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折射角比较,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则媒质1是光疏媒质,媒质2是光密媒质
3、理解眼睛调节的原理,重视保护眼睛
4、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性质能正确使用光学仪器,为教学工作服务
5、了解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知道整个电磁波谱的排列。
不同波长范围的各种电磁波,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同时又都具有某些特性。
可参见学习指导P191—192上的表6-1。
在电磁波谱中,只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人眼能见到,这就是可见光。
第二节声和耳
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媒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需要通过媒质来传播。
声波在不同的媒质里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媒质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常温下,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比在空气中要快
固体中声速比液体中声速要快
2、理解声波的反射、折射。
例题:
夏日里雷声隆隆,这是因为()
(1)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遇到无数云块而屡次反射所造成的。
(2)雷声在云中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一样而引起的。
(3)雷声的音量很大所产生的
(4)雷声的声源一般离我们较远所产生的。
声波的折射是因为温度不同导致媒质密度不同,从而造成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使声音在传播中的方向发生改变,即产生声波的折射。
第三节能量和生活
1、理解热量、热的传递方式
热量的传递就是内能的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
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
能量以分子碰撞的方式沿物体传递或转移的方法叫传导。
传导一般在固体中进行。
(2)对流:
依靠流体的真实流动来传递能量的方法叫对流。
对流一般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
(3)辐射:
能量由物体辐射出去并沿直线向外界或其它物体进行传递
的方法叫辐射。
辐射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
它不一定借助物体,
在真空中也能辐射能量。
通过对热传递的认识,我们要求学员能运用传递方式的异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
例题:
试述保温瓶的作用,试用热传递的几种方式简析其保温原理。
3、了解人体的温度调节
人健康时,个体的体温一般不太变化,这是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在起作用,需依靠散热率与代谢率匹配。
4、了解测能仪器
仪器的三个功能单元:
传感器、放大器和计量器。
第四节信息及其处理
1、了解信息,信息的重要功能
信息是对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也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表征。
信息有一些重要功能:
(1)信息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要素。
(2)信息是认识事物的先导,是知识的源泉。
(3)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实践的指南。
2、了解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方式在不断地进步。
早期,只能使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
19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诞生了,满足了人们快速、准确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需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通信设备、传输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速度,扩大了通信的范围。
3、了解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储存、处理、表示和交流,特别是通过图象、动画和声音的结合,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直观、易被人们接受。
--------------------
一、填空
1.光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情况下,光将全部反射回原媒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声波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常温下,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大于在空气(或气体)中传播速度。
3.频率高于2万赫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4.电磁波波长最长的为无线电波,波长最短的为γ射线。
5.随着时代的变革,信息传播物有多次的演变。
先后通过语言、信物到文字、驿站、到交通、邮政,到电报、电话,到图象、数据等多次转变,并向着万用智能通讯网发展。
6.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存贮、变换、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后的信息输出。
二、选择题
1.有关光的本性的叙述中,较为准确的是(D)。
A.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微粒
B.光是一种波动
C.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光子
D.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2.夏日里,雷雨时雷声隆隆不绝,这是声波的(B)。
A.共鸣现象
B.在云层界面发生多次的反射现象
C.绕过障碍物的衍射现象
D.叠加时的干涉现象
3.在黑夜中拍摄景物,所用底片必须对下列哪种光线敏感(C)。
A.紫外线B.X射线
C.红外线D.可见光线
4.在生活中常遇到内能转化的事例,以下现象中只有热传递发生的是(C)。
A.用锤子叮叮哨哨敲打金属B.石块自由落下
C.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D.正在运转的电动机
三、简答题
1.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都用凸透镜成像,试说明它们的成像情况有什么不同?
放大镜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能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幻灯机能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
2.光的镜面反射符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符合反射定律,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这种说法,后半句错了。
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镜面反射。
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指向,这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和木头,觉得金属比木头凉,为什么?
冬天室外的金属和木头温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温度较高的手跟温度低的金属、木头接触后发生热传递,使手的温度降低,感觉到冷。
由于金属的传热本领比木头快,人手传给金属的热很快的散开或又传到其他部位,继续维持低温,而木头传热慢,人手传给它的热不易传走,接触处温度升高,因此人手感觉就与金属不一样了,金属部位要更凉一些。
四、计算题
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5.5秒钟听到雷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V声=340m/s)
解:
答:
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9×103m。
2.光线从某种物质射人空气,测得人射角为18°,折射角为30°,求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解:
根据光路可逆性,则光从空气中以300的入射角射入媒质时,折射角应是180,其折射率为
设光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为v,则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第一节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部分内容叙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关系。
学习要求:
这部分学习要求较高,特别要掌握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类型,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
学习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先认识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类型,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要认识和强调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内容,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将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要认识生态系统类型的类型,要求掌握住三大类生态系统的名称。
对陆地生态系统了解次级类型众多,分布不一。
对海洋生态系统,要记住三个类型的名称。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环境及其作用这是一个难点:
掌握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有机环境)与其周围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影响、作用与适应的关系。
首先搞清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生物);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
)其次,要重视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懂得这里所述主要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还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三个方面。
在这三方面中注意理解生物影响环境部分的内容,它能改变大气成分、影响水循环、并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2、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是重点内容,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应搞清其概念和结构。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组成,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是功能,即成为物质和能量系统。
要很好地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应以教材上“生态系统结构”表为依据,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
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
联系实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在每个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
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三类,还可以再细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是又一个难点,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内容时,搞明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二者间形式上的异同是关键。
要抓住二者的作用、不同的特征和相互的联系来认识。
可先根据生态系统结构中多级消费者的组成来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然后对照教材上的图件,了解它们都是处在不断进行中的演变过程,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以此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别。
应重视二者间的联系,是相互依存关系,是动力和载体的作用。
在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时,要讲清楚各自的来龙去脉及其差别:
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的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4、保持生态平衡要求认识生态平衡的含义。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
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生态失调。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
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节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这部分内容阐述有关人口的三个问题:
即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学习要求:
学习具体要求是:
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状况,理解和掌握人口问题的产生、影响和对策。
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状况有所了解。
学习中应注意到:
通过对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的分析,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既是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之一,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并应认识这一威胁还远未消除。
学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时以现状为主,辅以发展的过程和历史阶段的说明;学人口状况和分布时以我国部分为主,对照世界的人口状况和分布;对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两个主题则以人口问题为重点。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与世界人口各发展阶段类似,即缓慢增长—稳定增长—迅速增长的过程,我国人口演变数千年中也经历了从缓慢发展、起伏增长、迅速发展到人口膨胀的过程。
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灾荒战争对人口波动的重要作用。
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对比解放初期在人口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计划生育开展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和平安定的环境使人口增加有了可能,但人类能够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关键在合理的对策。
要求掌握住我国人口状况的三个特征,即增长快、基数大、将老龄化,并分析一下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将带来的怎样的严重后果。
所谓“地大物博”被人口众多抵消了,每年一千万人口的就业难题使国家不堪重负。
2、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可具体分析几个问题: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
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四个方面着重加以分析,比较突出的是: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人口过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特别是对环境和就业问题是很突出的,老龄化则是潜在的极大危险。
如何对待世界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大养育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稳定人口。
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即既要发展,提高生产力,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要控制人口增长,不让发展的成果让过多的人口所抵消了。
我国人口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
重视我国的人口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节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
这部分着重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
主要内容是: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环境污染与防治;应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要求:
学习具体要求如下:
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了解传统发展观,理解可持续发展观。
对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的内容不作教学要求,可自行学习。
学习中要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是学习本节的关键。
必须认识到一方面人类为生存就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发展进程必然影响环境,反过来又制约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和土壤的影响及成因。
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如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增添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对地面保温,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了解造成的原因,如土壤退化的原因就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和森林的砍伐。
2、发展与环境这是重点内容,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观”部分。
大致了解传统发展观,包括标志、后果、原因三方面,其本质是牺牲环境只求产值,以此来与可持续发展观对比。
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理解其概念、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观所强调的或者说出发点仍是发展,但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主要观点。
因此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
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总之,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内容环绕人与环境这一重大主题,讲述了环境和人口的知识,并关注环境和人类的关系,既要保护环境也要使人类得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几点说明:
1、这部分涉及的内容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概念,务必要求掌握,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已在上面的讲述中阐明了,要求准确地表达清楚,
如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人类现在和将来可以直接获得或加以利用,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2、在分析各事物基本特征时要抓住要点,比如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我国人口演化和现状的特点、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等。
例如,在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时,应以教材上“生态系统结构”表为依据,分层次讲述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
生态系统最基本类型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还可以再细分。
在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时,要讲清楚各自的来龙去脉及其差别:
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是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请认真学习和掌握。
---------
一、名饲解释
1.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
2.温室效应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使大气中增加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并对地面保温,这就是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类型可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三大类。
2.人口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
4.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森林的砍伐。
三、选择题
1.植食动物是(B)。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
2.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是(D)。
A.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B.温室效应、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C.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
3.水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B)。
A.海水倒灌B.城市工业废水
C.生活废水D.农业排水
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C)提出的。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D.90年代
四、简答题
1.说明破坏生态平稳的后果。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
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
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3.说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
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表现在:
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但又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