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187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6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docx

四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四合煤矿始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主斜井标高+404m,副斜井标高+403m,回风井标高+399m。

矿井原许可开采K8煤层,+178m标高以上K8煤层已开采完毕,采空区面积约0.78km2。

矿井采用长壁采煤法。

掘进施工工艺为钻爆法,人工出矸。

矿井采用并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

后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510000************0411)(有效期至2022年1月9日),四合煤矿二井由1~10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2.83km2,许可开采K8、K7、K5、K4煤层,许可开采标高+240~-60m。

矿井走向长400~2000m,倾斜宽900~1500m。

2012年2月,乐山市四合煤业有限公司四合煤矿进行了扩建工程,并委托四川荣鑫安全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乐山市五通桥区沫溪四合煤矿二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初步设计),2012年3月16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川经信煤炭函[2012]257号文件批准矿井《扩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

2012年6月根据川煤监审批【2012】288号《四川煤矿监察局“关于乐山市五通桥区沫溪四合煤矿二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对安全专篇进行了批复。

扩建项目工程于2012年12月完成,2014年1月18日,五通桥区安监局以五安监矿[2014]7号同意矿井扩建工程联合试运转。

2014年9月根据川煤监审批【2014】156号《四川煤矿监察局“关于乐山市四合煤业有限公司四合煤矿扩建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批复”》通过了扩建工程竣工验收。

为了实现矿井正规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乐山市四合煤业有限公司四合煤矿进行生产能力核定。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生产能力核定的技术规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根据目前矿井资源储量、开拓布置、井下开采现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的能力及矿井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核定,编制了《乐山市沙湾区金龟山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第二节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采矿许可证;

四、营业执照;

五、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六、《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

八、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

九、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4〕61号);

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科技〔2015〕63号);

十一、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80号);

十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15)、《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等;

十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593号);

十四、《关于全省煤矿严格按照新确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通知》,川安监函〔2016〕105号

第三节生产能力核定的理由

一、矿井机现状

四合煤矿为高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类,煤尘无爆炸危险性,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为中等类型,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有3个出露地表井口,即:

主斜井、行人斜井、回风斜井。

矿井现生产水平为+155m水平,回风巷标高为+176m水平。

矿井现有2个采区(即:

+155m水平西翼采区、东翼采区),布置有2个采煤工作面(11K808)、(11k701)和1台备采工作面(11K810),4台掘进工作面,即:

11K704回风巷、11k812风巷、12K701和11K70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

二、核定的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1、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的有关规定,核定的主要环节为采掘、通风、供电、排水、运输及地面生产系统和外部运输。

2、坚持科技进步、安全第一、科学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严格标准、稳定可靠的原则,恰当核定矿井生产能力。

3、矿井资源在有扩展区的情况下,扩展区资源不作为核定能力依据。

4、矿方缺乏有关数据时,该环节核算能力数据按设计计算法选取。

5、生产能力在30万t/a以下矿井,按标准设计为一个档次,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不在标准档次的,按照就近下靠的原则确定,不出现其它井型。

三、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根据批复的《初步设计》,矿井保有资源/储量4804.0kt;设计资源/储量4442kt(其中,一水平2721kt,二水平1721kt),可采储量3352kt(其中一水平2051kt,二水平1301kt)。

全矿井服务年限为17.2a。

其中:

一水平服务年限10.5a、二水平服务年限6.7a。

四、矿井生产能力核定:

(一)矿井主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0.8万t/a、暗斜井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0.3万t/a。

(二)井下排水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8.9万t/a。

(三)供电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39.4万t/a。

(四)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为17.3万t/a。

(五)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核定为15.76万t/a。

(六)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19.38万t/a。

(七)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16.12万t/a。

(八)地面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0.3万t/a。

六、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规定,以煤矿各生产系统(环节)中的最低能力为煤矿综合生产能力。

乐山市四合煤业有限公司四合煤矿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最低,为15.76万t/a,按就近下靠档次的原则,确定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t/a。

第二章矿井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属性

一、交通位置

沫溪四合煤矿二井位于五通桥城区260°方向,直距约13.6km的石麟镇白房村,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

东经103°41′12″,北纬29°23′19″,主斜井井口坐标为:

X=3252944,Y=35372133,Z=+404m。

矿井工业场地有6km简易公路至石麟镇,石磷镇至五通桥城区约15km左右,至乐山市区约40km,详见图1

二、矿区拐点坐标及面积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510000************0411)(有效期至2022年1月9日),四合煤矿二井由1~10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2.83km2,许可开采K8、K7、K5、K4煤层,许可开采标高+240~-60m。

矿井走向长400~2000m,倾斜宽900~1500m。

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见表详见表1

表1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表

拐点

80西安坐标

54北京坐标

X

Y

X

Y

1

3253607

35373704

3253666

35373785

2

3252552

35372528

3252611

35372609

3

3251957

35372768

3252016

35372849

4

3251957

35371846

3252016

35371927

5

3252805

35371447

3252864

35371528

6

3253005

35372066

3253114

35372147

7

3254411

35371587

3254470

35371668

8

3254463

35372006

3254522

35372087

9

3253940

35372661

3253999

35372742

10

3253865

35373451

3253924

35373532

矿区面积:

2.83km2,开采深度+240~-60m,开采煤层K8、K7、K5、K4。

三、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属盆周丘陵向低山过渡区,最高点为矿区北西部与四合煤矿接镶的串珠状山包,海拔标高573m(南部武家沟山顶),最低点为武家沟,海拔标高410m,相对高差相对高差163m。

区内地形属构造侵蚀地形,其间为宽窄不一的小山谷。

四、地表水

沫溪河由北西向南东从矿区外通过,平均流量15.6m3/s,其余均为季节性溪沟。

五、气象及地震

1、气象

矿区气候为亚热带湿热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多雨,冬季较冷,但无积雪期,最高气温为37.7℃,最低气温-2.6℃,年平均气温17℃。

雨量较为充沛,常年降雨量1400mm左右,其中六至九月降雨量近于年降雨量的一半,相对湿度79%。

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8-2001),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一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2g。

六、水源、电源

1、水源条件

矿区溪沟水源为常年性地表迳流,可满足矿井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

2、电源条件

矿井设两趟主供电源线路,采用双回路供电,一回路电源来自莲池10kV变电站,另一回路为天仙桥变电站10kV电源。

3、通讯

外部通信光缆已由电信局架设至矿井工业场地,中国移动和中国连通网络覆盖矿区。

第二节井田地质及煤层情况

一、地层

矿山所在的井田内出露地层从新到老有:

第四系地层(Q)、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三叠系上统小塘子组(T3x)、三叠系上统上统垮洪洞组(T3k)、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及侏罗系自流井组。

须家河组是区内的含煤地层,井田内出露良好,分布广泛,依含煤及岩性特征,划分为五段,其中一、二段相当于下亚组,三、四、五段相当于上亚组,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第二段地层中。

1、第四系(Q)

厚度<20m,为黄灰、橙黄、土黄色含砂及砾石砂土层和含角砾腐植土层。

为近代河流冲积、淤积及残坡积堆积等。

与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J)

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厚122.52~172.2m,平均147.36m。

分布于井田北部黄泥埂~狮子山一带,为一套红色碎肖岩沉积。

中统沙溪庙组(J2s)出露于井田北东边缘,邻区全组分上、下两段,但井田内仅出露下段地层(J2s1)。

与下履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

矿区三叠系主要为须家河组,分布于整个矿区。

须家河组在剖面上可分出五段,矿区仅出露二至五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五段(T3xj5)厚110.08~127.28m,平均117.89m。

下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夹较多的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条带及包体。

富含植物化石。

上部,以灰至浅灰色细至中粒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

其间含一薄煤层10~15cm,当地称冲顶炭。

顶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富含植物化石。

本段下部显示湖泊沼泽相沉积,上部则为河流边滩相沉积。

据钻孔揭露,本段地层较稳定,变化不大。

由南向北略有增厚的趋势。

本段以底部煤线、粘土岩,结合第四段厚层状砂岩作为分层标志。

2)第四段(T3xj4)厚64.30~97.10m,平均77.01m。

本段岩性比较单一,为灰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细、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砂岩粒度沿倾向或走向均为变化。

垂向上的粒度变化一般是上、下部为细中粒;中部为中粗粒。

厚度常与T3xj3互为消长,一般变化不大。

该段内可见冲刷面,为典型的河流边滩相砂体兼并的沉积序列。

本段以底部砂岩与第三段顶部含瓣鳃类动物化石砂质粘土岩为分层标志。

与下履岩层呈整合接触。

3)第三段(T3xj3)厚70.78~119.94m,平均88.02m。

井田内所在钻孔都予以揭露。

其岩性可明显分为三部分。

下部岩性很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

以灰、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互层为主,夹少许薄层状粘土岩、细砂岩。

普遍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底薪部多含菱铁矿结核。

在砂质粘土岩中常见细砂岩、粉砂岩包体,呈豆夹状产出。

该段地层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及透镜状层理,显示河流—湖泊相活水沉积特征故不含可采煤层。

中及上部为浅灰、麻灰色细砂岩,夹粉砂岩及少许深灰色砂质粘土岩。

在ZK5—1孔附近则相变为灰色、深灰色细—粉砂岩与砂质粘土岩互层。

砂体中局部含炭屑、细煤线及砂质粘土岩包体,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局部发育斜层理、斜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具局部冲刷现象,为河流边滩相沉积。

顶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夹浅灰色粉砂岩条带,局部为粉砂岩、砂质粘土岩互层,普遍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及菱铁矿结核,局部可见虫迹。

发育水平层理及微斜层理,沉积环境较稳定,为河流边滩相沉积。

4)第二段(T3xj2)厚134.20~172.69m,平均147.51m。

下部为暗灰、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夹灰、浅灰色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局部相变为浅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偶夹中粒石英岩或透镜状钙质砂岩,含煤层K4、K5及煤线6—7层。

K4、K5为局部可采煤层。

中部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

岩性稳定性差,地表槽探揭露常为粉砂岩、砂质粘土岩互层。

含炭屑植物碎片,具微波状及斜波状层理。

上部岩性岩相较稳定,以深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浅灰色粉砂岩及少许细砂岩。

普遍含植物化石碎片及炭屑,发育微斜层理及微波状层理,局部可见小型斜层理及透镜状层理。

含K8、K7、K6煤层。

其中K8煤层稳定,厚0.3~0.73m,全区可采,为井田主采煤层;K7煤层在Ⅱ线以西以及Ⅲ、Ⅳ线北部厚度较稳定,厚0.47~0.94m,向南东尖灭或相变为炭质粘土岩;K6煤层仅Ⅱ以西厚度较稳定,厚0.4~0.70m;为局部可采煤层,本矿区不可采。

本段地层以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煤层为主,表现为湖泊、沼泽相沉积。

其顶部的T3xj3底至K8煤层之间岩层厚度变化较大,从2.0~2.7m,反映T3xj2沉积后期,沉积环境变迁动荡较大,成煤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剥蚀。

二、构造

矿区矿井位于峨马复式背斜东翼北端宽缓地带,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15~340°,倾角3~10°,一般4°左右,矿区内未见规模较大的断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造单类型。

三、煤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主要赋存在须家河组的第二、五段中,属晚三叠世内陆山前盆地沉积的陆植煤类腐植煤型。

矿区内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为K8、K7、K5、K4煤层。

1、K8煤层:

位于须家河组第二段顶部,上距须家河组第三段底界2.0~2.7m,平均2.4m。

煤层结构简单,纯煤厚0.42~0.62m,平均0.52m。

在矿区范围内基本全区可采。

煤层顶、底板为粘土岩。

2、K7煤层:

为于须家河组第二段中上部,上距K8煤层6.53~9.42m,平均7.69m。

煤层结构复杂,一般由4个煤分层和3层夹矸组成。

纯煤厚度0.71m-0.32m,平均为0.47m;含厚0.05-0.18m夹矸,在矿区范围内基本全区可采。

煤层顶板多为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与煤层明显接触,厚1~2m,其上为砂质粘土岩、粉砂岩。

底板一般为粘土岩。

3、K5煤层:

位于须家河组第二段下部,上距K7煤层39~46m,平均41m。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1层厚0.03-0.15m的夹矸,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纯煤厚度0.30m-0.32m。

在矿区范围内大部分可采。

顶板为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

4、K4煤层:

位于须家河组第二段下部,上距K5煤层19~23m,平均约21m。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层厚0.03-0.15m的夹矸,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纯煤厚度0.30m-0.32m。

夹矸厚0.07-0.13m,在矿区范围内大部分可采。

顶板为、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或炭质粘土岩。

Ti

煤层厚度(m)

煤层结构

顶底板岩性

稳定性

倾角(度)

体重(t/m3)

层间距(m)

夹石层数

夹石

厚度

顶板

底板

K8

0.42~0.62

0.52

0

0

粘土岩

粘土岩

稳定

4

1.50

7.69

K7

0.32~0.71

0.47

1~3

0.05~0.18

粘土岩

粘土岩粉砂岩

较稳定~不稳定

4

1.40

41

K5

0.30~0.32

0.31

1

0.03~0.15

粘土岩

粘土岩

较稳定

4

1.40

21

K4

0.30~0.32

0.31

1

0.07~0.13

粘土岩

粘土岩

较稳定

4

1.40

表2煤层特征表

 

四、煤类、煤质及煤的用途

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K8煤层原煤为暗淡型煤~半暗型煤,少数半亮型煤,黑色;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少数粒状结构;层状构造。

煤光泽为半亮~半暗,具参差状、棱角状、阶梯状断口,较脆,硬度中等。

K7煤层有四个煤岩分层组成,宏观煤岩类型以线理~条带状半亮型煤为主,次为线理状半暗型煤。

物理性质与K8煤层相似,亦燃烧有烟、有焰、融熔、膨胀。

K5煤层原煤,为半亮煤~暗煤。

黑色,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少数粒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构造。

煤光泽半亮~暗淡,具参差状、阶梯状、棱角状断口,较脆,中等硬度。

K4煤层原煤主要为半暗~暗淡煤,少数半亮煤。

黑色,多具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少数具粒状结构,水平层理构造。

煤光泽半暗~暗淡,具参差状断口、阶梯状断口、粒状断口,较脆,硬度中等。

2、煤的化学性质

各煤层(K8、K7、K5、K4)煤质特征详见表3:

表3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类

工业分析

灰份(%)

挥发份

(%)

固定碳(%)

硫份(%)

胶质层

厚度(㎜)

粘结

指数

热值

(MJ/kg)

K8

原煤

35.08

35.44

41.86

0.58

X48

86.9

17.48

K7

原煤

35.09

33.26

43.44

0.57

X54.8

15.50

K5

原煤

38.93

30.06

41.12

1.88

18.32

K4

原煤

43.28

27.07

39.06

2.96

X21.5

17.55

根据《四川省乐山市风来煤矿区黄泥埂井田详终地质报告》资料

3、煤的用途

根据矿井所采煤层的煤质、煤类,矿井煤炭可作炼焦配煤、动力用煤、民用煤。

五、矿井水文地质

1、水文地质基本特征

矿区地处峨马复式背斜东翼北端之较宽缓地带,地质构造简单。

地貌上属盆周低山,区内最高+573m,最低标高+410m,相对高差163m。

武家沟由南向北于矿区中部通过,平均流量流量0.25m3/s;区内自然条件有利于地下水形成和富集。

本矿区煤层埋藏深度230-330m,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下,地表水不构成矿床充水主要直接因素,须家河组第三段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为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顶板水),其含水性弱~中等,局部因构造及岩性影响致含水性稍强。

2、含(隔)水层

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特征及水力联系,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2种基本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其特征如下:

1)开采K8煤层位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二段(T3xj2)顶部,顶板黑色、深灰色含炭质粘土岩,上部为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厚75.30~106.25m,平均厚约88.72m的泥质细砂岩、粉砂岩间夹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为K8煤层矿坑的主要充水岩组。

K5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二段(T3xj2)的下部,其顶板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上部为厚39~46m,平均厚41m的长石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为K5煤层矿坑的主要充水岩组。

K4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二段(T3xj2)的下部,其顶板为灰、深灰色粘土岩。

上部为厚19~23m,平均厚21m的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为 K4煤层矿坑的主要充水岩组。

地表泉水量一般小于0.5L/S。

据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附录C,岩层富水性分级,属弱富水性岩层。

2)矿区内呈层状产出的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煤层(线),组成多个不同层位的隔水岩组,使上下部砂岩裂隙含水岩组相互隔离,并具承压性质。

3、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各含水岩组由南向北、从老到新依次出露。

其露头区为地下水补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区内年降雨量1400mm,6~8月为雨季,占总降水量一半以上,多暴雨。

降雨大部转为地表迳流泄出区外,部分经风化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

各地表水体对地下水也有补给作用。

浅层地下水,一般在短距离内完成循环,在沟谷切割处,呈泉排泄。

部份地下水顺层向深部循环,致各含水层均具承压性质,深部因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运动缓慢,逐渐呈相对停滞状态。

4、矿井充水因素

影响矿坑充水的因素是:

大气降雨、岩层孔隙裂隙水、地表水、老窑积水等,分述如下:

1)岩层孔隙裂隙水:

井筒揭露的各含水层,对井筒均有充水影响,浅部风化带,水量较大,深部变小。

对开采系统充水的层位是顶板T3xj3含水层;底板T3xj2含水层因上部有隔水层相隔,而影响微弱。

矿井涌水量160~360m3/d,正常涌水量一般在240m3d。

矿井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K8、K7、K5、K4均产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第二段,弱含水。

该段中的页岩、砂岩互层孔隙裂隙水为K8煤层矿坑间接充水因素,对K7以下煤层矿坑水均有影响。

随着矿井开采地下水动力条件要发生改变,K8煤层顶板(T3Xj3-4)水将呈幅射流状态进入矿坑引起充水;底板隔水薄弱带底板水可通过底板裂隙进入矿坑引起充水。

2)地表水:

武家沟从矿区由南向北流过,流量0.25m3/s,区内地下水位均低于河水面,K8煤层底板标高低于武家沟,垂距大于100m。

须家河组第二、第三段各含水层透水性差,因此,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但若深部裂隙贯通地表,则地表水对K8煤层可能有充水影响。

3)老窑采空区积水:

矿区周边邻区煤矿对各煤层开采已达多年,其老窑采空区边界未准确圈定,老窑为斜井开拓,其采空区存在积水;另本矿+178m以上K8煤层已基本开采完毕,采空区面积约0.78km2。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查明老窑采空区积水位置及积水量,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中标明。

以积水范围外推60m作警戒红线,接近警戒红线进行采掘作业时,必须进行预报;至采空区20m时停止采掘作业,按措施进行钻孔探放水。

4)大气降水

本区降水充沛,为1400mm/a,6~8月占63~67%,多为暴雨,11月至次年2月最小,占5%。

区内地势相对高差大,含水层出露处地势陡,大气降水在短期内汇集于河溪,并向下游排泄,故下渗补给量小,对煤层充水影响微弱。

5)地质构造的导水性

矿区范围内无陷落柱和大的断层。

5、矿井涌水量

根据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川评审[2010]031号”《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黄泥埂井田沫溪四合煤矿(二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矿井正常涌水量为6.7m3/h,最大涌水量15m3/h。

6、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

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煤矿防治水规定》划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六、工程地质条件

1、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可划分为松散结构软弱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