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326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A [依据材料,松江府由于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而从产粮区变成了缺粮区,广东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需要从越南等地进口大量粮食,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来华收购棉花等工业原料,才出现了材料中松江府等地大量将粮食作物改种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历史现象。

故选A项。

]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解析:

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D

3.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C [根据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说明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

]

4.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

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 [A项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故C项错误;D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

]

5.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

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根据材料中从使用“羁縻”到“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说明清政府在中外交往中原来的“天朝上国”的理念逐渐淡化,近代外交观念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

6.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A [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项正确。

]

7.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根据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B项正确。

]

8.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A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

]

9.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

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解析:

“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表明当时县议会议长的复杂心态,故B项正确;“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表明共和体制没有被民众认同,故A项错误;1913年是民国时期,当时清朝帝王年号不允许被使用,故C项错误;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制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D [“辛亥之役……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导致了“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种现象,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

11.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  )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A [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中共三大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

12.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

“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  )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由材料“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可知共产国际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故C项正确。

]

13.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

“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

”该文章的主旨是(  )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D [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

]

14.在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视为救国建国的根本所在,强调把“礼义廉耻”的道德精神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

他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

其本质意图是(  )

A.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B.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C.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D.重塑民族精神实现民主建国

A [由材料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意在通过新生活运动树立社会行为规范,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故A项正确。

]

15.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

“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据此可知(  )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

16.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

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D [题干提及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打着民族复兴旗号,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

]

17.1938年2月21日,蒋介石在致世界反侵略和平大会的电文中指出:

“盖中国作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

”该电文的主要目的是(  )

A.敦促各国关注中日战争B.批评列强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C.宣扬抗战维护世界和平D.昭示民族自卫战争的正义性

A [蒋介石的电文是在强调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抗战,并给予同情与支持,故A项正确;电文中并没有批评列强对日推行绥靖政策,故B项错误;宣扬抗战维护世界和平是电文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目的是赢得关注、同情与支持,而不仅仅是战争的正义性,故D项错误。

]

18.难民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

垦区名称

垦民人数

已垦地亩面积

陕西黄龙山垦区

35860

176959

江西安康垦区

2151

39959

四川东山垦区

660

2035

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B.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

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

B [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国民政府实行难民垦殖的救济难民方式,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难民得到安置,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凝聚力,故答案为B项;A、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排除C项。

]

19.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

“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

”该公报(  )

A.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B.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C.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D.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

B [“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表明在和平的背景下,促进政协会议的召开,故B项正确。

]

20.下表是各民主党派成立情况,从该表可以推知(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1941年10月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5月

重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

香港

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力量不断衰退

C.重庆是民主力量的主要集中地区D.政党政治是民国的主要政治形式

A [根据表格内容不难看出,从1925年到1932年的5年间,近代中国成立的民主党派仅有2个,但在十四年抗战和之后的3年解放战争中,这一数量变为5个,可知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故A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起(注:

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地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和抗战。

(1)问从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

(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答案 

(1)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准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言之有理即可)

(2)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发广大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

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

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

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

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

——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结合史实分析;也可综合以上观点辩证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

论题: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的国歌歌词: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

材料三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

……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

……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四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

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

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潮”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

(4)材料四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

(5)上述四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旧邦新造: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目的和理想:

对内: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追求民主);

对外:

争取国家主权(争取独立)。

(3)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理解: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4)经验:

建立抗日民族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线或国共合作抗日。

影响: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5)主题:

反侵略、求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