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013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docx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所学解放的潮流过关检测

专题三过关检测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文献反映了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其中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文献是()

A《资政新篇》B《国闻报》C《民报》D《新青年》

【答案】D

【解析】近代前期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所寻求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应该是指在一战过后的新文化运动,因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得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就是《新青年》

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考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A、C两项表述都是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均排除;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制造氛围,D项排除,B项正确。

3.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都是属于科技方面的,比重在明显的减少,“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人文科学,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比重是在明显的增加,所以,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就是A选项。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热情;D选项材料没有表现。

考点:

向西方学习·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学习西学的趋势

4.1930年《内政年鉴》的调査:

山东、山西、河南缠足之风依然很盛,……江苏、浙江、广东缠足风俗基本上已经消失。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传统观念影响依旧深远

B.国民革命推动了风俗变革

C.社会风俗深受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

D.沿海地区严令禁止缠足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1930年......山东、山西、河南缠足之风依然很盛”可知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远,故A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B、C两项次之;民国初年严令全国各地禁止缠足,故D项的表述错误。

5.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梁启超的民主思想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C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

进一步可知,D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片面理解,错误。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大清政权D.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虽然主张不同,但目的相同,即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故选A。

B只符合梁启超。

C、D只符合孙中山。

考点:

辛亥革命维新思想

7.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C.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热点之一。

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兼容并包的思想推行,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8.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始终抱守天朝上国的观念,鄙视西方人对西方的称呼为夷物,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了解西方,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转而学习西方,才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传统夷狄观到平等观念的产生

9.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写道: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文中的“原始动力”应是指

A.师夷长技的爱国情怀

B.全盘西化的政治期望

C.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各谋其利的阶级诉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依据所学,自1840年以来,中国备受列强的侵略,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这时开始,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历史任务。

所以应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特点

10.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B.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照相处”、“浜”照相处属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商标”属于经济范畴,“达尔文”属于科技文化范畴,“立宪”属于政治领域的内容,故选B而排除A;题干所述内容与C无关,单凭题干内容不能得出D,故排除CD。

11.魏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倡导者,其突出贡献在于

A.关心时局,勇于探索新知

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

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深远

D.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研制新式兵器

【答案】C

【解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找到了目的所在,有深远的影响,故C正确;A、B、D不是魏源最突出贡献,排除。

12.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

“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黄远生的观点支持

A.魏源的思想B.严复的观点C.陈独秀的思想D.毛泽东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本源所在,在其思想”说明作者赞同改造国人的思想,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毛泽东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ABD都与此不符;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主张思想启蒙以改造中国,因此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13.13.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符合史实,但与“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不符,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从“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形成合体才能促进其进化,没有体现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合体的,融合必然是新文化改造旧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新文化,故C项正确;李大钊传播了新文化,但没有创造新文化体系,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4.梁启超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综其大纲,不出二端:

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该材料能为下列历史事件提供素材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得出这主要侧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发展经济,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特点,故选A项。

百日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不选B项。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外来事物,不选C项。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尝试,最终失败,与题意不符,不选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15.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先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然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后是维新派的维新变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是正确的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是正确的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不是正确的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巨变•戊戌变法•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

16.下列有关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民主的向往

B.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行性很大

C.对中国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大

D.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平等民主的追求,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维新派的民权思想不可能得到落实,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维新派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会影响不大,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

17.谭嗣同说: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巨,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日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谭嗣同主张执政者应当由民众推举产生,而不是世袭的君主,这种观点受西方启蒙思想中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材料未涉及暴力推翻清政府,排除A项;中国没有君民共主的传统,一向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8.有人说:

“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无产阶级思想;由“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可以看出康梁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C项错误,康梁思想与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是同时并存的;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上海的地位。

19.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抨击尊孔复古,符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的含义,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离经叛道”的含义,排除BCD项。

20.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向西方学习,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其中魏源著有《海国图志》。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孔子改制考》

21.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汉字拼音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这反映新文化运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排除ABC,选D。

22.近代中国国势沉沦,救亡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

下列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谭嗣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封建制度,排除C。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

点睛:

本题以西学东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相关内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要求“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3.在中国系统地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毛泽东

【答案】B

【解析】在中国系统地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发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故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陈独秀虽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领导人,但并不是最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C选项胡适的宣传要晚于李大钊;D选项毛泽东是通过李大钊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

24.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

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这表明史界革命

A.更新史料解说

B.推动维新变法

C.否定史学传统

D.旨在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梁启超说史学革命的目的是“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实为了“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

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所倡导的史学革命是与救亡图存有关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点;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宣传维新思想;C选项错误,梁启超强调的是继承传统,不是否定。

25.下列语句,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

A.“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B.“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

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D.“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孔子改制考》核心是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学说和中国传统的今文哲学中变易的哲学观点融为一体,又吸收了《礼运》的小康大同说,附会公羊三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由此应该选择B。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特征

26.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等,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各个阶层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27.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枬评《海国图志》说:

“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

”这反映出

A.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

B.梁廷枬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

C.梁廷枬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D.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可知其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认为有失国体,可见其依然抱着天朝上国的观念,由此可以得出A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思想的萌发

28.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指出: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阐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之一是

A.为中国民众实现自我解放指明了方向

B.实现了劳资双方关系的协调与和解

C.使中国民主革命具备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一定程度促成了劳工阶层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谋求自身的解放,故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劳工阶层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

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促使劳工阶层觉悟,而A项错在“中国民众实现自我解放”,排除。

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促使劳工阶层觉悟,没有体现劳资双方关系的协调与和解,排除B。

材料与中国民主革命具备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无关,而是强调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劳工阶层意识的觉醒,排除D。

29.请看下图书影。

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

图中所示作品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但是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ABC三项表述正确,D项错误。

因此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30.《新青年》第五卷曾有人发文称:

“单换一块共和国招牌,而店中所卖的,还是那些‘皇帝御用’的旧货,绝不谓革命成功。

”为此,先进知识分子们大力提倡

A.中体西用

B.反对旧道德

C.君民共主

D.联俄联共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通过反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宣传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故选B;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可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反对君主制的,故可排除C;联俄联共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可排除D。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

“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

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

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

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