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865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C.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维持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变,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②④⑤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⑤

B.④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C.细胞③依赖于内环境,而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①是毛细血管,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详解】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它们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④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因此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正确;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准确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四个神经元;a为双向传导到每个神经元,b为单向传导,c为双向传导到两个神经元,d为双向传导到三个神经元。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A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B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C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D正确。

故选D。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接下来可能会发生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以及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以及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详解】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血糖的含量应该高于正常值,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图表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A.体液调节都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人体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C.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扮演主要角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错误;甲状腺,性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故选A。

6.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后,有关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③摄水量增加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B.

C.②→①→→④③→⑤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排列机体水分调节的正确顺序,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

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

故选D。

7.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8.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感冒、肝炎、过敏反应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C.HIV可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D.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记忆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人体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人体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及癌变细胞,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反应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需要经过T细胞呈递给B细胞,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离不开T细胞,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会使人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C正确;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有些病原体可以直接由B淋巴细胞识别,D正确。

故选B。

9.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

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

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B.靶细胞死亡后,释放出的病毒通常要经过体液免疫作用后被清除

C.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后,通过孔洞进人靶细胞内与病毒结合

D.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运输方式属于胞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NA相同,而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详解】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淋巴因子,而不是抗体,A错误;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正确;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可以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不进入靶细胞内与病毒结合,C错误;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故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最合理的设计思路是

A.将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将胚芽鞘尖端和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将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空白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将胚芽鞘尖端和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的实验中单一变量应该是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处理,实验材料中为了排除胚芽鞘自身尖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去除尖端,同时为了排除琼脂对于实验结构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琼脂块,实验组中琼脂块用尖端处理。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也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打顶”一段时间后在伤口处施用一定浓度的

A.生长素类物质B.赤霉素类物质C.细胞分裂素类物质D.乙烯

【答案】A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详解】烟草“打顶”破坏其顶端优势,侧枝部分生长素浓度降低而促进营养生长,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因“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生长素类物质,抑制腋芽生长。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能合理解释顶端优势的成因,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2.将某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下图为该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横切示意图(图中黑点表示生长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侧光照射的是b侧

B.a侧细胞的生长素合成量少于b侧

C.其向光侧相当于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

D.a、b两侧的生长差异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的两重性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图可知b侧生长快,所以单侧光来自a侧,A错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侧细胞的生长素的分布量少于b侧,B错误;单侧光下,胚芽鞘的向光侧生长的慢,植物会向光生长;横放的植物的茎远地侧生长的慢,茎向远地侧生长,所以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C错误;a、b两侧都是促进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赤霉素主要能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相同时间,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回忆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而乙烯的功能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相同时间,生根数量可能相同,C正确;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

故选C。

1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15.经调查,某昆虫的种群第一年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a=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A.5.29N0B.12.167N0C.2.3N0D.1.69N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详解】第一年种群数量是N0,每年的增长率为α=1.3,则λ=2.3,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0×λt。

第三年,也就是二年后,t=2,种群的数量是N0×λ2,将λ=2.3带入,即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2.32=5.29N0,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方向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正确;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并能识记相关实例,如: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火烧后的草原或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并能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震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

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不一定偏大还是偏小,A错误;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容。

19.图所示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B.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在生态系统内部传递

C.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人量和输出量总是相等

D.组分1、2、3可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消费者能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A正确;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的,B错误;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C错误;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迁入后会使该树林中蝉和螳螂的数量增加

B.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C.鹰迁入后改变了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中细菌等分解者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详解】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B正确;鹰迁入后会不改变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其中蝉属于初级消费者,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2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惯,因为“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

下列有关分析,不科学的是

A.茱萸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茱萸会适当改变秋蚊的种群密度

C.茱萸与秋蚊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D.将茱萸中的驱蚊物质制成蚊香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

“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适当改变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详解】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依题干可知:

”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因此茱萸适当改变秋蚊、害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将茱萸中的驱蚊物质制成蚊香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