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805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docx

高一必修2二单元语文阶段测试题

高一语文阶段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纤(qiān)细      蕈(xùn)菌

将(qiānɡ)子无怒给(jǐ)予答复

B.侘(chà)傺           (xiǎn)狁之故

越陌度阡(qiān)         阿母大拊(fù)掌

C.罹(lí)难            王事靡盬(gǔ)

对酒当(dàng)歌         否泰(pǐtài)如天地

D.氓(méng)之蚩蚩               将(qiāng)子无怒

自我徂(cú)尔                 无与士耽(d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卓尔不群 出其不意 兵荒马乱 名副其实

B.毕恭毕敬 垂拱而治 世外桃源 题纲挈领

C.挥洒自如 剽窃成果 耳懦目染 揠苗助长

D.未竟事业 名门旺族 积重难返 座无虚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________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体现。

(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______表,实在让人咋舌。

(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法制  勘误  心酸

B.法制  刊误  辛酸

C.法治  勘误  辛酸

D.法治  刊误  心酸

4.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前来,到……这儿来)

B.乖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来到……上面)

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互相)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古语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台独”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绝不会有出路的。

B.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发光。

C.限制消费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没有切断用公共资金为自己办事的渠道,所以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D.登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审议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

B.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C.对奥巴马25日正式提名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一事,美国《侨报》27日刊发社论指出,这是奥巴马一个明智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D.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经153个承办单位办理,产生了明显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早年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诗》齐名,它们合称为“乐府双璧”。

D.《诗经》共有305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以‘风“的成就最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8.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苍真切。

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

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

9.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

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手机文学

蒋信伟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

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

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

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

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

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

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

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

”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

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

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

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

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

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

“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2007年12月23日)

10.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11.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

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

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

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

自称碣石山人。

尝叹曰:

“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

“落叶满长安。

”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

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

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

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韩驻久之,曰:

“敲字佳。

”遂并辔归,共论诗道。

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

去浮屠,举进士,愈赠诗云: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自此名著。

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

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

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曰:

“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

”帝下楼去。

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

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

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

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

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

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囊箧空甚,遂为浮屠 浮屠:

此指出家之人,僧人

B.攘臂睨而夺之睨:

斜着眼睛看

C.所交悉尘外之人悉:

熟悉

D.来东都,旋往京旋:

不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韩驻久之,曰:

“敲字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于岛案上取卷览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乃授遂州长江主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

B.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

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蔑的态度。

C.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

韩愈心胸豁达,爱才惜才,相比之下,刘栖楚心胸狭窄。

D.贾岛以苦吟著称,冥思苦想之际,前站王公贵人视而不见,甚至因苦吟而冲撞官员车队而被关押,边走边作“推”“敲”之状以斟酌吟诗选词,这些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之至。

16.阅读孟浩然的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完成11-12两题。

(15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三、四两句中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15分)

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

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

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字数相同)10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高一第四次单元练习答案

1.D

2.A(B“题纲挈领”应为“提纲挈领”;C“耳懦目染”应为“耳濡目染”;D“名门旺族”应为“名门望族”)

3.C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

“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

4.D(渠,他

5.【答案】 D【解析】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

道义;寡:

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B.芸芸众生:

芸芸:

形容众多;众生:

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C.扬汤止沸: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三个词均符合语境。

D.鳞次栉比:

栉:

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合语境。

6.【答案】 C【解析】 A项“原则通过并审议”应为“审议并原则通过”;B项搭配不当,“提供”改为“推出”;D项在“推动科学发展”前加“为”。

7.A(应该是“晚年的作品”,不是叙事诗

9.B(《子夜四时·歌明月照桂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馨,恬静优美。

两首诗显然不同。

原诗意境应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

10.A(“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

在古典诗词中,这一手法是常见的。

它用以申诉自己思亲之至,用笔更曲而意味更浓。

A项中“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这一手法相同)

10.C【解析】 原文中“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这句的意思是说手机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手机短信”,但并不是说“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

11.C【解析】 曲解原意。

原文有“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12.D【解析】 “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与原文“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表意不同,前者是已然,后者是未然。

“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与原文中“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

13.C【解析】 悉:

都,全。

14.D【解析】 A.以:

用来,表目的。

B.之:

凑音节,无实义。

C.在,介词。

D.乃:

于是,就;表判断,是。

15.C解析】 刘栖楚心胸狭窄无依据。

16以“新”说“愁”别具一格。

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12.借景抒情。

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像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

17.【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天是梦的一段词话,云彩是词牌,霞光是歌赋,雷电、冰雪是天的篇章。

山是大地的一首乐章:

山脚是序曲,山顶是高潮,山石、林海是山的音符

【译文】 

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

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禅寺。

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

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视而不见。

自号碣石山人。

他曾感叹说:

“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

”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

贾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

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

“落叶满长安。

”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地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

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

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

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

韩愈立马良久,说:

“敲字好。

”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

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

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韩愈赠送贾岛一首诗: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从此出了名。

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

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

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

“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知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

”皇上就下楼去了。

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

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逐渐升为普州司仓。

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

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

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

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

自己题诗说: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

“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

”然后举怀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