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docx
《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
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为学生日后发展打基础
袁瑢
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
一个小学生有了独立识字能力,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有了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可能。
为了探索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途径,早在1961年我就进行了识字教学改革的试验,并且从识字教学的规律上总结了经验。
我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一文中指出:
识字教学既要重视汉字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两者要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从汉字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一年级的识字应该适当集中,方法多样,使学生掌握规律,反复练习;一年级语文教学既要把握识字这项重要任务,还要注意到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进行思想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字词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
1979年,我又发表《提高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体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当时,我把识字教学的经验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识字能力;第二句话是,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既可提高识字质量,同时又培养了阅读、说话能力;第三句话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
小学生入学前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口语词汇,会说,会用,就是不认识字形。
而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不直接表音,学生看到汉字不知道怎样读,怎样写,因此,音和形的问题就成为小学生开始识字时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从汉字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让学生掌握两套识字工具:
一套是帮助掌握字音的工具──汉语拼音,另一套是帮助掌握字形的工具──汉字的笔画、笔顺规则、一部分独体字和偏旁部首。
如果学生切实掌握了这两套工具,就能自觉地按汉字本身的规律来学习汉字,就能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化难为易,提高自学能力,加快识字速度。
1961年,我进行识字教学改革的试验时,首先集中精力教好汉语拼音。
我分阶段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
先用三周半的时间教学生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的音节和基本学会拼音;三周半以后,让学生运用汉语拼音学习汉字的笔画名称、偏旁名称和独体字以至合体字,逐步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套音节小卡片,天天拿出来拼读一部分。
日积月累的拼读练习,使学生渐渐地达到一见音节,无需拼读就可以直呼音节的程度。
到第一学期期末,我明确地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全部声母和韵母,见了注音生字能直呼音节读准字音;只有那些上海学生不易念准的字音,如,早、树、盆、净等涉及到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的字,才允许他们通过拼读音节把音念准。
学期结束时,用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80%以上的学生1分钟能读80—100个音节;全班学生能用7分钟听写35个音节。
这些音节包括了各种拼写规则。
全对的12人,错1—3个音节的14人,错4—6个的7人,错7—10个的7人,错11—15个的3人,错16—20个的两个人。
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刚入学的孩子们要在三周半的时间里记住符号的形体和正确发音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使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可经常运用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音等视听教具,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我采用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特点是:
读、写、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不论教学声母、韵母、或是音节,我总是教了发音之后,接着就教学生写。
读读写写,把认读和书写结合起来,就能使拼音字母的音和形统一起来留在学生记忆里,提高识记的准确率,提高发音的正确率。
我十分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环境布置。
我把一张张带彩图的汉语拼音音节卡片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天天跟音节见面,看看读读。
“知识角”里展出的金鱼、蚯蚓、石榴、火箭模型等,也都一一贴上带汉语拼音的物品名称标签,让学生看看实物,读读拼音,既不增加作业负担,又使他们学得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我还精心制作了一张“日课表”,在开学后的第四周挂在黑板的左侧尽头,由当天的值日生在放学时换上次日、月、星期、上课的科目和值日生名单。
“日课表”用半尺宽、两尺长的黑色书面纸作底板,上面用白颜色写汉语拼音及正楷汉字,没有字的地方开插口,以便换插活动卡片(见图)。
这时,学生还不识汉字,但是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汉语拼音,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够把所需的活动卡片找出来,换插到日课表上去。
活动卡片上的许多汉字,尤其是值日生姓名中的那些汉字,在课本上出现得很晚,如果按常规进行教学,不知要推后多少时日。
现在轮换着搬到日课表上提前出现,学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本来只知道学科名称和同学名字的读音,却不知道字的样子,现在可以对照卡片上的注音认读汉字,并学着写出来了。
这些汉字的音、形都无需老师一个个地去教,他们能主动地学会。
这就扩大了识字量,而拼读音节的能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室外面的黑板上、学习园地里,我还结合思想教育内容,定期为孩子们出黑板报,刊登配图的儿歌,表扬好人好事……凡是有汉字的部分,又一律加注拼音,不仅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了解字义,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拼读音节的练习机会,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读读、写写、看看,拼音能力自然提高得很快。
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套工具,就能独立地自学汉字的字音了。
那么,自学汉字字形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我结束了汉语拼音的集中教学以后,便开始教学生掌握识字的第二套工具,即识记汉字字形的工具──笔画、笔顺规则,几十个独体字和一部分偏旁部首。
培养学生自学汉字字形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工具作用,要在提高学生拼音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汉字字形的工具。
例如,教笔画“丿”(撇),我先出示笔画卡片(见图),然后要学生自己读音节说出“丿”的名称来。
撇piě
这样读读记记,印象特别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偏旁的例子:
“现在我们要学习生字了。
为了帮助同学们识字,我们先来学习几个偏旁。
”我顺手拿出来一张卡片(见图宝bǎo盖ɡài头tóu),
“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
“bǎoɡàitóu。
”学生认真地拼读音节。
“对。
跟我读,宝盖头。
”我领读偏旁名称。
学生齐读:
“宝盖头。
”
……
我又出示一张写着绞丝旁的偏旁卡片,问:
“它叫什么名字?
”
“绞jiǎo丝sī旁pánɡ。
”学生拼读音节后回答。
“跟我读,绞丝旁。
”
学生齐读:
“绞丝旁。
”
经过宝盖头和绞丝旁的教学引导,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了,当学习第三个偏旁“禾”的时候,学生一看到卡片,不等老师提问就主动拼出“禾”的名称了。
这样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而且让学生学会运用汉语拼音来掌握识记字形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拼音能力,有利于培养识字的自学能力。
仅仅认识笔画、偏旁的名称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能够记牢名称和正确书写。
可是笔画、偏旁都是些枯燥的形体符号,孩子们学起来很乏味,也不易记忆。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常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他们通过形象思维来识记抽象的符号。
例如,教学认识宝盖头时,我问学生:
“盖头盖头,你们看,它像什么东西的盖头啊?
”边问边用手指一宝盖头上面的一点。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
有的说,它像锅盖,有的说,它像茶杯盖头。
有的说,它像瓶子盖头。
我又用手指指宝盖头上面的一点,追问道,“像瓶子盖头吗?
”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像,瓶子盖上面没有这一点。
这一讨论,把“宀”形象化了,学生对上面这一点记得特别牢。
以后再教秃宝盖,就更容易了。
又如教绞丝旁,我先拿出一束丝给学生看,然后一边用手绞丝,一边问学生:
“你们看,这跟‘纟’有点像吗?
”学生把“纟”跟老师手里的一束绞丝的形象联系起来一对照,都兴奋地说:
“像,很像。
”他们就非常有兴趣地把绞丝旁的名称和写法记住了。
有许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字形有所变化。
我教学时,常常把偏旁和移作偏旁的独体字一起板书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作形象的比较。
例如,教“方字旁”时,我连同“方”字一起板书,并提问道:
“看看‘方’字和‘方字旁’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道,“方”字是胖胖的,“方字旁”是瘦瘦的,因为它旁边还要留出地方写另一个部分,所以是瘦瘦的。
由于注意直观形象地分析字形,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班上的学生喜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字形,几十个小脑袋常常会想出许多形象化的记忆字形的好方法。
我进行字形教学的顺序是这样的:
先教笔画,独体字和笔顺规则,再教偏旁部首,合体字。
在教独体字前,我先用四节课时间教完20种笔画。
第一节教6种最基本的笔画:
点、横、竖、撇、捺、提;第二节教6种钩的笔形:
竖钩、弯钩、斜钩、竖弯钩、横钩、竖提;第三节教4种折的笔形:
横折、竖折、撇折、横撇;第四节教4种比较复杂的笔画:
横折钩、横折弯钩、横折折钩、竖折折钩。
在这四节课中,要求学生认识各个笔画的名称、形状,并且使他们掌握基本写法,如横要平,竖要直,撇要由粗到细,捺要由细到粗最后提空,点要先实后圆。
教完笔画名称后,再教一批独体字(150个左右)。
教独体字时,我细致地指导每一个字的笔顺,使学生逐步掌握笔顺规律。
开始,每天识10个字左右,认识了就写,以后逐渐加多一点,平均每天识14个字左右。
学生识了这些字,正确地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对防止写错别字是很起作用的。
独体字教完以后,再从独体字引出常用的51个偏旁部首。
我把51个偏旁部首分成四种类型:
(1)跟独体字写法基本一样,只有一两笔笔画稍有不同的,如,木、禾、礻、衤、、土、王、孑、火、女、爫、皿、卩、口、牜、页、佳、、日、月、目、马、鸟、虫、欠、广、穴等27个。
(2)与独体字相比写法变化较大的,如,冫、氵、讠、亻、彳、扌、钅、、纟、刂、忄、犭、攵等13个。
(3)取某一个字的一部分的,如,宀、冖、艹、疒、虍、廴、辶等7个。
(4)独体字中没有的,如,卩、阝(左耳旁)、阝(右耳旁)、灬等4个。
最后,利用偏旁部首教合体字。
按照上述字形教学的顺序适当集中教学内容有两点好处。
第一,适当集中教学,要求明确,任务集中。
在每节课里学几个笔画,或学几个独体字,或学几个偏旁部首,或学几个合体字,让学生读读写写,容易学会,容易学好。
第二,学好前面的知识,为学后面的知识作了准备,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巩固了前面学的知识,充分发挥识字工具的作用。
例如,学好笔画,就为分析独体字的结构和书写独体字作了准备。
学生学过“横”、“横折”、“竖折折钩”三个笔画以后,再学独体字“马”、“弓”就不会有困难了。
教学时,只要分析一下“马、弓”的笔画组成,学生就能够掌握它们的形体特征,学会书写。
学了独体字,又为学偏旁部首作了准备,如“衤”字旁就是从独体字“衣”演变而来的,“木”字旁就是从独体字“木”演变而来的。
掌握了一批独体字,就能把字的结构分析得清清楚楚。
“解”字的左边是个“角”字,右上角是个“刀”字,右下角是“牛”字。
“角,刀,牛”这三个独体字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以只要记住“解”的结构就可一气写成,不但不会写错,而且还能注意到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这样,新旧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
学生掌握了识字的两套工具以后,识字速度大大地加快了,随着识字量的扩大,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些学生就经常把字读错、写错、用错。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前摄抑制”(指刚刚熟记的材料与当前所要识记的材料相似,容易引起混淆,而使后者的识记效果受到消极影响。
这是过去的神经过程痕迹抑制当前的神经过程的结果)和“倒摄抑制”(指刚刚熟记一种材料后,立刻又去识记同它相似的另一种材料或做较难的作业时,使前一种材料的熟记效果受到消极影响。
这是后起的神经过程抑制其先前发生的神经过程痕迹的结果)。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不少教师让学生把错别字改正后再抄写十遍、二十遍,以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
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我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没有让学生去抄写十遍八遍。
我认为防患于未然,才是事半而功倍的做法。
至于如何防范,我想,把识字方法教给学生,就能防患于未然。
学习要有工具,就像建筑工人造房要有吊车、搅拌机一样;但是,有了工具而不掌握使用的方法,工具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把运用识字工具的独立识字方法教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我把独立识字方法概括为“音、形、义结合识记法”和“归类分析比较法”两种。
“音、形、义”结合识记法,是指认识一个汉字,必须从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字的含义三个方面入手,三者缺一不可。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
遇到生字先拼读音节,读准字音;再分析字形,想办法记住这个字是怎样写的;还要想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例如,“慌”是学生经常会写错的一个字。
教学时,我十分细致地引导学生把“慌”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
我先出示一张带汉语拼音的生字卡片“慌huānɡ。
”小朋友们一下子都举起手争着要认读。
“慌huānɡ,不慌不忙的‘慌’。
”一个小朋友读了字音,还解释了字义。
“‘慌’,我想办法记住它。
慌和不慌,都是心理活动。
‘荒’是它的读音。
”又一个小朋友补充说。
这个小朋友根据汉字的形声构字规律来识记“慌”字,是很值得称赞的。
她说的“慌和不慌,都是心理活动”,实际是把“慌”字的形旁(忄)和它所表示的意义联系起来了;她说的“荒就是它的读音”,实际上就是把它的声旁(荒)和它表示的读音联系起来了。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用教鞭指着“慌”字说:
“对,这个字是表现心理活动的,所以是竖心旁。
”我又把教鞭指到“慌”字的右半部分,接着说:
“这边是表示它的读音huānɡ。
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稍一点拨,小朋友更活跃了:
“右边草字头下面是点、横、竖折,不能再多加上一点了。
”
“‘荒’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忘记’的‘忘’的一半,不能加一点。
”
最后,我在指导写字时说:
“对,要特别注意不能加一点,还要注意什么呢?
还要注意先写竖心旁,然后再写草字头。
草字头要跟竖心旁写得一般高。
”
这个识字过程,充分体现了音、形、义结合识记法的特点。
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两套识字工具和“音、形、义识记法”,就能把各个字的音、形、义弄得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不读错字,不写错字,防患于未然。
当然,注意音、形、义结合,并不等于在三个方面要平均用力。
一般地说,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开头编排的生字,它们的字音,字义大都比较容易掌握,有不少字是学生在入学前的日常生活已经熟知了的,如,日、月、水、火、爸爸、妈妈、读书、写字,只要在这字上注上拼音字母,学生就能把汉字的口语中的常用词汇联系起来,从而了解它们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识字教学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析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
但是,儿童对字形的掌握是和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重视发挥两套识字工具的作用,同时教给学生音、形、义结合识字方法,学生才可能正确地运用汉字本身的规律识字,才可能正确而牢固地掌握每一个学过的汉字。
“归类分析比较法”,是指学生识了一批字以后,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归类分析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正确的再认识依靠良好的识记。
所谓良好的识记,是指能够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经验。
因此,教会学生用归类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识字,可以防止他们在识字过程中产生混淆、遗忘现象。
我教学生识字,每到一定阶段,总要进行一次集中复习。
例如,由常用字“空”组成的词语在语文第二册课本中,前后出现过多次,有“天空”、“空中”、“空气”、“空着手”、“一有空”等。
我在集中复习时,让学生弄清每个词语中“空”字的读音和它们的不同意义。
除了“一有空”的“空”字读kònɡ之外,其余的几个“空”字都读kōnɡ;“天空”的“空”,是空间的意思,天空就是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空间,“空中”和“空气”的“空”就是天空的“空”;“空着手”的“空”,是“满”的反义词,表示里面没有东西的意思;“一有空”的“空”,表示闲暇的时间。
经过这样的归类分析比较,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字词的印象。
我经常采用的汉字归类类型有以下几种:
1工、公、弓、功,是从读音上归类;
2父、母、子、女、兄、弟,是从意义上归类;
3辛与幸,假与锻,包与抱、饱、泡,是从形体上归类;
4真假与暑假,饮水与饮马,是从字的多音义上归类;
5吵架、书架、一架飞机、江上架着一座铁桥,是从一词多义上归类。
为了让学生掌握“归类分析比较”的识字方法,我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如教第二册《我是什么》(1979年5月版)一课里的一句话:
“人们想出种种办法,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我先让学生想一想过去学过的“阳光”、“光明”里的“光”字是什么意思,再让他们把课文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里的“光”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比较,很容易地懂得了这个“光”是“只”的意思。
又如第四册《望着远方》(1979年6月版)一课里,有一个生字“饮”组成的新词“饮马”。
我在讲读课文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知道“饮”(yǐn)是喝的意思。
接着启发学生理解课文里“饮马”一词的意思,就是“给马饮(喝)水”,但是“饮马”的“饮”要读作yìn。
等到讲读课文“战士去饮马了,毛主席和小号兵站在堤岸上”一句时,我要学生想一想,这句话里要是不用“饮马”两个字该怎么说;然后再让学生比较“战士去饮马了……”和“战士去给马喝水了……”哪一种讲法好,为什么好。
经过分析比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饮马”含义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丰富。
慢慢地,学生就从实际上掌握了“归类分析比较法”。
他们懂得了区别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的规律,而且都能有条理地把分析比较的结果表达得清清楚楚。
例如,我让学生比较形近字“辛”和“幸”时,有个学生答道:
“这两个字看看有点像,其实有三个区别。
第一,读音不同,前面一个读xīn,后面一个读xìng;第二,形状不同,下半部分的写法一样,都是点、撇、横、横、竖(),但是上半部分不一样,‘辛’是点、横(),‘幸’是横、竖、横(土);第三,它们的意义也不相同,“辛”是辛苦的“辛”,“幸”是幸福的“幸”。
学生回答得多好啊!
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说得正确,说得完整。
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我班上的学生几乎是个个都会的。
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同教给学生掌握识字工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基础。
只有在学生既掌握了识字工具,又学会了识字方法之后,教师才有可能充分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的识字劳动获得知识。
学生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而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字跟识字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写字是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继续,也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识字教学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在这基础上继之以书写,能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所学的字。
实践证明,学生识了字抄写几遍以后进行默写,比不抄写只读几遍就进行默写成绩要好得多。
同时,学生只有将学过的字默写出来,他们才能运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因此写字又是写作的基础。
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写得正确,写得端正。
写得正确,就是把字的每一个笔画按笔顺规则正确地写出来,不添减笔画;写得端正,就是把字写得横平竖直,不歪斜,结构合理,间架适度,大小匀称。
这个写字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把字写得更好一些,速度更快一些。
怎样使学生既写得对又写得好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而明确的学习目的则是学习的间接动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我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对少年儿童来说,兴趣比学习目的更易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写字也是一样。
在写字教学中,适当对学生讲讲写字如何重要的道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
因为要六七岁的儿童端正地坐在凳子上照着汉字一笔一画地临写,会感到枯燥乏味的。
要使学生写得对写得好,必须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一,使学生对字形分析感到有趣,因为写字是在分析字形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在分析字形时,除了一般地分析笔画、结构外,特别注意采用形象直观的办法。
适当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对字形进行形象的分析。
有些象形字,就用图画直观表现。
例如“日”,画个“⊙”。
有些指事字,如“本”,我就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历:
“‘木’字下面加一横,表示草木的根。
”会意字,一般是合体字,结构比较复杂难记。
例如“解”字,由“角”“刀”“牛”三个独体字组成。
一般是这样分析字形:
左边是角,右边上面是刀,下面是牛。
这样讲:
古时候的人,用一只手抓住牛的角,用刀把牛剖开来。
这样讲自然比单纯分析结构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至于形声字,教师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来分析字形,学生一般是不会感到枯燥的。
运用造字规律来分析字形,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要有选择地作通俗的讲解,不能滥用。
学生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又逐步积累了有关字形分析的一些知识和规律以后,就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这种做法学生非常欢迎,思维十分活跃。
他们常常会想出一些有趣而便于记忆的办法来。
例如“安”字,学生说:
“一个女孩子头上戴顶帽子,就是‘安’。
”这个讲法虽然不符合造字规律(“宀”的确切解释应该是室内的意思),但他把“宀”比作帽子,从他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安”的字形用“女孩子头上戴顶帽子”来说明,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因而也有利于学生记住这个字形。
我还常常采用生动形象、儿童感兴趣的方法分析字形。
例如“游”字,学生往往把右边写成“攵”,我就对学生这么讲:
“‘游’的右边不是反文,撇、横、下面是个‘子’字,因为小孩子最喜欢游戏。
”还有“臭”字,学生容易漏写一点,于是我说:
“记住一点,自高自大就‘臭’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一个1966年小学毕业的学生现在回忆起来说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可是学生对当年分析字形的讲法还记得那么清楚。
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教师掌握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我认为,教师或者学生用形象的方法分析字形,不能要求他们都讲得合乎造字规律。
但要注意防止过分牵强附会,或者讲得过于复杂,影响教学效果。
到了二年级,一般就不必逐个分析字形了,只需把生字中结构比较复杂,或笔画较多,或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提出来分析。
例如,第三册《狼和小羊》(1979年1月版)一课中有个“嚷”字,右边笔画多,就先让学生划笔顺,然后教师指出容易写错的部分:
下面有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勾“亅”。
边讲边板书,引起学生注意。
有时就让学生自己来找,哪些字的哪些部位要注意,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例如,《精彩的马戏》(第四册,1979年6月版)共有12个生字,其中6个字的笔画多,结构复杂,当堂让学生抄写。
写字前,教师挂出小黑板,上面的田字格中写着:
演、插、属、碗、圈、兽,要求学生指出哪个字的哪一笔要特别注意,不能写错。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说,“属”字是户字头少一点(“尸”字没有学过),下面不要忘了写一撇;有的说,“兽”字中间有一横,这一横上面不要加两点“丷”,教师肯定他说得对,并补充说,“兽”的下面是张嘴巴,一个“口”字,要注意。
又如“圈”字,学生说,里面不要写成“巷”字。
学生这样讲一讲,就能“防患于未然”,写起来就不会少一笔、多一笔了。
由于采取多种方法分析字形,尤其是发动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字形,学生对正确字形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他们写字时,课堂上分析字形的情景往往会在脑海中重现,因而不会感到写字是件苦事了。
第二,要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写字的成绩。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写字确实是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