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351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docx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试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信息卷(四)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

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

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

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

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选自《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1日)

材料二:

“文化地标”作为公共建筑,势必要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审美决定,更不能罔顾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

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才能杜绝滥建“文化地标”。

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防止盲目花钱影响民生,从源头上制止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另一方面,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发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的作用,赋予专业人士更大的话语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

还要强化事后监督,对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绝不允许“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停住滥建的手,也不能一拆了之。

如此大兴土木已经造成浪费损失,通报之后,后续如何整改利用,考验着地方的管理智慧。

“文化地标”体现的应是地域文化特色,是市民文化和心理认同,比如说到厦门人们会想到鼓浪屿,说到西藏会想到布达拉宫。

与其滥建“文化地标”,不如“走心”思考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景点,让建筑艺术真正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特色、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摘编自韩小乔《文化地标应名副其实》,《安徽8报》2020年10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从中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见识时代风貌。

B.各类文化地标都成了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成了展示地方良好形象的最佳文化名片。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亲近自然”要求文化地标在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上能和谐共生。

D.城市文化地标的设计方案要进行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至于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可忽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若是一味追求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就无法唤醒人们共同情感记忆。

B.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公共建筑,如果想使它的形象更加亲切、持久,就需要传播文化、服务公众。

C.人们到一座城市旅游观光,如果不参观博物,那就无法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形成认知。

D.城市文化地标建设要理解大众文化审美,要为人民增进福址,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城市文化地标的一项是()

A.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和“巨蛋”形国家大剧院。

B.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城隍庙和黄浦江。

C.株洲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神农大剧院。

D.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国际会议中心和新世界。

4.如何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以杜绝滥建文化地标?

请结合材料二做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答案】1.C2.C3.B

4.

(1)改革考核机制,让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3)职能部门根据政策要求,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严格把控设计方案的批准;(4)强化事后监督,实行问责制。

5.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列举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多个方而分析了城市文化地标的服务功能:

最后指出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②运用了理论论证(或道理论证),联系现实,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③在论证“文化地标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④文中还多处运用举例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喝酒的人

李娟

酒鬼什合斯到我家店里打酱油,真是令人惊讶。

我妈问他:

“为什么不是来打酒的?

”他回答得挺痛快:

“2000年了嘛,喝酒的任务嘛,基本上完成了嘛!

可是才过几个小时工夫,这家伙又来了,他把我们家商店门“砰”地一脚踢开,眼睛通红,头发蓬乱,外套胡乱敞着,上面扣子一个也没有了。

他绕着很复杂的曲线走向我,把手里的瓶子往柜台上重重一蹾——又来打酱油。

酒到底有什么好喝的呢?

刚开始我还以为他们酗酒是为了打发无聊,一堆人凑在一起借酒装疯可能会很热闹。

可是后来又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人更愿意孤独地喝酒。

比如杰恩斯别克,总是悄悄地来店里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靠着柜台享受似地慢慢啜饮。

冷不丁有人掀门帘进来,就迅速把瓶盖拧,口袋里一揣,若无其事地和来人打招呼,耐心地等着对方离开,然后再继续掏出来享受。

像个馋独食的孩子一样。

显然,酒带给他的乐趣肯定不是那种电视剧和小说里通常所解释的“麻醉”呀“逃避”呀之类。

我喜欢那样喝酒的人,我觉得他们真的把酒当成了一样好东西来品尝。

在他们那里,酒最次也是一种驱除寒冷的必需品。

而不像群聚拼酒的人,又唱又跳,又喊又叫的,喝到最后,估计给他上点白开水他也无所谓了——甚至分不清了,照样兴奋得要死。

我觉得他们不珍惜酒。

还有一类酗酒的人,占了喀吾图酒鬼中的大多数。

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以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

他们狂饮烂醉,大部分时间却是沉默的,而且毫无来头地固执,鄙夷一切稍有节制的行为。

他们喝酒的状态与程度往往有规律可循。

那些在柜台边站着喝或坐着喝的人,可能才刚刚开始喝或只喝了一瓶;盘腿坐到柜台上的,一般来说已经两瓶下肚了;至于高高站到柜台上低头顶着天花板的,不用说已经喝到第三瓶。

假如喝到第四瓶的话,就全睡在柜台底下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加那尔喝到第四瓶,是一定会踩着院墙上房顶的。

而米列提喝到第四瓶,通常会跑河边从桥上往下跳。

可能每个村于都会有这样的一帮小伙子,还没熬到可以死心塌地地种地的年龄,但又没勇气出去闯荡一番,便天天哼着被译成哈文的汉族流行歌,成群结队地四处混酒喝。

他们七嘴八舌地围攻我:

“妹妹,不行呀,我们实在没钱呀!

”等喝得差不多了,就说:

“嫂子,我们真的没钱……”等彻底醉掉以后,我也就被叫成“阿姨”了。

只是让人奇怪的是,既然他们没钱,我干嘛还要把酒卖给他们?

真是,整天如此,人都被酒给醺糊涂了。

我家柜台下面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有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子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不能走了)。

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账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段。

低头一看,又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撂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

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捡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后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

酒到底有什么好喝的?

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我妈就有点瘾,平时吃饭,一有好菜,就让我给斟一杯。

有时候我外婆也会主动讨一小口喝。

我妈说,她年轻时在兵团,是连队“姑娘排”的,每天都会在地里干到好晚才下工,一回到家,骨头都散了,浑身酸胀。

为了能够睡个好觉,保证第二天的精神,宿舍里一帮子姑娘们就逮着酒瓶子一人猛灌一口,再昏昏沉沉上床睡觉。

时间一久,就上瘾了。

至于外婆,我想大约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酒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尤其看到那些喝醉了的人,眼神脆弱又执着,脚步踉跄,双手抓不稳任何东西。

他们进入另外的世界里了,根本不接受这边世界的约束,甚至生命的威胁也不接受。

真的觉得酒实在是太神奇了,温和的粮食和温和的水,通过了一番什么样的变化呢?

最终竟成了如此强烈不安的液体……我们一日三餐,吃着这些粮食,喝着这些水,温和地日滋夜补,谁能知道它们在我们身体内部,在更为漫长的时间里,又进行着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当我们一日日老去了,身体被疾病打开了各种各样的缺口,当我们拄杖蹒跚地走,神智也渐渐模糊了……人的一生,莫非也是一场缓慢的酗酒过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厌其烦地列举堆在“我”家柜台下面角落里的物品,令人想象到村子里的酒鬼们拿着各种东西做抵押买酒的情形。

B.从“妹妹”到“嫂子”再到”阿姨”的称呼上的变化,准确地表现了酒鬼们为了能过过酒瘾,赊账喝酒,讨好巴结我的心理。

C.文章写到妈妈有“酒瘾”,且插叙了妈妈年轻时在兵团“姑娘排”为能睡个好觉而喝酒的事情,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D.行文到最后,“我”自始至终都想不通酒到底有什么好喝的,又辣又费钱,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喝酒乃至酗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酒鬼什合斯第二次来打酱油时,通过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什合斯醉酒的样子。

B.文章运用排比,介绍柜台下面角落里堆着的用来换酒的各种东西,并称之为“宝贝”,语含讥讽,旨在表现对酒鬼的厌恶。

C.文章以“喝酒”为线索来构思全篇,从酒鬼什合斯开始写起,写了各类喝酒的人及其喝酒的特点,最后以议论结束全文。

D.本文语言轻松自然,风趣幽默,虽然叙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且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8.文中写了哪几类喝酒的人?

各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6.D7.B

8.①孤独喝酒的人:

悄悄买酒,慢慢啜饮,享受独饮的乐趣;②群聚拼酒的人:

唱跳喧闹,异常兴奋,不珍惜酒:

③酗酒的人:

狂饮烂醉,沉默固执,不加节制。

9.①结构上,照应文中“酒到底有什么好喝的呢?

”“为什么要喝酒呢?

”的发问,解释喝酒的原因,使行文更加完整。

②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题。

作者由日常见到的各种喝酒的人及其表现,联想到了人生的过程,表达了“人的一生,莫非也是一场缓慢的酗酒过程”的感慨。

③表达效果上,由上文的叙述描写转入议论,且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

孝子伯华孙也。

正统七年进士,乡试、会试皆第一。

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入事。

又言:

“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

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

收获甫毕,遽至乏绝。

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

乞敕天下有司。

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

”帝立命行之。

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

以问诸言官,夔曰:

“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

”议遂定。

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

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

景帝不豫,尚书胡濙在告,夔强起之,偕群臣疏请复太子。

不允。

明日,夔欲率百官伏阙请,而石亨辈已奉上皇复位,出夔南京礼部。

英宗雅知夔,及闻复储议,驿召还,进左侍郎。

天顺二年改吏部。

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

七年代摄石瑁为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

夔奏罢之。

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勤视经筵,裁决庶政。

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

且言:

“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

“帝优旨答之。

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

好人慕之。

竞为其徒。

夔力谏,势稍减。

五年代崔恭为史部尚书。

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

七年加太子少保。

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

帝多采纳。

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

夔请命延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水。

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

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

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史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

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节选自《明史•姚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

B.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

C.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明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

D.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明、清两代每年一次在县或府举行的考试。

B.在告,指官吏在休假期中;告,指古时官吏休假。

C.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夔指陈时政,积极建言。

他做吏科给事中时,力陈时政八件事;成化五年,陈述时弊二十件事;成化七年,他又借群臣奏二十八事。

B.姚夔大胆果断,稳定朝局。

景帝监理国事,大臣商议劝他即位而议论不决;姚夔说大臣应为国家考虑,于是计议决定。

C.姚夔忧心国事,劝帝勤政。

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出席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等。

D.姚夔胸襟磊落,唯贤是举。

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大家都认为他很称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

收获甫毕,遽至乏绝。

是贫民遇凶年机,丰年亦饥也。

(2)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

七年代摄石瑁为礼部尚书。

14.姚夔体恤百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11.A12.D

13.

(1)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

(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

这是贫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闹饥荒,丰收的年景也闹饥荒的原因。

(2)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而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坚决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

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14.①上疏朝廷,靖求每年开粮仓先贷给最贫闲的人;②上奏朝廷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③南畿、浙江大水,奏请让朝臣共同寻求安民弭患的办法;④每当遇到天灾异象,姚夔就请求赈济灾民。

参考译文: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

他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

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

第二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上书陈述关于时政的八件事。

又说:

“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

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

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

这是贫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闹饥荒,丰收的年景也闹饥荒的原因。

请求陛下下令给天下的相关衙门。

每年两次打开粮仓放粮,一定要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

”皇帝立刻命令执行。

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皇帝位,没有结果。

就拿这事询问负责监督进谏的官员们,姚夔说:

“朝廷任命大臣,就是为了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

”计议于是就有了结果。

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

景泰四年改任礼部,奉命令考察云南官吏。

景帝身体不适,尚书胡濙在休假,姚夔强行将他起用,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太子。

来得许可。

第二天,姚夔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伏请求,而石亨等人已尊奉太上皇恢复皇位,将姚夔调出到南京礼部。

英宗素来了解姚夔,到听说恢复储君的议论时,用驿马将他召回,进升为左侍郎。

天顺二年改任吏部。

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

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话,下令南京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缴纳米粮救济灾荒就可以进入国子监。

姚夔上奏停止了这件事。

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

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

又说:

“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够了。

”皇帝褒美的圣旨答复他。

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

皇帝宠信番僧,番僧里有被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了等级,没有限制。

狡诈不法的人羡慕他们,争着做他们的门徒。

姚夔极力劝谏,情况才渐渐好转。

成化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书。

雨雪失常,姚夔借机力陈时政弊端二十件事。

七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体上是以杜绝请托,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过多的费用作为紧急事务。

皇帝大多采纳。

第二年九月,南京、浙江发大水。

姚夔请求皇帝让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

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

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赠予少保头衔,谥号为文敏。

姚夔才能远大,胸襟磊落。

朝廷商议没有决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作出决断。

他在吏部的时候,留心人才,不可以避开亲戚朋友。

当初,王翱掌管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欢他。

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时,很重视南方人,他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见贻贺金紫①之什

刘禹锡

久学文章含白凤②,却因政事赐金鱼。

郡人未识闻谣咏,天子知名与诏书。

珍重贺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

旧来词客多无位,金紫同游谁得如。

[注1①金紫:

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②白凤:

《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西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借《太玄经》中的典故来表情达意,典雅含蓄,谦逊得体。

B.颔联紧承首联,与首联内容相对应,续写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绩。

C.尾联先说文人大多都得不到任用,从而突出了“金紫同游”的难得。

D.标题明确了酬唱的内容,从中亦可以看出刘白两位诗人友情深厚。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A16.①获得赏赐的兴奋与喜悦。

②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

③对政绩的自得与满意。

④对友人祝贺的感谢。

⑤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香草作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替余以蕙纕兮

(2).又申之以揽茝(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4).猿猱欲度愁攀援(5).浮光跃金(6).静影沉璧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眼文艺批评现场,那些游弋于其间的“魅影”,像鲁迅笔下的坟头磷火低飞乱舞、时隐时现。

貌似可以照亮文学现场迷途的“万能手电筒”的批评,其实已经风化成了一支无力于指点创作迷津的“银样蜡枪头”,此乃侵袭的风习与批评家对俗世缴械的双向运动的癌肿。

不幸的是,在此危机时刻,(),且以现在进行时现身于各种文艺现场,以致业界内外对批评都有着强烈的“疗救”之共鸣。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批评者却仍自我感觉良好

B.批评却仍自我感觉良好

C.批评家却仍自我感觉良好

D.听众却仍自我感觉良好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湖面,一层层相涌而来的动荡,那是风吹皱的相思。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C19.A

20.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侵袭的风习”前后颠倒,应该为“风习的侵袭”;二是把“对”改为“向”;三是“运动”后增加“所导致。

(二)语言文学运用Ⅱ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常用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将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根据国家药监局10月16日发布的公告,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将在2026年全面禁止生产,彻底退出市场。

汞是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具有强烈的挥发性。

因此,汞成为除了温室气体之外_____①______产生重要影响的化学物质,也是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