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283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馨月 我的开题报告1.docx

张馨月我的开题报告1

云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学院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间套作条件下玉米与马铃薯对氮肥需求及利用特点

指导教师

安曈昕

职称

讲师

课题来源

云南省科技厅

课题类型

应用基础研究

课题完成形式

毕业论文

内容简要:

马铃薯与玉米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兼蔬菜作物,在粮食短缺时代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和玉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

在我国马铃薯与玉米生产中使用量最大的化肥种类是氮肥,占化肥总施用量的61.2%。

本实验侧重研究在间套作条件下,马铃薯与玉米对氮肥的需求及利用特点,揭示作物间对氮肥的竞争性质和强度,明确氮肥对两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优化对该种植模式氮肥管理,为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分析在不同时期两种作物对氮肥的利用及吸收情况,争取在高产条件及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对氮肥进行优化管理,实现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硝态氮在深层土壤的残留,保护生态环境,获得高产优质的作物

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能提高系统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产量优势通常来自马铃薯产量增加,因玉米在该种植体系中竞争力较强而使其产量变化不如马铃薯敏感(Haqueetal,2001),马铃薯的产量优势形成主要决定于两作物的空间安排和种植密度。

在较高玉米密度时对马铃薯茎长伸长和块茎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块茎和匍匐茎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此外,作物品种遗传差异对产量优势有一定影响。

系主任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系)农学专业(科)2007级专升本班

 

题目:

间套作条件下玉米与马铃薯对氮肥的需求及利用特点

学生姓名:

张馨月学号:

20074051

指导教师:

安瞳昕(职称)

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年  月  日~  年  月(共  周)

 

任务下达日期:

年月日

 

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年月日

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来源

云南省科技厅

 

课题主要内容

研究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种植方式对云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外对种植体系的产量优势形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是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的结构与功能;2)间作群体地下部根系的相互作用及机理;3)玉米马铃薯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对养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地上、地下部的竞争与互作及其对系统生产力、产量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以及作物茎叶系统和根系系统在形态建成中的相互响应;对养分的利用规律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入阐述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产量优势的形成机理,以此设计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带状间作轮作,以及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模式等。

有鉴于此,本课题旨在立足于云南省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深入系统地研究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种植体系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揭示作物间地下部分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过程,阐释体系产量优势的形成机理,构建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促进云南省玉米马铃薯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任务的具体要求

能掌握与所观测或测定试验指标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或测定方法,能对所测定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能对不同处理试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并对能对试验结果所产生的原因、对实际生产的影响等进行讨论。

 

需查阅文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HKnorzer,SGraeff-Honninger,BGuo,etal(2009).TheRediscoveryofIntercroppinginChina:

ATraditionalCroppingSystemforFutureChineseAgriculture-AReview[M].ClimateChange,Intercropping,PestControlandBeneficialMicroorganisms.

[2]MachadoN,S(2009).Doesintercroppinghavearoleinmodernagriculture?

[J].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4

(2):

55

[3]SaddamAAl-Dalain.EffectofIntercroppingofZeaMaizewithPotatoSolanumtuberosum,L.onPotatoGrowthandontheProductivityandLandEquivalentRatioofPotatoandZeaMaize[J].AgriculturalJournal,2009,4(3):

164-170

[4]安瞳昕,李彩虹,吴伯志,胡昌应,郑爱萍(2007).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1(5):

18-20,24

[5]桂富荣,李亚红,严乃胜,张永贵(2004).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种模式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作用.中国植保导刊[J].12(24):

6-9

[6]OloweV,AdeyemoAY.Enhancedcropproductivityandcompatibilitythroughintercroppingofsesameandsunflowervarieties[J].AnnalsofAppliedBiology.2009,10(19):

285-291(7

[7]左忠,冯立荣,王峰,张亚红,梁永生(2009).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马铃薯不同间作方式研究[J].中国马铃薯2(23):

82-87

[8]夏可容,向立忠(2009).宽厢宽带菜用玉米问套马铃薯示范效果分析,耕作与栽培[J].

(2):

63-64

任务下达人(签字)

日期

年月日

 

院(系)(签章)

年月日

任务接受人(签字)

日期

年月日

注:

此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下达人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接受任务的学生均应签字。

各学院应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云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院农学专业(科)2007级专升本班

 

论文题目:

间套作条件下玉米与马铃薯对氮肥需求及利用特点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年 月~    年 月(共  周)

 

学生姓名:

张馨月学号20074051:

指导教师:

安曈昕

报告日期:

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年 月 日

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有关玉米马铃薯间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旦、印度、西班牙、乌干达、菲律宾和尼日利亚等国,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技术探索及初步理论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能提高系统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产量优势通常来自马铃薯产量增加,因玉米在该种植体系中竞争力较强而使其产量变化不如马铃薯敏感(Haqueetal,2001),马铃薯的产量优势形成主要决定于两作物的空间安排和种植密度。

在较高玉米密度时对马铃薯茎长伸长和块茎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块茎和匍匐茎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此外,作物品种遗传差异对产量优势有一定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玉米马铃薯间套作产量优势的形成机理是系统中玉米争夺了更多的光资源,从而限制了马铃薯地上部生长,但遮阴降低土温,这可能有利于块茎形成。

Sharaiha(2002)研究了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条件下微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系统能降低冠层气温、土温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Ebwongu(2001)指出,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增强了作物的抗病虫性,冠层湿度的增大能有效控制马铃薯蚜虫。

随着间套种研究的不断深入,种植体系地下系统种间相互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间作系统物种间的地下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集中在根系分布与形态特征、根系生理、根际土壤微生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营养及有关过程等方面(Machado,2009)。

然而,玉米马铃薯间套作种植的地下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综上所述,研究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种植方式对云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外对种植体系的产量优势形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是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的结构与功能;2)间作群体地下部根系的相互作用及机理;3)玉米马铃薯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对养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地上、地下部的竞争与互作及其对系统生产力、产量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以及作物茎叶系统和根系系统在形态建成中的相互响应;对养分的利用规律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入阐述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产量优势的形成机理,以此设计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带状间作轮作,以及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模式等。

 

2.本人对课题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目标:

1.通过玉米马铃薯间套作不同复合群体地上部、地下部的结构及竞争与互作,个体生理生长特征及群体的发育规律,养分利用规律及特点的研究,揭示两种作物对光能,养分,水分的竞争与互作机理;探索地上部相互作用与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系统产量优势形成的贡献率及协调机制,获得理论成果。

2.提出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套作的适宜种植模式配套栽培技术

2.技术路线

 

3.可行性分析

1.本篇论文是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背景下提出的,研究方案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立足增产增收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农业的作物互作理论,研究目标兼顾近期和远期要求,密切结合云南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人员长期学习作物耕作与栽培、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等领域的知识。

在粮经饲作物间套轮作研究方面,得出了较为可行的种植制度及种植方式;在马铃薯繁殖、病害防治、新品种选育方面得到了脱毒种苗、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及抗病新品种;同时也研究了作物间套作对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利用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这些都为该实验得实施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4.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试验农场提供大田试验用地;省级重点专业农学专业、省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可作为学科支撑;云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物栽培与耕作试验室、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土壤与植物营养实验室可为本项目提供绝大部分所需的仪器设备。

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的单株薯重,产量,块茎的淀粉含量和商品率的影响,间作条件下玉米与马铃薯对氮肥的吸收及利用。

还应注意不同施肥次数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叶面积系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干物重(CGR)、光能利用率(R)均呈什么样的趋势。

不同施肥次数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是否显著,一次性施肥处理的产量是否为最高等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

1)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的结构与功能;2)间作群体地下部根系的相互作用及机理;3)玉米马铃薯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对养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地上、地下部的竞争与互作及其对系统生产力、产量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以及作物茎叶系统和根系系统在形态建成中的相互响应;对养分的利用规律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入阐述玉米马铃薯复合群体产量优势的形成机理,以此设计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带状间作轮作,以及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模式等。

该课题主要解决的思路在于利用不同的间作栽培方式,定时的检测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在不同的间作施肥条件下玉米,马铃薯对氮肥的吸收及利用有什么特点,划分不同小区的实验方法是否可以得出这两种作物对氮肥的吸收有何区别联系。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试验农场提供大田试验用地;省级重点专业农学专业、省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可作为学科支撑;云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物栽培与耕作试验室、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土壤与植物营养实验室可为本项目提供绝大部分所需的仪器设备。

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0年3月—5月,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写出论文大纲和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0年5月—9月中旬,开展田间试验,数据采集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月,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四阶段,2011年3月—5月,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6.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说明:

1.本报告必须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在第1周至第3周独立撰写完成,并交指导教师审阅。

2.每一个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一份,作为指导教师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依据,并接受学院和学校的抽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