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docx
《短文两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文两篇教案
22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
四、翻译
山不在
(1)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
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
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
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
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18)”
(1)在:
在乎、在于,动词。
(2)名:
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
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
指示代词,这。
是:
判断动词。
陋室:
简陋的屋子。
(5)惟:
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
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
品德高尚。
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
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
同“洪”大。
儒:
旧指读书人。
(9)白丁:
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
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
泛指佛经。
(12)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
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
(15)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
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
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
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过:
“(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五、重点之词句
1、古今异义
在:
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
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
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
①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②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③是:
①判断词,是:
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
当是时(《口技》)
④名:
①著名:
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
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的话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说明了陋室为何不陋的观点。
三、写作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
比兴手法:
触景生情,因事而兴
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
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四、拓展延伸及写作训练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
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生字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2、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翻译全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五、重点之词句
1、词类活用:
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
香远益清
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
香远益清
2、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
立 今义:
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
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
合适,应当。
3、 一词多义:
之:
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缓语气
焉:
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
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
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
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②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污秽。
③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
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6、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7、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8、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三、小结
回顾整篇文章,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四、作业布置
1、有关写莲的诗句。
(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 ,因为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