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流水侵蚀作用:
地表水在地面倾斜不大而且坡度比较一致的坡面上常常形成一定厚度的层状流水,他在流动的过程中比较均匀的冲刷整个坡面。
线状流水侵蚀作用:
汇聚于谷底中的流水,在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侵蚀作用。
也叫谷地流水侵蚀。
包括沟谷与河谷流水侵蚀。
山麓洪积,冲积平原:
在山麓地带往往有多个洪积扇与冲积扇连接起来,形成围绕山麓带状的缓倾斜的坡地。
河床:
河谷底部被水流充占的部分。
河流地貌的一般规律:
上游河谷较窄,多峡谷,两岸山嘴交错突出,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水利动力很大,中游河谷宽展,河漫滩和阶地发育,下游大多为平原区,坡度和缓,多曲流叉河,大河河口有三角洲发育。
浅滩:
河床上分布的各种形态,不同规模的泥沙堆积体,高度在其水面以下的就是浅滩。
深槽:
浅滩之间水深较大的河段。
边滩:
分布在岸边的泥沙堆积体。
心滩:
分布在河心,高于水面呈心形的泥沙堆积体。
上游宽大圆滑,下游缩窄尖锐,是判断水流流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壶穴:
石质河床上被流水冲刷的深潭。
离堆山:
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同时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床弯曲不断增加,河曲颈部宽度不断变窄,也会发生自然裁湾,被废弃的曲流环绕基岩被孤立一侧,成为离堆山。
河漫滩:
当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部分或全部谷底也被洪水淹没,被淹的谷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河系:
某一地域范围内通过一条主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各种不同水量的河流之总和。
冻土地貌:
以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风(沙)成地貌:
风对地表松散物质(沙质土)的的吹蚀,运移,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
海岸线:
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界线。
海岸:
海洋与陆地动力和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区。
潮间带:
高潮面与低潮面之间的地区。
卡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地貌即所称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指主要由地壳构造运动直接造成的地表形体,由于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动力地貌。
静态构造地貌:
这些构造形成以后,新构造运动以来主要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切割和雕刻并在不断发展中,而未受内力作用的明显干扰破坏
原生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与岩浆活动直接造成的地貌,它以原始的构造形态直接表现出来。
次生构造地貌:
形成已久的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侵蚀所显现出来的地貌。
新构造运动:
指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
地震:
地球最外层及其下面的上地幔的岩石遭受破坏,把所积累的应力能转化为波动能,而使地面产生振动的一种现象。
分析判断题。
简述题。
地貌形态的单元划分
答:
地貌形态的空间单元可划分为:
星体地貌形体、巨地貌形体、大地貌形体、中地貌形体、小地貌形体、微地貌形体。
地貌形态要素
答:
由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组成。
地貌面的组成要素有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长方向,以及水平面投影形状和面积。
地貌线有垂直、倾斜、水平、顺直线、曲线、折线等多种表现形式。
地貌点是地貌面的交点或地貌线的交点,例如山顶点、洼地的最低点等。
地貌形态的数字与文字描述
答:
(1)数字描述:
对地貌形体进行形态要素量测,用量测数据精确表述特征形态。
形态量测常常在地图上尤其是地形图上、航空相片上和野外实际考察中进行。
形态表述和形态量测的数字指标通常引用物理、几何、数学等常用度量数值与单位。
(2)文字描述:
利用文字语义表述单体和复合地貌体,这包括表述地貌体的形态、成因、组成物质和年龄等。
除了几何特征外还有平面形态、横剖面形态、纵剖面形态。
4.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答: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貌学研究方法从野外调查、地图分析、航空相片解译到遥感科技的应用而不断进步。
现代,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例如地貌旅游资源、地貌与土地利用、地貌与城市建设等等。
“数字地球”的提出,加速了地貌数字化表示、传输、模拟、分析和研究的进程,并已实际应用与军事、经济、工程等多个部门。
几种主要的化学风化作用
答:
(1)溶解作用是有些矿物或有些矿物的某些成分溶解于水,或者很快溶解或者慢慢溶解,则最终使岩石矿物失去已溶解于水的化学成分并留下孔隙,不易溶解的矿物岩屑则存留在原地成为残积物质(层)。
(2)水化作用是一些原本不含水的矿物同水分子结合,生成新的含水矿物,如——————————,硬石膏变为石膏后就会体积膨胀,留下崩解的石膏。
(3)水解作用是一些矿物的成分与水离解成的H和OH离子结合成新的矿物。
例如铝土矿的生成。
(4)碳酸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可溶的石灰岩地区,溶于水的CO2使水具有溶解CaCO3的能力。
(5)氧化作用:
如黄铁矿经氧化后成为褐铁矿,且其中一部分硫酸盐随水流失,另外产生的硫酸可进一步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
6.沉积地区与沉积方式分类
答:
沉积地区:
有海洋沉积和陆地沉积,海洋沉积又分为滨海、浅海和深海沉积,后者又可分为山麓沉积、盆地沉积、谷地沉积、湖泊沉积。
沉积方式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内外力作用特点
答:
内动力作用主要是指由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产生的对固体地球表层物质有直接影响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及其产生的构造形迹、构造类型和构造地质体。
星体及许多大中型地貌形体取决于内动力作用;使地球表面物质处于构造运动的状态中。
外动力作用概指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等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对固体地球表面所产生的作用,它使原地貌形体组成物质发生位移移动,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令原地貌形体组成物质发生位移运动中小地貌形体的形成发展及组合结构取决于外动力
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答:
气候、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人类的生产活动。
气候决定着风化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剥蚀作用的性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岩石的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由于岩石性质造成差别剥蚀,地质构造被剥露,形成的地貌形态其外貌在很大程度上仍由构造决定,不同的构造决定着其发育的地方形成的构造剥蚀地貌的不同类型。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对地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影响地貌动力地貌过程,使地貌发生变化。
气候怎样影响地貌发育
答:
气候决定着风化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剥蚀作用的性质,因为各种起作用的外动力的“组合”和强度以它为转移。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气候影响地貌的形成过程,都通过自然环境的其他组成成分发挥作用。
例如冰川,热带雨林带等的形成。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怎样影响地貌发育
答:
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由于岩石性质造成差别剥蚀,地质构造被剥露,形成的地貌形态其外貌在很大程度上仍由构造决定,不同的构造决定着其发育的地方形成的构造剥蚀地貌的不同类型。
地表组成物质的成分及节理等特性怎样影响地貌发育
答: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强的称为坚硬岩石,反之亦然。
岩石的节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地貌的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因受节理的影响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因受机械风化和流水沿垂直节理的冲刷侵蚀,使花岗岩山体形成悬崖峭壁、群峰林立的地貌,如黄山、九华山。
坡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因
答:
按照作用的外力因素,可以分为地表流水(河成坡)、湖、海、冰川、风、地下水和冻土、生物活动和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坡。
坡地往往是由两种或数种外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如流水—冰川—流水,而风化作用则贯穿整个过程。
坡面剥蚀作用也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因之一。
崩塌、滑坡、错落及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的成因及地貌特征(注意异同点的对比)
答:
相同点:
这些都是由组成坡地的松散堆积物或不稳定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能发生向坡下的运动,形成的坡地地貌,这些地貌的基本动力来源都是土石岩体的自身重量及其外部动力因素的助动力。
不同点:
(1)崩塌成因:
斜坡极陡地形,断裂发育的、岩体破碎的高陡斜坡的地质条件,暴雨的气候条件,地震、陡坡开荒等因素。
地貌特征:
崩塌后不能保持崩落体内各岩石块或土块间的相对关系;崩塌体多远离基体,堆积在坡脚处。
滑坡成因:
坡度一般为20~40度,坡脚被掏蚀或挖掘后使坡地形态发生改变的地方。
主要有岩性、构造、地貌、流水、地震及人为因素等造成。
地貌特征:
主要有半环状后壁、月牙形洼地、滑坡台地和前缘丘等独特地貌。
错落成因:
在斜坡体之下具有一向外缓倾斜的、岩层软弱的底垫层时,由于荷载增大或底垫层的强度降低而产生一种以压缩为主的变形,使上覆的岩土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陡坡的破裂面,发生了整体下坐式,就形成了错落,与地貌、地质、流水等因素有关。
地貌特征:
错落台地:
错落体在形态上呈台阶状,台地面的坡度有时较大、有时较小,坡向不变;错落陡崖:
分布在错落体后缘的几乎直立的陡崖,坡度常在70度左右。
蠕动成因:
主要决定于重力和岩土体的内在因素,地下水起润滑剂的作用,促使斜坡表面岩土体的蠕移。
地貌特征:
分为松散层蠕动、岩层蠕动两种地貌地貌特征。
流水对地表有哪些作用?
这些作用的相互关系
答:
流水对地表物质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侵蚀作用、运移作用、沉积作用。
三种作用是在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在侵蚀的同时就提供了运移和沉积的物质,如果无侵蚀也就无所谓物质运移与堆积。
当某一地貌系统发生侵蚀过程时,则通过运移过程这一中间环节把物质和能量输入邻近的另一地貌系统,并发生沉积过程。
侵蚀、沉积的强度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其主次关系是变化的。
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过程及影响侵蚀过程的因素
答:
过程:
当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时,地表水在地面倾斜不大而且坡度比较一致的坡面上常常形成一定厚度的层状水流,它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均匀地冲刷整个坡面,对坡面侵蚀。
因素:
坡面坡度、长度和组成坡面的物质成分、大气降水的性质、春季融雪的强度、坡面小地貌和植被覆盖情况。
线状侵蚀分类、特点及不同侵蚀的作用方式
答:
分类:
下切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
特点:
汇集于谷地中的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侵蚀,其直接结果是不断加深和拓宽谷地,形成及发展线状延伸的凹地。
下切侵蚀是流水在自身重力、携运物质的重力、动力作用下对谷地垂直向下的切割侵蚀;向源侵蚀是谷地流水在其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向谷地源头方向伸展侵蚀的力量,一般在下蚀过程中体现出来;侧向侵蚀是谷地流水在运动中的扩张力对谷地两侧或河岸的侵蚀。
沟谷的形成发育过程
答:
河谷流水由坡面流水作用发展而成,属暂时性线状水流。
当坡地上的小股水流进一步集中,侵蚀力量加强,便形成下切较深的沟谷。
按照侵蚀沟谷的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可以把沟谷发育分为切沟、冲沟和坳沟三个阶段。
(1)切沟通常发育在裸露的坡地上,水流顺坡流动,往往聚成多条股流,侵蚀后形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2)在水量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切沟在流水下切过程中加深、加宽,发展成为冲沟;(3)随着冲沟的增长和纵剖面的塑造,向源和下切侵蚀减弱,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不再有明显的沟缘,沟坡后退而冲沟展宽,冲沟转变为坳沟。
18.洪积扇、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
洪积扇地貌:
在降雨或暴雨时山地的冲沟中常常形成洪流,由于洪流的流量、流速及其产生的运移动力很大,运移大量泥沙等碎屑物质向冲沟的沟口方向流动。
出了沟口到达平缓坡地或者平原,坡度骤减,洪流运移能力显著减弱,从而发生泥沙物质在沟口外大量的堆积。
洪流出沟口后不受沟壁约束,迅速分散成很多放射状散流,因此洪流所挟带的物质呈放射状堆积下来,形成一种以沟口为顶点的扇状展开的堆积地貌。
冲积扇地貌:
河谷流水在出山口处也形成扇状地形,称为冲积扇。
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地貌特征
答:
泥石流是发生在小流域的固液混合的流动体,是由大量土粒、沙粒、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组成的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的一种特殊流动体。
形成条件:
在构造破碎、风化侵蚀或冰融作用活动强烈的沟谷系统内,存在大量砂砾等松散的碎屑固体物质,又经过崩塌、滑坡等块体运动,进入沟谷,它提供了物质条件。
暴雨和洪水浸润和冲蚀松散固体物质并与之融合成为流体。
因而暴雨和洪水提供了动力条件。
地貌特征:
在泥石流发育的沟谷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沟谷快速被侵蚀、展宽、沟槽顺直,横剖面多呈宽而陡的梯形。
中游地段大多表现为峡谷。
下游地段以堆积作用为主,黏性泥石流堆积为舌状体的垅岗;稀性泥石流堆积体呈扇形,扇形沿流动方向的倾斜度小。
河床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发展和形态的因素
答:
形态特征:
从河源至河口河床最低点的连线的剖面为河床纵剖面。
一般河谷的上游段或山地石质河床的纵剖面坡降较大,中下游河段或平原冲积河岸的纵剖面的坡度较缓,从总体上看多数河流的河床纵剖面趋势线呈凹形。
影响因素:
河床纵剖面的形成、发展和起伏形态受气候、水文、岩性和植被、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高低起伏随时空变化。
河床的平面形态类型
答:
主要有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散乱型四种。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域的河流在松散的泥沙沉积物中流动,不受河岸基岩约束河床常表现为弯曲型、分汊型和散乱型;山地丘陵地域的河流流动在峡谷中,受谷坡约束,河床的平面形态通常与河谷的平面形态一直,主要表现为顺直微弯型、弯曲型。
河漫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答:
当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部分或全部谷底也被洪水淹没,被淹的谷底滩地称为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横向移动的产物,其形成经历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成熟河漫滩。
(1)河床浅滩: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进行,凹岸后退,河谷逐渐展宽,凸岸堆积粗大砾石,逐渐形成小的边滩;
(2)雏形河漫滩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不断进行,河曲弯道逐渐增大,河谷加宽,凸岸的边滩随着泥沙堆积的增多而加大、增高。
但是滩上的水较浅,河流也慢,开始细粒物质的沉积称为雏形河漫滩;(3)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扩宽,河曲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间滩地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沉积的是悬移质细小泥质、粉沙黏土类物质,在砂砾层上形成黏土层,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为河漫滩。
随着河谷的不断加宽,河漫滩规模不断扩大。
23.河漫滩分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河漫滩可分为河曲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以及堰堤型河漫滩。
河曲型河漫滩,在弯曲型河床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这时河床的移动往往是跃进型的。
汊道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流往往分为多股水流。
假设水下江心滩将河床分为两个汊道,则江心滩两侧河道形成的横向环流的水流辐合上升,由水流自凹岸带来的侵蚀物质使得水下滩泥沙加积增高增大,发展为露出水面的心滩。
心滩头部受上游流水顶冲,位置不断下移,心滩下游端接受沉积,形成向下伸展的浅滩和附属砂嘴。
堰堤型河漫滩,出现在比较顺直或微弯的河段,平直河段的河床横向移动,天然堤的轴线也随之移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垄岗,垄岗之间浅沟和湖泊或沼泽地,发育成为堰堤型河漫滩。
24.河谷有哪些类型:
V字型河谷,又称青年期河谷,处于河谷发育初期阶段。
特征是谷地窄且深,谷坡陡峭甚至直立,为顺直型坡面,谷底几乎全被河床占据,河谷与河床的平面形态相一致。
河漫滩河谷,河漫滩河谷谷底平坦而宽广,谷坡亦较陡。
成熟河谷,河漫滩河谷经过长期的发展,造成谷地开阔,谷坡存在有阶地的河谷,称其为成熟河谷。
25.三角洲的形成条件与发育过程:
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的侵蚀运移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不能被海浪和波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发展。
口外海滨区地势平缓,水深较浅,这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
造成河口地区水动力能量较弱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和三角洲的发育。
发育过程:
河口地区河流比降减少,水面展宽,水体混合,流速急剧降低,造成泥沙迅速大量沉积,形成河口沙坝,或称拦门沙。
在河口两侧发育了河口沙嘴或水下沙堤,这是三角洲的胚胎阶段。
在沉积物的分异沉降过程中,砂,粉砂和黏土同时沉积,其中砂所占的比例向海减少,黏土所占比例泽则相对向海增长。
随着河口沙坝的出现与发展,迫使河流分流,发展新的汊道。
由此可见,河口沙坝的形成和河流的分汊,是三角洲发育主要模式。
26.三角洲的形态类型
世界各地的三角洲类型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三角洲发育因素、沉积相和泥沙体分布特征,可将三角洲列成一个统一的成因系列进行分类,分为高度建设性三角洲和高度破坏性三角洲两类。
根据汊道、沙洲(岛)的分布结构、海洋形体等的空间组合形式,通常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鸟爪形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指形三角洲
27.河系的结构模式是什么?
不同结构模式的河系分别发育在什么区域?
有什么地貌特点?
1)树枝状河系支流较多,主流与支流及支流与支流间锐角相交,组合形状如树枝。
多见于岩石性质较均一,地壳叫稳定,地形较平坦的地区。
2)羽状与格状河系支流与主流呈直角或近于直角相交成格状的河系。
多发育在褶皱构造地区,在裂隙发育的水平岩层地区,多形成格状河系。
3)平行状河系各条河流平行相间排列,在地貌上呈平行的谷峡。
它们主要受构造和山岭走向的控制,在单斜岩层或倾斜构造上升区,也常发育这种河系。
4)放射状河系断块山体·火山等独立山体中发育的河流,顺坡向周围外流,形成放射河系,又称辐射状河系。
5)辐聚状河系发育在盆地中的河流,由周围山地向盆地中汇集的河系,称辐聚河系
6)星状河系又称星点状水系地面河流短小,似乎断断续续泉流和积水洼地,小湖泊星罗棋布故称星状水系主要在岩溶地区发育此外在草地沼泽冰缘冻土区也可形成湖泊棋布河流短小而众多的星点状河系
7)辫状河系又称网状河系主要发育在三角洲上河流分汊汊河交错在水流较小而河谷很宽广的河段也常有这种河系
2828.河流袭夺的地貌特征
河流袭夺以后,夺袭它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叫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叫被袭夺河被袭夺的上游流入袭夺河的.被袭夺的上游流入袭夺河的一段称为改向河,它的原来下游流向不变,但因上游被袭夺而称断头河。
1)袭夺河上的地貌标志在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往往形成突然地转变,角度有时可达九十度,这种河湾称为袭夺湾。
袭夺河因袭夺了它河,水量增加,下蚀加强,往往形成新的阶地或谷中谷地貌。
2)被袭夺河上的地貌标志在改向河上,由于袭夺湾附近产生裂点,相当于其实基准面下降,因此在那里往往产生阶地或谷中谷。
在断头河中,水量较小,与过去水量较大形成的河谷不相适应,并且由于水量减小而发生泥沙堆积,甚至在河床中形成沼泽或小湖泊。
29.全球及我国的冰川分布特点
冰川在高纬度地区的地貌发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冰川冰在南极大陆和格林兰岛大规模存在,在高山地区以许多小块体的形式存在。
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南极和低纬度山地地区,分布面积1630万km2,约占陆地面积的11%。
我国现代冰川和冻土面积约22.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强。
30.冰川的成因及运动特点。
:
成因:
冰川冰和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
一个地区的高度如果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冰;没有冰川冰的运动,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以上的终年积雪,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冰川冰。
这个变化称为成冰作用。
成冰作用经历两个阶段:
一是由新雪变成紧密的粒雪;二是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紧密的冰川冰。
运动特点:
冰川存在缓慢的运动,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主要是重力和压力。
冰川运动的速度取决于冰川的厚度、地形坡度或冰面坡度。
冰川运动的速度在冰川各个部分是不同的,从冰川的纵剖面来看,中游流速大于下游;从横剖面来看,冰川中央流速大于两侧;从垂直剖面来看,冰川下层塑性流速大于上部冰川。
冰川运动是顺着地面或冰面倾斜方向前进的。
但由于冰川冰具有可塑性,冰川在前进道路上如果遇到阻碍,也可逆坡而上,越过阻碍继续前进。
31.冰川类型。
: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运动特点和所处的地形条件的不同,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两大类。
1.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区,它呈舌状沿山坡洼地、山间谷地向下缓慢流动。
按其形态、发育和地形特点的差别,山岳冰川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
(1)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也是发育最完善的、典型的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
(2)悬冰川冰川厚度较薄、数量较多、分布相当广泛。
(3)冰斗冰川没有冰川舌
(4)平顶冰川四周有不明显的冰川舌下伸,位于山体的最高处,没有表碛。
(5)山麓冰川根据降水和成冰的气候条件,山岳冰川又分为大陆气候性冰川和海洋气候性冰川。
2.大陆冰川是面积最广、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浮地形的影响。
32.冰川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过程
:
侵蚀: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的静压力很大,是冰川床底基岩被压碎,松散的岩石碎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并被冰川从岩床上挖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