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713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ocx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韦燕智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选修课程、探索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前提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本文探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并且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民族性纪念性”办学特色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依托学校特色和地方民族文化,探究开发利用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媒体网络课程资源、自然人文课程资源以及家庭社会课程资源的途径,并进行了积极的案例探究。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

2003年4月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占10学分,选修课程占8-14学分,对于选修课程,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因此,各学校必须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前提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校特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因此,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和教师实际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学校特色资源以及家庭、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等形成课程的因素,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选修课程的过程。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教师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以及校园文化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

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依托民族性、纪念性办学特色,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并进行案例探究。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程资源概念的出现以及课程资源研究的的展开,凸显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触角,提示教学工作者在更宏观宽阔的视域内考察课程的优化实施,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节有如下陈述:

(一)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会有差别的,可能是拥有资源的量的差别,也可能是资源种类的差别。

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五)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由此可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是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

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把学生框在教室里,仅仅利用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生活,远离实践。

刘国正先生认为“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最欠缺的就是缺少生活的活水,要注入源头活水,增强活力。

”于漪老师也指出:

“语言和生活紧密相关,离开了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的生命力何在?

教语文,忽视生活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根基极差,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地突出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革除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符合大语文的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成果,它紧密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受到广泛欢迎。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型的语文教育,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就是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

“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而积极开发校本语文课程资源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大动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以学为乐。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直处于低落的状态。

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体作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紧密联系生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不断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和领域,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条康庄大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5、开发和利用校本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突显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资源是互相依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重视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开发和利用好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恰恰能突显学校特色,为大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基于学校特色开发“校园三月三”、“壮乡过年风俗”、“秦观诗词选读”、“雷沛鸿的‘手脑并用’教育思想与古典诗词背诵”、“通俗歌曲与民歌歌词对比诵读”等课程资源,有计划地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彰显其民族性和纪念性办学特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文以载道,自古有之。

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载道明理,表情达意”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将优秀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和行为意志的教育。

2、补充性原则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设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的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本校或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地补充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特色性原则

校本语文学习资源丰富,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考虑并突出重点,营造良好的大语文学习环境,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程资源,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比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是多民族学生聚居的学校,以繁荣民族文化为己任。

学生的民族多样性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三月三民族风情”(壮族歌圩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

4、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教材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根据兴趣做事,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时刻想着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只要载体形式新颖活泼,大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5、地域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利用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优势,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进行实践活动和开展探究式学习。

结合国家课程,联系本地的文化名人、政治家的生活及事迹,联系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和民族风情,作为教材的补充,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特点和教育规律,又要考虑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

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只有掌握了上述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才能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并从中找到更适合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设想

立足学校特色和地方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风土人情,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校园活动内容,这些都是丰富而有趣的语文课程资源。

1、挖掘国家统编教材与学生本身密切联系的资源,拓展语文学习视野,开展探究式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学以致用,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当我讲到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课时,有的同学说这个题目用的不合适,说“咬文嚼字”是个贬义词。

于是我就因势利导,针对学生对学数学的畏难心理,讨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过的一句话:

“只有笨人才能学好数学。

”咀嚼什么才算是“笨人”,从而联系到雷锋的“傻”,老子的“大智若愚”和庄子的“呆若木鸡”等故事,掀起一场学生“咬文嚼字”活动,净化校园文化。

我上《祝福》时,让学生讨论“现在还有没有祥林嫂”?

进而开展“祝福与家乡过年风俗”探究式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微型的选修课,学生兴趣很高,钻研之深刻,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授的。

2、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的语文活动应该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本位,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

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首先,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资源。

我们学校每年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都会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而这种情感体验是最真最纯的语文灵感,是永恒不变的文学人性。

于是,学生每次都能写成感人至深的诗篇献给感激的人,同时记录学生成长的体验。

这同样是最纯最真的语文课程资源。

其次,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一种资源。

要使学生学有所获,老师就应善于寓教于乐,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趣力量,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学生不愿读课文却喜欢阅读课外书,懒得做读书笔记却愿意地抄录流行歌曲歌词,害怕写作文却乐意发短信。

借助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我在教学中探索了通过活动、游戏比赛等方式,来开发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

(1)举行流行歌曲朗诵比赛。

通过活动,学生领会朗诵情与文的关系。

(2)举办征联活动。

对联是一种格调高雅的传统文化,近年的高考命题多有涉及。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教学,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举办征联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3)哲理短信品读和仿写。

针对学生喜欢发送短信的现象,因势利导,以班级为单位收集整理哲理短信,然后进行仿写,谈自己的认识和对同学、朋友、亲人的祝福,最后结集编印,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第三,学生的差异和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学生差异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本来就有个体差异性,而个体差异互补,才能形成丰富的语言文学体系。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学生的城乡差异、民族差异非常突出,而他们却给校园带来了丰富的个性文化和民俗文化,这就为开展学生语文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比如我们开展了语文合作学习系列活动,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训练是民族学校最头疼的语文训练项目,但用好学生的差异资源,组成普通话正音合作小组,弥补不同民族学生普通话的语音缺陷,让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训练课程变得简单而有效。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为“错误”中包含了学生个体的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它能客观反映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的“错误”,教学才能降低坡度,使他们顺利地达到真理的彼岸。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并运用各种形式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学生一入学就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文纠错本,到高三,这个本子便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高考复习资料。

3、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校所蕴含的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之中,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可谓作用独特,无法替代。

一个学校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必然形成它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搞得好,常常会让学生热爱学校,进而主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有人说学校“小草会说话,树木能传情”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搞好常规的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关注师生的各种实践活动,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个体活动的资源与校园物化的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

例如:

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主题演讲、戏剧小品表演、讲故事、普通话大赛、征文、手抄报、书法评展等课外活动来促使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实践创建之中,同时也会启发学生自主开发和利用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

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从花草、建筑到人文,都包含广西民族风情,而且学校每年配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三月三歌圩,分别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三月三民歌晚会等活动,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可以开设一些微型选修课程,如“民族艺术节目主持人培训”、“民歌与诗文朗诵指导与比赛”、“三月三文化系列探究”、“民歌的智慧”等,真正让学生寓教于乐。

(二)依托时代特点,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资源

随着时代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可待开掘的巨大的语文课程资源。

1、选择性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学习效率。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途径与手段,而且本身已成为一座具有无穷的、巨大发展发掘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从语文课程资源的需要和可能来看,网络资源利用和开发的研究和操作主要体现在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基于语文课程相关的网络信息的选择与整合。

如上《祝福》,可利用因特尔未来教育网络学习模式,让学生围绕基本问题“祥林嫂是穷死的吗?

”展开讨论,通过网络小组收集资料,建设自己的学习网站和学习心得演示文稿,然后小组展示并接受答辩,从而拓展成为“鲁迅小说阅读与争鸣”选修课程,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其中也蕴含丰富的语文资源,如果能有效引导,那是最引人的。

如《大唐诗录》就是“唐诗韵读”选修课十分有用的游戏资源。

但网络是双刃剑,虽然网络资源内涵丰富,但不免会出现个中鱼龙混杂、良荞不齐的现象,因而需要我们加以精心的选择利用,在这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帮助,尤其要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活动场景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如在学生参与网上文学论坛、习作天地、趣味接龙创作、个人交流、个人网页制作等活动方面,教师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性地运用,要让他们知道这只是语文课程的辅助性资源,不能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应用时机和方式上不宜过于率性和随意。

2、利用影视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

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

因此,我们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唐之韵》开设了“唐诗韵读”选修课;利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开设“感动生活”读书和写作指导选修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音乐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味

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都是比较喜欢的,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和审美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语文教学氛围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比如在诗词教学中,可举行古典诗词吟唱比赛活动;结合“三月三”,我们可开设“民歌的智慧”、“民歌与流行歌曲歌词艺术欣赏和朗诵”等选修课程,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品味。

4、挖掘广告、手机短信资源,为语文教学积累鲜活的素材

广告是广泛分布于传媒资源中的一种形式。

广告本身就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一种文化资源,成为了通俗的、大众化和流行的时代文化和商品文化。

因此,广告资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现成题材”进入语文学习领域,并形成语文教学的鲜活素材。

现在高考常常涉足广告,可见其语文资源特质。

手机短信是凝练的生活语言,学生喜欢写手机短信,也常常在生活中分享优美的短信,而“手机短信的语言艺术和情趣、哲思”也可成为语文选修课程的鲜活资源。

(三)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

家乡的一草一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在自然中的生活体验。

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

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

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制宜,要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不要苛求本地自然资源的优劣多寡,应扬长避短,发挥本地优势,以本地资源为切入点,选择易于转化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比如在南宁可以依托绿城山水之灵气,借助秦观等历史之文化名人的遗踪,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

(四)关注家庭和社会,深入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

家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文学人性的发源地,亲情教育是一切感情教育的基础,而文学教育绝对不能无情。

因此学生家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通过学校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结合高一写作要求,开设情感系列散文写作与演讲选修课,让学生真正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思,效果很好。

“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主题,也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蕴含了社会的多重因素,因而具有相对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潜能和价值。

教师开发与利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例如:

结合南宁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中小学读书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相应的读书指导、写作指导、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语文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随心所欲,甚至不讲规则的滥开滥用。

我们主张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渠道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定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五、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案例

例一:

校园“三月三”

课程设计背景

1、学校民族性办学特色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2、继承和发扬壮族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中学生民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底蕴。

课程目标

总体要求:

了解民族风情,欣赏民歌语言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具体要求:

1、会唱歌剧《刘三姐》中的主要片段,了解壮族对歌等民俗风情美。

2、能分析民族的修辞艺术,读出民歌淳朴的风情和智慧。

3、根据山歌曲调,结合校园文化,创作山歌。

课程类型:

学校特色型

课程内容组织

1、歌剧《刘三姐》VCD

2、利用自建教学网站《黄土地》(主要用于介绍民族风情和指导写作方法)

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出的民歌录像

课程编排原则

以“三月三”校园歌圩活动为契机,以民歌唱读写作为主要活动,组织课程教学。

主要课型:

影视教学、班级授课、节目汇演

主要教学模式:

影视教学、节目表演、小组讨论探究、情景写作

主要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教学安排:

全部课程12讲,一个学期完成。

课程内容:

第一讲:

先民的歌唱——从《诗经》到广西山歌

第二讲:

遗产的传承——广西三月三歌圩及少数民族风情

第三讲:

歌剧《刘三姐》录像课

第四讲:

学唱《刘三姐》片段

第五讲:

《刘三姐》歌词中的修辞解读

第六讲:

壮族对歌的智慧

第七讲:

壮族山歌常见曲调和填词艺术

第八、九讲:

三月三歌会表演节目排练

第十讲:

文艺节目表演

第十一讲:

校园山歌歌词创作或《刘三姐》鉴赏写作

第十二讲:

课程总结

评价方式:

1、活动评价:

歌词朗诵或演唱表现

2、终端评价:

校园山歌创作或山歌鉴赏写作

教学效果:

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欣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三月三表演节目“民歌对唱联唱”在南宁电视台播出片断。

校园山歌创作未完成。

例二:

唐诗韵读

课程设计背景

1、广西举行“古诗文竞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配合高中第三册必修课本和读本教学。

3、培养中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

课程目标

总体要求: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具体要求:

1、学生能背诵100首以上唐诗,熟悉唐代主要诗人及其诗歌风格,读出常见唐诗的意蕴。

2、能鉴赏常见的唐诗名句,理解其审美特质。

3、能化诗入文,将唐诗及唐代文化应用与写作中。

课程类型:

课程拓展型

课程内容组织

1、《唐诗选读》

2、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唐之韵》录像

3、唐诗游戏《大唐诗录》

课程编排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