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824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地理部分.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国地理部分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国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

(2011·岳阳模拟)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与土地利用的对应关系,对图形判读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根据图形信息,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东端、大兴安岭西侧,为典型的温带草原;B位于松嫩平原核心地带,为耕地;C位于长白山山地,为林地。

故本题选择D。

答案:

D

2.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

A.冬季风         B.地势

C.天气D.纬度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前提是确认地形区,而后再选择合适的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有一定难度。

甲地等温线向南凸出,表示本地年平均气温比临近地点偏低。

结合东北地形地势分布,可以得知甲为小兴安岭,地势高,使得气温偏低,故本题选B。

答案:

B

3.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

①气温低,蒸发弱 ②有凌汛现象 ③地势低平 ④河网稠密 ⑤夏秋雨多 ⑥地下有永久冻土

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要结合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难度较大。

图中D处是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所以蒸发微弱,是形成沼泽的条件之一,故①正确。

松花江自西南流向东北,在秋季时下游先结冰,春季时下游后融冰,这些都影响了江水下泻入海,使得地表积水,是形成沼泽的条件之一,故②正确。

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入海不畅,地面积水,也是形成沼泽的条件之一,故③正确。

地势低平处,河道较多,主河道不明显,也影响了河水下泻,也成为形成沼泽的条件,故④正确。

我国东北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部分滞留在河床和低洼地中,在晚秋、冬季和初春时节,因低温形成冻土,甚至深层地下形成永久性冻土,这些都使得地表水没有充分下泻和渗透,大量残留在地表,所以⑤、⑥都是形成沼泽的条件,故本题选择D。

答案:

D

(2011·广东深圳调研)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现代民谣:

“说凤阳,道风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

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正确的是(  )

A.洪涝——7、8月B.洪涝——6月

C.干旱——4、5月D.台风——7、8月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水系图判断自然灾害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凤阳位于淮河水系,该水系位于季风气候区,6月份降水多,再加上淮河水系北侧发育程度高,各大支流同时进入汛期,因此6月份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故本题B项正确。

答案:

B

5.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还得益于(  )

A.气候变暖B.红壤的改良

C.大量施用化肥D.大力兴修水利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变化推断农业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

由上题分析可知,凤阳过去十年九荒,主要是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现在“家家户户屯满粮”显然是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与该地大力兴修水利、防止旱涝有关。

故本题D项正确。

答案:

D

(2011·福州单科质检)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最典型的地貌是(  )

A.移动沙丘B.喀斯特地形

C.冲积平原D.盆地地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和读图能力,属于容易题。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其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因而图示地区最典型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7.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交通   C.光照   D.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和读图能力,属于容易题。

由上题可知其位于西南地区,该地区的地形复杂,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因此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8.图示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A.矿物丰富B.高原地形

C.地势落差大,水量丰富D.纬度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和读图能力,属于容易题。

由于其位于西南地区,该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地形复杂,落差大,因此图示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地势落差大,水量丰富,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2011·天津十二区县联考)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 ②江苏 ③湖南 ④广东 ⑤福建 ⑥广西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④⑤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以及对我国省级行政区分布图的掌握,属于低等难度试题。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2000年,就是图中每个图例中间那个,另外一个条件是“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也就是要求图例中黑色图例要大于白色图例,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正确答案,故A正确。

答案:

A

11.图中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加化肥使用量,增加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从图中找到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这几个省区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所以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另外这三个省区,从1985年一直到2025年当年粮食可供养的人口(黑色图例)都一直小于当年实际或预测的人口(白色图例),这说明当地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大,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

B

(2011·安徽怀远一中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经纬网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西部有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该地理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旱地耕作区、水田耕作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暖温带和常绿林、落叶林分界线

C.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第一、二阶梯和农耕区、牧区的分界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地理分界线问题,属于难度较小试题。

通过经纬度的判定,可以知道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理界线为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等,符合条件的为C。

答案:

C

12.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该地区河流冬季没有结冰期

C.该地区河流都有凌汛

D.应继续大面积开垦、发展粮食种植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属于难度较小试题。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因此该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汛的补给水源为积雪融水,夏汛为雨水补给。

根据东北地区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B、C、D项均不正确。

答案:

A

(2011·山东威海模拟)读“我国某种能源发电站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发电站所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  )

A.核能B.水能

C.风能D.煤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能的分布规律,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由于该种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可判定该种能源为风能。

答案:

C

14.利用这种能源发电的主要缺点是(  )

A.不可再生       B.发电量不稳定

C.燃料运输量大D.产生有害物质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能的特点,属于难度较小试题。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排除A、D;风能发电不需要燃料,排除C;但是风速的不断变化使风能发电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答案:

B

(2011·福建厦门质检)图1示意我国某主要物产分布,图2示意该省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变化。

读图完成15~18题。

15.图1中图例甲、乙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小麦、水稻B.小麦、玉米

C.高粱、谷子D.玉米、水稻

解析:

本题考查农作物分布的区域。

难度不大。

结合图可知,此区域为江苏省,作为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穿过此地,所以江苏省既有小麦的分布,也有水稻的分布。

故A项正确。

答案:

A

16.若对该省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频繁监测,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PSB.GIS

C.RSD.数字地球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度不大。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实质是地图的延伸。

遥感通过物体反射的电磁波不同,可对粮食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检测,故C项正确。

答案:

C

17.关于该省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部临海

B.南部的自然带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工业基础较好

D.城市化的进程不是依靠工业化推动的

解析:

本题考查某区域的地理特征。

难度中等。

注意本题选择错误项。

江苏省东部临黄海,南部为亚热带季风区,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江苏省靠近沪宁杭,工业基础好,在工业的带动下加快城市化进程。

故D项为正确选择项。

答案:

D

18.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举措有(  )

A.立足本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

B.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北部产业向南部转移

C.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D.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难度不大。

江苏省矿产资源缺乏,因此不具备发展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南北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需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提升,应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产业升级。

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1·北京石景山期末)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贵阳平均海拔1223米,昆明平均海拔1892米)读图回答19~20题。

19.贵阳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  )

A.1200小时 2000小时

B.1200小时 2400小时

C.1400小时 2400小时

D.1400小时 2000小时

解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变化规律。

难度不大。

结合图可以看出,相邻两条等日照线差距为200小时,根据其变化规律可知贵阳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昆明为2400小时,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关于昆明与贵阳的日照时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贵阳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故日照时数少 ②昆明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前弱作用小,故日照时数多 ③昆明与贵阳的气候类型不同,且降水比贵阳少,故日照时数多 ④贵阳冬季受锋面影响降水多,故日照时数少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

难度不大。

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有纬度、地势、天气状况。

①项本身说法错误;昆明由于处于云贵高原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故日照时数多;贵阳和昆明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③项错误;贵阳冬半年处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一侧,降水较多,故日照时数少。

综上分析,C项正确。

答案:

C

(2011·西北师大附中月考)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

“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读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回答21~23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C.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

D.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

解析:

联系课本知识可知,D正确。

答案:

D

22.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 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 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青藏高原气温季节变化小,日变化大;西宁地区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C

23.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B.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

C.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

D.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解析: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充足,但热量不足,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该地区存在草场退化问题,畜草矛盾突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答案:

D

(2011·佛山质检)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力增长率=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

读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②时期,人口增长暂时处于“低-低-低”模式

C.③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D.④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稳

解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①时期,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②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人口死亡率大幅提高,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③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故只有④正确。

答案:

D

25.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出生率高

C.新增就业岗位有限D.城市化进程快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但由于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导致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

答案:

C

二、综合题

26.读我国某区域的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鄂尔多斯内流区的形成原因。

(4)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

指出图示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别简析原因。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这是宁夏平原及其附近地区,P处位于宁夏平原,因地势低,故气温偏高。

Q处位于贺兰山区,气温较低,又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故多降雪。

鄂尔多斯地区周围虽有黄河流经,但该地地形封闭,气候较干旱,地表径流较少,从而形成了内流区。

该地因缺水限制了农业发展,在土地利用中,最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现象,其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位于宁夏平原,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山地迎风坡,降雪多;山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易形成降雪天气

(3)地形较封闭,四周略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4)水源不足 土地荒漠化: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风力大,地表物质松散;②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和开矿。

土壤盐碱化: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

27.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9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1月9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结合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商品粮基地,位于北方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位于南方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

位于西北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

(2)经过①基地的铁路线是______,该基地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小麦是②基地和①基地都种植的农作物,两地在播种时间上有何区别?

②基地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4)③地位于______地区,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解析:

(1)题,图中的商品粮基地,位于北方地区的是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位于南方地区的有5个,其中江淮地区跨北方和南方地区,位于西北地区的有3个。

(2)题,①处位于河西走廊,兰新铁路经过,光照充足、地形平坦、夏季高温,有灌溉水源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第(3)题,①地种植春小麦,②地种植冬小麦。

洪灾、伏旱、春季低温是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

第(4)题,③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高原地形等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区。

答案:

(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2)兰新铁路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地形平坦。

 (3)①地春天播种,②地秋天播种。

洪涝、伏旱、春季低温冻害。

 (4)青藏高原 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多高原山地,土壤贫瘠。

种植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28.(2011·上海十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青藏高原局部地区年降水量、≥11℃的积温分布图。

(1)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该技术是____________。

(2)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西藏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都较丰富。

请分析说明其丰富的原因。

太阳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热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气温高,雨量充沛

B.该地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C.该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D.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4)下列叙述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特有的文化风景是马头琴声和那达慕节庆

B.传统民居为平顶方整的石砌碉房

C.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D.坎儿井、清真寺和节奏强烈的民族歌舞展现西域风情

(5)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既属于“三江并流”中的河流,又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河流是__________,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是____________。

该地区水能蕴藏量居全国之最,请分析其原因。

(6)甲处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GPS技术(或全球定位系统)

(2)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强 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C (4)B

(5)①② ③④ 山高谷深,水位落差大;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

(6)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29.(2011·全国名校模拟试卷(四))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国东南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中一个新的版块。

随着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的战略构想,随着“海峡西岸”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服务海西”的意识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海西”概念开始助推闽台乃至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2006年11月19日上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在厦门开幕,开幕首日,两岸农业合作展现喜人的形势,其中闽台签约农业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达23.24亿元人民币。

(1)甲河是________,乙河是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列岛。

(2)同一纬度的a、b、c、d四地,年降水量最丰富的是(  )

A.aB.b

C.cD.d

(3)若a、b同一海拔,则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a处1月气温比b处高

B.a处1月气温比b处低

C.a处7月气温比b处高

D.a处7月气温比b处低

(4)闽南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出口创汇农业区,其发展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B.交通便利

C.气候条件优越D.农业技术雄厚

(5)c处被称为台湾的硅谷,其名称是__________,其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6)为了促进乙河干流所在省的经济发展,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主要理由是什么?

(7)试分析在乙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圈有利的条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解析:

首先确定此区域为海峡两岸地区,再从该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经济外向型强、降水丰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来思考各题,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

(1)浊水溪 闽江 澎湖 

(2)D (3)BC (4)A

(5)新竹 条件:

科技雄厚,拥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低生产成本,劳动力及设备等生产成本低;政策的强力支持;便利的运输系统,该地接近机场与台北市场。

(6)水能 理由:

山地多,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水能是清洁的能源、发电成本低。

(7)条件:

与港、澳、台临近,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的管理技术;著名的侨乡,海峡两岸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人们的往来;雨热充足,为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和旅游胜地;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优良港口和铁路等立体交通格局;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问题:

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突出;海峡两岸“三通”未开放,交流不便。

对策:

抓好城镇和区域规划;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时实现“三通”促进海峡两岸的融合;要注意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本区能源矿产不足,应避免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树立品牌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