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319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docx

海源学院13级临床三大班诊断名解大题180953

一:

名词解释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的高热期。

(2)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

体温突然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数小时或数天间隔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经数天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开始发热,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出现。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任何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症状:

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其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体征:

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2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36℃~37℃)。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

3、水肿:

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4、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着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杮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为“心源性哮喘”。

5、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咯血。

呕血:

指上消化道疾病(至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血出。

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6、呼吸困难:

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是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7、潮式呼吸:

一种呼吸有浅慢逐渐变深快,又转为浅慢至暂停的周期性呼吸。

其周围可达30s—2min,呼吸暂停时间为5s—30s。

8、间停呼吸:

一种周期性呼吸,表现为在几次有规律的呼吸后,突然停止呼吸,停一段时间后突然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9、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超过34.2μmol/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10、意识障碍:

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11、胸骨角:

又称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它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2、腹上角:

为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正常约70°~110°,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13、肩胛下角:

肩胛骨(位于后胸壁2~8肋骨之间)的最下端称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

14、肋脊角:

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15、三凹征: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见于支气管异物及喉水肿等。

16、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亦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

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处深长的呼吸又称之为库斯莫尔呼吸。

17、胸膜摩擦感:

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有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故称为胸膜摩擦感。

18、湿啰音:

系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湿啰音。

19、干啰音:

系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时或呼出时发出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20、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

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反流所致。

前者见于甲亢、严重贫血、脚气病等,后者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21、交替脉:

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必要时嘱患者在呼气中期屏住呼吸,以排除呼吸变化所影响的可能性。

22、奇脉:

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正常人脉搏强弱不受呼吸周期影响。

23、周围血管征:

凡体检时发现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及水冲脉可统称为周围血管征阳性。

主要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

24、奔马律:

系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25、开瓣音:

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常位于第二心音后0.05~0.06s,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尚柔软时,开瓣音的存在为二尖瓣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是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条件。

26、AustinFlint杂音:

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称AustinFlint杂音。

27、GrahamSteell杂音:

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导致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所致的功能性杂音,在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杂音,称GrahamSteell杂音

28、蛙腹:

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明显膨出扁而宽,称为蛙腹。

29、舟状腹:

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称舟状腹。

30、板状腹:

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31、揉面感:

结核性炎症或其他的慢性病变由于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缓和,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形成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凹陷,称揉面感或柔韧感。

32、反跳痛:

当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是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和呻吟,称为反跳痛。

33、腹膜刺激征:

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腹膜刺激征,亦称腹膜三联征。

34、Murphy征:

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征阳性。

35、移动性浊音:

腹腔内有较多液体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通过体位改变,使液体流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Courvoisier: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症阳性。

36、肠鸣音(bowelsound):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

37、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min)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体量,正常成年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液量为1200—1400ml,血浆量为600—800ml/min,有20%的血浆经肾小管滤过后,产生的滤过液(原尿)约为120—160ml/min。

38、血中肌酐Cr分为外源性和内生性(生成量恒定)

全血Cr为88.4—176.8mmol/l。

血清或血浆Cr.男性53—106mmol/l,女性44—97mmol/l。

39、内生肌酐清除率

在成人体内含Cr约100g,其中98%存在于肌肉内,每天约更新2%,Cr分内、外源性两种,在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血Cr的生成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而且肌酐分子量为113,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球重吸收,排泌量很少,故肾单位时间内吧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内生肌酐消除率。

40、血尿素氮BUN:

急性肾衰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

41.文氏现象:

即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期最短,以后又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如此周而复始出现。

2、简答题---症状学部分

试述呕血的常见病因。

呕血常见病因包括:

(1)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等

(2)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应激(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所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慢性胃炎、胃癌等

(3)肝、胆道疾病: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癌、胆道结石、胆管癌等(4)胰腺疾病:

如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合并脓肿等

(5)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等

(6)血液病: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7)其他:

如尿毒症、肺心病、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等

11.怎样诊断高血压、成人高血压的分级标准是什么?

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值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或仅一项达到标准,即可诊断有高血压。

1级高血压: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

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如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不在一个级别中,按其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17.腹壁静脉曲张有哪几种?

其血流方向如何?

腹壁静脉曲张常见的有:

门静脉高压所致循环障碍,其血流方向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流动;

上腔静脉梗阻,脐水平线以上及以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均向下;

下腔静脉梗阻时,脐水平线以上及以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均向上。

 

1、心源性与肾源性鉴别表

鉴别点

肾源性

心源性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征

伴有其他肾脏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功能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大等

2、咯血和呕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扩、肺癌、肺炎、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咯出血的颜色

鲜红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任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3、三种黄疸的鉴别

溶血性(肝前性)

肝细胞性(肝性)

胆汁淤积性(肝后性)

TB

UCB

CB

CB∕TB

增加

增加

增加

<15-20%

增加

增加

增加

>30-40%

增加

正常

明显增加

>50-60%

尿

胆红素

尿胆原

阴性(—)

增加

阳性(+)

轻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

便

粪胆原

增加

正常或减少

减少或无

肝脏

ALT、AST

ALP

正常

正常

明显增高

增加

可增高

明显增高

4、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

概念及临床表现三要点

嗜睡

最轻,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剌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

较嗜睡为深,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发生障碍

昏睡

接近于人事不省,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强剌激(压眶、摇动)可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昏迷

严重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分为三阶段

5、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上常见的三种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和常见疾病是什么?

主要特点

常见疾病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出现“三凹征”,表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费力,呼气缓慢、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

慢支喘息型、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期及呼气期均感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可伴有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

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大量胸腔积液、气胸,广泛胸膜增厚

简答题---体格检查心肺腹部分

1湿啰音与干啰音的比较

鉴别要点

湿啰音

干啰音

产生机理

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

①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②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有时也出现在呼气早期;③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

④大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

⑤咳嗽后湿啰音可减轻或消失。

①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带乐性的呼吸附加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长;②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见,但以呼气时为明显;③部位易变换,强度和性质易改变;④瞬间内数量可明显增减,几种不同的干啰音可同时存在;⑤发生在主支气管的干啰音称哮鸣。

分类

按啰音的音响强度分为响亮啰音与非响亮啰音;按呼吸道腔径大小和腔内渗出物的多寡分为粗,中,细湿啰音和捻发音。

按音调的高低分为高调干啰音和低调干啰音。

临床意义

肺与支气管病变的表现

支气管病变的表现

2气胸及胸腔积液体征有何异同

疾病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胸廓

呼吸

动度

气管

位置

语音

震颤

音响

呼吸音

啰音

语音

共振

大叶性肺炎

对称

患侧

减弱

正中

患侧

增强

浊音

支气管呼吸音

湿啰音

患侧

增强

肺气肿

桶状

双侧

减弱

正中

双侧

减弱

过清音

减弱

多无

减弱

哮喘

对称

双侧

减弱

正中

双侧

减弱

过清音

减弱

干啰音

减弱

肺水肿

对称

双侧

减弱

正中

正常或减弱

正常或浊音

减弱

湿啰音

正常或减弱

肺不张

患侧

平坦

患侧

减弱

移向

患侧

减弱或消失

浊音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胸腔

积液

患侧

饱满

患侧

减弱

移向

健侧

减弱或消失

实音

减弱或消失

减弱

气胸

患侧

饱满

患侧减弱或消失

移向

健侧

减弱或消失

鼓音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3正常呼吸音的区别

区别项目

气管呼吸音

支气管呼吸音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

强度

极响亮

响亮

中等

柔和

音调

极高

吸:

1:

1

1:

3

1:

1

3:

1

性质

粗糙

管样

沙沙声但管样

轻柔的沙沙声

正常听诊区域

胸外气管

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第1,2胸椎

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肩区第3,4胸椎水平,肺尖前后部

乳房下部,肩胛下部,腋窝下部,肺尖及肺下缘区域

4心脏听诊时,心音杂音混合情况下,如何确定第一心音

答。

通常情况下,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判断并无困难:

①S1音调较S2低,时限较长,在心尖区最响;S2时限较短,在心底部较响;②S1至S2的距离较S2至下一心搏S1的距离短。

但是,在复杂的心律失常时,往往需借助于下列两点进行判别:

①心尖或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S1同步或几乎同步,其中利用颈动脉搏动判别S1更为方便;②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S1和S2时,可先听心底部即肺动脉瓣区和主动脉瓣区,心底部的S1与S2易于区分,再将听诊器体件逐步移向心尖部,边移边默诵S1、S2节律,进而确定心尖部的S1和S2。

区别点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产生机制

二尖瓣,三尖瓣关闭引起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引起

提示

心室收缩的开始

心室舒张的开始

音调

较低顿

较高而脆

强度

持续时间

较长(0.1s)

较短(0.08s)

最响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

5、简述生理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生理性

器质性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部位

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

不定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

≤2/6级

常≥3/6级

震颤

3/6级以上可伴有震颤

传导

局限,传导不远

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6、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

时相

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2肋间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收缩期

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收缩期

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连续性

动脉导管未闭

心尖区

舒张期

二尖瓣狭窄

心尖区

收缩期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7、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体征

病变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略向左移,中心性发绀

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后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心尖部较局限的递增型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分裂,肺动脉瓣区GrahanSteell杂音,三尖瓣收缩期杂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后期亦可向右扩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并可掩盖S1,P2亢进,分裂,心尖部有S2

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可有收缩早期喷射音,甚至S2逆分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呈抬举性,有水冲脉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心尖部可有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也可有Austin-Flint杂音,可有动脉枪击音及杜氏双重音

8、腹部触诊肝脏的注意事项

答:

(1)最敏感的触诊部位是示指前端的桡侧,并非指尖端。

故应以示指前外侧指腹接触肝脏。

(2)检查腹肌发达者时,右手宜置于腹直肌外缘稍外处向上触诊,否则肝缘易被掩盖或将腹直肌腱划误认为肝缘。

(3)触诊肝脏需密切配合呼吸动作,于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而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提前下压,这样就可能有两次机会触到肝缘。

(4)当右手示指上移到肋缘仍未触到肝脏时,如右腹部较饱满,亦应考虑巨大肝脏,手指可能自始即在肝脏上面,故触不到肝缘,应下移初始触诊的部位自髂前上棘或更低的平面开始。

(5)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法不能触及肝脏时,可应用浮沉触诊法,即用并拢三个手指垂直在肝缘附近冲击式连续按压数次,待排开腹水后脏器浮起时常触及肝脏,此法在脾脏和腹部肿块触诊时亦可应用。

(6)鉴别易误为肝下缘的其他腹腔器官:

①横结肠②腹直肌腱划③右肾下极

9、腹部触诊异常肿块

答:

1.部位:

某些部位的肿块常来源于该部的脏器,如上腹中部触到肿块常为胃或胰腺的肿瘤、囊肿或胃内结石(可以移动)。

2.大小:

凡触及的肿块均应测量其上下(纵长)、左右(横宽)和前后径(深厚)。

3.形态:

触到肿块应注意其形状、轮廓、边缘和表面情况。

4.质地:

肿块若为实质性的,其质地可能柔韧、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如胃癌、肝癌、回盲部结核等。

肿块若为囊性,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如卵巢囊肿、多囊肾等。

5.压痛:

炎性肿块有明显压痛。

6.搏动:

消瘦者可以在腹部见到或触到动脉的搏动7.移动度如果肿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胃、肾或其肿物,胆囊因附在肝横结肠因借胃结肠韧带与胃相连,故其肿物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10、脾脏触诊:

(1)脾脏肿大的测量法:

1)第Ⅰ线测量:

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脾脏轻度肿大时只作第Ⅰ线测量;2)第Ⅱ线测量:

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第Ⅰ线测量);3)第Ⅲ线测量:

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2)脾肿大的分度:

1)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2)超过2cm,在脐水平面线以上为中度肿大;3)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重度肿大,即巨脾;(3)在左肋缘下还可能触到其他肿块,需与脾脏鉴别:

1)增大的左肾;2)肿大的肝左叶;3)结肠脾曲肿物;4)胰尾部囊肿。

简答题---实验诊断部分

1、RBC及Hb增多指多次检查

成年男性RBC>6.0x10*12/LHb>170g/L女性RBC>5.5x10*12/LHb>160g/L时即认为增,可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相对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RBC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RBC增多症,根据病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1)继发性1)RBC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2)RBC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与某些肿瘤成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

(2)真性RBC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RBC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RBC及Hb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儿童一般比正常成年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RBC及Hb减少。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RBC生成减少,RBC破坏增多,RBC丢失过多三种贫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