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辩题)假如让全人类大脑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正方)说实话,一说到这个技术我就热血沸腾。
统计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和家庭背景,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和偏远落后山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知识共享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根据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这意味着一旦共享知识了,人人变得更博学,贫富差距将会缩小,寒门将出更多的贵子。
这个技术真是太好了。
(反方)对方辩友乐得沸腾了,但有人会气得沸腾!
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这个技术,让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的人躺在家里就可以获得知识。
设想你寒窗苦读12年,当终于收到了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广播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声音:
全人类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
凭什么呢?
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这一技术置各种专利于何地呢?
发明专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成果被人半路截胡了,人人都可以灵光一现申请个专利,那研究发明还有什么动力!
(正方)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看法,少努力一点儿有什么不好?
就我个人而言,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此之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又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而最后我顶多能听懂一个生僻的网络关键词。
如果我7岁就能拥有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
普通人穷极一生去学习,恐怕都学不到所有人掌握的所有知识。
知识共享,等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只是一颗星星,而是无穷的宇宙奥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
(反方)我看对方辩友确实是走到宇宙的尽头了。
大脑共享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这样真的好吗?
就《西游记》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佛祖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佛祖不可以直接把经书给唐三藏吗?
他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
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啊!
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储存它速度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付出的努力是个笑话,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在毁灭知识!
(节选自2018年11月16日《奇葩说》,有删改)
(1)【思维导图】阅读双方辩词,完成思维导图。
(2)【辩之有据】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反方论据的是( )
A. 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教学资源,当他们通过大脑共享获得知识,就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B. 马克·吐温说:
“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而只能横行和倒退。
”
C. 孟子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D. 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但不知道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贻笑大方。
(3)【辩之有法】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在辩论中的表达效果。
(4)【试为辩手】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借鉴上文的论证方法,亦可参考第二小题的相关论据,写一段辩论词,50字左右。
【答案】
(1)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2)B
(3)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文学意味,具有说服力。
(4)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
示例二:
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专利垄断,造福全人类。
癌症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倾家荡产的病,因为某些医药公司专利垄断,癌症药物价格高昂,实现知识共享之后就可以打破这种格局,使抗癌药物合理化,拯救更多生命。
示例三:
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非常优越的客观学习条件:
多媒体、平板、雄厚的师资力量等,这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无法相比的,这就好比田径赛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主观上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而知识共享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点、论据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认真阅读正反双方的辩论。
论点位置有三处:
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
“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仔细阅读正、反方发言,抓住“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就《西游记》而言”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据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反方的论点来进行辨析。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其作用主要是证明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反方的观点是:
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忽略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B项名言可以作为其论据。
故B符合题意。
(3)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
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________地论证了________,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该句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4)此题属于辩论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回答时需先找准对方观点,再予以反驳。
答题时要注意: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此题把握正方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注意语句通顺。
如果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可从“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造福全人类;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等方面阐述。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⑴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⑵B;
⑶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⑷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议论文知识的积累,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思维图中给出的提示进行概括。
⑵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反方的论点,然后对选项进行辨析,找准适合的论据。
⑶考生在平时要积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作用,在具体回答时要联系文段来回答。
⑷开放性的试题,考生要注意所阐述的观点要正确,要联系文本内容来进行阐述,理由要充分。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盘曲,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百川千溪,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浩翰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
a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侯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植物种类繁多;b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在黄河中游。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产生了“仰韶文化”。
后来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而当时的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是居四方之中,所以又称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黄河成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从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5000-6000年以前人们使用的简陋木、石农具,木结构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有精美的带有图案的彩陶,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好几个朝代的都城都建立在黄河流域,我国历史上六大都城的一半是黄河流域的古城(今西安、洛阳和开封),特别是几代帝王的都城长安,曾是我国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也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所代表的我国唐代文化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文化。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也是革命斗争的舞台。
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都曾在黄河流域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推动了我国历史前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里打击敌寇,为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
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文化的源头。
(1)在第②段的第a、b两句话之间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应是( )
A. 青山绿野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B. 青山绿野是原始人类生存的唯一条件。
C. 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有利条件的是青山绿野。
D. 原始人类生存的有利条件是青山绿野。
(2)第①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A. 下定义 列数字
B. 列数字 作比较
C. 打比方 举例子
D. 打比方 列数字
(3)本文之所以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主要是因为( )
A.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流域。
B. 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革命斗争的舞台。
C.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原始人类生活。
D.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
【答案】
(1)A
(2)D
(3)D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综合分析。
第②段的a句讲的是“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植物种类繁多”是具体写环境,根据句意A句紧承上文,衔接紧密,这些自然的青山绿野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b句则说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这里进行了最早的开发和利用,成就了中华文明。
A句与b句是递进关系。
据此分析,答案为A。
(2)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她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盘曲,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九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据此分析,第1段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分析推断作答。
依据文章第2段中的“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比较先进”这些语句的说明,可以推知:
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主要是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
(1)A。
(2)D。
(3)D。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
四天前,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
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⑤“你最喜欢什么?
”她不知如何回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
“花!
”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
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
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
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
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⑥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⑦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
谁?
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
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
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
“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
⑧“我真糟!
”她赶紧垂下头。
⑨“不,你同样用尽了汗水和力量。
”
⑩“我是失败者。
”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
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
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
她顿时热泪满面。
怎么?
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⑤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选文第 ⑫段中“奇异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
(1)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女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2)心理描写。
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女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情。
(3)插叙。
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也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4)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励。
(5)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人的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2)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
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心理描写。
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女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选文第④⑤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用了插叙。
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也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4)考查理解词语。
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第⑫段中“奇异的力量”指的是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励。
(5)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点评】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描写方法的掌握能力。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本题考查插叙及其作用。
(4)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此题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记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拉利的账单
胡国玮
①马拉利怀揣一本烫金的《鲁滨逊漂流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心跳得跟打鼓一样。
②“唉,还有比我更惨的吗?
父母离异,自己无家可归。
可怜的奶奶,不要再为我失眠了,你的马拉利长大了,你的马拉利会学有所成的,让父母后悔去吧!
可他们又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如果他们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在他们向我道歉前扑向他们的怀抱。
”即便如此,马拉利也想过放弃,毕竟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
③“前面还剩两个人!
”天虽然很冷,马拉利的手心里却全是汗,他心里默念:
“也许馆长会一时马虎呢,愿上帝保佑我!
”
④“下一位!
”馆长声如洪钟。
⑤马拉利感觉自己站在了众目睽睽的断头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焦心呢?
⑥“我还没看完,我还不想……”然而,《鲁滨逊漂流记》却滑到了馆长面前。
⑦“马拉利是吧?
瞧,这本书你已经借了一个月了,其他人还等着看呢。
”馆长的目光落在借阅卡上的借书时间和那个在马拉利看来最要命的数目上。
⑧它是多么明显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难熬的10秒钟了,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
此时,玻璃窗上正照出马拉利那副缺衣少食的寒酸模样,外面是从积雪上呼啸而过的寒风,更远处是这个意大利小镇高高的灯塔,宛如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摇欲坠。
⑨馆长似乎发现了什么,但他两次欲言又止。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
⑩马拉利得救了!
⑪三天时间过去了,强烈的负罪感在无情的吞噬着马拉利年轻的心。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战斗。
马拉利又来到了馆长的面前。
这一次,马拉利显得更加紧张。
⑫馆长看着眼前这个狼狈的学生,像在等他说出什么令他欢愉的话来。
马拉利决定向馆长坦白一切。
⑬“哦,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你想说什么呢?
你借的书都看懂了吗?
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要向老师提问。
要知道,你们是小镇的希望,是意大利的希望!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个坚强明理的孩子!
”
⑭听完馆长的话,马拉利心里有如翻江倒海,整个人像一株被注入了新生的枯树苗。
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
⑮多年后,事业有成的马拉利准备回母校了却他多年的心事。
然而,馆长已经去世了。
⑯同事在收拾馆长的遗物时,发现他笔记本里有这么一段话:
“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从我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那天,我读懂了你的难堪。
在借书时,我让你交30里拉钱作为押金,在退我书时,你偷偷把“3”改成了“8”,变成了80里拉,这样你就可以从中得到50里拉,这对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个意大利的老人,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你一顿然后把你扭送到校长面前。
但我深知那不是你所需要的。
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宽容你,并决定通过这种方式长久地支助你。
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今天,你以全校最优秀学生的身份毕业了,明天,请不要忘了回来支付你的账单。
”
(1)选文第②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⑭段中“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
”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味第⑤段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具体分析马拉利的人物形象。
(5)巧妙运用“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欧·亨利式”的结尾通常指故事的结局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
【答案】
(1)①插叙,作用:
②交代了马拉利的家庭困难的情况,③为下文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字获取生活费做铺垫。
(2)①马拉利还书时,把押金30里拉改成80里拉,②馆长还押金时还给马拉利80里拉。
(3)①心理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后害怕被发现的复杂恐惧心理。
(4)他虽然不幸,但他很好学;对改借押金数有强烈的自责;事业有成后回母校表明他有知恩图报之心。
(5)①出乎意料的是结尾时馆长要求马拉利支付账单。
②要求马拉利支付账单是合情合理的。
③这个结尾凸显了馆长的宽容善良、善于教育的智者形象,也深化了主题。
【解析】【分析】
(1)考查记叙的顺序:
插叙。
答此题读懂下文内容最为重要。
插叙中介绍马拉利的家庭背景,是为后文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字,获得生活费用作了铺垫。
(2)考查的是归纳情节内容。
①马拉利还书时,把押金30里拉改成80里拉,②馆长还押金时还给马拉利80里拉。
此情节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3)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马拉利感觉自己站在了众目睽睽的断头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焦心呢?
”此句是典型的心理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后害怕被发现的复杂恐惧心理。
心理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展示人物性格最好的手段之一。
(4)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可从对改借押金数有强烈的自责心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内疚与良知。
(5)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
通常指故事的结局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字的秘密在文章最后才交代,这样写使文章情节起伏,生动曲折;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这样的结尾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故答案为:
(1)①插叙,作用:
②交代了马拉利的家庭困难的情况,③为下文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字获取生活费做铺垫。
(2)①马拉利还书时,把押金30里拉改成80里拉,②馆长还押金时还给马拉利80里拉。
(3)①心理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拉利改动押金数后害怕被发现的复杂恐惧心理。
(4)他虽然不幸,但他很好学;对改借押金数有强烈的自责;事业有成后回母校表明他有知恩图报之心。
(5)①出乎意料的是结尾时馆长要求马拉利支付账单。
②要求马拉利支付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