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478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001800MHz 技术体制.docx

9001800MHz技术体制

 

900/1800MHz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

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送审稿)

 

项目负责人:

王志勤魏然

项目参加人:

万屹赵军朱旭红

研究室审查:

科技处审查:

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审查:

主管所领导审查:

 

邮电部技术规定

YDN-

(内部标准)

 

900/1800MHzTDMA数字公用陆地

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送审稿)

 

19--发布1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布

前言

我国900MHzTDMA数字蜂窝系统(以下简称GSM900)自94年在我国正式商用以来,以其容量大、业务丰富、联网能力强、保密性好等突出的优势,为用户所接受,在全国得到迅猛的发展。

但由于900MHz频率资源所限,制约了该系统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市场的迫切需求,开拓新的频段,从1997年底开始,以GSM900网络为依托,开始建设1800MHzTDMA数字蜂窝系统(以下简称GSM1800)试验网络。

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网络结构、号码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原有体制急需修改。

于是,邮电部科技司及时下达了“900/1800MHz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的任务。

本技术体制是对1995年6月颁布的“900MHz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进行的第一次修订。

制定本技术体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中国技术政策要点和原邮电部电信发展政策,考虑了GSM系统自身的特点和原体制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起草了本技术体制。

 

本标准由邮电部科学技术司提出并归口。

标准起草单位:

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志勤魏然万屹赵军朱旭红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引用标准1

3缩略语1

4总则3

5网络结构3

6编号15

7路由计划及接续要求22

8业务和功能24

9频率配置32

10.服务质量35

11接口与信令36

12同步要求37

13计费39

14设备基本进网技术要求41

15.网络管理42

1范围

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GSM900和GSM1800系统的网络结构、编号、路由计划及接续要求、业务及功能、频率配置、服务质量、接口与信令、同步、计费、网管、设备基本进网技术要求。

本技术体制主要适用于GSM900和GSM1800系统,为该系统网络规划与建设、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TZ019-95900MHz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

GF002-9002.4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YD/T910.2-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和基站子系统间接口第二阶段技术规范

YD/T910.3-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人机接口第二阶段

YD/T910.21-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口第二阶段信令部分

YD/T910.22-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口第二阶段物理层部分

YD/T910.4-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第二阶段技术规范

YDN043-1997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No.7ISUP信令技术规范

YDN016-1996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与PSTN接口要求

YDN073-1997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阶段基站子系统设备技术规范

YDNxxx-1998中国电信GSM信令网技术体制

ETSI建议03.05(V4.1.0)技术性能目标

ETSI建议03.40(V.4.9.1)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技术实现

ETSI建议03.47(V.4.4.0)业务中心与移动业务互联的协议堆栈举例

ETSI建议03.50(V4.2.0)GSMPLMN话音业务的传输规划

3缩略语

AOC

(AdviceOfCharge)

计费通知

AUC

(AuthenticationCenter)

鉴权中心

BAIC

(BarringofAllIncomingCalls)

闭锁所有入呼叫

BAOC

(BarringofAllOutgoingCalls)

闭锁所有出呼叫

BCCH

(BroadControlCHannel)

广播控制信道

BER

(BitErrorRate)

比特误码率

BICRoam

(BarringofIncomingCallswhenRoamingOutsidetheHomePLMNCountry)

当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闭锁所有入呼叫

BOIC

(BarringofOutgoingInternationalCalls)

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

BOICexHC

(BarringofOutgoingInternationalCallsexceptthosedirectedtotheHomePLMNCountry)

闭锁除归属PLMN国家外所有国际出呼叫

BS

(BasicService)

基本业务

BSC

(BaseStation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

BSIC

(BaseStationIdentityCode)

基站识别码

BSS

(BasestationSub-System)

基站子系统

BTS

(BaseTransceiverStation)

基站收发信台

CCBS

(Completionofcallstobusysubscribers)

遇忙呼叫完成

CFU

(CallForwardingUnconditional)

无条件呼叫前转

CFB

(CallForwardingonMobileSubscriberBusy)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前转

CFNRy

(CallForwardingonNoReply)

遇无响应呼叫前转

CFNRc

(CallForwardingonMobileSubscriberNotReachable)

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前转

CLIP

(CallingLineIdentificationPresentation)

主叫线识别显示

CLIR

(CallingLineIdentificationRestriction)

主叫线识别限制

CoLP

(ConnectedLineIdentificationPresentation)

连接线识别显示

CoLR

(ConnectedLineIdentificationRestriction)

连接线识别限制

CUG

(ClosedUserGroup)

闭合用户群

CW

(CallWaiting)

呼叫等待

DTMF

(DualToneMultfrequency)

双音多频

EIR

(EquipmentIdentifierRegister)

设备识别寄存器

GCI

(GlobalCellIdentity)

全球小区识别码

GMSC

(GatewayMSC)

入口MSC

GSM

(GlobalMobileSystem)

全球移动系统

HOLD

(CallHold)

呼叫保持

HLR

(HomeLocation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

IMEI

(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y)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IMSI

(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LAI

(LocationAreaIdentifier)

位置区识别码

MPTY

(MultiPartyService)

多方业务

MS

(MobileStation)

移动台

MSC

(MobileSwitching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SRN

(MobileSubscriberRoamingNumber)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

OMC

(OperationandMaintenanceCenter)

操作维护中心

PAD

(PacketAssemblyDisassembly)

分组装配与拆卸

PLMN

(PublicLandMobileTelecommunicationNetwork)

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

PW

(Password)

口令

RSZI

(RegionalSubscriptionZoneCode)

区域性签约识别码

SC

(ShortmessageserviceCenter)

短消息中心

SSS

(SwitchingSub-System)

交换子系统

TMSI

(TemporaryMobileSubscriberIdentity)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

VLR

(VisitLocationRegister)

拜访位置寄存器

4总则

4.1本体制规定主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中国通信技术政策和电信发展策略而制定的。

其遵循的原则是重视科学性、经济性和实用化并讲求使用效果。

4.2本体制适用于GSM900、GSM1800与GSM900的双频网络,是GSM网络规划与建设、装备制式、工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的技术依据。

4.3GSM话路网络现阶段采用两级和三级混合结构,并逐步向二级网过渡。

4.4考虑GSM业务负荷量及其业务特点,其信令网采用独立的NO.7信令网。

4.5为了保证网络结构清晰,便于网间结算,GSM网络与PSTN的互联是以本地网为单位,双方成对设置接口局。

4.6GSM网络应充分利用900MHz频率资源,并根据业务情况向E-TACS频段压缩模拟公用移动电话网的频段,视业务发展需求起用1.8GHz的频率。

4.7GSM网络应提供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三大类业务,并逐步提供运营者决定的闭锁和用户签约限制等业务。

4.8GSM网络应向用户提供区域、全国范围的自动漫游能力,并向用户提供国际自动漫游的能力。

5网络结构

5.1GSM900和GSM1800系统的结构

5.1.1基本系统结构

GSM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如图5-1所示:

GSM系统基本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

(1)移动台(MS):

它包括移动设备(ME)和用户识别模块(SIM)。

根据业务的状况,移动设备可包括移动终端(MT),终端适配功能(TAF)和终端设备(TE)等功能部件。

(2)基站(BTS):

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基站控制器(BSC):

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BSC以及相应的BTS组成了BSS(基站子系统)。

BSS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

(3)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对于位于它管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交换的功能实体。

(4)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MSC为所管辖区域中MS的呼叫接续,所需检索信息的数据库。

VLR存储与呼叫处理有关的一些数据,例如用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的识别,向用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5)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管理部门用于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

每个移动用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注册登记。

HLR主要存储两类信息,有关用户的参数和有关用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

(6)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

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

SMC

G

B

VLR

VLR

HLR/AUC

C

D

E

MSC

BSC

BTS

MS

Um

Abis

A

MSC

BSS

F

EIR

OMC

SSS

PSTN

ISDN

PLMN

PSPDN

 

图5-1基本系统结构

(7)鉴权中心(AUC):

为认证移动用户的身份和产生相应鉴权参数(随机数RAND,符号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通常,HLR、AUC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VLR、MSC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中,MSC、VLR、HLR、AUC、EIR也可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中。

MSC、VLR、HLR、AUC、EIR功能实体组成为交换子系统(SSS)。

(8)操作维护中心(OMC):

操作维护系统中的各功能实体。

依据厂家的实现方式可分为无线子系统的操作维护中心(OMC-R〕和交换子系统的操作维护中心(OMC-S)。

GSM系统可通过MSC实现与多种网络的互通,包括PSTN、ISDN、PLMN和PSPDN。

注:

短消息业务中心(SC)功能实体可通过与SSS的连接实现点对点短消息业务,可通过与BSS的连接完成小区广播短消息业务。

5.1.2GSM1800(与GSM900组成)双频网络的系统构成方式

GSM1800双频系统可自成系统,也可以采用GSM1800与GSM900共用HLR/AUC、EIR、OMC;GSM1800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MSC/VLR、HLR/AUC、EIR、OMC);GSM1800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可采用GSM1800与GSM900共基站。

5.1.2.1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

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见图5-2。

HLR/AUC

EIR

BTS

MS

BSC

MSC/VLR

BTS

OMC

图5-2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

GSM1800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BT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鉴权中心(AUC)、操作维护中心(OMC)组成。

5.1.2.2GSM1800与GSM900共组系统的系统结构

5.1.2.2.1与GSM900共用HLR/AUC、EIR、OMC

GSM1800和GSM900共用HLR/AUC、EIR、OMC。

其系统结构见图5-3。

EIR

BTS

MSC/VLR

BSC

BTS

MS

HLR/AUC

OMC

BTS

BSC

MSC/VLR

BTS

MS

GSM1800GSM900

图5-3与GSM900共用HLR/AUC、EIR、OMC的系统结构

5.1.2.2.2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

GSM1800和GSM900可共用MSC/VLR、HLR/AUC、EIR、OMC,GSM1800和GSM900的BSS子系统通过A接口分别接入MSC/VLR。

其系统结构见图5-4。

 

 

EIR

HLR/AUC

MSC/VLR

BTS

BSC

BTS

MS

OMC

BTS

BSC

BTS

MS

 

GSM1800GSM900

图5-4与GSM900共用MSC/VLR、HLR/AUC、EIR、OMC的系统结构

5.1.2.2.3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

GSM1800和GSM900还可以共用BSC,即GSM1800和GSM900的BTS接入同一BSC。

在Abis接口尚未开放的情况下,GSM1800和GSM900的基站子系统需来自同一厂家,合用的BSC也应在GSM1800和GSM900的BSC基础上增加功能。

其系统结构见图5-5。

EIR

HLR/AUC

MSC/VLR

BTS

BSC

BTS

MS

OMC

BTS

BSC

BTS

MS

 

GSM900

 

GSM1800

 

图5-5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的系统结构

5.1.2.2.4与GSM900共用网络子系统

若对BTS做进一步改进,GSM1800和GSM900还可以共用整个网络子系统,即在一个BTS内需实现GSM900和GSM1800两种收发信功能。

其系统结构见图5-6。

EIR

HLR/AUC

MSC/VLR

BTS

BSC

BTS

MS

OMC

BTS

BSC

BTS

MS

BTS

BTS

 

GSM1800GSM900

BTS

GSM1800/GSM900

图5-6与GSM900共用网络子系统的系统结构

5.1.3区域划分

小区:

一个基站或该基站的一部分(扇形天线)所覆盖的区域。

基站区:

由一个基站的所有小区所覆盖的区域。

位置区:

移动台可任意移动不需要进行位置更新的区域;位置区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小区组成。

MSC区:

一个MSC所管辖的所有小区共同覆盖的区域。

一个MSC区可由一个或若干个位置区组成。

服务区:

移动台可获得服务的区域,即PLMN、PSTN或ISDN用户,无须知道移动台实际位置而可与之通信的区域。

签约服务区:

用户申请签约限制业务后,用户可获得的服务区。

5.2网络结构

 

图5-7我国GSM话路网的网络结构

5.2.1采用三级网的网路结构

采用三级结构时,由一级汇接中心TMSC1,二级汇接中心TMSC2和本地端局组成。

第一级TMSC1负责汇接所连的二级汇接中心(TMSC2)或本地端局的业务。

原则上在各省中心建立一对独立的TMSC1。

一级汇接中心之间为网状网连接。

第二级TMSC2负责汇接MSC的省内业务,并同时转接至TMSC1的省际业务。

TMSC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汇接中心,也可同时兼作移动端局。

各省的二级汇接中心应与其对应的一级汇接中心相连接。

TMSC2的数量应严格控制。

第三级MSC为移动端局或本地汇接局(MTm)。

移动局仅有本局交换功能和来、去话功能、本地汇接局MTm在本地网中负责转接和汇接端局之间的业务,也可以转接和汇接端局至TMSC1(或TMSC2)的业务。

建议业务量较大的省可采用三级网结构。

-可设置一对一级汇接中心TMSC1,并可疏通其他省的省际话务量。

-可设置独立的二级汇接中心TMSC2,汇接省内话务,并转接省级话务。

见图5-8。

汇接量很小的省可采用三级网结构,不设置TMSC1,TMSC2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省会端局合设。

见图5-9。

当业务量不断增加时,也可采用省内、省际业务双层面的分别汇接方式。

见图5-10。

5.2.2采用二级网的网路结构

当采用二级网结构时,TMSC1应独立设置。

TMSC1负责汇接它所连MSC的省内话务,并转接省际话务。

汇接量适中的省,建议采用二级网结构。

可设置一对TMSC1,负责省内和省际的长途业务。

见图5-11。

直辖市也不设置独立的TMSC2。

其结构见图5-9。

5.2.3省内可根据业务量、电路条件采用混合的组网方式。

TMSC1

TMSC2

TMSC2

TMSC1

 

移动本地网

MSC

MSC

MSC

 

图5-8业务量较大的省采用三级网络结构示意图

本省

 

图5-9业务量很小的省采用三级网络结构示意图

 

MSC

 

图5-10采用省际、省内双平面分别汇接方式网络结构示意图

 

移动本地网

 

图5-11业务量适中的省采用二级网络结构示意图

 

5.2.5GSM网络与其它网络的互联

为了保证网络结构清晰,便于网间结算,GSM网络与其它网络(包括PSTN,TACS模拟网及联通等)在本地网一级互联,双方成对设置接口局GW。

GSM网络与其它网络之间互连,原则上应通过各自的关口局直接相连,不经过第三网。

网间接口局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移动网与其它网络之间应成对设置接口局。

接口局的对数可视网络容量和交换机的容量、处理能力而确定,原则上接口局的对数不应过多。

(2)接口局可独立设置,也可以合设(如与MSC、具有来话路由查询功能的GMSC或移动本地网汇接局MTm等合设)。

(3)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在移动用户较多,移动本地网规模较大时,移动网与其它网络之间应采用来去话汇接方式。

为了减少接续段数,提高接续质量,在移动本地网规模较小时,可采用来话汇接和各种混合结构疏通固定网与移动网间的话务量。

(4)GSM网络与其它网络的关口局之间信令采用直连方式,原则上应采用七号信令方式,条件不具备时可暂时采用一号信令。

(5)互连双方的关口局作为网间结算的计费点对来去话进行计费。

GSM网络与PSTN的关口局设置方案见5.2.6.2。

5.2.6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网络结构

5.2.6.1本地网的概念

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原则上移动业务本地网与PSTN扩大的C3本地网相一致。

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中应相应设立一个或多个HLR(包括虚拟HLR),用于存储归属该移动业务本地网的所有用户相关数据。

5.2.6.2移动本地网的网络组织结构以及与PSTN的互通

依据移动本地网规模的大小,本地端局数目,以及其间的话务量,确定本地网的组网结构。

在移动业务本地网中,每个MSC通过接口局与所在地PSTN的长途局、市话汇接局相连。

在长途局多局制的地区,接口局应与该地区高级长途局相连。

在没有市话汇接局或在话务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接口局可与本地市话端局相连。

(1)规模较小的移动本地网

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的初期可仅建基站,利用邻近本地网的其它网络设备提供服务,在未建MSC之前,基站所连接的MSC应通过GW与本地网相连。

移动至固定的呼叫通过GMSC所在地的关口局GW经长途局TS接续至本地固定网。

固定至移动的呼叫经本地GW接续到GMSC。

如图5-14A所示(图中GW与GMSC合设)。

随着用户的发展,应逐步在本地网内建立独立的MSC、HLR。

PLMN长途网

 

PSTN本地PLMN外地PLMNPSTN

图5-14A移动本地网方式一(A)--本地未建MSC

在本地初次建立MSC时,或移动用户数量不多,MSC数量较少时,MSC之间为网状网相连接,并与所属的移动TMSC相连。

每个MSC应具有GMSC路由查询功能,并作为GW与PSTN的关口局GW相连,通过GW连接市话汇接局Tm、话务量大的市话局LS、长途局TS及国际局INTS。

如图5-14B所示。

 

TMSC

 

PSTN本地PLMNPLMN长途网

图5-14B移动本地网方式一(B)--MSC数量较少

注:

HLR及与各MSC相连未在图中表示出来。

(2)中等规模的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