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609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docx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

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考点提示】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考生复习时须注意掌握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区别,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

心主义,以及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注意区分和各自的代表人物。

【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知识常以选择题,尤其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大,考生注意基本概

念的把握及区分即可。

【背诵要点精粹】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的基础。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具体下列特点:

 

①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奥的思维”; 

②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

结论; 

③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新修改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物质与精神谁是本原、谁是

派生,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1)它是任何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它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

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

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2)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新修改内容】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②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缺点并且缺乏科学

的论证。

) 

②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把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封建神学,但存在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 

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②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在历史观中,主张英雄史观或

宿命论。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①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

 

②阶级根源。

唯心主义一般同历史上的反动的剥削阶级相联系,得到反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

和支持。

 

③认识根源。

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导致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

离。

 

2006年考研文都专用内部资料---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

(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新修改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之所以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对象、

内容和功能这三方面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2)哲学内容上的革命: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

一。

 

(3)哲学作用上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新修改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①阶级性:

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②实践性,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

象的革命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意义:

①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①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②划分的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6.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1)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2)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7.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来解剖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①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实现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②将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使辩证法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他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②实践性;③革命性;④科学性

(2)实现了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

的重要作用

1.坚持了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唯物论原则,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

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5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作用 

(1)现代科技革命中一系列重大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3)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引入哲学领域,使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发生变革。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哲学论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现代科技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形态: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派别。

 

2.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

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推崇实证的自然科学知识而

否认其他,走向了一种片面性。

 

3.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

(1)反对科学和理性,

(2)提倡非理性主义。

主要代表有叔本华、

尼采、萨特等。

主要命题有:

“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目的”;“科学是当代人非人化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主义,主张科学精神;反对人

本主义,主张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新修改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

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并逐步实现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

论成果 

2006年考研文都专用内部资料---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基本考点提示】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

时间、空间;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

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生尤须搞清楚在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的联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主要内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大部分题目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知识

点展开的,所以考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能将有关概念、有关原理与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人们口头流传的一些谚语、及当前的一些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动态相联系,

以备出大的分析题。

考生对今年本章新增的知识“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

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极需关注,熟记其内容,这几个知识点最容易用选择题的形式

考查。

【背诵要点精粹】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恩格斯的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两个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核心。

 

2.物质定义的基本内容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是可以认识的。

 

(3)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1)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感觉,但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即可以被

人所认识,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哲学上的不可知论。

 

(3)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

别联系。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由于将人的实践活动包括在其中,从而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自

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

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1)静止:

是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或位置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运动要通过相对的静止表现出

来。

把静止绝对化,否认静止的相对性,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把运动绝对化,否认运

动要通过静止表现出来,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3.静止的重大意义 

(1)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2)静止是事物分化、发展多样化的基础; 

(3)静止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4)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

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

(2)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方

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固有的存在形式; 

(2)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物质是时空的内容,时空是物质存在

的基本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是内容的表现; 

(3)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4)“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即与物质和运动无关的时间和空间,是旧唯物主义的时

空观,是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新修改内容】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物质和形式。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

 

4.实践的基本功能 

(1)创造客体价值; 

(2)优化主体。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新修改内容】 

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①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2.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含义 

实践是由主体、中介、客体和环境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1)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

 

(2)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

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①要全面把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断实现两者的相互转化,从

而推动客观事物和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

②既要把自己当作主体,又要把自己当作客体。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学习革命

理论和科学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主体的素

质和能力。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新增考点】 

(1)实践决策; 

(2)实践目标的制定;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

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

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此,人化自然,又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3.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两者的联系在于,自在世界与人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

 

①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要通过实践活动;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4)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4.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表现在:

 

(1)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2)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

 

(二)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新修改内容】

1.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世界只存在物质这一共同的本质,没有与物质平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原,坚持世界

本原问题上的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3)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物质的最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统一于某一具体物质

形态或具体物质形态的某一属性。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物质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是多样的。

(2)物质的多样性又有其统一性,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3.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它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3)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 

(4)它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修改内容】 

1.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这就要求我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使自己的认识同

客观实际统一起来。

 

2 既然物质世界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发展着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僵化,而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既然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这就要求

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2006年考研文都专用内部资料---考研政治要点记忆(背诵版)(四)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基本考点提示】

本章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

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

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

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

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矛

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考生尤需搞清辩证否定观点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点的本质区别,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

性的辩证关系,三大规律的内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

传统哲学中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等。

【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世界的普遍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

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等方面。

考生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全面,并且围绕热点多

下工夫,同时要理解辩证法的精神。

联系的观点比较重要,尤其“联系与系统”是今年的新增内容,考生不但要掌握其内容,更

要能运用其原理阐释我党提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环、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及“十一五规划”的重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目的及其合理性,因为制

定上述每一项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处理好政策的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事项的子系统与子系统

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的关系。

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及其现实针对性,考生应多做思考。

另外,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及其作用原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考

生应注意。

【背诵要点精粹】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

不是主观幻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 

(2)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或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 

(3)任何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转化”而沟通起来,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

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1)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 

(2)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4.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

点和思想方法; 

(2)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3)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多种联系,并从中着重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联系与系统【新增考点】

1.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2.系统的含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整体性;②结构性;③层次性;④开放性

4.联系和系统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三)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新修改内容】

1.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运动。

发展是客观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①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②发展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