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820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设计.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设计

生命的诗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设计概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聚焦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这八首诗词作品分为三课,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和宋词;单元的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再以若干专题学习的形式完成单元教学,是个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突出学习的实践性原则。

本单元充分考虑了时代、诗人、诗体、风格流派、单元人文主题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服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和目标,充分考虑学习情境,有效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性学习,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本单元学习以活动实践、自主学习为主线,围绕“生命的诗意”这一单元人文主题,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从积累鉴赏、诵读体悟、写作表达等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对单元内容的学习,更要实现本单元承载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据此,设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流程:

第一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初识”。

学生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查找和收集资料,了解诗人及其作品,对本单元诗人及相关信息有一个初步认知。

第二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相知”。

学生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品味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

并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专题比较阅读,创设情境来进行深度学习:

魏晋诗歌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唐诗三首,比较三首诗不同的诗体形式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世界;宋词三首,借助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的差异来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世界。

第三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沉醉”。

分小组合作进行诗歌朗诵会。

反复揣摩诗歌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

用多种形式的朗诵,传达品味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呈现诗人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品质。

第四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觉悟”。

对八首诗词作品所展现的诗人的不同生命状态与人生选择进行分类,探究诗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中,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原因。

针对诗人的人生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词,就感触最深的艺术特色写一篇文学短评。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完成一篇文学短评。

教学设计把文学短评的写作设置在单元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让读写结合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

共需10课时。

 

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及相关作品,感受意象,浸入诗歌意境,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语言,领悟诗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诵脚本,借助情绪、动作、表情以及选择适当的乐曲、图画等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作品,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文辞美、情感美。

3.结合具体诗句,诗人人生际遇,品味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在不同生命状态下的人生选择,把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成一篇文学短评。

(二)思维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感‘象’入‘境’,析‘法’赏‘言’,悟‘情’”,这一思维流程鉴赏诗歌,提升解读古诗词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3.根据学习任务,通过对相关资料收集、归纳、整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题比较阅读,提升从多篇文本中发现关联、比较鉴赏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思考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感悟诗人不同生命状态下的人生选择、价值追求,获得启迪。

三、单元学习过程

第一课段: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初识”

核心任务:

自主阅读,完成初读表格

一、学习任务

课前学生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查阅本单元八首诗词创作的背景,诗人生活的时代及特点,作者个性特点、代表作品及风格等。

课堂上师生交流,让学生对八首诗词的创作者及相关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二、课时安排

1个课时。

三、学习资源

本单元所有课文,单元学习任务提示。

学生自主搜集资源,老师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补充资源。

四、学生活动

1.课前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并完成“初识”表格填写。

2.课堂上分享交流,整合完善表格,让学生对八首诗词的创作者及相关情

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表一: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初识”

诗题

诗人

生活时代

及其特点

个性

特点

代表作品

及风格

创作

背景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登高

杜甫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诗题

本诗相关知识

基础知识

短歌行

乐府建安文学

1.字音

2.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3.文化常识

归园田居

田园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体诗(乐府)

登高

近体诗(律诗、绝句)

琵琶行并序

新乐府运动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婉约派、易安体

第二课段: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相知”

核心任务:

梳理对比,欣赏艺术魅力

一、学习任务

感受诗词中的意象,浸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感受不同风格,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按照“相知”表格要求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古诗鉴赏相关术语积累”资料分析选择出恰当的术语概括诗歌主要的意境、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行深入品读。

有条件的,还可进行群文拓展阅读。

二、课时安排

5个课时

三、学习资源

本单元所有课文,“古诗鉴赏相关术语积累”资料,探究拓展阅读资料

四、学生活动

(一)梳理分析:

(1课时)

自主梳理第三单元八首诗,分别找出诗歌的意象,并能概括意境特点,填写“相知”表格。

(1)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象、物象、人象,分析其特点。

(2)结合全诗内容,感受意象营造的意境,并从资料的术语中选择合适的词

填入相应的位置。

(3)鉴赏每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特点,结合诗歌内容情感分析,并从资料的术语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入相应的位置。

表三: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相知”

诗题

意象

意境

艺术手法

语言特点

思想情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学习支架示例:

古诗鉴赏相关术语积累

意境

雄奇豪放、苍凉悲壮、浓艳瑰丽、清净静谧、清新素雅、凄婉忧伤、清丽柔美、凄厉萧索、幽深绵邈、悠闲恬静、孤高旷远、雄浑阔大、艰苦奇寒、荒僻幽静、安谧美好清冷凄凉

艺术手法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语言特点

清新明丽,平淡质朴,直接明快,含蓄隽永、悲壮慷慨、直率奔放、豪放磅礴、闲雅婉丽、清丽典雅、绚丽飘逸、简洁洗练、富有哲理、刚健有力、形象生动、幽默讽刺、刚毅雄健、深邃沉郁

(二)比较赏析:

(4课时)

注:

以下的比较赏析任务为初步预设,具体教学时需要结合学情进行调整。

1.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1课时)

(1)出世与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情感

任务导引: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

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任务设计: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

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

“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

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②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言浅意深巧设喻——赏析诗歌的比喻手法

任务导引:

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言理,无论是情趣,还是理趣,都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而这些情趣和理趣,在诗歌中往往不会直接说出,而是借助比喻手法来加以表现。

这样,不但使诗歌更具形象性,而且提高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任务设计:

①这两首诗中出现了“明月”“乌鹊”“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感情。

无论曹操笔下的“乌鹊”还是陶渊明笔下的“羁鸟”,内涵是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变化着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意象运用在诗中的作用。

2.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2课时)

(1)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任务导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也说过: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我国古代诗人深诸此道。

本课三首诗中,渲来景物以村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要注意赏析。

任务设计:

①本课三首诗中都有写景,请分别概括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②三首诗中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分析。

(2)高扬个性,异彩纷呈—探究唐代三大诗人的风格

任务导引: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唐代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都高扬个性,风格迥异,把唐诗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课三首诗就是这三位大诗人的名篇,请赏析三首诗突出的风格及手法。

任务设计:

①本课三首诗歌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品,试结合诗句分析其风格。

②诗评家们评论李白诗“豪迈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通俗鲜明”,请结合诗句予以说明。

③三首诗体现了独特的艺术匠心,请在各诗中选取你最有感触的一种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3.第9课《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1课时)

(1)缘情绘景,缘景明情——赏析词的情景交融

任务导引: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中。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词意味幽远。

景必缘情而绘,物必因人而设。

本课三首词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需要我们认真赏析。

任务设计:

①本课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

②(拓展延伸)一般情况下,诗歌中写景抒情,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请从读过的诗句中举出实例。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衣,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2)纤丽与雄慨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赏析词的风格

任务导引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

本课所选三首宋词就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苏、辛一派的豪放词雄放慷慨;“婉约之词宗”李清照的婉约词,纤丽柔婉。

词人们用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任务设计

①本课三首词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②《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特点。

这首词开篇的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结合读过的诗歌思考一下:

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

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

第三课段: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沉醉”

核心任务:

吟诵涵咏,开展诗歌诵读

一、学习任务

各小组围绕“生命的诗意”这一主题,抽选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配乐、配图并设计动作等进行朗读展演。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传达品味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呈现诗人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品质,增强美育熏陶和积淀文化底蕴。

二、课时安排

2个课时

三、学习资源

本单元所有课文,互联网朗诵相关音频、视频、图画等资料。

四、学生活动

1.朗诵准备。

学生自由分组,6—7人一组,每组抽选一首诗词,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理解诗歌情感内涵。

从声与情、声与形、诗与乐、诗与画等角度,进行诵读方案的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沉醉”表格。

表四: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沉醉”

选诵篇目《》

展演设计

声与情

声与形

诗与乐

诗与画

选择内容

契合点说明

说明:

1、“选择内容”是指根据对要朗诵的诗篇的理解而设计的情绪、动作、表情等和选择的乐曲名、图画名。

2、“契合点说明”即是对上面“展演设计”中两者间相融合的点的解释,或者说是设计或选取这种声音、动作、音乐、图画的理由。

2.“沉醉”诗歌朗诵会。

(1)各小组按抽签顺序上台进行朗诵展演。

(2)小组朗诵结束后,小组代表谈一谈对所朗诵诗歌的理解及设计思考。

(3)提问答疑:

师生就朗诵小组的展演内容与形式,提出问题,朗诵小组应答。

(4)小组交流讨论,根据“评分表”标准给其他组打分,并进行点评。

表五:

诗歌朗诵会评分表

展演设计及组别

声与情40分

声与形20分

诗与乐20分

诗与画20分

总分100分

1

2

3

4

5

6

第四课段: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觉悟”

核心任务:

整合探究,写作文学短评

一、学习任务

写作文学短评。

1.本单元八首诗歌表现出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和不同的生命状态,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选择。

根据诗人的人生选择把这八首诗分成两类,一类为进取,一类为退守。

归纳梳理同类人生选择下,诗词中呈现出的思想情感、不同人生际遇和相类似作品,并对此种人生选择写评论文字。

2.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情感,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课时安排

2个课时

三、学习资源

本单元诗歌、拓展阅读资料《苏东坡突围》《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等、名家赏析例(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资源)等。

四、学生活动

(一)探究交流

1.自主探究,交流互鉴

课前再读诗歌,填写“觉悟”表格。

根据诗人的生命状态与人生选择把八首诗进行分类——进取与退守,领悟诗人在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情感、搜集相类作品和概述诗人最主要的人生际遇,填入“觉悟”表格中的相应部分。

课堂呈现填好的“觉悟”表格,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抒己见,写评论段

就其中一类或一个诗人的生命状态及人生选择进行评论交流。

表六:

“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觉悟”

诗题

本篇思想情感

本篇情感句

相类作品

不同的人生际遇

相同的人生选择

对此种人生选择的评论

(二)实践写作

1.写法指引

阅读课本第69-70页“学写文学短评”,展示短评范例,指引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阅读《学业和评价》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学写文学短评”的内容。

老师补充示例,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总结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如:

短评写作方法:

阅读要细,定题要小,评论要透

短评写作结构:

观点评价——概叙、简引作品内容——结合具体诗句、诗作的主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写作任务

下面两个任务,选择其一完成:

①请围绕“进取与退守”这个话题,写一篇文学短评。

学生可以类比同是“进取”和“退守”的诗人的生命状态与人生选择,也可以对“进取派”和“退守派”这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完成一篇完整的文学短评作品并交流互评。

②诗词是怎样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深刻的意蕴、独特的情感的?

请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学短评。

借用《学业和评价》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学写文学短评”的内容进行学习,如:

表七:

文学短评写作表格

文学短评写作准备任务单一

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对作品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二、我之所以关注此问题是因为(请分条陈述原因)。

三、我计划按照以下步骤来论述这一问题(请列出写作纲要)。

四、为证明我所要论述的观点,我通过查询、搜索,收集了以下资料作为论据(请注明论据出处)。

文学短评写作准备任务单二

文学短评是怎样一种文体?

它与“读后感”“文学鉴赏”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篇文学短评呢?

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相关文本,将短评与读后感、文学鉴赏区分开来,逐渐厘清文学短评的文体特征,形成相应的评价标准,设计一张“文学短评评价量表”。

在形成评价标准后,学习小组运用自己设计的“文学短评评价量表”,对组员的文学短评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讨论并修改存在的种种不足。

推荐参考书目:

期刊《文学评论》《名作欣赏》,名家之作叶嘉莹的《唐宋词名家论稿》《迦陵论诗丛稿》、沈祖棻的《宋词赏析》。

五、学习反思

(一)成果汇编及反思总结

编写《“感悟生命的诗意”文学短评集》,合成朗诵活动资源。

(二)测试反馈

《学业和评价》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练习。

以下是练习精选:

14.阅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找出两首诗的诗眼,结合文本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并说说两首诗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15.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名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

注意对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阅历。

22.下面是段关于杜甫人生经历的简单叙述,为这段话添加标点,再根据这段话将杜甫的人生经历分为四个阶段,调动自己所学,为这四个阶段各举一首杜甫的代表作。

(5分)

甫当开元全盛时南游吴越北抵齐赵浩然有跨八荒凌九霄之志既而遭逢天宝奔走流离自华州谢官以后度陇客秦结草庐于成都瀼西扁舟出峡泛荆渚过洞庭涉湘潭

人生阶段:

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古人在评诗时,会点出诗歌中的妙词佳语,但对为何佳妙却又常诉诸感觉。

下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评论也是如此,请帮他们做更明确的分析。

(1)杨诚斋曰:

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

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2)三、四是愁绪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3)吴山民曰:

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4)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

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24.下面是三则关于《琵琶行》中白居易自叙遭际部分的评论,请先概括其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然后说说你赞同哪种,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

(1)《琵琶行》较有情味,然“我从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妪向人谈旧事,叨叨絮絮,厌读而不肯休也。

(《岘佣说诗》)

(2)“同是天涯”三句,钟伯(敬)谓:

“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

”若止,乐天本意,何处发舒?

惟以沦落人“转入迁谪,何等相关”!

香山善铺叙,繁而不冗,若百衲衣手段,如何学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3)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唐宋诗醇》)

26.唐代三位最杰出的诗人在抒发感情时分别选用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不同的诗体形式。

请谈谈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抒发感情方面各有哪些优势,三位诗人所选用的诗体对他们抒发感情的影响。

(6分)

27.“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是唐代个性高扬,风格迥异的三大诗人,

诗评家们评论李白诗“豪迈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通俗鲜明”,请分别举出诗句予以说明。

(课文所选诗词除外)(6分)

32.在古诗词中,江流河奔成为文人墨客遣怀抒情的固定意象。

下面给出的四句诗句,哪几句中的江河意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意境不相符?

请给出你的理由。

同时说说苏轼笔下东去的大江,在传统意蕴外又有什么创新之处。

(6分)

(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白居易《问淮水》)

33.通常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描刻了赤壁之战的典型场面。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樯橹”

被写成“强虏”。

有的人认为“樯橹”好,有的人认为“强虏”好,莫衷一是。

请你从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周瑜形象塑造两方面比较一下两者在表情达意上各自的优劣。

(6分)

3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冠孙方仲谋以“英雄”,在《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英雄中词人为什么只青睐孙仲谋?

结合以下记载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

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吴历曰:

“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

35.古人写“愁”多化抽象为形象,如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

有“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呢?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