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250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方案.docx

《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方案.docx

测量方案

目录

第1章、编制依据2

第2章、工程概况2

第3章、工程施工测量特点2

第4章、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准则3

第5章、施工测量流程分析3

第6章、平面(垂直)控制网与水准网的建立3

第7章、±0以下的测设5

第8章、±0以上的测设8

第9章、测量精度要求及误差分析:

10

第10章、沉降观测11

第11章、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14

第12章、测量仪器15

第13章、质量保证措施15

第14章、安全保证措施15

 

上海信息城综合楼B楼

测量专项方案

第1章、编制依据

1、上海信息城综合楼B楼《施工组织设计》;

2、上海信息城综合楼B楼建施与结施图纸;

3、基础部分图纸设计交底及会议纪要;

4、±0以上图纸设计交底及会议纪要;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第2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由上海信息大厦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上海信息城综合楼B楼”,位于浦东新区民生路1399号。

建筑面积约为39550平方米,是一幢层高为25层(地下一层)的高层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现浇框筒结构。

本工程±0.00标高为绝对标高+4.80m,室内外高差为30cm,标准层层高为3.90m。

第3章、工程施工测量特点

1、与众多高层建筑相同,本工程建筑层数多、高度高,结构竖向偏差直接影响工程受力情况,故施工测量中要求竖向投点精度高,所选仪器和测量方法要适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2、由于建筑结构复杂,设备和装修标准较高,特别是高速电梯的安装等,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亦高。

由于施工时亦有误差的产生,为此测量误差必须控制在总的允许偏差值之内。

第4章、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准则

1、遵守国家法令、政策和规范,明确为工程施工服务。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

3、要有严格审核制度。

4、建立一切定位、放线工作要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申请主管部门验收的工作制度。

第5章、施工测量流程分析

1、±0以下施测程序及起点流向顺序:

先对平面控制点G1-G2后视校对→定出控制点→引出控制点的控制桩→根据控制桩测设出控制轴网→根据控制轴网放出其它轴线。

2、±0以上施测程序及起点流向顺序:

先对平面控制点G1-G2后视校对→定出控制点→定出放线孔位置→竖向引测控制点→根据控制点建立楼层平面控制网→根据平面控制网放出其它轴线。

第6章、平面(垂直)控制网与水准网的建立

1、平面控制点与水准控制点的布置:

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是整个工程进行定位的重要参照点,为工程在各个阶段的测量和控制提供条件,建立起施工控制网。

由于业主提供的平面控制点(G1、G2)在本工程的施工区域不远处,所以根据工程工况,本工程设置两个平面控制点(G1、G2),由于水准点不在施工区域内,故必须将业主提供的水准点(TP1、TP2)引测至施工区域内,根据工程情况,将水准点引测至水平控制点标桩及邻近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上。

2、平面控制点与水准控制点的设计与埋设:

施工控制测量的最终成果,必须在地面上精确的固定下来,因而要埋设稳定牢固的标桩。

A平面控制点标桩:

本工程中,平面控制点标桩采用直径25㎜以上的粗钢筋,将上端磨平,在上面刻十字线作为标点,下端弯成钩形,将其浇灌于混凝土之中。

桩顶尺寸为15㎝×15㎝,桩底尺寸与埋设深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下图所示。

1—平面控制点2—水准控制点3—混凝土4—回填土

B水准控制点标桩:

水准控制点采用直径20㎜、长约220㎜的钢筋弯成“U”形,倒埋在混凝土中,本工程水准控制点依附在平面控制点的砼桩上。

3、平面控制点与水准控制点的引测及计算:

根据本工程工况,将场区布设成建筑方格网,采用轴线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Ⅱ级),由业主提供的G1、G2两点进行引测

平面控制点及引测点坐标

控制点

X(M)

Y(M)

G1

-944.668

7637.781

G2

-1011.564

7655.542

水准控制点的引测必须用二等水准测量,确定水准测面的标高并与国家或城市水准点联测。

水准点的主要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进行,测量时把水准仪置于两水准尺的中间,前后视不等差不得超过1m。

4、垂直控制测量采用激光铅垂仪法观测。

第7章、±0以下的测设

1、轴线控制桩的引测:

采用极坐标法从控制点(G1、G2)测设主楼的轴线控制点,形成口字控制轴网(见附图1),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少误差,采用的具体测设步骤如下:

a、对于主楼控制点的测设,以G2为测站点,G2-G1为基准边向基础表面引测,并用钢卷尺进行校核。

c、主楼控制点测设完毕后,将经纬仪置于各控制点引出其四个方向的控制桩,每个方向设二个控制桩,并将施工控制网投至远方建筑物以红三角作为标志。

以上的测设基本原则是采用同一测站点,测站点与各控制点之间的关系(方位角、极坐标)见附表。

工程定位测设后,报监理、复核并做好记录。

控制轴网坐标及方位角:

测站

基准点

轴网控制点

X(m)

Y(m)

方位角

G2

G1

B轴与10轴交点

-1029.216

7615.426

243.2492

G2

G1

S轴与10轴交点

-983.565

7600.593

297.0005

G2

G1

B轴与3轴交点

-1036.632

7592.601

248.2833

G2

G1

S轴与3轴交点

-990.982

7577.768

284.8231

2、基坑高程的引测:

由于本工程属于深基础工程,所以采用吊钢法对基底高程进行控制,具体做法见右图:

在坑边架设一吊杆,从杆顶向下挂一钢尺(钢尺0点在下),钢尺下端吊一重锤,重锤的重量应与检定钢尺时所用的拉力相同,为了将地面水准点高程HA传递至基坑内,先在地面水准点与基坑之间安置水准仪,测出后视读数a,然后前视钢尺,测出前视读数b。

接着把仪器搬入坑内,测出钢尺上后视读数c和坑内临时基准点B前视读书d,则计算出坑内临时水准点的高程:

HB=HA+a-(b-c)-d

3、平面控制点、水准控制点及轴线控制桩的复测:

现场施工会引起平面控制点、水准控制点及轴线控制桩的较大的位移(特别是基础施工期间),所以施工过程中,应每周定期对平面控制点、水准控制点进行复测。

复测进度按施工进度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直至所有基础出±0.000为止。

在复测过程中应做好桩位位移记录,复测成果须通过业主、总包或监理验收。

在此过程中,如发现平面控制网和水准控制网发生较大位移,应及时组织对控制网进行复测和整改。

4、控制桩和水准点的管理:

控制网是整个施工区域轴线、桩位的定位依据,除了在桩位设计上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外,还应在控制桩的四周用0.5m×0.5m的砖砌围栏,内灌C20砼,采取隔离措施。

在砼面上注明该点的坐标。

同时设置明显警告标志,以避免意外的碰撞、碾压和损毁,进行保护。

控制网的管理应做好如下几点:

a、定专人具体做好控制网桩的日常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b、定专人具体做好控制桩的日常维护,管理控制桩四周的防护工作。

c、控制桩的四周需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如施工时碰到控制桩,需进行延长引测或由别处控制桩进行复测。

d、做好各分包单位、各工种职工教育工作。

e、进行每周一次的基本控制桩的复核工作,并将每次的复核结果填定表格,上报监理。

第8章、±0以上的测设

1、楼层平面控制:

楼层的平面控制采用激光铅垂仪法进行控制,即在一层楼板上选择合理的位置作为平面控制点,本工程控制点设三个点,成T字形(见附图2)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200mm与平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进行投射,作为每层的控制轴网。

2、水准点的引测和层高控制:

以设置在B/3轴柱外侧点红三角标志(±0.000)作为向上引测依据,楼层高程传递采用钢尺丈量引测法,每施工一层,即在已知标高点处沿柱壁垂直量上一段层高距离,钢尺经拉力、温度、尺差等改正,经检查无误后即引出楼面标高。

在50m高度内,用首层±0.000作为基准点,以减少积累误差并作为层高控制的复核。

层高控制基准点每50m引测一次。

应精确测定该层的起始标高以作为向上引测的依据,每层测设标高报监理复核。

3、垂准测量:

高层内部控制网的施测:

根据基础施工阶段时建立的平面控制网建立高层内部平面控制点,运用极坐标法在建筑物内布设适量的轴线控制点。

为便于测量放线,点位布设尽可能靠近墙面位置。

所布设的控制点与整幢大楼的测量基准点进行联测,测量结果进行严密平差,计算点位坐标,并与设计坐标比较改化。

改化之后再次进行检测,要求控制网的测距相对中误差小于l/20000,测角中误差小于8″。

若不满足要求,再次改化,直至满足要求。

一般情况下,这种改化只需进行两次。

因高层建筑测量的精度较高,为此,基准点处预埋10㎝×10㎝钢板,用钢针刻划十字线定点,线宽0.2㎜,并在交点上打样冲眼,以便长期保存。

所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应定期进行复测、校核。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

首层平面放线直接依据首层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根据规范要求,应从首层平面控制网通过放线孔引投。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采用激光铅垂仪法。

在控制点上方架设好仪器,严密对中、整平。

在控制点正上方,在需要传递控制点的楼面预留孔处水平设置一块有机玻璃做成的光靶或原仪器附带的光靶,光靶严格固定。

仪器从0°、90°、180°、270°四个方向向光靶投点,用0.2㎜笔定出这4个点。

若4点重合则传递无误差;若4点不重合,则找出4点的对角线的交点作为传递上来的控制点。

所有控制点传递完成后,则形成该楼面平面控制网。

对该平面控制网进行角度观测(2”经纬仪二测回)及边长量距(精度l/20000)。

由观测成果作经典自由网平差,根据平差结果与理论值相比较,若边长较差ΔS≤±2.0㎜角度较差Δβ≤±12″,则说明4点精度达标,只记录不作归化;若边长较差±2.0≤ΔS≤3.0㎜,角度较差±12″≤Δβ≤±24″,则说明4点精度不够,必须归化;若边长较差ΔS>±3.1㎜,Δβ>±24″,则说明投点精度不够,必须重新投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考虑到天顶垂准仪的视距变长以后,清晰度影响投测精度,故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应视仪器投点的清晰度情况将基准点转移到稳定的上部楼面上(一般8层转移一次基准点),转移的基准点即作为上面楼层施工放样的控制点。

在首层根据轴线设立坐标点作为平面控制点后,浇筑上升的各层楼面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200㎜与首层平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孔,能保证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

第9章、测量精度要求及误差分析:

1、施工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Ⅱ):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8

5

≤l/20000

2、水准网的测量精度要求:

等级

仪器

型号

视线

长度

(m)

前后视校差

(m)

前后视累积差

(m)

基本分划所测高差校差

(㎜)

闭合差(㎜)

二等

DS2

75

1

3

0.7

4

3、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在测站上测定高差中误差(㎜)

层间高程测量偏差(㎜)

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程中误差(㎜)

l/10000

8

2

±3

5

建筑总高测量偏差(㎜)

层间垂直度测量偏差(㎜)

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

±20

3

20

3

4、测量误差分析及控制方法:

A、产生原因:

a、测量仪器本身的误差(精度)。

b、观测者的误差(安装、照准、对中、读数)。

c、外界条件的误差(温度、气压、风力)。

B、控制方法:

a、多次测量,多次读数,以求平均值。

b、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观测者。

c、自检、互检。

第10章、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高层建筑物应沿其周围每隔15-30m设一点,房屋、纵横墙连接处以及后浇带两侧均应设置观测点。

其水准控制点布置详见附图3《水准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做法见附图4。

2、水准点的布设

采用业主提供的TP1、TP2两点。

2、沉降观测的时间与频率: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

A、在施工期沉降观测:

a、较大荷重增加前后,每升高一层观测一次。

b、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与复工前后进行观测。

c、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有大量积水或暴雨后,或周围大量的开挖等要进行观测。

B、工程使用后进行观测并交付业主继续观测:

工程使用后进行观测的时间间隔,可按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3、沉降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点按设计要求埋设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

沉降观测时,应特别注意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基本控制在±0.000处,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确定。

沉降观测必须严格按规定和设计要求定期进行,工程结束后根据每次观测的沉降观测成果表,绘制沉降曲线图、编制沉降分析报告,工程交付使用后仍需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直至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成果处理,并输入电脑进行存档比较。

沉降观测作业中应特别遵守以下规定:

a、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b、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钢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c、前、后视观察用同一根水准尺;

d、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e、沉降观测应选择在气温比较适应前后通视良好的早晚间进行(前后通视良好),将外部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f、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施工机械附近不宜设站;

g、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观测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h、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观测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和沉降速度。

4、沉降观测问题分析及处理

a、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

发生此种现象,一般都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而使观测成果存在较大误差所引起的。

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如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而采用第二次观测成果作为初测成果;如曲线回升在5mm之内,则可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

b、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

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而且只有当水准点碰动后低于被碰前的标高及观测点被碰动后高于被碰前的标高时,才有出现回升现象的可能。

如水准点被碰动时,可改用其他水准点继续观测。

如观测点被碰后已活动,则需要另行埋设新点;若碰后点位尚牢固,则可继续使用。

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产生此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致,因此在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是在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

如已查明确系水准点下沉而使曲线渐渐回升,则应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以便修正观测点的标高。

d、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

曲线在后期呈现波浪起伏现象,此种现象在沉降观测中最常遇到。

其原因并非建筑物下沉所致,而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

处理这种现象时,应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决定自某点起,将波浪形曲线改成为水平线。

e、曲线中断现象:

由于沉降观测点开始是埋设在柱基础面上进行观测,在柱基础二次灌浆时没有埋设新点并进行观测;或者由于观测点被碰毁,后来设置之观测点绝对标高不一致,而使曲线中断。

为了将中断曲线连接起来,可按照处理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现象的办法,估求出未作观测期间的沉降量;并将新设置的沉降点不计其绝对标高,而取其沉降量,一并加在旧沉降点的累计沉降量中去。

5、沉降观测线路:

沉降观测线路详见附图4

第11章、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

1、倾斜观测

高层建筑的倾斜观测,必须分别在互成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进行。

在进行观测之前,首先要在进行观测的建筑物上设置上下两点标志,作为观测点,各点位于同一垂直视准面内,如建筑物发生倾斜,垂直线将变为斜线。

2、裂缝观测

建筑物发现裂缝,除了要增加沉降观测的次数外,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

为了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要在裂缝处设置观测标志。

标志的基本要求是当裂缝开展时标志就能相应的开裂或变化,正确的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

本工程采用白铁片标志的办法。

具体做法见附图5。

第12章、测量仪器

本工程使用测量仪器:

仪器

制造单位

型号

检测单位

精度

校准时间

电子经纬仪

苏光

LT2

同大测绘

2″

2005.1

测距仪

常州大地

D3000

同大测绘

5mm+3ppm

2005.4

棱镜

常州大地

HD

同大测绘

5mm+3ppm

2005.4

水准仪

苏光

DSZ2

同大测绘

+0.1mm

2005.1

铅垂仪

北光

ZJ6

光中测绘

2″

钢卷尺

长城

LS-50-01

黄埔区标计站

+1.8mm

2005.1

第13章、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仪器必须定期鉴定,使测量仪器在有效期内使用。

平时应认真做好测量仪器的保养和检测工作;

2、测量前,必须熟悉施工现场和图纸,认真阅读和仔细计算;

3、测量中,应严格按测量规范进行测量;

4、测量完成以后,应做好测量观测手薄的记录和复核,在总包、监理复核时,应交出手薄共同计算和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第14章、安全保证措施

1、测量专用孔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和挡水措施;

2、在向上作垂直投影时,测量专用孔必须有人进行监护,确保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的安全;

3、每次向上垂直投影测量结束后,必须立即覆盖测量专用孔;

4、结构封顶后,必须用细石砼将测量专用孔封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