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825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docx

宏观经济一般理论

16宏观经济一般理论

一、课程教学要求

1.教学学时与教学方法

教学学时:

6学时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本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一般理论,具体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平衡、宏观经济的结构、宏观经济的调控,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

学习要求:

一是要求学生掌握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二是掌握短期宏观经济平衡。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短期宏观经济平衡。

教学难点:

短期宏观经济的决定。

二、教学内容

1.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GDP或产量的增加,产量可以是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产量。

产出数量的角度来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总体经济实力的变化,其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

从产出质量角度定义: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即人均的经济增长,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实质是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从产出的能力角度定义:

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增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经济体之间存在收入差异,贫穷经济体能否以及如何赶超富裕的经济体?

经济增长两大内容:

一是增长核算。

解释产出增长中的各部分归因于哪些些不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的增长。

二是增长理论。

解释经济决策如何控制生产要素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等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2)经济增长的度量(核算)

社会生产总值: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广义的):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新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一国国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人均GNP、人均GDP

增长率:

经济增长一般用总产量增长率和人均产量增长率来衡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与原有数额的比率。

如用Yt表示t期的总产量,Y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如果用表示t期的人均产量,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的增长率为:

人均GDP的增长率更好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变动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

经济增长的经验估算:

索洛对美国1909-1949年美国经济的核算。

结论:

资本与劳动增长是产出增长的重要源泉,但是技术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能够解释产出增长的80%以上。

美国GDP总额的年均增长率是2.9%,其中0.32%归因于资本积累,1.09%归结于劳动投入的增加,剩下的1.49%归因于技术进步。

链接:

经济增长中的“70法则”:

当一国经济按指数增长时,总产出翻一番(变为原来的两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0除以年增长率。

GDP的增长公式:

(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资本(索洛)

物质资本——设备、厂房、存货等

✧劳动力(刘易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劳动力的数量——人口规模

劳动力的质量——技术、知识、健康程度

✧人力资本——舒尔茨

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在职培训、正规的初中等和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自然资源

耕地、石油、天然气、森林、水力、矿产资源

资源诅咒现象

✧技术进步(卢卡斯、罗默)

狭义技术进步:

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广义技术进步:

不但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

广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外溢等方式来实现。

✧制度(诺斯、林毅夫、阿格莫鲁西)。

吴敬琏:

制度重于技术。

诺思:

《西方世界的兴起》。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要求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所有权或个人产权)以形成激励,个人努力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

制度——激励机制。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制度变迁不一定都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形成路径依赖。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理解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

诺思阐释了不同社会是如何形成制度性基础的,这种制度性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经济轨迹。

※讨论问题:

陕西发展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4)经济增长的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

基本特征: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

基本特征:

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成本、消耗、效益不同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1979年到2007年,我们资本对GDP的贡献率是53.5%,劳动的贡献是25.3%,全要素生产率是21.2%,

※讨论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

有增长无发展?

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

出现严重失业的经济增长,即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失业的增加;

“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

失去民主和自由的经济增长,即民众不能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

贫困与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成果大部分落入富人的腰包,穷人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

“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

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增长即不能持续的增长等。

“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

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

(1)如何理解发展

既包括经济增长、不平等缩小、贫困根除,又包括社会结构、国民观念和国家制度等的变化过程。

通过这种变化,整个社会系统能更好地满足系统内的个人和社会集团的多种多样的基本需求和愿望,使大家普遍觉得原来不满意的生活条件已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向更好一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转变。

※链接内容:

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自由”为核心观念的理论框架,对发展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

一般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观点。

这些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但最终来说,它们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

人才是发展的中心。

森认为,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人谋福利。

森所说的“自由”,有其明确而独特的含义:

人们在所处的社会条件下拥有多大的“可行能力”,去享受他们根据自身的理由而珍视的那种生活,称作“实质(substantive)自由”。

实质自由包括:

人们免受与贫困相连的各种困苦(例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的死亡等等)的能力;有机会接受教育、发表言论、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等进一步的自由。

实质自由实现途径:

由法律规定的各种自由权利来保证;又涉及在发展中要实现的、一个社会为其成员提供的各种“资格”。

比如说,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以下的人有资格得到补助,每一个孩子有资格上学受教育。

5种手段性自由:

1)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是发展目标所包含的“自身固有”的要素,并具体论证了政治自由与其他几项手段性自由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2)经济条件:

指个人享有的运用其经济资源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

3)社会机会:

指的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

4)透明性担保: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的发布及其准确性的保证。

5)防护性保障:

即为了济贫、赈灾、救急、扶助老弱病残等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安全网。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

不仅仅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包含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3)经济发展度量:

✧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的演进

✧社会效益

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

参与发展的程度提高

✧环境效益(可持续)

(4)经济发展方式

传统发展方式:

仅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注重经济效益提高,追求经济发展的“快”,而对社会环境的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现代发展方式:

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自然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社会成员的福利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被传统的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所忽视的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即在“快”的同时,更注意经济发展的“好”,“又好又快”发展。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

经济增长是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强调社会财富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即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强调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增长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居住、医疗、社会保障等)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2)“增长”与“发展”:

相互关系

1)“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手段及前提条件,以及表现形式和特征;

2)“发展”是“增长”的——最终意义和目的;

3)无“增长”,也就无“发展”;

而只有“增长”,也不能保证实现“发展”

4.宏观经济的平衡

宏观经济的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宏观经济运行(收入支出循环流程):

四个部门三个市场交互作用;四个部门:

居民户、厂商、政府及国外经济部门;三个市场:

物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居民户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的要素收入。

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并支付要素购买支出;

产品市场:

居民户将其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的产品,形成消费支出,剩下的收入则会成为储蓄进入金融机构,并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厂商的投资;

政府:

向居民户和厂商征税,获取财政收入,并用于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购买支出;

国外经济部门:

一方面向本国提供其产品和服务,形成进口,另一方面也会购买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出口。

净出口的数额反映了国外部门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净支出。

(1)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含义: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按照同一价格标准计算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上的恒等。

宏观经济的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条件:

封闭条件下的平衡

开放条件下的平衡

✧假设全社会只有两部门:

居民和厂商

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

Ø支出方面:

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GDP=C+I

Ø收入方面:

总产出等于要素收入

Y=C+S

ØGDP=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

由于C+I=Y=C+S

ØI=S

✧三部门:

居民、厂商和政府部门

▪政府活动两个方面:

政府收入(向企业和居民

征税)、政府支出(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转移支付)

▪支出方面:

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

(GDP=C+I+G)

▪收入方面:

按照收入用途,总收入包括消费、储蓄和政府净收入(政府的净收入等于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Y=C+S+T

▪其中,T是政府净收入=政府税收-转移支付。

C+I+G=GDP=Y=C+S+T,

即I+G=S+T,或I=S+(T-G),

(T-G)可以看作是政府储蓄。

公式I=S+(T-G)的含义是该经济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的综合)恒等于投资。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收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引入金融机构条件下,银行信贷收入为B,信贷支出为D,社会总供求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C+S+T+B

社会总需求=C+I+G+D

所以,平衡条件为:

C+S+T+B=C+I+G+D

S+T+B=I+G+D

I=S+(T-G)+(B-D)

公式I=S+(T-G)+(B-D)的含义是该经济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金融机构储蓄的综合)恒等于投资。

✧对外开放下:

居民、厂商、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收入方面:

社会总供给=C+S+T+D+E

▪支出方面:

社会总需求=C+I+G+B+X,

平衡条件:

C+I+G+B+X=C+S+T+D+E

I+G+B+X=S+T+D+E

I=S+(T-G)+(B-D)+(E-X)

=本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金融机构储蓄+国外储蓄

如果把最后一项看作是外国人相对于本国产生的储蓄(相当于本国收入的净流出量),上面的公式大体可以看做是四部门中的总储蓄恒等于投资。

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M代表资本流入,N代表资本流出

社会总供给=C+S+T+D+E+N

社会总需求=C+I+G+B+X+M

平衡条件:

C+S+T+D+E+N=C+I+G+B+X+M

S+T+D+E+N=I+G+B+X+M

I=S+(T-G)+(B-D)+(E-X)+(N-M)

=本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金融机构储蓄+国外居民储蓄+国外金融机构储蓄

(2)宏观经济结构的平衡

宏观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是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份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

主要包括国民经济中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所有制结构等。

宏观经济结构平衡,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节经济资源的分布,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变量之间适应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的结构平衡是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内在特征,决定着国民经济及其运行的效率。

宏观经济的结构主要包括:

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等。

其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

✧供给结构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比例和关系,具体表现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比例关系。

反映了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配置状况。

供给结构的优化:

供给结构的优化主要指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部门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质”的角度:

动态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

“量”的角度:

静态说明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这种量的关系从二个层次来考察:

1)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

2)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3)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

产业结构优化:

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建立再生产过程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带来更多的产出,也即产业升级的过程。

✧链接:

概念辨析

主导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主导产业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91)一书中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

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更替为特征。

主导产业是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罗斯托,2001)。

优势产业:

在当前经济总量中起产出占有的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

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支柱产业:

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

✧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购买需求的比例和关系。

需求结构从地域划分,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从产品用途划分,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可以带动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

需求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均衡;二是城市与农村消费需求的均衡;三是内需与外需的均衡。

✧空间结构

宏观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宏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或布局结构。

包括不同区域经济活动总量和结构分布两个方面。

空间结构的优化:

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协调不同区域的发展。

包括对区域总量和结构的优化,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

空间结构的优化既表现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还包括同一区域内(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时还包括经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

▪东、中、西?

▪空间结构分布?

▪城市群空间结构?

▪资源环境约束下:

主体功能区

※链接: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其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按开发方式的不同,我国国土空间可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按开发内容的不同,上述四类主体功能区又可以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

▪优化开发区域:

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应该进行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

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应该进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

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两类,是应当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5.宏观经济的调控

※讨论两大问题:

经济波动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政府职能:

政府干预还是守夜人?

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奥地利学派:

米赛斯、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

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所需要的价格信息只有通过市场才可以获得,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央计划经济的非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计算)。

(1)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

✧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重要手段

✧盲目性、自发性、短期性

✧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2)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总量与结构)

✧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速度)

✧通货膨胀(供求、货币)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投资)

※讨论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的权衡?

通胀与失业

(3)宏观调控的内容

▪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经济结构

▪经济波动

▪收入分配

(4)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条例)

▪行政手段

(5)宏观调控的政策

第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达到稳定国民经济目标的政策。

其中,变动税收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政府财政政策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与税收,主要有国家预算、财政支出、税收、财政补贴和公债等财政手段。

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政府财政政策原则:

平衡性财政预算原则:

年度平衡、周期平衡;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原则(功能财政思想):

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国家根据既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在萧条时期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在膨胀时期缩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除了宏观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外,货币政策还有其特殊的目标,包括稳定金融秩序,防止大规模银行倒闭与金融恐慌;稳定利率,防止利率大幅度波动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