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783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学习目的和意义.docx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

1了解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能认识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例如从日本引进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新学制是从美国抄袭而来的……

2为了更好地学习当代外国教育经验。

3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理论素养,使我们能开拓思路,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二学习方法

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明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防止“理想化”的盲目崇拜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3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考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有争议的问题)

1生物学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他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起源问题,拿人和动物相比,把教育跟在动物界看到的一些活动混为一谈,认为教育并非人类所特有,其它动物也常有教育活动,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简单的形式(如养护和照料儿童)是由“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着作用的那些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把教育看作生物界的现象,把教育的概念“生物学化”了,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它的社会本质。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不能贸然应用在人类社会上,人的行动是“经过思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跟动物的盲目行动完全不同,这一论断是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是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2心理学起源论

代表人物:

现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孟禄,他从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起源问题,把古代儿童对老年人无意识的模仿看作是原始教育的起源。

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学科目,没有教材,儿童学习只通过生活实践,“通过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把教育的起源完全归于心理现象。

其错误在于把原始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归之于“模仿”,而且是无意外国教育史笔记

前言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

1了解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能认识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例如从日本引进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新学制是从美国抄袭而来的……

2为了更好地学习当代外国教育经验。

3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理论素养,使我们能开拓思路,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识的模仿,不知教育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学习的过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不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学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无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依存性。

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劳动所必须。

劳动活动是教育起源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头脑和语言的发展也是教育起源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他的起源论都是不了解教育对劳动的依存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过程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由此出发,则可理解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把掌握和制造工具的技能,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以及公社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有意识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产生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结论。

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着的,还有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类学者、教育学者和文化历史学派的人物都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承认原始社会的历史,更不承认原始社会的文化教育,如美国教育史学家柯伯莱认为:

试图追溯原始民族的早期文明对于我们没有用处。

否认人类文化历史性的普遍规律是回避原始社会存在的历史事实,否定古代东方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

蒙昧前氏族社会

摩尔根分法{野蛮苏联学者分法{母系氏族社会

文明父系氏族社会

军事民主制(自治军事公社)

经济单位:

经济集体即原始群。

1前氏族时期(母系氏族以前的时期)的教育:

人一般经历:

出生——第二集团——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坟墓。

生产力低下儿童有可能也有必要参加生产劳动,生产规范等由老年人指点、传授。

有意识的教育已经有了萌芽,不过它带有极端的原始性,由于当时家庭没有出现,儿童属于整个集体,所以教育也是公共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同一集团中的老人向儿童少年们进行教育,主要是传授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都在公共劳动中进行。

由此可见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跟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当儿童和少年达到成年时,他们必须经过一种仪式——经受考验,证明确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熟悉多种风俗习惯之后,才得参加狩猎等一类的生产劳动,才被承认为当时成人集团中的成员,当时教育无性别差异。

2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经济单位是氏族社会。

男女两性的分工明显,教育上也就有了两性教育的差异。

7——9岁以下的男女儿童住在一起,由妇女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上的儿童分别居住,男孩与男子同住,由男子管理,教以男子应尽的职责,女孩与妇女同住,跟她们学习纺织,制陶器与种种家务。

教育仍带有公共的性质,儿童属于整个氏族,在集体中受教育。

教育内容为生产知识和技能,亲属关系、风俗习惯和禁忌等,比前氏族时期更加丰富和复杂了。

据专家推断在母系氏族末期,出现了“青年之家”,可以把它看作公共教育和教学机关的萌芽,男孩和男青年就在“青年之家”中过着生活,同时由成年男子和老年人教育他们,这种教育机关在以后父系氏族时期得到了发展。

3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

氏族以男子为首领,许多大的家庭发展起来了,农业、畜牧业分工形成农业部落、畜牧业部落,男子担任野外劳动,女子担任家务劳动,男女两性的教育差异更加明显。

新生一代的教育仍由整个氏族,全社会来组织,男孩和男青年在特设的教育机关——“青年之家”中受教育,女孩和少女们则在公社中受教育,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两性教育的差别就更大了。

这时期的教育具有多方面性,伦理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实施。

对青少年学习结果有一种检验考察的办法,即行使“青年礼”。

“教育之家”中的教育内容有社会成员所积累的劳动经验和知识技能,部落的历史,祖先的光荣事迹以及氏族成员的英雄行为,宗教和庆祝仪式和唱歌、舞蹈等。

年岁较大的青年还参加部落会议,熟悉氏族的戒律。

民间创作如故事、歌谣等在儿童的智育和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和广泛了。

4军事民主时期的教育

经济单位是军事民主公社,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因此加强军事教育,出现了特权人物,产生了阶级教育的萌芽。

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氏族生活的正常职能,在教育上各个部落都加强了对新生一代的军事教育,关心青年人的作战训练,有些部落妇女和男子一样,使用同样的武器。

古代阿拉伯人对男孩从幼年起就教他们学习角斗、射箭和骑马,以培养他们刚毅、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古代日耳曼人重视对青年施行军事教育,目的是把青年培养得很勇敢、机警和干练,在战役中儿童和妇女都参加队伍,团结在战士们的周围。

概括:

我们从原始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可以知道教育确是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每个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起了变化,教育便随着起变化,教育的历史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这证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其教育内容、组织形式虽说简单贫乏,但它的社会性、历史性、目的性是明显的。

这一时期的教育总的说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育产生于劳动,起源于劳动,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密切相联系且为之服务;二是教育内容贫乏,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是相当明显的;三是属于氏族共有的,由氏族对儿童实施平等的教育;四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里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的和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五是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六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只因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逐渐复杂和丰富起来,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一学校的产生

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产生了“学校”,学校的产生加强了教育的阶级性,学校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字的出现和科学的诞生而产生的。

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

文字是在社会需要的影响下,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阶级产生的时期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自有文字以后,人们要求学习文字,阅读文件,需要便于教学组织的场所和有知识经验,会读会写的人来进行教学,于是便产生了学校。

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直接发生联系,到了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出现,学校的产生,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教育于是与生产劳动脱节了。

它服从了统治者的利益,学校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充分反映出阶级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

古代埃及学校的产生:

产生于奴隶制形成时期,那时的特权阶级(僧侣贵族)利用悠闲的时间把劳动群众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加以总结产生了初步的科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他们把这些知识暗中保存起来,对劳动群众严守秘密(古代墨西哥的情况也如此)并且尽量传给自己的子弟。

在大城市的神庙中附设了僧侣学校,讲授内容为宣传宗教,传授当时僧侣专用的文字(象形文字)和各项初步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防治尼罗河的泛滥有关)。

后来草体字(简易、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后,创设了书记学校,教育对象是特权阶级的儿童和部分手工业者的子弟。

目的是为国家和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及书写计算人员。

学习内容为书法、算术、几何、祈祷文等。

宫廷学校是专为王室官吏子弟而设立的。

就世界范围来看,学校究竟最初产生在何处何年,迄今尚无定论,根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他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幼发拉低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马里城里的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它比埃及的宫廷学校早得多,我国学校的产生比马里城里的宫廷学校还早。

二古代希腊的教育

以斯巴达为中心的拉哥尼亚,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善于管理国家抗御外辱和镇压奴隶的统治人物,由于这两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征,因而在公元六——四世纪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它们是古代希腊奴隶制教育的典型。

(一)斯巴达的教育

国内群山环抱,交通阻塞,沿岸没有适当的港口,海外贸易发生困难,是一个农业国,以奴隶劳动的农业占优势,政治上实行农业贵族专制,少数农业贵族残酷地统治着广大被奴役的居民和奴隶。

斯巴达的居民分为上、中、下三等,一等是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属多立克族约3万,被征服的居民是希洛人,有人身自由和少量的土地,但无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并被迫服兵役,约30万,其余的为自由民和奴隶。

奴隶是国家所有的,自由民无政治权力,阶级斗争尖锐,国家处于军事状态。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经常引起多数人的暴动。

为了镇压国内多数奴隶的起义,同时防御外来的侵略并争夺希腊的统治地位,斯巴达人不得不保持自身的团结,随时过着备战的生活,这就决定了其教育的性质——特别注意体育和军事训练。

1教育目的:

把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勇悍的军人,以确保对奴隶、平民的镇压,对外的侵略和防御。

2组织:

儿童从小就是属于国家,婴儿经过国家的检验,把身体强壮的留下,弱小的、畸形的扔掉,七岁以前由父母代国家进行教养,7——18岁被送到国家设的教育场所进行军事、体育方面的训练,在这里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

3内容:

一是体育、军事训练,主要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和游泳、骑马、射箭以及军事游戏,音乐、舞蹈的教学要跟体育结合进行,含有军事和宗教的意义,其教育目的是在于发扬尚武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感;二是忍受艰苦生活的训练,很少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三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由长官到教育场所对学生进行问答,要求回答的敏捷、正确。

总之不重视智力教育而重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18岁后即升入一种高等教育机关——埃弗比团,受军事教育、参加演习,使用武器并学习战术,准备参加战争,同时进行五项竞技的体育活动,到30岁成为战士,开始服兵役,非到这时,不能取得完全公民的资格。

4女子教育:

要求男子能做战士,女子能做战士的母亲,内容和男子差不多,但一般在家庭中进行教育,但要接受国家的监督。

教育目的在于使统治阶级的女子有强壮的体格,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在男子出征时担任后方的守卫工作。

5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教育为政治服务,所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均由斯巴达整个政治目的所决定;教育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充分表现出教育的阶级性;第一次把教育当作国家事业,由国家监督管理,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对智力教育非常忽视;重视女子教育;奴隶和劳动人民的儿童得不到任何教育和教养,仅在家里接受各种体力能够的训练。

(二)雅典的教育

位置与背景:

雅典有优良的海港,丰富的矿藏,交通便利,宜于工商业的发展,同其它国家贸易频繁成为古代商业中心,且接受了古代东方文化,成为当时全希腊最繁荣的国家。

奴隶不是国家的财产,属于个别奴隶主。

农业贵族

奴隶主{商业贵族

居民{平民(一种失去土地但享有政治权力的自由民)

奴隶

农业贵族和商业贵族经常进行斗争,双方都尽力想把自由民群众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使雅典的政治生活增加了民主因素,不仅奴隶跟奴隶主之间而且农业贵族和商业贵族之间也进行斗争,形成了当时雅典特殊的历史现实。

它在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方面都有了高度的发展,产生了各派哲学,吸引和发展了东方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同时得到很大的发展。

上述的种种决定了古代雅典教育体系的特征。

1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阶级的公民、政治活动家、有文化的商人、武士,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也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政治家等)。

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具有多方面性,各方面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斯巴达纯粹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雅典却注重多方面的教育,包括智、德、美、体和军事教育在内,强调人的多方面和谐的发展,这在资产阶级教育史中常被称为“和谐教育”。

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而且不包括体力劳动训练,因此,我们不能把雅典当时所谓的“和谐教育”跟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2教育的组织和内容: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1——7岁,出生后第10天举行命名礼,父亲当众宣布承担他对婴儿的抚养责任,以此引起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承担教育的则是妇女(母亲、保姆等),教育内容是各种游戏,讲童话、故事和神话,各种礼貌行为。

学校教育,包括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都是私立的而且是收费的,不重视女子教育。

国家教育包括体育馆和埃弗比团,教育内容为文法、修辞和哲学。

3教育体系

(1)7岁以下,家庭教育。

做各种游戏,成人给他们讲童话故事和神话,也教给他们各种礼貌行为,男女儿童受同样的教育。

7岁以后,男孩入学,女孩留在家家中,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特别注重家事,缝纫和手工的学习。

(2)初级教育(7——13、14岁),文法学校(阅读、书法、计算),音乐学校即弹琴学校(音乐、唱歌、诵诗),例如荷马史诗。

可以同时进入两种学校,或先进入文法学校,后进入弹琴学校,这些学校都是由私人开办,征收学费的,教师地位如同手工业一样,待遇低,不受人重视。

(3)中级教育,13、14——16、17、18岁,体操学校(各项运动、体操、舞蹈)同时也可在上述的文法学校和弹琴学校学习。

设立体操学校的目的是使青年体质上达到均衡的发展,体育与德育、美育相结合。

16——18岁,国立体育馆(体操、政治、文学以及哲学讲话),18——20岁,高等学校(埃弗比团),20岁成为公民,享有完全权利。

学习完毕即任国家的要职和官吏。

两过教育的比较:

都为当时奴隶主阶级服务,均以培养效忠国家、抵抗外患以及镇压奴隶的统治人才为目的,同时注意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重视体育和军事训练,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两国的教育都被统治阶级垄断,自由民很难享受教育,奴隶则更谈不上。

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两国教育又有不同之处:

一是雅典的初级、中级学校都由私人办理(国立体育馆例外),而斯巴达则全部由国家设置,统一管理;二是雅典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智、德、体、美在内,要求达到“和谐发展”与斯巴达教育侧重体育和军事训练不同。

总之,都把教育当作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压迫被统治者的工具,教育同其它上层建筑一样,对于奴隶制社会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PlotonB.C437——348)

1生平:

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创始人,苏格拉低的学生。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

2哲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有两个,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原型,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附形,是虚假的、暂时的、变动的,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理念构成的。

由低到高分别由桌子等实体、数学几何的观念、真善美等道德美学的观念组成,其中善的观念高居于金字塔之顶。

他最早提出了“灵魂回忆说”,认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罢了。

两者相互对立的。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3社会政治观点:

主张分层统治,金质的人,理性部分最强,应有智慧的美德,是哲学家;银质的人,意志部分最强,应有勇敢的美德,是军人;铁质的人,情感部分最强,应有节制的美德,是劳动者。

此外,还有一种正义的美德,是以上三种人都必须具有的。

4教育观点:

他的教育观点都写在其《理想国》一书中,该书实际上是一本乌托邦,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哲学王、军人,最早提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关于教育的组织和内容,他最早提出了公共幼儿教育的思想,把3——6岁的儿童送到神庙附设的游戏场去受教育。

普通教育方面他吸取了雅典的教育经验,认为儿童应进入文化学校、体操学校等,培养儿童读、写、算、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提倡和谐教育,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

军事教育方面他认为18——20岁的青年应进入军队受教育,还要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四艺。

20——35岁着重学习研究哲学。

总结:

柏拉图的教育体系,整个说来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服务的,其教育学说,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极端鄙视劳动和劳动,认为教育的功用在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接近善的理念,目的在于培养上层统治人物——哲学家和军人。

在他的规划中,教育的对象不包括劳动人民,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劳动教育,认为体力劳动只能发展丑恶的性格,阻碍与理念世界的接近。

积极因素:

一是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儿童从小就应入公立教育机关受教育,二是第一次提出了公共的学前教育的思想及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儿童游戏和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三是第一次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区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极度广阔的学科范围;四是指出了每一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重要意义;五是首次承认了女子应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学生亚里斯多德吸取了他的教育体系中许多个别原理。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研究了他的著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的唯心主义观点为后来基督教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利用。

(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AristortleB.C384——322)

1生平: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和助手,跟随柏拉图学习20年,被推崇为智慧的代表。

他办了一所学校——吕克昂(Laccun)哲学学校,世称他的学派为逍遥学派。

聚集生徒在绿荫树下讲学,世称“逍遥学派”,他的著作与教育最有关系的是《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

2哲学心理学观点: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体组成的,物质又由形式和质料组成,形式和质料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人是由灵魂和身体构成的,灵魂又分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道德灵魂),身体又叫植物灵魂。

植物灵魂表现在营养和繁殖方面,动物灵魂(意志灵魂)表现在感觉和欲望方面,性质高于植物灵魂,理智灵魂表现在思维或认识方面,性质高于动物灵魂。

与三中灵魂相适应,他要求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

人的植物灵魂、非理性灵魂、理性灵魂依次发展,和谐的发展持秩序为体、德、智、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应与灵魂的组成部分相对应,他最早地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不以理念而以客观世界为真实的存在,他断定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上各种事物也是统一的,都是结合“物质”和“形式”而成的,形成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

指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把哲学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他毫不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肯定认识的对象不是理念而是真实的存在,知识只能从感觉中产生,不能从理念中产生,把感觉和经验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这是他接近唯物主义的地方。

他认为活动和发展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这里表现出他的哲学观点中辨证法的因素。

3教育年龄分期及和谐发展的教育:

最早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自然发展的思想,并且把教育的过程分成几个教育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和内容。

音乐可起到美育、德育、智育的作用,特别重视音乐的教育。

文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他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有的学科偏重于功用,有的则偏重于文雅即文化修缮,文雅教育是供休闲和享受的,只适合于自由民,而不适合于奴隶,所以有时又翻译为“自由教育”。

4教育观点:

认为人具有自然所赋予的发展能力的胚芽,要把这种可能性得到实现全赖乎教育,在教育使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和意志。

道德教育的三个来源:

天然的素质(天性),习惯的发展(习惯)和理性,特别重视“躬行实践”,即通过行善来培养善的行为,养成善的习惯,否则单凭口头说教是不中用的。

认为教育不是私人的事业,应由国家管理。

(三)德谟克里特论教育(古希腊人,住在雅典)

他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博学多识的学者,生在希腊奴隶制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反对君主制,拥护民主政治。

但他主张管理国家要使奴隶服从,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民主派的代表,是专制派的敌人。

哲学主张:

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貌来研究自然,不掺入个人主观的臆测,认为世界是由无数极微小的物质的原子所构成的。

原子在形式上不可区分的,并且处于恒久运动中的极小的个体,灵魂也是物质的,不过是由更细致的原子所构成的。

他认为现实存在着的只是原子与真空。

因为有了真空,原子才能运动,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不生不灭,为数无穷,原子的结合成为各种物体,当其分离时物体变随而消灭,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消散时生命灭亡,灵魂也就消失了。

他反对非物质性灵魂和灵魂不灭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认识世界是可能的,但当以经验为基础,人的认识是从感觉来感知形形色色的自然界,若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则非结合理智不可。

他要求学习真实的知识,破除迷信,认为神的意志仅仅是人们想象的结果。

教育主张:

认为教育可以感化人,创造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和教养均须以自然界具有的东西为出发点,道德须以自然规律的知识跟那些消除迷信和恐怖的知识为基础。

他是最早提出教育适应自然这一问题的人。

他的模仿自然的观点,虽然机械,但当时却严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知识存在于人性之中,不假外求。

他十分强调劳动在教育上的重要意义,把练习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坚持实践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只有在劳动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极好的东西。

人要经常的劳动,因习惯于劳动,才能使劳动更容易。

四罗马的教育和教育思想

吸取了古希腊的教育经验,主要教育家是昆体良。

罗马的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随着经济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化,其教育在每一个时期都表现出它的特征。

1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跟其它原始社会情况无大差异,末期盛行着“家长制”(巴特里制),父亲是家族的主脑,也是宗教的领袖,儿童长大在家庭受教育,由族长或父母教导,男孩从父学习农业,女孩从母学习家事,注意培养儿童畏神、服从家长、谦逊、爱国和勇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