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828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docx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互助高铁新区学校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导学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由介绍诗人入手)

教师:

以前同学们都学过哪些故事?

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教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

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3、出示练习1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4、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

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2)出示练习2(悟出的道理)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谈话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陆游的资料。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回报: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真好象已无路可走。

“柳岸花明又一村”柳岸花明处又冒

出了一个村庄。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五、巩固练习、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读、合作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语句,从而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它之所以能向上爬的原因。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

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主读、合作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第6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出示课题)

2.请大家就自己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交流有关爬山虎的知识资料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

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

3.观察课件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4.看课件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

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

板书:

萎了

触着墙:

板书:

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三、总结总结:

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四、拓展作业。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过程与方法:

朗读、探究、交流,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情感价值观:

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内容理解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蟋蟀的住宅》,读题。

“蟋蟀”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蟋蟀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二、走近蟋蟀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3.边读边想:

哪句话让你怦然心动了?

学生朗读、交流——“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

(一)玩味“随遇而安”,品读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

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

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读着这句话,你还想到些什么?

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在什么样的地方?

(1) 认真朗读,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好在哪里?

(2)想象朗读:

我是一只小蟋蟀。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别的昆虫因为没有房子而飕飕发抖,你伏在洞门口,抚弄着触角,舒服地晒着太阳。

指名朗读句子: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三)了解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结:

小小的蟋蟀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它要努力去改变、去完善,它要做到最好!

多么惬意的生活!

多么舒适温暖的家呀!

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

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

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寻找那些让你感到亲切、舒服的句子,并把它摘录下来:

①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

②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研读“修建”,感受伟大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

请你读读课文第7-9自然段,画下使你感动的句子。

朗读句子,注意相关动词。

2、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蟋蟀的住宅仅仅是一个小洞而已吗?

3、你想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蟋蟀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升华,亲近生命。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想说?

各抒己见。

2、推荐阅读:

法布尔《昆虫记》,《昆虫记》。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一)自读感知——观察印证——研读证据——交流感受

情感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理解语言文字,从而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

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

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a: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b: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c: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潜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交流并归纳: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同学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过程与方法: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情感价值观: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教学重点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二)交流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三)再次看图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现在看看讲给大家听。

⑴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四)拓展

4、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5、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第二课时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五、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9巨人的花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

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 抄写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

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

(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

)激趣:

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

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 质疑问难: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

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

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

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

"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

是,阿!

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

"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三、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安排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10*幸福是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价值观:

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

教学重点

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难点

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活动

修改与补充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

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

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

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平安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11去年的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