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一集 教什么上.docx
《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一集 教什么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一集 教什么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一集教什么上
【教孩子的学问之孩子要有好老师】
教什么第1集上
班主任:
老师好!
陈老师:
大家好!
我们今天有非常难得的缘分,要录制一个特别节目,叫作【孩子要有好老师】。
老师指的是谁呢?
师父老人家常常讲,人生在世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和家长。
换句话说,我们要学做好家长、好父母。
好是有标准的,不能说我们自己认为好,周围人说好,那不可以,好,天地,这叫什么?
天道,人间有人道,这个里边有规律,它有好坏、善恶的标准,我们希望在这个节目当中能够比较详细地给大家介绍出来,孩子要有好老师。
家庭教育,那么离开家庭到了学校,那更要有好老师,好的班主任、好的校长、好的校风、好的志向,所以好是有标准的。
你看在我面前有三位班主任,传统文化幼儿园的、学校的班主任,她们专门赶到此地来录制这个节目,把自己亲身的经历,这些年的体会给大家和盘托出。
这个特别节目难得在哪里呢?
它可以说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在传统文化这个教学里边,或者说在普通大众当中、在我们社会当中怎么教育孩子,在学术上、在经典当中符合人道、天道的这么一个梳理,头一次,当然我们这个能力、德行都很欠缺、薄弱,我们是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了解圣贤教育它的伟大、圆满、究竟,它的智慧所在。
那么这个特别节目我们大概有将近八九集的样子,头一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什么」,这是现在大众最关心的,孩子在家里教什么?
在学校里教什么?
所以头一集【教什么】这个方向定了其他的都好办了。
第二集【师生之道】,换句话说怎么当老师、怎么当学生,它有道在里边,它有规律、它有法则、原理、方法都在里边,这个东西可以给我们开阔眼界,知道我们现在错了,不会当老师,不会当学生,师生之道没有了,所以不可能有好成果。
第三期节目【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大人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大人,这大人包括长辈、父母、老师,社会上人更不用说了,他只要能接触到的,孩子都学会了。
孩子的问题说到家,他从哪里学来的?
我们通过这个就能看得出来,孩子身上问题的这个根源,找到根源孩子的问题就能解决,现在之所以束手无策,不知道孩子的问题从哪里来,所以这个节目我们仔细地看,分析得非常透彻、清晰。
那么下一期节目是什么呢?
【学生做什么】,这个题目都很吸引人,这孩子在家和在学校他都做什么?
光读书不行,他得有行动,他得做事,做什么?
做什么能够让他成有出息的人,不是败家子,成了不起的人而不是一个窝囊废,不是个废物,所以这期节目太重要了,我们把理论、方法,包括例证都给大家举出来,孩子到底该做什么。
下一期节目是什么呢?
【心术之要】,像这样的题目很多年没听说过也没见过了,还有人说这个?
对,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了,心术,我们大家有机会可以翻一翻【故训汇纂】,我们可以看看历史的典籍,什么叫心术?
心术对孩子一生有多重要,心术错了,一切你所学的所修的统统作废,那个东西绝对是纯净、纯正,不能有半点的污染和邪恶,现在问题是正邪不分了,所以这个节目一定要看,它是总指导、总方向,孩子的一生全靠心术二字。
再下一期节目是【读书为什么】,换句话说读书的目的,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要明理,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为什么?
你看这期节目,我们现在越读越糊涂,读到中学、大学那就彻底糊涂,为什么我要读书?
孩子问、家长问、老师也问、全社会都问,拿着个文凭读书为什么呀?
这一期节目有答案,我们一定要看。
下一期节目叫什么?
【时时处处皆教学】,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地方不在进行教学,不在受教育,真的吗?
真的。
这种教育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际上一百多年前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在中华大地就是这么教的,所以人才辈出,五千年、一万年就是这样的,现在不知道了,所以我们把它正本清源给大家讲出来,叫随机教学,时时处处受教育,这个我们大家一定要看,要做到。
再下一期节目叫什么呢?
【传统教育其乐无穷】真的吗?
真的。
你们大家把这期节目看看就知道,传统文化我们一直有误会,觉得这种教育很呆板、很枯燥、生活很乏味,错了。
第一个没压力,第二个同学们喜欢,没有什么心理扭曲、心理疾病,统统没有,那都是现代教育的毛病,古代没这个,而且生活当中那种乐趣,你看了这个节目,你看看学生们是怎么看电影的,怎么讲故事、听评书、说相声,全都在这期节目。
师父常常讲,这就是幸福美好,人的生活,没见过,我们到这期节目里来看一看。
你看这个节目越做越多,要说的太多了,这个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把重点提出来。
最后一期节目叫什么呢?
【教育者的心态】。
教育者是谁?
在家里,父母、长辈;学校是老师、校长、班主任;社会上是官员,他们都是教育人的人,他们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把人教好了,把孩子教好了,心态太重要了,这里边有很深的学问,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把它都看完,改变我们的心态,命运就改变了,「一切法由心想生」心错了,一切都错了,所以不能够怨天尤人,孩子有问题,不是这个,是我们教育别人的人心态出问题了。
中华传统文化它的核心就是儒释道这三家,我们现在看到不光中国,海内海外传统文化的学校、私塾到处都有,幼儿园也好、学校也好很多,很多家长也把孩子送过去终身求学,走这条路,但是我们看到反馈的情况不好,为什么呢?
很多家长说我想要的没得到,换句话说这孩子没教好,所以我们有一个栏目叫【教孩子的学问】,这个栏目很受欢迎,看的人太多了,不学传统文化的人也爱看,原来是这么回事,所以大家就有个希望,说能不能详细地讲一讲,说实在话,详细地讲终其一生都说不完,我们只能把重点的、核心的一些东西提炼出来,所以我们今天来做这个节目【孩子要有好老师】,换句话说教育最重要,教育谁来落实?
教育人的人落实,这个人是谁?
就刚才我们讲的,父母、长辈、学校的老师、班主任、校长,然后社会上的官员,三种教育,现在这个传统文化学校五花八门的教法,怎么教的都有,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最后结果怎么样呢?
真的把很多孩子耽误掉了。
我们自己也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看到这些景象,总是想跟这些家长、老师,我们想做个交流,把我们所学到的,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里的经教义理,尤其是师父老人家,一代高僧大德,宗教界的领袖,八八高龄了,这么多年来师父老人家的关于教学方面的理念,我们想结合我们自身的体会给大家报告出来,供天下的家长、老师、官员们做一个参考,我们总得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我们有个什么体会呢?
就是说按照圣贤的这些经典来对照我们这些年的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圣贤教育是真理,经典是真理,你违背了这个,你不按照正法来教,正脉来教、正统来教,真的是孩子们全都糟践在我们手里了,我们不敢。
师父常常讲,你胆子可真大!
师父就说那些随随便便开口去教别人的人,办私塾学校的人,师父讲那些人误人子弟,要堕十九层地狱,地狱是真的,不是打比方,将来去世之后真的要受恶报,有意无意都要受恶报,庸医杀人堕十八层地狱,误人子弟可了不得,所以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期节目录出来希望大家广为流通,将来在东南亚地区、华人地区、在全世界流通、在网站上流通,翻译成各种文字,为什么呢?
希望大家都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不是我们自己讲的,我们经历的亲身的这些所遇到的孩子家长,这是我们的真人真事,但是道理都是圣人经典里的。
换句话说,有我们眼前的悲剧,有实例,也有理论,还有方法,都能对得上,所以这个东西太宝贵了。
过去我们很多节目被翻译成各国的文字真的在大量流通,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现在体会到像这样的详详细细地来梳理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还是太少了,这种节目太少了。
那么今天是头一期节目,三个字【教什么】,教什么?
这是一切最核心的,你们三位班主任应该有体会,家长、老师最关心一个问题,有的家长到这来了,质问你们,我听你们讲过,你们这儿教不教数理化?
为什么不教?
你们这儿教不教琴棋书画?
为什么不教?
他认为传统文化那就是什么呢?
那就是风花雪月,所以说不了解,我们希望就像孔老夫子所讲的必须要怎么样呢?
必须要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
一定要先正名,到底教什么?
班主任:
自古以来教孩子没有教别的,教的就是五伦,就是五种伦常关系,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叫【养正遗规】。
这个是清朝乾隆年间广西巡抚陈弘谋老先生编辑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
陈老师:
这个巡抚就相当于省长,现在人不懂,省长写的教材传了多少年到现在?
快两百年了,还好用,谁跟我们说的?
师父老人家,说历朝历代的圣贤怎么出来的?
你去看一部书,陈弘谋老先生五种遗规,头一部【养正遗规】,那里边有最好的教法,把【弟子规】给你详详细细讲解出来了,就你们依据它正确。
班主任:
这本书它汇集了从宋朝到清朝所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文章,包括教孩子什么,怎么教孩子,它详细到指点怎么教孩子读书,怎么教孩子日常生活,它都非常的详细。
那么像第一篇,第一篇是朱夫子,朱熹朱夫子的【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这里面就讲到了我们要给孩子教什么。
陈老师:
我们一定要记住,尤其是从事教育的人,看这些经典头一篇,头一句都是最重要的,这是师父常常给我们讲的,要不然它不会放在前边,先入为主,错的它敢放在前边吗?
稍微有一点含糊都不敢,那一定是千真万确,朱夫子到现在,宋朝的,到现在多少年了,一直摆在头一位,你讲讲那里边最要害的。
班主任:
在这篇文章的前言里弘谋先生就讲,他说「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说什么意思呢?
学习就是来学怎么做人的,「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这天底下没有伦常之外的人,所以也就没有伦常之外的学问,所以「朱子首列五教」,朱夫子就把五种伦常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就告诉大家你学习的根本是什么。
陈老师:
对,学习的根本是什么?
就是师父常常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排在头一位,那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个节目大家一看,传统文化学这个呀,五伦是什么?
你看,那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功成名就,你看我的孩子将来要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要做了不起的人,你说这五伦跟我们没关系,那么我们就要请问大家了,这陈弘谋老先生,省长,政治家,他写这部书传了这么长时间,教育家,他教育了多少人,鼎鼎大名,这两样他都做到了,那广西省省长,那么多做大官的人哪个不是受五伦的教育长大成人的?
那你说他说的这个话是不是他经验之谈?
一定是。
它不是他敢往上写吗?
写书可不像现在人都胡说八道,随便就能出本书赚钱就行了,古人不是,他自己知道误人子弟承担因果责任,于心何忍,他害怕报应,你害了多少人,换句话说这书能传到现在,师父老人家都一再赞叹,传统文化的教学一定要从【养正遗规】开始。
你就可想而知,无论是古大德还是现在的大德都印证这真正是好东西、好经典,你敢不相信吗?
那你听了我们这话有什么体会?
人生在世有没有荣华富贵?
有;有没有家庭和美?
有;有没有幸福吉祥?
有。
想要的都在传统文化里边,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的根本教育的原始点——五伦,它这里边有,我们之所以现在第一个确实是不懂,断了很多代,有原因;第二个为什么大家都不太容易接受呢?
是因为家长、老师太着急了,换句话说急功近利,这话听上去好像有点批评,不敢批评,我们是提醒大家有没有急,有没有近,你所想要的理想靠近利,想要成果急不急?
真急,急、近二字每个人脸上都有,你们常见这些家长。
班主任:
我们就遇到过一个望子成龙反成虫的这么一个家庭,就是因为不懂五伦,所以才有这么一个结果。
有一个孩子送到我们这来的时候是五岁,那么他非常的聪明,认识很多的字,会背很多的经典,像四书他都能背下来。
陈老师:
五岁?
班主任:
五岁,据说他的爸爸因为看到这个孩子生下来天资聪颖,也确实对他望子成龙心切,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教他说话,然后教他说话就教他读书认字,说他两岁的时候就能认很多字了,而且能背很多经典,口齿非常伶俐,走到哪里去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神童,说你是未来的圣贤。
陈老师:
他父母是不是也说他是神童?
班主任:
对,他的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孩子确实与众不同。
但是这个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里来,他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呢?
他不能跟人相处,他既不会跟长辈相处,也不会跟小朋友相处,有什么表现呢?
比如说长辈跟他说某某某,你去做一件什么事情,他会先问你,为什么让我做这件事情,他要跟你谈条件,然后你如果说现在很着急,你赶紧去做,他就会说,老师,我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告诉我为什么我才去做,如果不告诉我的话我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老师:
【弟子规】里边讲「父母命行勿懒」,括号,必须得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你看看,有条件地去执行父母让做的事。
班主任:
跟同学相处,他认为自己,因为他比同龄的孩子识字识得多,读书读得多,他就觉得比别人要了不起,所以他就会表现出来那种很傲慢的习气,对同学说话非常的不谦逊,比如他会经常跟同学讲,某某某你听到了吗?
我告诉你,然后怎么怎么样,他经常会这样说,以至于同学最后对他都会敬而远之,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陈老师:
我相信像这样的孩子一定很难改正,是不是?
班主任:
非常难,这个孩子出现什么情况呢?
他一看到老师纠正他规矩,他就生气,然后他打骂老师,指着老师就骂,你敢动我,你再来动我一下,他就有这样的举动。
当时我们告诉他的父母,可是他父母还不相信,不相信说我们的孩子读圣贤书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呢?
后来我们就请他父母到窗户边上悄悄地看,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个情形也很愕然,很惊愕,当时我看得出他们确实是没有料到,他们说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孩子怎么还有这样的一面。
陈老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面,你们有没有答案?
班主任:
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天资聪颖,那么父母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他会读书、他会认多少字这些事情上,而对于这个孩子作为一个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这些就完全放松了。
陈老师:
就是五伦头一伦「父子有亲」,你们通过这么一个例子,他是个缩影,你们可以看那个录像,那孩子真的是打老师、骂老师,你出去跟他家长说他不相信,我的孩子学了传统文化学这么长时间不可能,他怎么会打人?
我们把他父母叫到窗户边,你看你的孩子正在里边打老师,他父母一看大为震惊,说我这孩子刚五岁就不是人,他没想到,所以今天的家长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亲眼看见了没话说了,他的父母每次提到这个都要想很久为什么,其实就是一句话,缺德,教的时候没有德,学的时候也没有德,都是什么呢?
都是才艺、能力,背个书、琴棋书画,换句话说,【教什么】这是今天这期节目的标题,教什么?
先教德,德是一个空洞的字,从哪落实?
德很多,从哪里落实?
先从为人子之德开始落实,所谓五伦头一伦「父子有亲」,怎么对父母?
怎么对老师?
怎么对长辈?
怎么对领导?
怎么对朋友?
五伦没人教,你说这么个孩子他长大能是好人吗?
你刚五岁你就敢打老师,所以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有这个印象,长辈要是不高兴了,那个做晚辈的都不敢说话,大气都不敢喘,为什么?
他有概念,他知道对长辈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五伦的教育。
过去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没有这些古书、没有传统文化,但是民间的那个基础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有,还稍微有一点残存、残余,所以我们还有点那个气味,还听说过,现在不行了,现在家长都没听说过,所以你这个做班主任你跟家长讲,我们这先学五伦,他们未必能理解。
班主任:
那么父母一开始是不大相信的,就觉得我的孩子怎么会呢?
陈老师:
不相信什么?
班主任:
不相信我们说这个孩子有这些习气,他不相信。
后来放假回家等到我们开学的时候,家长把孩子送回来,送回来了以后就跟老师说,我们真的发现老师说的这些情况在这个孩子身上都有,我们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没想到这个孩子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听说他在家里面,他的父母说这个东西很好吃,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那给爸爸妈妈吃一些,然后这个孩子他因为很爱吃这样东西,他就不给,他舍不得,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说不给,他说不出口,但是他就是不给。
陈老师:
你们听听,这是已经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了一年的,回家看看还这样。
班主任:
他知道应该要给父母吃,但是他心里真舍不得,然后他就不吭声。
我问他,我说那你爸爸妈妈当时是什么反应?
他说我爸爸妈妈什么都没有说。
我就问他,我说你知道什么没有说是什么意思吗?
他说我不知道,我说什么没有说就是伤心、难过到极处了。
所以他的父母把他再送到学校来的时候就跟老师讲,老师,请您一定对我这个孩子要严加管教,他真的太不像话了。
陈老师:
五岁。
班主任:
回去过节的时候是六岁了,虽然只有六岁,但是跟父母之间已经有「物我之别」了,就是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得先满足我的愿望,那么他对老师、对同学自私,那也不奇怪。
陈老师:
最关键的是在好吃的和父母之间做个选择,好吃的第一,父母排第二,他排第一。
你就知道人伦的基础没有,你说这么个孩子,他能把这些经典四书五经倒着背又有什么意思呢!
照样让你伤心,话又说回来,谁教的?
他五岁之前谁教的?
所以父母错了,错在哪里呢?
父母不知道人伦教育比才艺太重要了,重要太多了,现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去了,你教了两年,我这孩子唱歌、跳舞、琴棋书画好像样样都不行,你教什么去了?
他不知道,在生活当中「明伦」,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了,「父子有亲」你们常常给学生讲,我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它是相互的。
班主任:
对,五伦里面的每一种关系它都是相互的,你比如说「父子有亲」,父对子的亲和子对父的亲都分别是什么?
父对子的亲,养育,这个在【三字经】里面讲「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讲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养一个是教,养就是养育他,要抚养他成人,育就是教育他,要在德行、在五伦上把他教成怎么做一个人。
陈老师:
你看这个就把父亲、母亲的职责、本分说出来了,所以五伦里包含本分,换句话说那个德行是你本来就应该有的,本来就该做的,为父母之德。
班主任:
对。
子女对父母的亲是什么呢?
就是【弟子规】里「入则孝」这一篇里面讲的所有的事情,头四条是最重要的,「父母呼应勿缓」一直到「父母责须顺承」那这是基础,这个为人子女应该尽的本分是从这里开始的。
陈老师:
这个合起来就是亲,刚才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女对父母的亲就是你刚才讲的,【弟子规】头里那几句话,孝养父母,所以说他确实是相互的,这就是什么呢?
这就是人伦。
班主任:
我们也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已经十多岁了,是个男孩子,从小是学习传统文化长大的,这个孩子是人人必夸,甚至说在学校的时候是老师都听这个孩子的,因为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些这个孩子讲出来的道理老师都讲不出来,所以在学校老师都听孩子的,遇到什么问题,老师会先去问这个学生,你有什么想法?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陈老师:
老师向他请教。
班主任:
对,老师也向他请教。
这个孩子来我们这边之后有几种表现,第一种高傲,看不上任何人,甚至说连我们做老师的都看不上,觉得老师这不好,那不好,这不对,那不对,看不上同学,觉得我们这边的同学跟他就没法比。
我们在这边有安排大家习劳,会让每个同学到厨房去做饭,他会怎么讲呢?
说我的志向、我的理想是做圣人,做圣贤,哪能去厨房做饭,这跟我的理想不靠边,不一致。
然后这个学生我们看他自己在房间,他就写,他说鲜花、掌声对于我来说就如浮云,这些不是我最在乎的,我将来我要弘法利生,我要为大众服务。
我们有的时候就在想,一个孩子连饭都不会做,他连厨房都不愿意去,你让他将来弘法利生,怎么可能?
而且这个孩子的家长,因为实在这个孩子在我们这边是没有办法学习的,孩子家长给我们打电话,就是质问我们,为什么这个孩子不留?
到底什么原因?
陈老师:
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你们怎么不识货呢?
班主任:
对,他的家长就是这种心态,我的孩子这么好,从来就没有人说过我孩子不好,到你们这个地方了,你们把我孩子给退回去了,你们什么原因?
就质问我们。
陈老师:
你们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代表了当今社会普遍的心态,急功近利,眼里边只有这些你们看到的这些才艺,大家都是这样,评价一个孩子、评价一个大人、甚至于评价这个社会、这个家都是这个标准,挣多少钱?
开什么车?
住什么房子?
孩子会背什么?
会什么才艺?
全是这个。
举世都是追求名闻利养,把这些东西看得唯一,他不是看成第一、第二,没第二,就是唯一。
这我们就想起【无量寿经】上的话,佛说的太对了,「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慈悲,下边一句话「殊无怪也」你不要怪。
所以师父常常讲传统文化断了这么多代,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了,换句话说教什么?
先教伦理道德,这个东西是一切的基础,那些才艺,像你们说这两个孩子,他会这个会那个,也可能是这个孩子的天资,也可能是他后来所学,这些东西要排到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教什么排头一位?
「人德」,就是做人的德行,这些东西是什么呢?
是他功名利禄,换句话说富贵、荣华,你不想要这个吗?
可以,传统文化不反对这个。
你想要幸福平安,你想一生走的非常的顺顺当当、一帆风顺,就靠德行做基础,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我们一定要明白,财那个意思是什么?
财能养我们的身,能给我们带来荣华富贵、平安吉祥,是,但是它有本,你不能财者本也,财者末也,全是财,那是胡说八道,错误了。
现在的老师、家长有谁能够重视这个本,就是花草树木那个根本,有根它才能开花结果,树上剪下来的往花瓶里一插很好看,三天就枯萎,所以说这个德很重要。
德是什么呢?
第一个人德,就是为人子「父子有亲」,他是不是个孝子,孝子的规矩有很多,所以这个要学。
我觉得那个录像,就是那个五岁神童打老师骂老师的录像,大家应该常看。
五岁就敢打骂老师,十年之后他给父母给老师两个耳光,甚至给他一刀,你会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
所以现在的真是举世,小到一个家,大到单位、社会,都不知道什么叫德行,不知道德行的重要。
为什么呢?
五四的时候,就把伦理道德孔家店打倒了,这是他们起的名字,骂自己的先祖是孔老二,这文革的时候跟着骂的。
所以一骂再骂,骂了一百多年,大家对这个没有信心了,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那你把这个打倒了,我们受苦就来了,这苦难很多。
我听你们给我讲过,人不会当父母,然后他才会不会当子女,子女不会教嘛,父母他都不会嘛。
你看那个长辈更不会,孩子抱在怀里,那孙子是吧,小肉拳头,给爷爷一拳头,刚几岁?
班主任:
大概他两三岁的时候。
陈老师:
是你们那的孩子是吧?
班主任:
对。
这个孩子来这的时候七岁,是个男孩,胖胖乎乎的,虎头虎脑的,非常的可爱。
但是听说他在家里面的时候,因为家里宠爱,他们家的兄弟姐妹多,他是唯一的男孩,所以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姐姐妹妹,没有一个不要看他的脸色行事的。
陈老师:
注意这句话,大人看孩子的脸色,这就叫什么?
缺德。
那应该怎么样呢?
应该倒过来。
现在是颠倒的,你倒过来就正常了。
你看【弟子规】,你看【三字经】,你看古圣先贤的典籍,无不是从人德,就是作为孩子为子女的德行、为父母的德行开始的,没有不是从这儿开始的。
你把这个德行弄乱了,你将来想要一个好的有出息的孩子,有德行的,能够让你遂心的,不可能。
那样的孩子你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呢?
根基没有,根基都乱套的。
所以说「父母教须敬听」,现在是什么呢,儿子教、孙子教,须敬听,孙子责,须顺承,看他脸色嘛,原因是什么呢?
父母不会做了,「父不父」,结果是什么?
班主任:
「子不子」。
陈老师:
对,就是。
【论语】里边告诉我们,「父父」,然后怎么样?
班主任:
「子子」。
陈老师:
什么叫「父父」?
父亲、母亲,像一个父亲、母亲,是一个父亲、母亲,结果必定是他的孩子像一个孩子,是个孩子。
所以「父父子子」,【论语】里的话。
人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了才知道,敢情德行没了,缺了,有这么大恶果,那真的是这样。
你看那个小孙子挥起拳头来给爷爷来一拳头,爷爷那高兴的,那幸福,是。
班主任:
为他喝彩,我的孙子真有力气。
陈老师:
是不是?
班主任:
对。
这个孩子他还会经常有一种表情,就是瞪着眼睛,怒目而视。
陈老师:
你们听听,一两岁,刚一两岁。
我相信家家都有这种情况,还有那个抱在怀里的,那小孙女抓那个爸爸妈妈脸,我都看到很多,那个马路上,那父母还在那躲,不高兴了他就这样,发脾气,家长觉得你看真好玩,好玩。
班主任:
这个孩子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忤逆了。
送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他还有妹妹在这里学习,他经常会欺负他妹妹,无缘无故地打自己的妹妹。
陈老师:
来的时候几岁?
班主任:
来的时候七岁。
陈老师:
你们听一听,七岁就开始打妹妹了。
你说这个家以后能和吗?
班主任:
而且他打自己的妹妹,因为他欺负妹妹,我们就问他,这是你的妹妹,你怎么不爱护她呢?
他说我不喜欢她。
然后我说那你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