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释疑.docx
《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释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释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释疑
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释疑
1、导学案实施的主要过程如何安排?
开展导学案教学的主要过程是:
⑴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
课前教师先要把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
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
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⑵自学检测,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应注意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
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⑷当堂训练。
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
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
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⑸巩固总结、反思领悟。
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如可提示学生:
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
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
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2、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⑴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项目认真进行预习。
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可以做提高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当天或第二天与小组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帮助提高。
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
自觉、主动、独立、互助、协作。
⑵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⑶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3、导学案教学中如何做好反馈展示活动?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展示,是导学案教学实施的核心。
展示目标:
⑴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其他学生的听讲、更正、补充、、质疑、拓展,实现对知识的再一次认知。
⑵通过展示,尽可能的将学生在预习、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待完善。
⑶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基本要求:
①要尽可能保证多数学生参与展示的过程。
②展示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认真听讲、更正、补充、质疑、拓展。
③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及时点拨、总结、拓展、调控和激励作用。
④展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相互鼓励,积极创造团结和谐的展示氛围。
4、导学案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⑴指导学生的自学。
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⑵指导学生的交流。
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⑶引导学生的质疑。
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⑷引导学生的小结。
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⑸辅导个别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尖子生、骨干生、学困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
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
(7)要及时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及时检查辅导,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导学案要求完成导学案任务,力争堂堂清。
5、导学案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所谓“师生互动交流”就是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提问讨论导学案中的导学问题。
⑴对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导学问题,教师只需在提问讨论过程中明确肯定学生的自学结果,并给予表扬鼓励即可。
⑵对于重点问题应重点提问,重复提问,反复感知,加深理解,当堂掌握。
⑶对于难点问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思维方向,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出确的答案。
⑷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使他们调动学习积极性,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
⑸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6、目前普遍遇到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困惑1:
如何才能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
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
策略:
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
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电子稿),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符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上述资料作为集体备课的过程性资料最终交学校检查存档。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任何教师都不得自行复印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资料,这一块主要由学校领导负责检查。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对导学案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困惑2:
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证预习效果?
策略:
明确要求、详细检查、奖惩分明。
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或两天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要明确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导学案中的预习模块。
上课前一定要集中收缴后认真批阅,查找问题。
教师要制定奖惩条例,对于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且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及时奖励;对于未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及时作出惩罚。
只有让学生看到教师的鲜明态度和明确要求才能保证取佳的预习效果,一旦学生发现预习与否无大碍则预习模块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困惑3:
对于那些基础非常薄弱而又惰性十足的学困生我们如何让他们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效课堂中来?
策略:
善于做减法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一剂良方。
对待这些学困生部分教师要么由于一味地追求整体的教学要求从而忽视了他们的特殊需求,使他们感觉愈学愈难。
要么由于低估他们的学习能力视他们为无物置之不理从而任其自抛自弃,使他们在学习的长征路上与大部队越拉越远。
为之奈何?
笔者以为教师关键要有责任意识,爱心意识和因材施教意识。
换位思考,其实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很痛苦的,教师若善于对他们做减法,如减少学习内容、减轻学习难度、减少课后练习量,再配合做思想工作、多鼓励、多放大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可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做这些减法关键是在课前与其明确,课后则作好详细的督促与检查。
困惑4:
高一年级学生每天学习科目较多,课前预习负担较重怎么办?
众所周知,高一年级学生必修的文化课多达十门以上,平均每天要学习五门左右不同的文化课,如果每节课都要求按照“预学-导航”模式进行教学,仅就课前预习这一模块就会占用学生课外大部分学习时间,况且每门科目还有课后练习模块,这样就会使学业负担很重,显然与“五严”规定相背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受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影响,高一年级学生对语数外三大课目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必修科目。
目前在一些生源相对薄弱的学校,物理-化学组合的学生远远超过物理-生物组合,所以很多高一年级学生对化学科目并不重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一化学必修教材教学内容较多,但每周只有2课时。
在这样的一种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对于高一化学教师开展导学案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有点困难,怎么办?
策略1:
将导学案中课前预习模块集中安排在周末,以周末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策略2:
可以将导学案中课前预习模块安排在课堂上当堂限时完成,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加以点拨,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负担,何乐而不为?
困惑5: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笔者在观察一些教师的高效课堂试验课中经常发现这种的一种现象: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立即就动了起来,可是细细一听却发现学生交流的内容或离题万里、或明显缺少深度。
很显然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
学生的活动绝对不能看表面上的口动或手动,笔者以为学生思维的活跃才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标准。
如果学生的“动”只是停留在很低级的层次上,而没有引发其思维的“动”,没有通过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这样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
策略: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复杂问题进行巧妙的分解、重构,使之转化为学生力所能及的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一个一个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各个击破实现复杂问题的解决。
这样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如此何愁学生动不起来?
就笔者观察,一些教师不善于设疑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例如有些教师设疑不具体、太抽象缺少教学情景,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交流与讨论的内容离题万里就在所难免了。
再如有些教师设疑太广、太复杂,凭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根本驾驭不了,交流与讨论就只能在较低层次上进行了。
又如有些教师设疑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既把握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质又把握不了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设疑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教师一定要精心布好疑阵,层层设问,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逐层剖析,逐层释疑,最终才能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真正掌握。
困惑6:
在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如何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语声较小的学生、过于害羞、腼腆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又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策略:
多一点鼓励、多一些耐心、多一次机会。
对于上述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抛开各种顾忌,例如担心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害怕其表述不清影响教学效果、顾虑其表现不佳受其他同学的嘲讽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这类学生尝试表述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表述不清,教师也要认真倾听、耐心帮扶,要知道教师的态度往往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其他同学的态度。
对此笔者有过许多这样的经历,例如班上有某位同学有严重的口吃,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时就有一些同学笑起来,但是笔者旗帜鲜明地告诉那些同学,请尊重别人的发言和观点,并且笔者自己作出耐心倾听的姿态来,很快尴尬的气氛便烟消云散,最终那位同学将他的观点表述了出来,虽然很不流畅,最后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鼓掌,此后笔者课堂提问时,那位学生还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而其他同学再也没有嘲笑过。
可见只要有教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很多学生还是乐于表现自己的。
三、目前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做法
目前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即“高效课堂意味着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高效课堂。
”。
笔者以为大错特错!
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手段精彩的引入、分析、讲解、总结,引发学生思维不停的运转,这样的课表面上我们看不到学生在“动”,可是学生的思维在“动”,我们能否根据表面现象来批判这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以为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何来高效?
还有一种错误做法即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一味要求学生必须将导学案全部书面预习完成后再开展课堂教学。
笔者觉得这种做法在高一年级尤其不可取,试想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文化科目多达10门,每天都要学习6门左右的不同科目,还要完成相应的课后训练题,如何忙的过来?
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而言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以为教者可以把一些比较浅显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而教学重难点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完成(请参考本文中“困惑4及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中宁.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周刊
[2]朱永超.导学案实施之“喜”与“忧”.时代教育
[3]陈广松.巧借导学案打造有效化学课堂.新课程教师
[4]户秀荣.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