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216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docx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DR的优势:

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

第二章呼吸系统空洞X线表现:

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

X线上分3种:

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

3、厚壁空洞:

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

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

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

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

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

CT表现:

1、充血期:

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

2、实变期:

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

3、消散期:

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

结核病分类:

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

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

周围型肺癌CT表现:

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

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

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

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心胸比率:

心脏横径(T+T)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

正常≤0.5。

最12大不超过0.52。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

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第四章消化系统为什么钡剂造影技术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改变,全面观察消化道的轮廓及病变的形态,尤其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观察比较理想,还可提供有关功能,张力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胃的形状可分为4型:

钩型胃、牛角型胃、瀑布型胃、长型胃。

龛影:

亦称之为壁龛,是由于胃肠道壁上的溃烂缺损,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是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腔外的影像。

充盈缺损:

是指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病变以致钡剂不能在该处充盈。

食管癌X线表现:

1、早期:

粘膜皱襞的改变;小溃疡;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2、中晚期:

髓质型、蕈散型、溃疡型、狭窄型。

龛影是胃溃疡的直接征象,多见于胃小弯侧胃角附近。

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良性恶性龛影位置胃轮廓之外胃轮廓之内龛影形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不规则,扁平状、半月形龛影口部可见粘膜线、项圈征及狭颈征等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龛影周围黏膜皱襞呈均匀性纠集,越近龛影越可见环堤征,黏膜皱襞呈不均匀性纠集,细,可直达龛影口部可见破坏、中断现象邻近胃壁柔软,有蠕动波僵硬,蠕动消失进展期胃癌的钡餐造影表现:

I型:

限局限性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可呈蕈伞状、巨块状、息肉状或结节状,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滑可有小的糜烂和溃疡,与邻近胃壁界限清楚。

II型:

主要表现为癌性龛影。

切线位上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多呈不规则的盘状或月牙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周围绕以宽窄不一的透亮带,及环堤征。

龛影周围可有黏膜纠集,但至环堤征边缘呈杵状增粗或中断。

腔内半月形龛影及其周围透亮的环堤,统称为半月综合征。

III型:

与II型相似,但其环堤外缘呈斜坡状,宽窄不均且有破坏,与正常胃壁界限不清。

IV型:

分局限型和弥漫型。

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狭窄,边缘不整,蠕动消失,形态固定。

弥漫型者呈典型的皮革胃。

肝血管瘤的CT表现:

平扫显示低密度肿块,偶可见钙化灶。

肝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不连续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

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灶互相融合,病逐渐向肿瘤中心扩散,密度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正常肝组织。

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征。

MRI表现为“灯泡征”。

肝细胞癌病理上分3型:

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此外,<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3cm的肝细胞癌称为小肝癌。

简述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论述题)1、平扫时巨块型和结节型肝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模糊或清楚,多数为低密度。

有时较大肿块可发生中央坏死显示为更低密度区;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弥漫型肝癌则可见广泛分布、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小结节。

2、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肿瘤迅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而正常肝组织尚未强化;门静脉期间门静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密度持续下降则显示为低密度病灶。

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

3、静脉内癌栓表现为血管扩张,增强后出现充盈缺损;侵犯胆道可引起胆道扩张。

急性胆囊炎分为: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和钙化,胆囊缩小,或因积水而增大。

胆囊功能受损。

CT表现:

平扫表现胆囊壁普遍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见胆囊壁钙化;可伴有胆囊高密度结石。

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均匀性强化。

胆结石可分为:

胆固醇性、胆色素性、混合性胆结石。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

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模糊,密度明显降低。

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胰周积液,肾前筋膜(Jess韧带)。

胰腺癌病理上90%的为导管细胞腺癌,为少血管性肿瘤。

CT是诊断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肿瘤侵犯胰管、胆总管引起阻塞时,可见主胰管或胆总管扩张,两者同时受累并扩张使形成“双管征”。

脾梗死梗死灶形态多呈锥状,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

脾动脉造影(DSA)可见显示脾内动脉分支的闭塞不通。

气腹征象:

站立位检查可见双侧或一侧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隔下弧形或新月形透亮影,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第五章泌尿与生殖系统肾与脊柱之间形成的角度为肾脊角,正常为15°~25°。

肾盂X线表现可分为常见型、分支型、壶腹型。

尿路造影时,由于肾盂肾盏内压力过高,对比剂进入肾盂肾盏以为部位称肾脏回流,又称反流或逆流。

回流有肾窦回流、肾小管回流、淋巴管回流、血管回流。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即与肾盂相连处、跨越髂血管及小骨盆边缘处、进入膀胱处。

马蹄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融合畸形。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肾脏尚未升出骨盆以前,两侧肾脏的下极已融合在一起,形态似马蹄而得名。

结石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胱氨酸盐等。

肾自截:

肾结核干酪化病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

排泄性尿路造影:

1、肾结核:

肾小盏杯口边缘不整,如虫蚀状。

实质空洞与肾小盏想通时,可见肾小盏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边缘不整。

2、输尿管结核:

管腔不规则,粗细不均、僵直,或形成不规则狭窄与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3、膀胱结核:

早期造影表现为膀胱轮廓模糊不清,边缘不整齐,容量减少。

肾癌尿路造影呈“手握球”状,“蜘蛛足”样改变。

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肿瘤内含脂肪,肾细胞癌中极少有脂肪成分。

简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可呈多房分隔缺损表现,其内可见脂肪性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血管性结构发生较明显强化,脂肪组织和坏死区不强化。

并发急性出血时,肿块周围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MRI表现:

为肾实质内不均匀肿块。

脂肪在TWI上呈高信号,TWI呈中等信号,其内可有12分隔。

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随之下降,具有特征性。

多囊肾为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平片表现为双侧肾影增大,边缘呈波浪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

呈“蜘蛛足”样改变。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约有10%为恶性。

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

约10%发生在双侧或多发。

CT表现:

平扫为肾上腺去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不均。

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

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第六章骨与关节系统由于骨与软组织的CT值相差很大,所以观察骨关节CT图像时,可分别用骨窗(400:

1500)及软组织窗(60:

300)。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为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明有病变存在。

骨折的愈合两种方式:

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骨折愈合的阶段:

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骨痂连接期、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的观察:

骨折1周内形成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X线不显示;约2~3周后,形成骨性骨痂。

疲劳性骨折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

柯莱斯骨折:

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

常伴远侧断段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

反柯莱斯骨折或史密斯骨折:

使桡骨远侧断段想掌侧移位和向背侧成角,这种骨折少见。

脊椎结核主要X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砂粒状死骨、继发畸形。

骨肿瘤病变部位:

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多为长骨的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则好发于长骨之骨端;尤文肉瘤则好发于骨干;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常在骨骺;颅骨和脊椎者是骨髓瘤的好发骨骼。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良性恶性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生长迅速,以侵及邻近组织、器起压迫移位;无转移官,可有转移局部骨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骨界限模糊,边缘不齐保持其连续性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骨膜增生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多无脓肿或肿块影,如有脓肿,其边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周围软组织变化缘清楚织分界不清骨瘤是一种成骨良性肿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

骨瘤以构成大量成熟板层骨或编织骨为特点。

疏松型骨瘤较少见,可不突出于骨表面,常位于颅面骨内。

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窦壁。

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

骨软骨瘤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

骨血管瘤病灶内残存的粗大骨小梁呈纵行排列似栅栏状。

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或骨生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基本X线表现:

1、骨质破坏:

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松质骨出现虫蚀样或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继而出现骨皮质边缘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

2、肿瘤骨:

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肿瘤骨”,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

4、软组织肿块:

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

骨转移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CT平扫时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急性脑出血的敏感性很高。

MRA属无创伤检查,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筛选检查方法。

颅骨内非病理性钙化:

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1、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而硬膜外血肿呈梭形;2、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硬膜外血肿较局限;3、硬膜下血肿常不伴有颅骨骨折,而硬膜外血肿常伴有颅骨骨折。

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

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和静脉性血管瘤。

脑动静脉畸形由一条或多条供养动脉、畸形血管团、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

X线表现: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AVM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

在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迂曲成团的血管,有时表现为网状或血窦状,供血动脉增粗毛,并有引流静脉显现,约20%AVM脑血管造影为阴性,称隐匿AVM。

星形细胞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小儿多发生于小脑。

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没事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肿瘤之一。

脑膜尾征:

脑膜瘤增强扫描时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向周围延伸。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

平片显示内听到扩张和邻近骨质破坏。

第八章眼、耳、鼻、喉、口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恶性原发肿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好发于视网膜后部。

平扫可见眼球内肿块为该病的直接征象,95%可见瘤体内钙化,为散在沙砾样、斑块状或全部均匀钙化,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胆脂瘤CT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并有骨质破坏,乳突窦入口、鼓室腔扩大,边缘光滑并有骨质增生破坏。

鼻窦炎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常为多发。

黏液囊肿多为慢性鼻窦炎的并发症,黏液囊肿多发于单个窦腔,最好发于额窦和筛窦,蝶窦和上颌窦相对少见。

包括黏液潴留囊肿(又称黏液腺囊肿)及黏膜下囊肿(又称浆液囊肿)。

上颌窦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鼻窦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多。

平扫可见鼻窦内不规则等密度软组织肿块。

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上颌窦癌最常见为破坏内侧壁并伴鼻腔外侧壁或鼻腔内软组织肿块。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鼻咽部恶性肿瘤,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癌肿。

鼻咽癌最常见于鼻咽腔顶壁,其次为侧壁。

早期症状隐蔽,多数可出现涕血和痰中带血,是鼻咽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

一侧咽隐窝小时、变平为最常见的早期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