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203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

 

实验区名称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负责人王首程

学校名称广州大学

主管部门广州市教育局

申报日期2009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制

二○○九年四月

填写要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

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

4.“所属类别”填写:

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

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所属类别

文学

建立时间

2006年9月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

王首程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56.6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gzshch@

传真

通信地址

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

510006

 

 

 

一、创立“滚动实习”制

广州大学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1994年开始招生,其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告学专业、网络传播专业方向陆续开办,逐步形成了围绕电视办专业、依靠主流媒体办学院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院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广东、广州广播电视媒体就业,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主流广播电视媒体最大的专业人才供应基地。

学院上世纪末开始试行“滚动实习”实践,即从一年级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和部分课内时间,将学生送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跟班实习,并四年不间断。

这成为本院学生电视新闻业务能力超强的“秘密武器”。

2000届毕业生李华毕业当年就在香港获得“亚洲小姐”冠军称号并进入香港亚视工作;2001届毕业生孙景艳进入广东卫星广播电台后很快成为该台名牌主持人,曾主持全国“九运会”等大型节目;2002届毕业生何芸目前已经是广州电视台新闻主播,并被选为广州市形象大使,梁志皋、马琳也成为电视新闻著名品牌栏目主持人;2007届毕业生张驰,2008届毕业生廖盛等,如今都是广东电视台的骨干;2009届毕业生罗梓华、林海经过严格选拔胜出,担任第八届全国大运会开幕式主持。

本院学生近年所获部分奖项如下:

本院学生2000年以来获得的部分称号统计

专业比赛获奖的名称

时间

获奖名次

学生姓名

专业

香港亚洲电视亚洲小姐比赛

2000

冠军

李华

广播电视新闻学

九运会形象大使

2001

孙尧

播音与主持艺术

全国大学短片竞赛优秀奖

2001

优秀奖

冼一锋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州市形象大使

2002

何芸

播音与主持艺术

“明日之星”影视大赛广东区

2003

亚军

孙尧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亚洲“百事可乐”校园乐队大赛

2002

冠军

李喆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州“西关小姐”大赛

2002

冠军

周敏珊

播音与主持艺术

全国青少年东方魅力之星大赛

2003

二等奖

农植淋

播音与主持艺术

粤港珠莞深广播主持人大赛

2003

银、铜奖

王钧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东芳华园班级网页设计大赛

2003

二等奖

陈夏文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东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演讲

2004

三等奖

刘若涵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东广播主持人大赛

2005

最佳表演

李婧

广播电视新闻学

凤凰卫视国际旅游小姐大赛

2006

最具东方神韵

徐樱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二、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结为战略联盟

二○○五年,广州大学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签署共建广州大学新闻学院协议,广州大学新闻学院同时成为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南方影视传媒学院,南方传媒集团总裁出任学院名誉院长。

协议规定双方共同探讨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以及主流新闻媒体介入高等新闻教育的路径、模式与机制。

合作以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投入资源,对广州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革新给予很大支持,例如:

①为我院提供了30万元奖教助学金;

②提供演播厅和技术,支持我院摄制专题电视片;

③合作编辑出版了《电视艺术家》期刊;

④合作编辑出版了《传媒动态与研究》电子期刊;

⑤合作举办南方国际学术论坛。

借助上述合作,从2006年起学院已经能够集中安排全部毕业班学生进入主流广播电视媒体实习。

上述合作也为今天“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教育创新”实验

2006年9月,学院建立实验区,开始了新闻教育创新实验,院长王首程教授同时申报了《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研究》课题。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一日,粤教高[2007]79号《关于公布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的通知》批准了王首程教授申报的《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BKYBJG20060268)。

此项目针对当代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深入探讨了依靠主流新闻媒体革新新闻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强调:

现行的新闻教育教学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已经不能适应媒介产业化对创新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主流新闻媒体参与新闻教育。

因此,改革新闻教育的现状,必须首先进行制度革新;同时,主流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新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的育人环境,缓解目前新闻教育资源短缺的状态,才能够有效增进学用双方的感情,改善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上述研究具体论证了主流新闻媒体介入新闻教育的途径、方式、重点,搭建出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教学管理新的制度框架,为实验区的推行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

四、开办校级“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日,“广大〔2008〕84号”文件宣布“广播电视新闻学‘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启动。

该实验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7年酝酿提出。

二○○八年五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广州大学就“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签署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是:

1.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2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首期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借助媒体的实践平台,为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各项报道做人力资源储备。

2.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提供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作为实验班主要实践基地,同时委派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实践课程,并做好传授指导、跟踪鉴定等工作。

3、学院学生除完成必要的理论课学习任务外,大量的实践课程教学均在媒体跟班实施,通过两年针对性极强的实践培养,为集团输送一批合格的体育新闻报道专业人才,并协助甲方出色地完成广州亚运会的各项赛事报道。

4.双方各委派领导和相关人员组成“体育新闻班”联合发展项目办公室,共同承担人才选拔、培养、管理等责任,确保此项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为将来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集团负责按照体育新闻报道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学生体育新闻报道的能力,并优先录用该班毕业生。

6.集团支持学院推进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战略,在体育新闻班开办之后,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出“财经新闻班”、“综艺节目班”等专业化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及本省急需的传播人才。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专门化、节目化的途径,借助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包含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的力量,探索广播电视主流新闻媒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08年8月8日到24日,实验班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进入广东电视台,承担了北京奥运赛事原始信号场记工作,师生和媒体人员一起奋战20余天,为保证广东全省人民顺利收看北京奥运会立下功劳,受到广东电视台的高度评价。

新华网、人民网、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著名媒体都对该项目做了报道,引起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

该项目的影响力目前已经显现。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新闻事业已经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日益重要的力量,而当代新闻教育正在承受着两个短缺的挑战:

一是资源型短缺,二是制度型短缺。

前者不仅表现为实习实验条件、媒体技术资源的短缺,更反映在教学中的媒介政策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匮乏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萎缩上。

后者则表现为一些有益的新闻教育创新实践,往往受到有关制度的制约,创新者的热情、付出的劳动和承受的风险,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认可和保护。

面对困局,习惯性的做法是增大资源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实践证明这样收效甚微。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坚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创新性专业素质为核心,从制度改革入手,通过与新闻业界的密切合作,培养“新闻+专业”的广播电视新闻人,培养有新闻业务能力的电视新闻人,培养能够进入电视媒体“零距离”上岗的电视新闻人。

我们深信,通过向社会、向主流电视媒体借资源,包括借主流新闻媒体的信息资源、实习资源、实验资源、师资资源和就业资源的路径,一定能够实现上述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广州,面向珠江三角洲,培养“新闻+专业”的电视新闻人,培养有新闻业务能力的电视新闻人,培养能够进入电视媒体“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从事节目采、编、播以及媒介经营管理工作。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在广州大学的任何专业学完本科前两年的学业,后一个“2”指在任何专业读完二年级的在校生都可以提出转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再读两年的申请,新闻传播学院按照电视媒体的需求和电视媒体专业岗位的要求,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考核,选拔出其中的佼佼者转入新闻传播学院,单独编班,执行特制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完成后两年的学业,并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

后一个“2”是变动的专业新闻概念。

2008年首批推出的“2+2”中的后一个“2”并确定为“体育新闻”,这主要是出于主动适应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对体育赛事报道人才需求的考虑。

所招的25名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数学、环境科学、旅游、公共管理、法学、人文、外语等多个学院,且都经历了严格的筛选,不仅气质端庄、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且在体育知识、外语能力、写作水平考核中均有良好表现。

在其后两年里,这批学生主要学习电视新闻传播、语言艺术、体育赛事、亚洲宗教与文化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并获得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经验,努力成为能够胜任体育节目现场报道、赛事解说、活动策划、媒介服务的既“通”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经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共同策划,“2+2”的下一个“2”初步决定确定为“财经节目采编播”,以适应广东电视媒体“财富广东”的发展定位。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一、社会调研情况

2007年9月-2008年11月,我院陆续派人赴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广播学院、杭州师范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并因此坚定了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心。

截至2008年5月,全国新闻与传播类各专业点累计已经突破800个,新闻与传播类各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急速攀升。

与此同时,主流新闻媒体的用人要求正在发生变化,留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越来越少,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越来越低。

又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年会提供的信息,2006年全国已有268所公办院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在报考持续火爆的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却持续走低,专业的教育导向,社会定位、职业定位、专业设计、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启动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改变目前新闻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二、对本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认识

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体是传媒供应链上前后相连的两个输出端口——媒介组织持续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媒介产品,新闻教育为媒介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但是,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体的导向机制并不相同,两者的生产周期也不一致。

新闻教育“产品”的生产周期就要长很多。

因此,当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体双方按照各自的节奏在同一条传媒供应链上运行的时候,摩擦就开始了——新闻媒体需要根据市场的脸色频繁地改版、包装。

每当此时,媒体都习惯性地回过头来抱怨新闻教育反应迟钝,供应的产品甚至货不对板,不能满足其创新计划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面对责问,新闻教育更是充满了委屈。

按照理想主义的设计,教育必须遵从人的天性,应该让受教育者获得乐趣,新闻教育存在的理由应该是为了满足国民提高媒介素养的需要,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满足媒介的人力资源需求。

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邵飘萍先生就呼吁说“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遍知识之一。

”但是在传媒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媒介组织已经没有其它更好的人力资源供应链了;新闻教育如果无视新闻媒体的实际需求,也将自绝其生存和发展之路。

于是,委屈、抱怨过后,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体坐在了一起,两个智者同时想到亲密无间的互动与合作。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闻媒体的运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竞争也给整个媒介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例如:

1.媒体格局大变。

包括媒体舆论环境、读者对象、受众需求、乃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媒体价值观动摇。

媒介竞争导致媒介传统价值观的动摇甚至失守。

发行量、

 

收视率、广告额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

用传播技巧代替新闻理念,用经济实力代替品牌影响力,媒体评价中所采用的“硬”指标已经动摇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产业化的浪潮迫使媒体对自身的职能重新进行定位。

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以及有害的媒介信息、新闻侵权行为等等,屡屡发生。

3.媒介受众正在变成公众。

受众是被动的,公众则富于参与性。

今天,国民素质的迅速提高普遍增强了社会对媒介信息的解构和批判能力。

年轻的一代对“新闻”和“信息”的理解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在18到29岁的年轻人当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喜欢“拥有更多的信息源”,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想要“及时了解新闻”。

在媒介公众快速成长的背景下,记者、主持人正在被拉下“无冕之王”的圣坛,开始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接受社会的选择和拷问。

与上述竞争与变局同期而至的是,媒介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战略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1.用人类型和要求发生变化。

今天,新闻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架构已经初步确立,技术的进步和体制的革新改变了媒体人才需求的模式与结构。

报业的电子采访系统、计算机编排系统、电子传版技术、新型制版工艺、由计算机全程控制的现代印刷技术,不仅改变了报纸生产的工艺流程,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几乎所有生产岗位的技术含量。

广电业媒体运营管理人才、新技术人才、编播交叉型人才、新闻与经济以及科技交叉的人才,正在成为新的人才需求类型。

仅主持人岗位就分化出了记者型主持人、学者型主持人、播报型主持人、综艺节目主持人、评论型主持人、专业型主持人。

从个案分析中可以发现,媒体新的人力资源选择视角正在日趋明朗——对业务能力的期望值下降,市场敏感和开拓能力期望值上升;对外型条件的要求下降,对内在或者外在个性的要求上升;对个体智力水平的要求下降,对沟通、合作、协调能力的要求上升;对学历考核指标的权重下降,对学习、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权重上升。

2.用人观念发生变化。

在竞争的压力面前,新闻媒体同样需要通过抬高用人的门槛,降低用人成本,来减轻因媒介竞争加剧形成的经营压力,催生了一些新的用人观念,例如人力资源成本支付观念。

媒介的人力资源保障需要耗费相应的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埃里克.G.弗兰霍尔茨.1986)。

人力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

当前一些新闻媒体的人力成本支付表现出零取得、低开发、高使用的强烈意愿。

媒体普遍希望不需要支付取得成本就能够获得优秀的新闻人才。

为此,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够“零距离就业”,上岗后就能立即顶班操作。

另一些小型媒体则启动了所谓的“竞争淘汰”机制,通过频繁地更新人员,达到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甚至零支付的目的。

媒体人力资源成本的转嫁给新闻教育增添了极大的压力,甚至迫使一些新闻专业点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

3.用人途径发生变化。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分配转入自主择业之后,新闻教育与新闻媒体之间的纽带较之以前松解了许多。

这种松解的突出表现是:

媒体每年吸纳的新人中来自新闻院系的毕业生的比重有所下降。

不仅是报社、杂志社,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接收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热情也在减弱。

2004年,广东南方电视台共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17名,其中来自新闻专业的仅有5名。

这样的比重在同级电视媒体中还算比较高的。

而且,新闻媒体还在继续拓宽吸纳具有媒体经验的人员加盟的途径,拓宽非新闻类专业毕业生进入的门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拓宽是伴随着新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下降、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日趋薄弱的新形势同时进行的。

但是,新闻教育的现状却难以满足媒体人力资源的需求。

相反,随着数量的增长,新闻教育的问题也正在陆续暴露出来。

比较突出的是:

1.新闻教育理念出现偏移。

在一些新闻院系,新闻教育的职能被弱化到仅仅是为了培养一名从业人员。

部分学生读新闻专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工作。

把新闻当商品,视授课为营销,以就业为第一选择,首先就在教和学的环节上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丧失和新闻社会责任的缺位。

临近毕业,新闻院系的一些学生还在思想上不情愿、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与工具,信奉的是“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并盲目膨胀出救世主意识,乃至未及毕业就把自己定位在社会的观察家、公权的监督者、地位超然的评论员的位置上。

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失误频频,导致主流新闻媒体对其敬而远之。

目前舆论监督、民生新闻中屡屡出现恶炒丑闻、监督越位等现象,追究起来新闻教育也难辞其咎。

2.新闻教育专业设计滞后。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大扩招的旅途,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高校扩招是在全国9年义务教育整体没有得到优化,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依然处在为了高考而教的应试教育阶段,教育和教学质量没有同步跟上的背景下来临的。

2004年被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如果放在5年前,绝大部分均上不了本科线,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应该是高考的落榜生。

这批学生中不少人在中学阶段都有过反复失败的阴影,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品质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学对象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新闻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没变。

教材依然偏重理论、偏重概念。

新闻教学也只有一个模式。

新闻媒体需要的人才。

目前的专业却没有相应的培养设计。

3.专业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比师资数量的不足还要严重。

经验性教学凭借的是故有的积累,当今新闻专业教师缺少的却恰恰就是市场化的新闻媒体运作经验和新闻业务实战经验。

新闻教育的扩张使得书本和一线实际的差距更加突出。

教师远离实践,学生自我实践的资源同样短缺。

即便在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电台、电视台、报社也就那么几家,全部用来安排国内重点名牌大学新闻院系学生实习尚不能满足需要,普通院系的学生就更难有机会。

没有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就“放鸭子”;校内实践手段不足就让学生在书本上去想象如何制作电视

节目。

读了四年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但是平时在学校却看不上电视的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在某些专业点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

实习资源的短缺已经将相当一批学生赶去了小报小刊——包括一些低俗的小报小刊,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新闻教育最缺的是媒介信息资源。

迄今为止,新闻院系的教师依然深处校园大院,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也没有途径知道媒体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变化,乃至没有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主动与主流舆论、主流媒体同步。

新闻“科学研究”不着边际也就在所难免。

新闻媒体人力资源取得的理想状态和新闻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主流新闻媒体与新闻教育的密切合作来实现。

主流媒体介入新闻教育,国外已有成熟的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也有频繁的动作。

例如2002年8月21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集团下辖的成员就有津报进修学院。

2003年8月12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集团以安徽日报为核心,下辖8家主要成员单位,并与安徽大学共同组建了新闻传播学院。

与此同时,一批在媒体一线做出卓越贡献,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走进了新闻学院,投身到新闻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例如,2002年4月21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同志,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2004年6月22日下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赵凯同志,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2005年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同志,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实现主流媒体和新闻教育的密切合作不仅有望改善新闻教育的办学条件,化解新闻教育面临的种种难题,对主流媒体而言,其显著的战略意义在于可以从人力资源前端入手,通过引导新闻教育,植入主流新闻媒体的价值观,确保新闻事业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2005年,广州大学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学院既是广州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又是双方共建的“广州大学南方广播影视传媒学院”。

双方将共同探讨有广东特色的新闻教育模式以及主流新闻媒体介入高等新闻教育的路径、模式与机制。

合作内容规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将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节目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为学生实践和教师科研基地。

双方将在教学实践与人才培训、新闻和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节目合作研发、大型活动策划等方面密切合作,共享资源。

根据协议,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请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若干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资深主播、资深记者为兼职教授,每年承担一定的专题讲座、课程教学以及实习指导工作。

集团则聘请学院高资质教师为兼职研究人员、业务顾问。

学院和集团还将联合申报、承担有关科学研究项目。

此项合作掀开了新闻教育的新的一页,也开创了主流媒体与新闻院校合作的新篇章。

 

三、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本实验区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

具体如下:

(一)研究课题

1.王首程《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7—2008);

2.王首程《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方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大学教研项目(2006—2007);

3.张静民《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与现代中国电视传媒》(教育部课题子项目负责人)(2003-2005);

4.王媛《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