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9483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一: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2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12课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主讲:

杨爱香

一、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

(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

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

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

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

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二)预习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

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

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

成吉思汗、忽必烈、

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

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六)当堂检测:

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

做,其余同学选作。

(七)课后自主提升:

完成《金榜学案》12课,其中基础自测题必做,综合提能的9、10

题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过程]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课后反思: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后反思:

【篇三: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公开课教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

《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人民的智慧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

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12生肖名称的甲骨文,让学生试读,引出甲骨文。

二、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与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不一样的,那么文字的演变经历了些什么过程呢?

请同学们阅读文字的演变部分。

分别归纳出文字的演变过程之字体的演变及书写材料的演变。

1、(学生归纳:

甲骨文——金文——大篆)

出示“马”字的演变图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甲骨文

商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什么是金文呢?

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3、出示西周毛公鼎图片

在毛公鼎的内部,刻有近500个文字,这种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或者“铭文”)

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这是字数最多的。

那么,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这种文字有什么进步呢?

(比甲骨文规范)

4、除了字体的演变,书写材料也在发生着改变。

请同学们归纳出这一时期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

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在所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说明我国很久以前在天文方面就有所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部分,分别归纳出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出示幻灯片)

(1)夏朝有了最早的日食记载。

(2)商朝甲骨文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3)《诗经》等古籍对日食和哈雷彗星的记载。

2、历法

那么,在历法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出示幻灯片表格)

(1)夏朝:

出现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2)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

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

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3、(出示扁鹊的图像)这是谁?

(神医扁鹊)谁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成就:

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除此之外,当时我国在诗歌和音乐方面也有所成就。

1、你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吗?

有什么纪念活动呢?

屈原,吃粽子、划龙舟

2、出示屈原的图片,请同学介绍屈原。

代表作:

《离骚》(抒发了爱国情感)

地位:

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3、出示编钟图片。

你知道什么是“钟鼓之乐”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它是一种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

这种乐器,就是“编钟”。

这些成就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正在勃兴。

三、小结

(下面这个歌诀记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请同学们朗读一遍,再找一找有哪些重要知识。

歌诀记:

甲骨文最早,

文字始商朝。

铭文和大篆,

竹帛也发展。

日月食夏商历,

一年24节气。

扁鹊真神奇,

编钟最珍贵。

屈原大诗人,

《离骚》爱国情。

四、练一练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

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经比较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3.关于屈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是春秋末期楚国人

b.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c.他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d.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b、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

5、据说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朝,所以又叫()

a、夏历b、周历c、尚历d、阳历

6、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提出来的

a、扁鹊b、华佗c、李时珍d、张仲景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夏、商、战国的天文、历法成就

2、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

三、文学艺术

1、屈原

2、钟鼓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