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526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docx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湘教版)

第2章三角形

2.1三角形

第1课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边关系

1.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42~44,完成下列各题.

(一)知识探究

1.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作底角.

4.不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5.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6.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a+b>c,b+c>a,c+a>b三个不等式同时成立.

(二)自学反馈

1.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

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DEC、△BEC、△ABC、△DBC.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3,4,8;(不能)

(2)2,5,6;(能)

(3)5,6,10;(能)

(4)5,6,11.(不能)

用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的线段比较,若和大,能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如图,D是△ABC的边AC上一点,AD=BD,试判断AC与BC的大小.

解:

在△BDC中,有BD+DC>BC(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又因为AD=BD,

则BD+DC=AD+DC=AC,

所以AC>BC.

活动2跟踪训练

1.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B)

A.10cm的木棒B.20cm的木棒

C.50cm的木棒D.60cm的木棒

2.看图填空,如图:

(1)如图中共有4个三角形,它们是△ABC、△EBG、△AEF、△CGF;

(2)△BGE的三个顶点分别是B、G、E,三条边分别是BE、EG、BE,三个角分别是∠B、∠BEG、∠BGE;

(3)△AEF中,顶点A所对的边是EF;边AF所对的顶点是E;

(4)∠ACB是△ACB的内角,∠ACB的对边是AB.

3.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

解:

(1)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腰长为2x厘米.则x+2x+2x=18.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

(2)①当4厘米长为底边,设腰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7.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

②当4厘米长为腰长,设底边长为x厘米,可得4×2+x=18.解得x=10.

因为4+4即可围成等腰三角形,且三边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和4厘米.

活动3课堂小结

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的对、角、顶点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分类:

按边和角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第2课时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

1.能找到一个三角形的高,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含义,了解三角形的重心.(重点)

2.能应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解决相关的问题.(难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44~45,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2.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我们把这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作三角形的重心.

(二)自学反馈

1.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A)

2.如图所示,D、E分别是△ABC的边AC、BC的中点,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在△CDE中,∠C的对边是DE

B.BD是△ABC的中线

C.AD=DC,BE=EC

D.DE是△ABC的中线

3.如图所示,在△ABC中,D,E,F是BC边上的三点,且∠1=∠2=∠3=∠4,AE是哪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D)

A.△ABE

B.△ADF

C.△ABC

D.△ABC,△ADF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如图,AD是△ABC的中线,AE是△ABC的高.

(1)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

请分别列举出来.

(2)其中哪些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解:

(1)图中有6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D,△ADE,△AEC,△ABE,△ADC,△ABC.

(2)因为AD是△ABC的中线,

所以BD=DC.

因为AE是△ABC的高,也是△ABD和△ADC的高,

又S△ABD=12BD•AE,S△ADC=12DC•AE,

所以S△ABD=S△ADC.

活动2跟踪训练

1.一定能将三角形面积平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三角形的(B)

A.高线B.中线

C.角平分线D.不确定

2.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把△ABC沿直线AC翻折180°,使点B落在点B′的位置,则线段AC(D)

A.是边BB′上的中线

B.是边BB′上的高

C.是∠BAB′的角平分线

D.以上都对

3.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是BC、AD的中点,S△ABC=4cm2,则S△ABE的面积是1cm2.

活动3课堂小结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高、角平分线、中线.

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应用此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三角形的分类,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

3.会找一个三角形的外角,能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重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46~48,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作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二)自学反馈

1.△ABC中,若∠A+∠B=∠C,则△ABC是(B)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在△ABC中,∠A=80°,∠B=∠C,则∠C=50°.

3.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解:

75°,125°.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在△ABC中,∠A的度数是∠B的度数的3倍,∠C比∠B大15°,求∠A,∠B,∠C的度数.

解:

设∠B为x°,则∠A为(3x)°,∠C为(x+15)°,从而有3x+x+(x+15)=180.

解得x=33.

所以3x=99,x+15=48.

答:

∠A,∠B,∠C的度数分别为99°,33°,48°.

活动2跟踪训练

1.在△ABC中,∠A∶∠B∶∠C=3∶4∶5,则∠C的度数为(C)

A.45°B.60°C.75°D.90°

2.如图,AC∥ED,∠C=26°,∠CBE=37°,则∠BED的度数是(A)

A.63°B.83°C.73°D.53°

3.如图,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B=30°,∠DAE=50°,则∠D的度数为20°,∠ACD的度数为110°.

活动3课堂小结

2.2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1.知道“定义”和“命题”,能判断给出的语句哪些是命题.

2.能把简单的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找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重点)

3.知道什么是“原命题”、“逆命题”和“互逆命题”,能写出已知命题的逆命题.(重难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50~52,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对一个概念的含义加以描述说明或作出明确规定的语句叫作这个概念的定义.

2.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陈述句)叫作命题.

3.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就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就是结论.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叫作逆命题.只要将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可得到它的逆命题,所以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二)自学反馈

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D)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2.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负数都小于零;

(2)当a>0时,|a|=a;

(3)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解:

(1)

(2)(3)都是命题.

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解:

如果这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

解:

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

哪些不是?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吗?

(4)鸟是动物;(5)若x-5=0,求x的值.

解:

(2)(4)是命题;

(1)(3)(5)不是命题.

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解:

条件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同位角相等”.

可以改写成“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逆命题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

条件是“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

可以改写成“如果有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逆命题是:

两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会垂直于同一直线.

(3)对顶角相等.

解:

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两个角相等”.

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逆命题是: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活动2跟踪训练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B)

A.连接A、B两点B.锐角小于钝角

C.作平行线D.取线段AB的中点M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

(1)能被2整除的数必能被4整除;

解:

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4整除.

(2)异号两数相加得零.

解:

如果两个数异号,那么这两个数相加的和为零.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解:

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若a=0,则ab=0.

解:

若ab=0,则a=0.

活动3课堂小结

第2课时真命题、假命题与定理

1.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且知道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要证明;要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反例.(重点)

2.知道基本事实、定理和逆定理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知道公理与定理的区别,认识公理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依据.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53~55,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正确的命题叫作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2.如何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这个过程叫作证明.如何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这种方法叫作举反例.

3.由某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作这个定理的推论.

4.逆定理是一个定理的逆命题能被证明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的.

基本事实和定理的相同点:

都是真命题;不同点:

基本事实是不需要证明的,而定理是需要经过证明.

(二)自学反馈

1.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解:

真命题.

(2)如果a>b,那么a2>b2.

解:

假命题,例如,a=1,b=-2,则a>b,而a2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定理和公理都是真命题;(√)

(2)定理是命题,命题未必是定理;(√)

(3)公理是真命题,真命题是公理;()

(4)“对顶角相等”与“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互逆定理.()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有下面命题: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钝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互补;③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直角;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其中,真命题有(B)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举出反例.

①大于锐角的角是钝角;

②如果一个实数有算术平方根,那么它的算术平方根是整数;

③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解:

①②③假命题.

①的反例:

90°的角大于锐角,但不是钝角.

②的反例:

5有算术平方根,但算术平方根不是整数.

③的反例:

如果AC=BC,而点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点C就不是AB的中点.

活动2跟踪训练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D)

A.相等的角是直角

B.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

D.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写出你熟悉的一个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

若不是请举出反例.

(1)只有锐角才有余角;

解:

真命题.

(2)若x2=4,则x=2;

解:

假命题,如x=-2.

(3)a2+1≥1;

解:

真命题.

(4)若|a|=-a,则a解:

假命题,如a=0.

活动3课堂小结

第3课时命题的证明

1.知道证明的含义及步骤,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证明.

2.会证明文字类证明题.

3.能利用反证法进行简单的证明.(重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55~57,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数学上证明一个命题时,常常从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一步步推理,最后证实这个命题的结论成立,这是证明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在证明一个命题时,将条件作为“已知”,结论作为“求证”.

2.文字证明题的基本步骤:

第1步: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第2步:

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3步:

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写出证明的过程.

3.先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利用命题的条件或有关的结论,通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即所证明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基本思路归结为“否定结论,导出矛盾,肯定结论”.

(二)自学反馈

1.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解:

已知:

如图所示的△ABC.

求证:

∠A+∠B+∠C=180°.

证明:

过点C作CD∥AB,点E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如图.

∵CD∥AB,

∴∠1=∠A,∠2=∠B.

∵∠C+∠1+∠2=180°,

∴∠A+∠B+∠C=180°.

2.用反证法证明下题.

已知:

在Rt△ABC中,∠C=90°.求证:

∠A+∠B=90°.

证明:

假设∠A+∠B≠90°,所以∠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正确.因此,在Rt△ABC中,∠C=90°,则∠A+∠B=90°.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已知:

如图,在△ABC中,∠B=∠C,点D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射线AE平分∠DAC.

求证:

AE∥BC.

证明:

因为∠DAC=∠B+∠C,∠B=∠C,

所以∠DAC=2∠B.

又因为AE平分∠DAC.

所以∠DAC=2∠DAE.

所以∠DAE=∠B.

所以AE∥BC.

例2已知:

∠A,∠B,∠C是△ABC的内角.

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证明:

假设∠A,∠B,∠C中没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即∠A则∠A+∠B+∠C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因此,∠A,∠B,∠C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活动2跟踪训练

1.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

∠P=90°.

证明:

∵AB∥CD,

∴∠BEF+∠DFE=180°.

又∵∠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PEF=12∠BEF,∠PFE=12∠DFE.

∴∠PEF+∠PFE=12(∠BEF+∠DFE)=90°.

∵∠PEF+∠PFE+∠P=180°,

∴∠P=90°.

2.用反证法证明: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解:

已知:

如图,∠1是△ABC的一个外角,

求证:

∠1=∠A+∠B,

证明:

假设∠1≠∠A+∠B,

在△ABC中,∠A+∠B+∠2=180°,

∴∠A+∠B=180°-∠2,

∵∠1+∠2=180°,

∴∠1=180°-∠2,

∴∠1=∠A+∠B,

与假设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成立,即∠1=∠A+∠B.

活动3课堂小结

2.3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能用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导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重难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61~63,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4.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且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二)自学反馈

1.在△ABC中,若AC=AB,则∠B=∠C.

2.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AD⊥BC,

∴∠1=∠2,BD=CD;

(2)∵AD是中线,

∴AD⊥BC,∠1=∠2;

(3)∵AD是角平分线,

∴AD⊥BC,BD=CD.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边BC上,且AD=AE.

求证:

BD=CE.

证明:

作AF⊥BC,垂足为点F,则AF是等腰三角形ABC和等腰三角形ADE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上的中线.

∴BF=CF,DF=EF.

∴BF-DF=CF-EF,

即BD=CE.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证.

活动2跟踪训练

1.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B)

A.80°B.50°C.40°D.20°

2.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则∠1+∠2=(C)

A.60°B.90°C.120°D.180°

3.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一点,∠BAD=80°,AB=AD=DC,则∠C的度数为25°.

活动3课堂小结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能感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复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会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重点)

2.能运用判定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63~65,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观察思考,并在箭头上填上相应的条件.

(二)自学反馈

1.在△ABC中,∠A=80°,∠B=50°,那么△ABC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要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需要证这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内角相等即可.

2.如图,兴趣小组在一次测量池塘宽度AB的实践活动中测得∠APB=60°,AP=BP=200m,他们便得出了结论:

池塘宽度AB的长为200m.他们的结论对吗?

请说明理由.

解:

他们的结论对.因为AP=BP,

所以△ABP是等腰三角形.

又∠APB=60°,

所以△ABP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AP=200m.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BC.求证:

△ADE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

因为AB=AC,

所以∠B=∠C.

又因为DE∥BC,

所以∠ADE=∠B,∠AED=∠C.

所以∠ADE=∠AED.

所以△ADE为等腰三角形.

例2已知: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A,CA的延长线上,且AD=AE.

求证:

△ADE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BAC=∠B=∠C=60°.

所以∠EAD=∠BAC=60°.

又因为AD=AE,

所以△ADE为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2跟踪训练

1.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且满足(a-b)2+|b-c|=0,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B)

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

2.下列命题:

①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一边上的高也是这边上的中线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①④(只填序号).

3.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1=∠2=∠3,试判断△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

△DEF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

∵△ABC为等边三角形,

∴∠A=∠B=∠C=60°.

∵∠FDB=∠FDE+∠1=∠A+∠2,∠1=∠2,

∴∠FDE=∠A=60°.

同理:

∠DEF=60°,∠DFE=60°.

∴∠FDE=∠DEF=∠DFE=60°,

∴△DEF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3课堂小结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1.通过作图,探究、总结、归纳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识记并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重点)

2.会运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68~69,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探究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二)自学反馈

1.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点,如果EC=7cm,那么ED=7cm,如果∠ECD=60°,那么∠EDC=60°.

2.如图所示,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D)

A.ED=CDB.∠DAC=∠B

C.∠C>2∠BD.∠B+∠ADE=90°

3.如图,已知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且BD=3cm,△ABC的周长为20cm,则AC的长为7cm.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已知:

如图,在△ABC中,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连接OA,OB,OC.求证:

点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因为点O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OA=OB.

同理:

OB=OC.

∴OA=OC.

所以点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2跟踪训练

1.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的长度为(B)

A.6B.5C.4D.3

2.在锐角△ABC内一点P满足PA=PB=PC,则点P是△ABC的(D)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高的交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