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24017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巩固人民版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

得分)

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推行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调动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A 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苏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题干中举措是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A项正确。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式确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压抑了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D 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湖州期末)1918年10~12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以劳动手册代替身份证、公民证和其他证件,只有劳动,持有按月标记的劳动手册,才能获得口粮。

这一规定(  )

A.说明义务劳动中存在非自愿成分

B.促进了苏俄人民物质生活的根本好转

C.大大提高了苏俄人民生产积极性

D.表明苏俄政府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解析:

A 从材料时间和反映内容看,该规定出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只有劳动,持有按月标记的劳动手册,才能获得口粮”,表明A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B、C两项。

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的是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4.(2019·浙江温州期中)1921年5月,列宁提出: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解析:

B 从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故C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

5.(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期末)1920年11月,苏俄政府公布了《关于租让的一般经济和法律条件的法令》,给予外资种种优惠。

到了1922年末,同外国公司总共签订了18份租让合同,但是其中有8份合同无法实现。

这一现象折射出(  )

A.苏俄对外贸易存在严重的逆差

B.国家资本主义不符合苏俄的国情

C.苏俄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堪忧

D.苏俄执行新经济政策的力度不够

解析:

C 2年时间,整个国家同外国公司才签订了18份租让合同,而且近一半无法实现,这还是苏俄给予外资种种优惠情况下的结果,这说明利用外资并不十分成功。

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苏俄属于社会主义,外资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它们对苏俄一般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折射出苏俄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并不好,故选择C项。

利用资本水平低,不等于对外贸易存在严重的逆差,故排除A项。

这是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当时实施新经济政策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故排除B项。

苏俄是给了外资种种优惠的,不能说明执行新经济政策的力度不够,故排除D项。

6.列宁认为: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大上提出

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狂进攻

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解析:

D 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这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新经济政策有关,它是在1921年俄共(布)召开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排除A。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狂进攻已经被击败,排除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排除C。

7.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通过某政策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却说: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该政策(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与社会救济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大力推行余粮收集制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解析:

D 根据材料中“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可知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和十月革命的目的不一致,再结合列宁“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可知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即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斯大林时期,B项排除;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排除C项。

8.(2018·浙江台州期末)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经济危机为苏联实现五年计划提供了契机 ②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④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C 1931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在这一时期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国外引进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人才,可知经济危机为苏联实现五年计划提供了契机,故①正确;西方国家为苏联提供机器和人才,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不是支持苏联的工业化,故②错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时期不再实施新经济政策,故③错误;从材料可知,学习西方技术为苏联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④正确。

C项符合题意。

9.右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图。

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8年,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于1928年以后,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

10.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

据此可知(  )

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D.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解析:

A 据材料可得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农业从负增长到有所发展,说明在“二五”计划时针对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故A项正确,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缓慢,不是计划经济导致的,故C项错误;D项是造成题图中“一五”计划情况的原因,不能说明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情况,故D项错误。

11.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指出: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别的办法是没有的。

”据此,苏联(  )

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B 根据“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使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故B正确;1931年苏联没有与西方国家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排除A;材料反映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无法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展开,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19·浙江金丽衢联考)“伊万诺维奇,你经常读《真理报》吗?

”“当然,不然我怎么知道我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一对话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真理报》如实反映民众生活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D.斯大林体制下宣传领域弊端

解析:

D 从材料可以看出,要通过读《真理报》才能体会到幸福生活,说明现实社会生活不能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这反映的是在斯大林模式之下,物质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苏联通过报纸给人们宣传一些虚假的理想,体现出苏联模式之下宣传领域出现的弊端。

故选D。

13.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

“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

“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

“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生活物资的短缺状况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解析:

C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等,结合所学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生活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B、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能够准确体现材料笑话的真实用意,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14.(2018·浙江湖州期末)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解析:

D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改革政策出台频繁,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盲目随意性,故选D项。

材料没有体现所有制问题,无法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B项。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社会失控,故排除C项。

15.《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其中□□□□应为(  )

A.华约解散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经济改革

解析:

B 华约的解散有利于世界和平,不是戈尔巴乔夫的主要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最大的错误,使他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故B项正确;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戈尔巴乔夫,且该事件也并不能使他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失败的,无可争议,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

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

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

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

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

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

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

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

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

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

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据材料一“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得出俄国经济落后。

第二小问让步,抓住角度,如何向农民“让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问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二“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

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得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据材料二“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得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得出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据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得出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第二小问当代意义,我们要抓住角度关键词“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得出政策转变——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体制创新——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答案: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经济落后。

让步: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分)

(2)实质: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

意义: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分)

(3)原因:

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意义: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即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让俄国补课,达到过渡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过渡,这就是间接过渡。

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

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

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

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

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

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

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

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

而富农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等整理

材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了加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改革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及其实质。

(6分)

(2)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观点”,观点1(列宁):

根据材料一“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间接过渡”得出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有经济不足以动摇公有制的基础;观点2(反对者):

根据材料一“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得出新经济政策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能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一“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间接过渡……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观点:

列宁:

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有经济不足以动摇公有制的基础。

(2分)

反对者:

新经济政策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能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2分)

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2分)

(2)思想上: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民主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社会上:

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局势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政党政治上:

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