乐语言要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

⑤讨论分析:

该曲为色彩柔和的e和声小调;排萧的演奏音色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从低声区弱起进入,曲调忧愁哀伤,表现沉重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情绪较为明朗,提高八度进入,两次出现i|5—|5这样带有大调色彩的音调,此外速度的变化也使人感到振奋和力量。

(三)欣赏多巴哥钢鼓合奏

乐器及乐曲特点:

(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民间乐器)

钢鼓乐队以其强烈的节奏、激奋的情绪和强大的音响与狂欢节欢乐炽热的气氛、自由奔放的舞蹈、鲜艳夺目的色彩遥相呼应,十分精彩。

背景简介:

(见背景资料Ⅱ)

①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

②问题讨论,了解该乐器的相关资料。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让学生在聆听、哼唱、观看、分析中,了解拉美两个不同地区的代表乐器及其特点;了解音乐语言是如何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

在辨听管乐区分两种乐器的音色时概念有点模糊,但打击乐类能听出。

在欣赏乐曲《飞驰的鹰》时,由于提出根据音乐联想音乐形象等问题,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和讨论热情。

四、歌曲赏析(约10分钟)

民歌特点:

浓郁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具有旋律美妙、节奏独特、和声浓郁、色彩丰富的特点,连续的切分音带有非洲音乐的痕迹。

旋律多采用近代欧洲大小调式。

拉美民歌虽千姿百态,但其多样性在文化本质上又是同根同质的。

尽管有着不同地区、不同族源音乐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拉美民歌有着惊人的整体性。

如同它的语言一样,其音乐特征的统一化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此外,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

(一)   听赏牙买加民谣

①    能记住并模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或节奏并说出其特点。

②    感受、讨论乐曲情绪特点(牙买加是西印度群岛上美丽而富饶的国家,这里人民喜好音乐,歌舞风格多样。

这首民谣具有幽默、风趣、情绪热烈等特点。

(二)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

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

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

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

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音乐歌舞体裁“松”(见背景资料Ⅲ)

1、欣赏《美丽的小天使》(男声重唱)

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

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

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

“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

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

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

①导入:

给出金字塔图片、壁画之都及有关文字让学生说出该国家的名字及地理位置。

②体验感受歌曲音乐特点?

③说出其演唱形式?

(吉他弹唱)

④跟音乐哼唱旋律、讨论发表自己对该曲音乐特点的看法。

2、欣赏《美丽的小天使》(录像)

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实况。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此环节通过聆听、观赏、演唱、讨论及不同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学生对作品有了较好的了解和体验。

在学唱《美丽的小天使》时,由于多处是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学生普遍感到有点困难,此时应将其单独练习解决。

此外在观看大师演绎时两种唱法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十分兴奋。

  

 

五、拉丁舞及音乐赏析

拉丁舞特点:

拉丁舞是国际标准舞当中的一个舞系:

其中包括:

探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等舞种。

拉丁舞热烈奔放,充满激情,风格各异,动感十足。

舞者忘情投入,如音乐中不断跳跃的音符,令观者如痴如醉,心情激荡。

因此,拉丁舞风靡世界,散发恒久魅力!

(一)   桑巴与伦巴舞赏析(6分钟)

背景资料:

从16世纪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传到巴西,在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之后,演变成为巴西的桑巴舞,其舞蹈紧张、热烈、欢快、活泼,表现了热情奔放却又风情万种的拉丁人文风情。

如今,巴西每年夏天都要举行桑巴舞狂欢游行,桑巴舞也成了巴西狂欢节的代名词。

伦巴最早源于非洲黑人民间舞蹈,后融入了西班牙音乐。

在古巴十分盛行。

古巴的舞蹈闻名于世,但古巴人据说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他们更喜欢用自肢体来表达情感,这也难怪古巴人热爱跳舞,因为这是他们沟通世界的第二种语言,街头乐队在哈瓦那随处可见,雪茄和舞蹈是古巴最宝贝的两样东西。

桑巴与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桑巴:

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态富有动感,舞者的腹部、腰部、和臀部不断地扭动和抖动,舞步摇曳多变。

音乐的特点:

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

旋律结构奇特,以大调为主,二拍子,速度轻快,节奏感十分强烈。

伦巴:

古巴代表性舞蹈,音乐缠绵,4/4或2/4拍,速度中等。

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摇摆。

1、导入:

巴西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歌外,还有无可匹敌的艺术足球和足球明星,当然更有动感十足、热情似火的桑巴舞。

桑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曼妙婀娜的古巴伦巴同样让人着迷神往。

你还知道哪些拉丁舞蹈的名称?

2、辨看桑巴和伦巴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或给出:

斗牛、伦巴、恰恰、桑巴、牛仔等答案让其选择)

3、观看桑巴、伦巴片段,体验感受其不同的舞蹈及音乐特点。

4、节奏练习,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桑巴、伦巴的特点加深记忆理解。

5、分析比较桑巴和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两种舞在音乐及舞蹈上的特点并学会区别。

由于两种舞蹈各自的特性较为明显所以学生基本能用语言进行对比描述。

(二)探戈舞赏析(6分钟)

背景探究(见背景资料Ⅳ)

探戈音乐特点:

探戈为阿根廷代表性舞蹈,音乐以2/4拍为主,切分节奏突出且样式多样。

旋律徐缓、深沉,节奏强烈,既有平稳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七、八度大跳和半音级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和六角手风琴等,现代探戈乐队的乐器更为丰富,但以上四种乐器仍必不可少。

探戈舞蹈特点:

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挫,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舞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头部摆动、顿足机警活泼。

1、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片段,说出其舞蹈名称及对该段音乐的感受。

2、了解探戈舞的起源、常用乐器等相关资料。

2、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

3、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4、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5、指导学生学跳探戈基本舞步,随着音乐,师生一起律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以上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且师生的互动既活跃了课堂,又增进了友谊。

六、拉丁美洲音乐特点总结(3分钟)

1、来源: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印第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混合体。

2、节奏:

节奏鲜明强烈,样式丰富,具有充沛的活力。

连续切分节奏的使

用,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也显现出浓郁的非洲音乐痕迹。

3、旋律:

以欧洲近代大小调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与和声特点来源于欧洲

民间音乐。

4、形式:

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及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

5、风格:

风格各异、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

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

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

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

“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

”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将以上五个内容分别让五个小组选择讨论回答。

学生能获得清晰的欣赏思路,但一开始在小组讨论时没有分配内容故时间拖得较长,有待改进。

七、实践反馈(通过8题综合反馈题进行课堂检测)(5分钟)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本环节设计的是综合反馈题且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且较有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八、评价总结:

(2分钟)

学生与教师对今天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自己体验感受作品的表现进行综合评议。

结束语:

古典音乐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号召乐坛,流行音乐也以其猛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无法取代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也越具有生命力。

尽管,拉丁美洲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激情飞扬。

九、成效与反思

本课从选材、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立、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的选择运用均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背景资料Ⅰ】

 在南美洲西部有一条全长9000多公里纵贯南北的安地斯山脉,它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海拔高,最高峰约7000多米,处于安地斯山中段的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东西宽约400公里,是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安地斯高原。

在这一地区到处传唱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飞驰的鹰》,因为它是印地安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飞驰的鹰》是一首赞颂秘鲁民族英雄阿塔瓦尔帕(印加王)的歌曲,同时也是全拉丁美洲最著名的一首歌曲,乐曲表现了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爱戴和失去他的痛苦心情,印加王的精神将永远鼓舞后代为争取自由而斗争。

【背景资料Ⅱ】

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岛国,地处加勒比海东南部靠近南美大陆的地方由主岛特立尼达、多巴哥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只有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00多万,但种族很复杂,以黑人和印度人后裔居多占80%,其他为混血人、欧洲人和中国人后裔,这个国家过去主要种植甘蔗,现在是一个石油之国。

这是一块拥有丰富民间艺术宝藏的土壤,正是在这人人能歌善舞的土地上,在亚、非、欧各大洲人民传统文化广泛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开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1945年夏,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立尼达岛上的人倾城而出欢庆胜利。

在狂欢的极度兴奋中,青年们随手拿起了垃圾箱、白铁桶甚至玻璃瓶来敲打,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欢乐。

当时这些金属品的明亮、清脆的音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启发。

於是,开始了试验。

最初,他们采用了一种老式的并干箱,拴上带子挂在胸前敲打,后来发现把并干箱的底面凹进去声音就变得好听。

而当一位青年马耐特将底面敲出几条浅沟把底面分为几个区域后就能发出几个不同的音高,这是一个突破。

随后,人们又以岛上炼油厂废弃的汽油桶进行试验,把油桶密闭的底面用锤敲,凹成锅形,并将锅面按各种尺寸凿成若干块面积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音区,这样,简单的曲调就可以用棍子敲出来,油桶也不再是粗糙的节奏响器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全新的创造、发明。

接着,人们又制造出包括各种不同音域的乐器,高音的乐器比较矮,桶身也切得短,像一个盘,就称作钢盘,中、低音的乐器桶身比较高,就称作钢鼓。

最后,全套的、包括各个声部的钢鼓乐队也诞生了。

今天,一个完整的钢鼓乐队大致可分为8个交响声部:

即男高音、倍男高音钢盘、女低音、倍女低音、吉他、大提琴、混合低音钢鼓以及包括康加鼓、铃鼓、牛铃、和刮器在内的节奏组。

每种钢鼓所发出的音高、音色都不相同,如一个男高音钢盘可以奏出包括两个八度全部半音在内的25—28个音,—个倍女低音钢鼓可以奏出14个音,左右两个倍女低音钢鼓组成一套,可以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内的28个音。

—个吉他钢鼓可奏出8个音,左右两个吉他钢鼓组成一套可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的16个音。

高音钢盘音色明亮,中音钢鼓音色柔和,低音钢鼓音色宽厚深沉,均以12平均律定音。

高音钢盘1人敲1个,中音、低音钢鼓1人敲2个或2个以上,最多的为1人敲6个

每年的11月在岛上举行为期1个月的“钢鼓音乐节”,进行钢鼓比赛。

政府将钢鼓音乐作为—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全国加以提倡、推广,现在连演奏国歌也都采用钢鼓乐队了。

钢鼓及钢鼓乐队的出现使世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花,也在世界音乐史的篇章中写上了动人的一页。

【背景资料Ⅲ】

   “松”是殖民地时期产生的一种歌舞曲体裁,它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现今已成为墨西哥最具民族个性的音乐体裁之一。

许多州都有自己的“松”,其中以哈利斯科州的“松”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

“松”的声乐演唱,其歌词采用西班牙谣曲的形式。

内容诙谐风趣;“松”的旋律多为4、8、12小节,乐句短小,常有稍加变化的重复。

通常为大调式,在节奏上西班牙的歌舞音乐“塞吉迪利亚”对它有较大影响;歌唱声部与伴奏之间也常出现不同节拍的叠置。

为“松”伴奏的乐队叫马里阿契,由2~3把小号、2~3把小提琴,3~4把吉他和一把低音吉他组成;演奏者常常边奏边唱,并间或插入喊叫。

演唱方式则多为齐唱,也有3、6度平行的二声部合唱。

“松”的舞蹈表演采用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形式,男舞者身穿传统的服装,右肩披搭花条长巾,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地背在身后,上身基本不动,脚下跳出快速高难度的踢踏舞。

女舞者着色彩斑斓的宽肥裙子,除脚下跳踢踏舞外,双手还舞动裙子,翻出各种图形,手脚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

最著名的“松”舞是哈利斯州的“哈拉贝”,又称帽子舞,在表演中男舞者或把帽子甩来甩去,或把它戴在女伴的头上,或置于地上,整个表演豪迈奔放,集中地体现出墨西哥的民族性格。

【背景资料Ⅳ】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第三大国,位于南美洲南部。

16世纪前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1810年5月宣告独立。

探戈作为阿根廷的国粹享誉世界。

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但准确地说,探戈的最初形式来源于西班牙和非洲,然后在阿根廷的土地上与当地舞蹈文化融合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阿根廷探戈。

新形成的探戈中已很难看到它最初的原貌了,经过在阿根廷移民大陆上的洗礼,已经完全造就了新的探戈舞蹈形式。

现在人们说起探戈,好象是一种穿着晚装礼服的高尚文雅的舞蹈文化,殊不知探戈形成之初是地地道道的下层人民的舞蹈。

在19世纪80年代,大量来自欧洲和非洲等地的移民涌向布宜诺斯爱利斯,他们被称做"陌生大陆上的陌生人"。

还有那些常年在外的海员们带着深深的、无根的漂泊感,沉沦在平民区的酒馆和舞厅中,借着酒精和娱乐把忧愁淹没在内心深处。

探戈音乐和舞蹈就产生在这些酒吧舞厅中。

到了20世纪初,随着阿根廷社会的安定发展和低层大众地位的提高,探戈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以独特的的魅力征服了世界。

探戈与桑巴、伦巴不同的是,探戈的纵情是沉静内含的而不是热烈宣泄的。

这是因为在探戈中人们浸润了一种哲学般的忧伤,这种忧伤中有身在异乡的游子情怀,有命运坎坷的艰辛,也有对人生的痛苦思考。

这种忧伤在探戈形成初期就深深地根植其中,人们把忧伤化做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探戈之中,使探戈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动人与一种永恒的意味。

有人说,探戈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人生的方式。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