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西漳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惠山西漳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山西漳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山西漳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无锡地铁西漳站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五年八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无锡地铁西漳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
1.2项目承办单位
1.3项目概况
本项目致力于推广绿色出行方式,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立足于自行车免费租赁,并以此作为对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之一,让“慢行交通”覆盖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项目主要服务惠山西漳片区地铁商务区,拟建租赁站点19处,配备公共自行车424辆。
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支持下,以自行车车身广告和租赁站点户外广告为媒体,提供有偿户外广告服务,既为城市增加亮丽的风景,成为无锡市对外文明的窗口,又能解决一定数量人员的就业问题,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一定贡献,实现项目良性循环发展。
1.3.1项目选址
项目拟在无锡惠山西漳片区地铁商务区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点,提供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并逐步向全市推广,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现象,实现各大社区和公交站点间的交通衔接,并根据无锡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地铁、轻轨的布局,在5年内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有效衔接,形成与整个惠山新城及周边地区互联互通的公共自行车运营网络,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
1.3.2项目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以无锡惠山西漳片区地铁商务区为试点,建设19个自行车免费租赁站点,每个点配备20台(或30台)免费对外租赁的自行车,实现慢行交通与城市快速交通的有效对接,缓解市民出行交通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1.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现有的公共交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快速、便捷的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需求。
公共交通的运输方式需要进行改变和补充。
免费自行车租赁这一新兴的慢行公交系统不仅可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瓶颈的好方法,为广大市民的出行提供方便,还能解决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拥堵的难题,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汽车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污染程度还将大幅度提高,因此,控制汽车污染,推广低能耗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台2.4排量的小汽车,一年的CO排放量需要11亩树林来吸收,无锡城市绿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
因此,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CO的排放量,将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3、交通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无锡要建设文明和谐的两型社会,政府就有职责去净化城市环境,减少交通污染,提供给市民一片碧空净土,让所有人都能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让无锡成为理想的人居化城市,是也是广大市民的迫切要求。
1.3.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自行车的特点决定了自行车公共交通的优势,自行车作为一种不消耗能源、无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是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应当在城市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这种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交通方式,也应该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提倡自行车交通方式,为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和安全的环境,可以使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无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其文明程度的体现不仅仅在于人文历史的悠久,也不仅仅局限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而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有机结合。
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这一新生事物出现,给我们这个城市交通状况急剧恶化的城市带来了一缕清风,并且在无锡市前期的试点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给城市的公共交通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新的尝试。
1.3.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总投资约为433万元,其中设备及站点建设投资约176.253万元(含系统站点设备投资161.386万元,管理中心设备与集成服务投资7.664万元,站点建设费用7.203万元),五年运营费用约257.28万元。
车辆数量:
投入424辆。
站点数量:
建设19个租赁站点。
可覆盖区域:
西漳片区地铁商务区周边的各个大中型社区到公交站、地铁站、学校、居住区、主要商业圈。
提供就业岗位:
11人。
1.3.6资金筹措
项目预计总投资433万元。
资金的筹集主要依靠无锡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自筹。
1.3.7财务评价
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意义主要在于自身的社会效益,财务效益主要是解决项目的正常运行资金,实现保本微利。
根据预计的项目运营模式和收入、经营成本的估算,预计本项目五年内合计完成项目收入434.1万元,项目在五年内的运营成本和建设投资为433万元,五年内可以实现回收投资,且净收益1.4万元(未扣除折旧费用);五年之后,预计每年可获得净收益35.784万元。
1.4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无论是必要性还是可行性,都具有实际运作的可能,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社会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社会公用资源作为投入(具体为: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免费提供项目运营所需的场地,公用事业局以及公安、交通、市政、城管、工商、税务、电力、电信等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交由项目承建公司进行实际操作,就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解决公交瓶颈问题的同时,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确实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实事。
1.5术语
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国内外已有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实践,但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将自行车交通作为准公共交通方式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
目前,将自行车公共交通系统定义为:
公司或组织在大型居住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客流聚集地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车站,随时为不同人群提供适于骑行的公共自行车,并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以该服务系统和配套的自行车路网为载体,提供公共自行车出行服务的城市交通系统。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当前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恶劣的交通运行环境增加了通勤时间,不仅会降低工作生活效率,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人们出行的情绪,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资源消耗,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更可能因为交通拥堵无法及时解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因此,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道路的问题,更是交通观念、出行方式、交通管理、道路建设等整个交通体系的合理运作的问题。
(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导致运输压力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来,我国取得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城市化的辉煌成就,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
而大量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也使城市交通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2)道路网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长期以来,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汽车尤其是私家车增长速度过快,使得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汽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2014年,全国汽车拥有量已达1.4亿辆,而且大城市的增长势头还在继续。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
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对现状的改变使出了浑身解数,也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路网改造的速度仍然远远赶不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
(4)公共交通发展步履缓慢。
长期以来,公共交通一直是低档次运输方式的代名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交通出行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公交车辆在机械性能、舒适度、感观形象、运送能力、车辆功能设计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城市客运对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此外线网布局、营运调度、乘客服务、公交票制等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品质。
在汽车化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公共交通不提升品质,就意味着将会失去对小汽车交通的竞争力,不能有效吸引城市居民出行,导致交通拥挤加剧,城市环境恶化。
以上几个问题,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概括起来是车多路少,现状道路已无多大潜力;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的趋势在逐渐恶化;公共交通发展步履较为艰难,私家车增长势头强盛,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多更新的要求。
这些交通问题,又集中表现在大城市过度密集的市中心地区,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尚不明确,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不得力。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现有的公共交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快速、便捷的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需求。
公共交通的运输方式需要进行改变和补充。
因此,自行车公共交通作为绿色环保便捷的代名词,也就将在未来成为一种新的出行方式,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作为对现行公共交通的最为有益的补充。
2.2汽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汽车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汽车污染,推广低能耗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刻不容缓的任务。
1、汽车排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铅(Pb)、碳烟、苯井芘(BaP),对人体都有直接的危害。
其中:
(1)CO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当人吸入含有CO的气体时,会导致人体的各部分组织缺氧,特别是人脑组织和心脏缺氧后便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严重者便会死亡。
(2)氮氧化物(NOx)的破坏力也很强。
汽车排放的主要是NO,但NO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成NO2。
当空气中的NO2被吸入到肺内,就会在肺泡内形成亚硝酸(HNO2)和硝酸(HNO3),由于这两种酸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会增加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胸闷、咳嗽、气喘甚至肺气肿等症状的疾病。
(3)汽车排放的铅可以长时间地飘浮在空气中。
如果接触高浓度的含铅气体,就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中毒症状。
长期吸入低浓度的含铅大气,可以引起慢性中毒症状,如头昏、头痛、全身无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综合症。
当铅在人体内各器官的积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造血机能,尤其对少年及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影响更大。
此外,长期慢性铅中毒者,心脏和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人的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成为呆傻。
铅还具有高度的潜在致癌性,其潜伏期长达20~30年。
(4)汽车排放的废气还通过其它方式对人体产生间接影响,如:
引起紫外线减少、光化学烟雾、细菌总数增加,排气还有可能污染蔬菜、加剧温室效应等。
2、汽车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在噪声中暴露会导致人听力损失或听阈上移。
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在声级为85dB的噪声下工作的人,30年后耳聋发病率大约是8%;90dB为20%;95dB为30%。
日本人2008年给北海道到九州的日本全国24个都道府县居民散发了调查卡,调查结果表明,最令人烦恼的正是汽车交通噪声。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进行的全国规模的城市噪声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虽然我们国家对这方面的调查数据较少,但汽车交通噪声对市民的影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3交通与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交通运输业自身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公路、航空里程成倍增长,初步形成了多种交通方式比翼齐飞的局面。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提出了促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在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强推进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给全社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10年交通运输业面临着大发展机遇期。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开始正视交通结构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交通运输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回避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高污染发展,环境难以承载。
1978年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7.98%,民航航线增长了1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过了6万公里,目前我们每亿GDP拥有高速公路的里程为86.7公里,高于美国的54.3公里。
铁路规模由5.17万公里增长到8万公里,营业里程增长55%,年均增长1.4%。
同时,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7.7亿吨,其中交通业是0.5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8%,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交通污染还将大幅度提高,因此交通业的挑战在于要加快发展低排放、少污染的运输方式。
机遇在于高速发展中要优化组合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货源总量从24.5亿吨增长到249亿吨,客运量从24.5亿人次增长到239亿人次,在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合作发展与竞争的布局当中,铁路至今仍然承担着全社会36%和32.4%的客户周转量。
中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而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人。
一方面,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无情吞噬石油资源的无底洞,目前汽车用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另一方面,无数辆行驶在大街小巷的汽车也是惊人的活动散热器,它们和空调、冰箱等制冷电器一起不停地吞能吐热,使城市的“体温”不断升高,热岛效应大大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的约束性指标。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相对缺乏,但能源消费已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我国交通能耗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0%,而交通业也是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解决好交通节能问题是缓解能源供给压力的关键。
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手段。
2.4自行车与城市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是通过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减少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目标是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绿色交通方式”是指节能环保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有充分优先权,同时公交车、出租汽车等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优先权。
“绿色交通方式”中与步行交通同样享有充分优先权的是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具有节能、无污染、方便、价廉、路线灵活、出行时间有保证、存放自由、健体强身作用等优点,在注重环保的今天,称之为“绿色交通”;但其存在车速低、出行行程短、浪费土地资源、安全舒适性差等缺点。
在20世纪机动车流量不太大、车道负荷度不大、公交不发达、经济不富裕的条件下,是居民出行的主要工具,但随着机动车流量的剧增,尤其在主干道及快速路上,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已显不足,因此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压减、或取消自行车道,以及采取自行车上人行道共板方式,以侵占自行车与人行的路权来拓宽增加机动车行道,为小汽车发展创造出行条件,这是用牺牲“绿色交通”为代价,而换来的是高耗能、强污染的不良后果,这是十分错误的。
自行车交通作为个人出行交通的有效补充将长期存在,必须恢复、保持其合法的路权。
据资料介绍(见下表),自行车、步行交通是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
各种交通方式单位能耗表
交通方式
自行车
步行
公共汽车
小汽车
单位能耗
btu/人公里
97
500
1090
4250
千卡/人公里
15.2
78.3
170.7
665.5
从上表可见小汽车的单位能耗是公共汽车的3.5-4倍,是自行车的42-43倍。
从国内资料介绍,如按运送同数量乘客,每年载客100人计,公交比小汽车节油80%,百公里节省370元;以小汽车百公里人均能耗为1计,公共汽车为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
1、在当今世界提倡“节能降耗”,为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环境,在人均拥有小汽车比例十分高的欧美发达国家积极采取使小汽车交通向自行车交通转换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
日本汽车饱有量大,轨道交通发达,但注重环保,日本创造兴起一种新的交通模式“以车站为中心的轨道交通和轻便环保的自行车之间方便换乘”,采用自行车共享网络——即轨道站设自行车借用处,提供借用服务,另一种为自行车携带上车;今年初美国各地举办“骑自行车上班周”;法国巴黎市政府引进一项“自行车城市”计划,在市内修建自行车租赁站,为市民提供几乎免费的自行车租赁服务;里昂市2005年5月以来投入三千辆租赁自行车己行驶1609万公里,相当减少二氧化碳3千吨,机动车流量下降4%;伦敦、柏林、悉尼、墨尔本等世界大城市也引进自行车租赁;首尔打造自行车之城,免费提供车辆,扩建自行车道,由55公里加到360公里,全市分5个区建45条自行车专用道;意大利是欧盟国家中私车使用率最高的国家,2/3的居民开车上、下班,为减少私车,罗马也推出了“自行车共享”实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提倡自行车交通是国际大城市交通的潮流。
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中都明确提倡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具有行驶灵活,几乎不受道路拥堵的影响,准时性高,存车方便省地等特征,在道路拥堵的城市,对于短距离出行来说,没有一种交通方式比自行车交通更快,更准时;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有利于身体健康;骑自行车沿途购物非常方便;另外,作为公共交通的末端交通工具(骑自行车转乘公共交通),自行车还可以弥补公共交通线路密度不足的缺陷,并向公共交通提供客源。
自行车的特点决定了自行车公共交通的优势,自行车作为一种不消耗能源、无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是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应当在城市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自行车交通作为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交通方式,应该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提倡自行车交通方式,为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和安全的环境,使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5.1有利于推进无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无锡市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江苏省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无锡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加快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展太湖治理、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生态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有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两型社会”建设呼唤更便捷的交通方式,也需要更节能、更环保的交通方式。
自行车公共交通是对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完善、是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方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包含有自行车公共交通的无锡市交通新网络,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助推“两型社会”建设。
绿色交通是以人为本的交通方式,考虑人的可及性,更甚于车辆的移动性。
其目的是让人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即可满足其基本需要。
自行车公共交通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
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交通效率。
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
2.5.2有利于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满足人们方便、快捷的出行要求
一座城市的地铁、公交汽车再发达完善,都不能解决末端交通问题。
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公共交通资源无法弥补大部分人出行目的地与现有公交网末端间的距离。
已经成为常态的交通堵塞,更是大大的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效率,而公交自行车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作为城市内中短距离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推广公共自行车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最佳途径。
依托公交站点和城铁站点,不仅能有效的帮助人们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还能分流密集的人流,对交通拥堵节点起到良好的疏导作用,促进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良好运转,也是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
2.5.3推广绿色交通,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2014年,无锡市累计投资73亿元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轨道交通开通后营运情况,综合开展客运、出租、微循环公交等发展研究,确保满足市民出行,年内新增公交车辆150辆,优化调整线路15条。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10%-20%,有效缓解了部分交通压力。
然而私家车更快速度的增长却使道路拥堵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2014年末无锡市全社会拥有车辆152.29万辆,比上年增长4.9%。
其中汽车126.62万辆,比上年增长11.2%。
私人汽车拥有量突破百万,年末达到102.46万辆,比上年增长16.0%。
有限的城市资源不能无限的为迅猛增加的机动车提供快捷的道路交通,改善道路状况的同时,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通过提供完善、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转变人们的交通观念更是迫在眉睫。
在中短距离的城市交通中,自行车不仅方便快捷,更是一种健康环保的交通方式。
推广自行车公共交通,既是对城市公交系统不足之处的有效补充,也是改善城市环境,降低汽车污染的有效途径;既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也能提供一种环保、健康、休闲的出行方式,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绿色交通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第三章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状况
3.1自行车的角色发展
在人们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自行车似乎一直都处于比较尴尬和边缘的地位。
说它尴尬,是因为自行车作为步行和汽车中间的过渡方式,没有绝对的市场:
远距离可有公交、出租或自驾车,近距离可有自己的腿,而自行车可长可短,可有可无;说它边缘,是因为在城市交通方式中,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出行方式的角色最弱,在许多情况下,自行车承载的是一种乐趣和情调,在许多人的意识中,自行车代表着童年的玩耍和闲暇的娱乐。
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自行车给绝大多数不富裕的中国人的出行带来了许多方便。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日益深入,自行车作为纯粹出行方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在大城市)我们再也看不到红绿灯前等满了自行车,待绿灯亮起一齐“发动”的场景。
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公交车的拥堵和争鸣,成群的行人在斑马线前焦躁地驻足或急切地抢道。
如果说,居民选择购买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是城市发展落后的表现,那么,自行车公共交通就是城市迈向发达的开始。
在自行车对自己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以出租模式出现的自行车公共交通逐渐开辟出新市场;与之相应的是,个人购买自行车的市场日渐萎缩,受众也逐渐缩小。
毕竟,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经济、节省、低收入相联系的。
当人们的收入变得越来越多,公共交通建设得越来越完备,自行车自然要推出与汽车的竞争,转向新的战场。
对自行车来讲,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城市化需要构建了发达完备的公共交通体系,公交车、出租车,数量已经饱和,网络线路四通八达,更要命的是,在费用上它们从低到高都有覆盖,使得自行车原先的主要优势(方便、费用低)在比较中被抹平,而劣势(费力、暴露于烈日或寒风中)此时显现。
可见,城市化给自行车带来了危机,对某些城市来讲,是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自行车带来了机遇和新生。
自行车作为个人出行方式已经失去市场,而出租模式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在人们享受城市化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时,一些问题也在悄然出现:
城市面积疯狂扩张,郊区离城区越来越远,轨道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有所缓解,但仍无法达到公交车的便民水平;城市道路拓宽空间有限,而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汽车上路,公交车不能无限发展,私家车却一直增多,结果就是交通拥堵成为大中城市的名片;城市里每天都有数以十万计的汽车在马路上奔跑,排放的废气在城市上空集结,使得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得不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