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323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含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C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尚书》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D )。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D.所有制形式

3.《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A)。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4.提出“大同”理想的人是(B)。

A.庄子B.孔子C.梁启超D.孙中山

二、填空题

1.《大同》: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guan_。

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句中“与”读音ju,意思是推荐;“蜡”读音zha,意思是古代天子诸侯举行的年终祭祀。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矜”的意思是同“guan”,是无妻的人。

“独”的意思是无子女的老人。

4.“城郭沟池以为固。

”中“固”的意思是坚固的军事工事。

三、翻译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

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以及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四、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爱无差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没有私产,各尽其能”,这儿的人们没有私产,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社会安定,没有战争”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

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

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年代

3.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

“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五、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二篇《七月》

一、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A)。

A.305篇B.300篇C.350篇D.298篇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B)。

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C)的历史。

A.夏民族B.商民族C.周民族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D)。

A.公鸡B.蝉C.蝗虫D.纺织娘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A)。

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

二、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七月》。

5.《七月》全诗以月历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6.《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翻译题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四、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

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

说说你的理由。

答:

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3.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

(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悲伤)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满足)

第三篇《萧萧》

1.选择题

(1)沈从文的《萧萧》作于( B )年。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答案:

B

  

(2)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 C )的风土人情。

     A.湘东    B.黔西

     C.湘西    D.滇东

答案:

C

  (3)沈从文不曾在下面的哪所大学任教?

C

A.北京大学    B.武汉大学

     C.复旦大学    D.青岛大学

答案:

C

2.填空题

(1)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

答案:

《边城》

(2)1929年,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主办了()和()。

答案:

《人间》《红黑》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

答案要点:

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

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

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

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

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

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

《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

《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第四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填空题: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二、字词解释: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

侵略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

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

中原之地则效:

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

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

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

公子成的理由:

中原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以礼乐中心,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

不能效法蛮夷之道,不能变古之制,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

(1)实行“胡服骑射”可以加强军备,抵御外辱;

(2)“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不必拘泥于旧俗。

(3)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4)叔父应该带头。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

(1)武灵王使人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

(2)武灵王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第五篇《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填空题: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体史书。

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字词解释:

1.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

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

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

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

不专一,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

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

君王自谦之称

三、简答题: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

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

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

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

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

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

描写有详有略,反映出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

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

”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第六篇《长恨歌》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D)。

A.香山居士 B.醉吟先生 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B)。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6.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

恨,就是遗憾,遗恨。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以李杨爱情为内容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有那些名作?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传奇《长生殿》

第七篇《湖光水色》

1.选择题

(1)梭罗深受美国著名作家的影响。

(A)

A.爱默生B.佐拉C.杰克·伦敦D.海明威

(2)梭罗的家乡是美国的首义之城。

(B)

A.内战B.独立战争C.农奴起义D.西进运动

(3)《瓦尔登湖》出版于。

(B)

A.1830年B.1854年C.1860年D.1861年

2.填空题

(1)梭罗对于当时美国奴隶制度的态度是。

(反对)

(2)《瓦尔登湖》最著名的中文译者是我国的著名散文家。

(徐迟)

3.简答题

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答:

深邃,清澈。

2、研习与思考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述描写艺术上的异同?

答:

(1)相同点:

对象相同,都是写瓦尔登湖;哲学旨趣相同。

(2)不同点:

《冬天的湖》有更鲜明的季节特点,以“议论”说理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得更频繁,强化了散文的哲理性特征。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

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

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

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这一角度分析。

课文中的例句很多,这里从略。

第八篇《老子》五章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2.名句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简答题

(1)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

(4)研习与思考

1.《老子》第四十章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又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

(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一”“二”“三”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

主要思想:

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

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

孔子的“道”:

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

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第九篇《秋水》

一、填空题

1.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望洋兴叹_、__贻笑大方__、_大方之家___。

2.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相对__主义的。

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__《庄子》。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B)

A.移其民于河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下列各句中“乃”可译为“方”、“才”的是(A)

A.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左,乃陷大泽中。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C)

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

4.庄子在《秋水》中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D)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 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字词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改变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

以时,按季节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

处所,区域

4.曲士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曲士:

见识寡陋的人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自多:

自满

四、简答题

1.《秋水》篇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

答:

在本文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

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这种概括有启发人们放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认识价值。

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庄子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中河神代表了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神则是作者的化身。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北海的描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河水暴涨的景象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浩瀚的景象构成对比,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与海若情趣盎然的对话,直观地说明了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而且为下文即将展开的由于环境等的不同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做了铺垫。

3.在先秦散文中,《庄子》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

结合本文,谈谈表现。

答:

(1)本文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河神与海神都具人性,通人情,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2)善用连类比喻以及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第十篇《回答》

一、填空题:

1.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_舒婷__、__顾城__、__海子___、江河、杨炼等。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__北岛____的笔下,诗题名为《回答》。

二、选择题:

1.北岛的诗作《回答》首先发表于(B)

A.《北岛顾城诗选》B.《今天》C.《诗刊》D.《北岛诗歌集》

2.北岛离开祖国的时间是(B)

A.1989年11月B.1987年10月C.1988年3月D.1989年4月

三、判断题:

1.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是他的代表诗作。

2.《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诗作,表现了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四、简答题:

1.《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壮的历史情怀和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对于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反思,并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战士一般勇敢不屈的挑战者状态,提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愤激的质疑与指控,在此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