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063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1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唐诗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唐诗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唐诗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唐诗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校本教材.docx

《唐诗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校本教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校本教材.docx

唐诗校本教材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啼:

叫。

 2.山郭:

靠山的城墙。

3.酒旗:

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南朝:

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景的小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

三四句写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乃:

就。

 2.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

3.潜:

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径:

乡下的小路。

6.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

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

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

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

春雨过后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题、春日:

春天。

2.胜日: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

人的好心情.

3.寻芳:

游春,踏青。

4.泗水:

河名,在山东省。

5、滨:

水边,河边。

6.光景:

风光风景 7.等闲:

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

春风。

【简析】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晚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不久归:

将结束 2.杨花:

柳絮 3.榆荚:

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

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3.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

【注释】

1.裸袒:

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2.青林:

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赏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

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

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注释】

1.追凉:

即觅凉、取凉。

【译文】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

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初 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释】

 1.罩幽窗:

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2.两两:

成双作对的。

 3.时禽:

泛指应时的雀鸟。

4.噪:

聒噪、吵扰。

5.谢却:

凋谢、谢掉。

 6.絮:

柳絮。

7.困人天气:

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8.日初长:

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文】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赏析】

 这首是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

人郁郁寡欢的心情。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

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写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

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

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

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

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

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

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

到。

 2.萧萧: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

大雁的群体。

4.孤客:

孤独的异乡人。

5.闻:

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

1.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

布帆无恙:

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

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3.鲈鱼鲙:

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

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4。

剡中:

今浙江嵊州,风景绝佳。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

1.金井:

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2.珠帘:

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3.熏笼:

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

一作“金炉”。

玉枕:

即枕头。

4.南宫:

指皇帝的居处。

一作“宫中”。

清漏:

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

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赏析】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

地名。

2.苍山:

青山。

3.白屋:

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

狗叫。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困。

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夜晚来,风刮雪下我只好投宿。

【赏析】

 这首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1.终南:

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

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

“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2.阴岭:

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3.林表:

林外,林梢。

霁(jì):

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塞上曲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生入玉门关:

这是一个典故。

“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楼兰:

西汉时的一个王国,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死。

诗中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诗人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无花只有寒”。

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

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1.望乡台:

地名。

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2.那:

奈何,为什么。

【赏析】

 这首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

“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游子吟

【唐】孟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

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

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持:

用来。

2.羹(gēng):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lù):

过滤。

 

4.菽(shū):

豆的总称。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

锅。

7.燃:

燃烧。

8.本:

原本,本来。

9.煎:

煎熬。

10.相煎:

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11.泣:

小声哭泣。

12.何:

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

明净的水,护城河。

3.一:

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

分别。

4.蓬:

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蓬草枯后根断,又名“飞蓬”,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5.征:

远征,远行。

6.浮云:

飘动的云,这里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任意东西。

(把落日比作自己,抒发作者对友人的难舍难分)7.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8.兹:

现在9.萧萧:

马的嘶叫声。

10.班马:

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护城河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飞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释】1.少孤:

指自己早年丧父。

【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

颈联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

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

赋予、集中。

 3.决:

裂开。

4.凌:

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

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登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

 庐山的东南方有五座貌如老人的山峰,高峻陡峭就像五朵金色的莲花之指清溟的苍穹。

 站在峰顶,九条大江浩荡东流,秀色尽揽眼中,我要在此地隐居,醉卧云松。

【赏析】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李白和他妻子宗氏一起来庐山隐居的时期。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注释】

1.

魄:

月始生或将灭时之微光2.扇:

传班婕妤《怨

》: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译文】

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

不管是微微细影还是满月团栾,人世间又有哪儿的人在凝望呢?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

即银河。

玉盘:

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解:

能够。

2.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3.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4.过:

经过。

5.斜:

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

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

重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