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586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doc.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二单元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doc

201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

必修一第二单元

复习纲要

为了贴近课本、贴近高考、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为了夯实高考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能力,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高考考生解题能力水平和第一轮复习效率,明确高考的方向,为2010年高考大捷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特编写了这套一轮复习资料。

这套资料共20套,根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排规律,分为20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知识点。

每个专题共分六个部分:

一、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主要是高屋建瓴,看本单元课文的知识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

把各个单元建构起来,就会对整个高中的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认识。

二、知识梳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需全面了解并明确高中阶段教材中所关涉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化整为零,在平时中巩固提高。

知识梳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文学常识、字音和词语。

在有些重要单元里,笔者还对字形、多音字进行了梳理,希望对2010届高考考生有较大的帮助。

三、考点链接。

点击考纲,让高三学生明确考纲要求,在备考中有的放矢。

四、高考真题。

此部分的设置是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明确高考方向,掌握常见的考试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部分有详细的解析,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提高。

五、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此部分的题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三个模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六、高考知识点拓展。

对该单元所关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拓展,巩固基础,拓展能力。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本单元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关于此单元,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

“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

“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

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

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

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提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1.文学常识

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③《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④《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字音识记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佚yì之狐缒zhuì共gōng阙quē杞qǐ子逢páng孙不知zhì

《荆轲刺秦王》

樊於wū揕zhèn拊fǔ心盛chéng淬cuì之濡rú缕忤视wǔ变徵zhǐ

瞋chēn目遗wèi创chuāng卒cù起陛bì下

《鸿门宴》

飨xiǎng美姬jī鲰生zōu当dāng要yāo卮zhī酒戮lù力郤xì

樊哙kuaì玉玦jué

3.形近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

敝bì敝帚自珍蔽bì遮蔽弊bì弊端

瑕xiá瑕瑜互见暇xiá自顾不暇遐xiá遐思

《荆轲刺秦王》

戮lù屠戮戳chuō戳穿

瞋chēn瞋目嗔chēn嗔怪

袒tǎn袒护坦tǎn坦诚

忤wǔ忤逆怃wǔ怃然仵wǔ仵作

偈jì偈子揭jiē揭开拜yè拜谒

淬cuì淬火猝cù仓猝粹cuì纯粹

《鸿门宴》

飨xiǎng飨客飧sūn食飧

玦jué玉玦袂mèi联袂抉jué抉择

卮zhī漏卮厄è厄运

瞋chēn瞋视嗔chēn嗔怪滇diān滇池

4.词语成语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

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古文阅读的要求。

而高中阶段新课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古代写景记游单元、古代议论文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和古代抒情散文单元

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而三篇文章分别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

从近五年的高考来看,命题者倾向考查先秦的经典叙事著作。

如北京卷,05年高考考《吕氏春秋》,06年高考考了《晏子春秋》。

07年江苏卷,考了《三十国春秋》。

08高考福建卷则考了《晏子春秋》。

由此可见,《春秋》的考查受青睐。

08高考江西卷,考了《左传》另外,要留意先秦诸子散文中叙事的重要篇目,05高考天津卷就考了《庄子》,09高考山东卷则考了《韩非子》,09高考天津卷则考了《管子》

1.(09高考山东卷,语文,9-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馆,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令返而御。

吴子曰:

“侍公而食。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

“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

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

“谨警!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

古代掌管山泽苑?

的官

②两和:

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

约定

B.会天疾风会:

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

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

经过

【答案】D

【解析】过:

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

B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四、(1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4分)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

“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09高考天津卷,语文,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曰: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鲍叔曰:

“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

“然则为之奈何?

”鲍叔曰:

“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

“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

“君诏使者曰:

‘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

“然则夷吾受乎?

”鲍叔曰:

“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

“其于寡人犹如是乎?

”对曰:

“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

“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

“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

“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鲁君曰:

“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

“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

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

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

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

并列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

施加。

【思路点拨】考生要通读文言材料,古人说,“通则懂”,所以读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今乃用之,可乎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A.

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C.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D.

【答案】D

【考点】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

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A

【考点】筛选信息要点

【解析】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思路点拨】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

(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

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

“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

“柙”文中有注释——柙[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

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3.(08高考重庆卷,语文,8-10)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游[],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