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961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从新史观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发展历程

15~16

世纪

新航路开辟——西、葡崛起

(1)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

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3·江苏高考)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D [黄金的大量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的黄金贬值,物价上涨。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D项。

]

2.(200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C [新航路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圆说等的突破。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

■主题深度剖析•……………………………………………………………………·

1.新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

(1)从全球史观看,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看,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不同世界的文明交汇融合。

(3)从现代化史观看,推动了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是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脚步。

(4)从社会史观看,促进了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美洲物种的外传,改变了人类饮食结构及习俗。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如皋调研)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中写道:

“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

”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B [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和水手”可知,这位水手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故A、C两项可排除;材料“15世纪末”“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他发现了美洲大陆,故B项正确;D项是16世纪的航海家。

]

2.(2017·镇江一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

B.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

C.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

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中“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相符,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与材料中“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表明是新航路的开辟,与其后的殖民战争不符,故C、D两项错误。

]

3.(2017·常州一模)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  )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C [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它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有利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发展,故D项错误。

]

主题二 从西方崛起角度命题考查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发展历程

17~18

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荷、英崛起

(1)荷兰

①特点: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

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7~18

世纪

(2)英国

①过程:

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中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

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主题考向探究•……………………………………………………………………·

■主题深度剖析•……………………………………………………………………·

1.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更替

(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商业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的局面。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英法等国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

2.近代西方崛起的主要观点

(1)殖民扩张论:

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争夺、工业革命后对世界的侵略扩张、把落后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等。

(2)科技促进论: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思想和神学思想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最终使中世纪的欧洲向近代欧洲的转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文明扩张论:

西方文明向全球扩张,分两种方式:

一是暴力征服,一是和平演变。

从暴力走向非暴力,是西方文明扩张方式的转型。

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文明格局,为后来人类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4)欧洲优越论:

也称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地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非欧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5)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

即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成就。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南通一模)“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

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

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

”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

A.荷兰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D.西班牙人

A [解题时既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650年和1654年,又要关注空间信息:

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的海外扩张使其侵占了非洲的好望角和亚洲的马六甲等殖民地并进而确立了殖民帝国地位,故A项正确。

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在印度和北美大陆,故B项错误。

英国的殖民帝国地位确立于18世纪,故C项错误。

西班牙在16世纪末已经衰落,且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故D项错误。

]

2.(2017·如皋调研)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电气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影响

A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使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不再是贸易中心,与材料中“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相符,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黄金、白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但其影响是整个西欧而非仅是意大利,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生电气革命,与材料中“16世纪的意大利”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材料中“16世纪的意大利”不符,故D项错误。

]

3.(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

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

A.殖民扩张的野心B.商业立国的理念

C.资本输出的要求D.“世界工厂”的自信

B [殖民扩张的野心是对他国的殖民侵略,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使其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折射出他们商业立国的理念,故B项正确;资本输出的要求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指16世纪的荷兰,故D项错误。

]

 

主题三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纺织机器: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

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

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

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

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1.(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时间:

19世纪。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制造业、煤矿业等迅速发展,商品的空前增多促进了海外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海外殖民收入也增多。

由此可见,经济收入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基本吻合的,答案选D项。

A项中的“稳定增长”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B、C两项均不符合图片和工业革命的史实,排除。

]

考向二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2.(2012·江苏高考)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引领工业革命,由此排除B项。

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D项可直接排除。

棉纺织业的发展会带来工人数量的增加,但这与原棉重量的增加基本是同步的,根本上都是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选择C项。

]

3.(2010·江苏高考)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B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项;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C项;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项。

棉纺织厂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选B项。

]

考向三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4.(2015·江苏高考)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

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 第

(1)问,原因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作答;影响从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社会影响等角度总结。

(2)问,根据材料二“汽车的普及……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分析说明。

第(3)问,属于小论文型试题,解答时先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进行解读,再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史实性论据确凿,史论结合,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谨。

【答案】 

(1)原因: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有利于更多人购买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

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

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主题深度剖析•……………………………………………………………………·

以通史视角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特点;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格局

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南京摸底)“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

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

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

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

”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A [1820年到1860年间,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中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故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已取得世界殖民霸权,但海外市场广阔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了产品销路,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人数量增加能够提高产量,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

2.(2017·南京、盐城一模)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

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对专利的保护推动了技术创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法》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表明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法》推动了技术创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3.(2017·如皋调研)“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D [材料中“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表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其直接推动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与材料中“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不符,故A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与材料中“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不符,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自由竞争与材料中“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不符,故C项错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