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415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docx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

绪论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

三个基本步骤:

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

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

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

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⑤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

⑥解释研究结论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

优点:

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真实,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

花费时间多,得所材料难以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和反感

调查法优点:

缺点: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X理论

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胸无大志,不负责任,甘愿受人指挥和领导

③多数人无目标,需强制、惩罚迫使努力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励

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

3、Y理论

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②外部控制和惩罚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③一般人能够承担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⑤员工会自愿将自身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一起

⑥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4、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

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

④连续性⑤持久性⑥可塑性

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

8、个体行为规律

9、认识过程

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映过程。

10、情感过程

是个体通过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在感性上的反映,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展示出来

11、意志活动的特点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③一系列随意活动

12、意志的表现

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

13、个性心理的含义

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

是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②情感:

是指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的内容心体验

15、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第2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需要与动机的概念

需要:

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动机:

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的特点:

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①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②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导致动机的产生。

④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需要对象的确认和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①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③一种行为可以由多种动机引发

④合理的动机可能引发不合理的或错误的行为

⑤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⑥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5、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6、价值观的作用

①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指标。

②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对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③价值观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

④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7、态度的概念

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8、态度的构成

三种成分:

知觉成分,情感成为,行为意向成分

9、态度的功能

①调整功能,②自我保护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

④知识功能

10、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

11、价值观的作用

12、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③态度影响忍耐力

13、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①挑战性的工作②公平的报酬

③支持性的工作环境④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14、知觉的内涵、特征、分类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分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15、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知觉:

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6、知觉过程

一般划分5个阶段: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

17、知觉的影响因素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

①兴趣和爱好②需要和动机

③知识和经验④个性特征

18、个性的概念和特征

个性:

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个性特征:

①差异性②倾向性③稳定性

④整体性⑤社会性

19、气质的定义和类型

气质:

是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

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

20、能力的概念和类型

能力:

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1、性格的定义和类型

性格: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外倾型②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独立型②顺从型

(4))五种性格特征

①外向与内向②情绪适应性③易相处性④谨慎程度⑤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22、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素质②社会实践③个性因素

23、性格的培养

①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②培养坚强的意志

③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24、组织承诺的概念

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25、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

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

26、组织承诺的三因素

三因素:

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7、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

①建立高情感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①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对员工的付出,组织要适时给予肯定,通过公平的报酬和晋升给予回报。

2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①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体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②使组织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各种生产活动中

③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⑤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

⑥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1、群体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

2、群体的类型

按原则和方式可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成员关系可分: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规模大小可分: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按是不实际存在可分: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发挥作用可分:

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开放程度可分:

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3、群体的发展阶段

①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②间断—平衡模型

4、群体外部环境的内容

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业环境

5、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

内容:

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凝聚力

6、群体凝聚力及表现形式?

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

表现行式:

①自然凝聚力②工作凝聚力③领导者凝聚力

7、群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

8、群体决策的优缺点群体决策的优点:

①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②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群体决策的缺点:

①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能随声附和或沉默,导致决策失误。

②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

③消耗时间太多。

④掩盖个人责任。

⑤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9、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压力及作用

群体规范:

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

压力:

迫使其按群体目标和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作用:

支柱作用,评价标准的作用,群体动力的作用,行业导向和矫正作用

10、从众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1、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两种效应:

协同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

1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①价值观②共同的兴趣爱好③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④性格、脾气一致⑤时间、空间相近⑥同年龄、同性别

1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②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③对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4、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形成的

②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③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④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⑤有很强的凝聚力

⑥内部信息传递申通、迅速

⑦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15、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①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②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③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睛雨表

消极作用:

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②影响工作效率

③容易传播谣言④会产生破坏作用

第四章沟通

1、沟通的含义

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

2、沟通的功能

①传递信息(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②推进了解(了解群体目标、了解群体反映的问题、增进彼此关系、控制行为、协调关系、帮助决策)

3、沟通的分类

①按信息沟通渠道可分:

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水平沟通、斜向沟通)非正式沟通(单串型、饶舌型、集合型、随机型)

②按信息传递方式可分: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③按信息沟通媒介可分:

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4、沟通的过程

①发讯者,即信息源头

②信息,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逻辑体

③编码,信息转变成文字、语言、手势等符号

④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和通道

⑤译码,将接受的信息转变为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信息号

⑥收讯者,是一个人或者是组织的群体

⑦反馈,发送者对接受者信息接收情况的一种了解

5、沟通障碍的表现

①空间结构设计②当事人的可信度

③当事人的价值和参照视角

④“共同语言”---行话

⑤过滤⑥选择性知觉⑦语言和情绪

6、有效沟通的特征

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7、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8、有效沟通的技能

技能:

①改善沟通环境②有效反馈③有效授权

④有效训导⑤完善沟通网络

9、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①扁平化的沟通流程(破除部门障碍、进行直接沟通)

②透明化的沟通模式

③互动化的沟通活动

④沟通对象个性化

⑤沟通趋于电子化

10、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①沟通方向:

破除传统的沟通界限(破除组织边界、简化沟通层级)。

②沟通方式:

灵活组合

A\影响灵活沟通的因素(处理能力、信息类型)

B\网络技术为灵活选择沟通方式提供了便利

③沟通网络:

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1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①没有证实相似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②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③换位思考,在传递信息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收者的立场上

④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

12、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认识文化差异,认同文化差异,融合文化差异

13、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①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②加强跨文化培训

③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第五章团队

1、团队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

2、团队的特征

①价值观共识化

②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③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④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3、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

①组建期:

组建团队有两种可能,一是建立团队为基础的组织,二是在组织中有限的范围内或在完成某些任务时采用团队的形式。

②激荡期:

团队经过组建阶段后,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内部冲突加剧。

A\成员与成员之间激荡,B、成员与环境之间的激荡。

③规范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荡,团队逐渐走向规范,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4、虚拟团队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

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③至少有一个成员位于不同的地点、时区或组织

④通过电子媒体沟通和协调

5、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①情绪认同②共生效应③心理相容

④共同的信念⑤参与心理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

1、冲突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的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2、对待冲突的不同观念

①传统观念,②人际关系观念,③相互作用观念

3、冲突的特征

①客观性②主观直觉性③二重性④程度性

4、冲突产生的根源

①杜布林对冲突根源的分析,八种根源。

人的放肆本性、争夺有限资源、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基于本位的冲突、追逐权力、责任不清、引进变革、组织的气氛

②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三大类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③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两大类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5、冲突的过程

罗宾斯提出了五个阶段

①阶段1:

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②阶段2:

认知和人格化

③阶段3:

知为意向

④阶段4:

行为

⑤阶段5:

结果

6、冲突管理的原则

①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将冲突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②对冲突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而并不是局限于事后对冲突的控制和处理。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冲突。

7、冲突管理的策略

①托马斯二维模式,5种冲突管理策略

(竞争、回避、妥协、迁就、合作)

②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5种不同策略

(回避、缓和、压制、妥协、正视)

8、群体间冲突的预防

①加强信息的公开与分享

②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③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④把蛋糕做大

⑤防止本位主义,强调整体观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⑥分清责任和权利

⑦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众文化

1.冲突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7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1、组织的含义、分类、功能

组织:

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

分类:

①按组织规模分类:

小型、中型、大型的组织

②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

③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功能:

①组织有汇聚和放大力量的作用

②高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

③组织能满足人武的某种需求

2、古典组织理论分析

3、近代组织理论分析

4、现代组织理论分析

5、构成组织结构的三要素

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

6、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①组织结构设计的古典原则

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部门化

②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开放性原则,动态原则,制约性原则

7、组织结构类型

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

8、机械式结构

以严密的金字塔型组织形成式为代表,具有高度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的特点。

9、有机式结构

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路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10、组织变革的原因

①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②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11、组织变革的变量

结构,技术,人员,任务

12、组织变革的方式

组织导向型变革,人员导向型变革

13、压力的概念

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个人面对与其愿望实现密切相关的机遇、规定划要求的不确定性时造成的一种心里负担。

14、组织变革的过程

①“风平浪静”观,组织变革有三个步骤:

解冻、变革、再冰结

②“急流险滩”观,管理者面临的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动态的,管理者的工作是不断受到干扰的作。

15、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②习惯

③担心变革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地位

 

第八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个组织都有与众不同的组织文化。

2、组织文化的特征

整体性、独特性、继承性、创新性、连续性。

3、组织文化的功能

1、组织文化的积极功能

①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约束功能④激励功能⑤辐射功能⑥调适能力⑦创新功能

2、组织文化的消极功能

①削弱个体的创造性②变革的障碍③多样化的障碍④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4、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差异理论

五个维度:

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5、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

五个因素:

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6、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7S管理框架

7S管理模式:

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

7、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论

八项特征:

侧重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坚持本行为,精兵简政,宽严相济。

8、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

②组织文化更注重提升品牌

③信息技术推动组织文化变革

④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⑤跨文化管理将成为组织文化面临的新课题

第九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1、组织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组织学习:

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竟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发展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作用:

①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②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③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有关系

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

②组织有记忆、认知系统

③组织主动影响个体

3、组织学习的类型

①经验型学习,②适应型学习,③自主型学习,

④预见型学习,⑤行动型学习

4、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5、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共同愿景,创造性个体,不断学习,扁平结构,自主管理,无边界行为,家庭事为平衡,新角色

6、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

①自工超越②心智模式

③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1、领导的含义及特点

领导: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集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是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艺术”,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

“能力”。

特点:

①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领导是一咱特殊的“投入”和“产出”

③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④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2、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3、领导权力

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是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4、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

5、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领导:

除管理之外,还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6、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7、领导特性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领导特性理论:

是对西方研究领导者素质的成果的统称。

②传统领导特性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就有的,且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交效的领导者。

③现代领导特性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在领导实践中形成,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予以造就。

8、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

②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③管理方格理论

9、各领导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10、领导艺术的概念

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

11、领导艺术的特征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2、领导艺术的原则

①按领导活动的规律办事

②人际平衡

③为人处世必须把握好“度”

13、领导艺术的定位

 

第十一章激励

1、激励的概念

激励:

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激励的作用

①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②激励可以发挥潜力

③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④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⑤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3、激励的影响因素

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

4、马斯洛的理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内容:

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①不同的人对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②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对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③管理者运用成就需要理论增进成就对人的激励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只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

7、费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们之所以能够完成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组织目标会帮助人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①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②员工通过对工作的付出比较其所得,通过比较自己的产出投入及比率的差异来做出公平性判断。

③如果员工认为公平,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以几乎同样的水平做出贡献。

9、强化理论?

在管理中应该如何应用强化理论?

是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