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130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阻楼记》)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6题。

姚沉记

黄宗羲①

《淮南子》曰:

“历阳之都,一夕而反为湖。

”以为寓言,今乃信之。

庚午七月二十二夜,大雨,明晨,山水大至,平地骤高二丈。

庐舍大者沉,小者飘流。

人民之在高阜者,见其号呼求救、亦无从措手。

有小舟载十七妇女而过,树上有一女哀哭.扶而下之,舟覆,并十七人亦死。

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灭,未几没矣。

二十八日,水减三四尺。

谣言初三水再至,姚邑当沉。

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

八月初二夜,果大风雨,明日,水长如二十四日,稍缩一二尺。

居民皆发屋瓦,骑危而爨,缚门板为筏,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

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知凡几。

禾稼一空,人号鬼哭.余生长乱离.屯苦②备经,冀以衰暮饰巾③首丘④,不意复见此景象。

《易》曰: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解者以为卦影虚设,岂知山崩则水出皆黄,海溢则水上皆玄,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

有疑无岂无权.顾令孽龙肆毒至此?

年来人心败坏,通都穷谷,黄童白叟,无不以机械⑤为事。

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一气毛感召,天亦不能如之何矣。

人诚有签于此、则风雨露雷,无非教也。

相传东浙之水,余姚为甚;余姚之水,黄竹浦为甚:

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

或曰;“梨洲亦为不吊之人欤?

”或曰:

“梨洲无死法,天或留之。

”余闻之.以为两者皆非也:

以丁玉夫之贤,而死覆舟;以王槐野之文,而死地震。

大化流行,愚贤一例。

余愚者也,余之受溺.不足为异;余之不溺,又何可必,亦曰幸而免耳。

(摘编自《黄宗羲全集,卷十》)

【注释】①黄宗羲:

明术清初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黄竹浦人。

②屯苦:

艰难困苦。

③饰巾:

《仪礼·士丧仪》规定,士死不得戴冠,只能以巾饰之,此处指代死。

④首丘:

典出“孤死首丘”,此处比喻归葬故乡。

⑤机械:

机巧,机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民背发屋瓦,骑危而爨危:

危险

  B.余生长乱离,屯苦备经备:

全部

  C.顾令孽龙肆毒至此顾:

但是

  D.余之受溺,不足为异溺:

淹死

3.下列句于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余姚水灾惨状的一项是(3分)

  ①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

  ②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

  ③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

  ④禾稼一空,人号鬼哭

  ⑤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

  ⑥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东部发大水,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二丈高的洪水,使作者认识到《淮南子》所说的不是杜撰,而是事实。

  B.黄宗羲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经历过艰难困苦,本来只是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到会遭遇水灾。

  C.用“龙战于水,其血玄黄”和人的心智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水,来推算出孽龙肆毒,表现了黄宗羲知识渊博。

  D.生命留存子世,无论愚笨还是贤明,存活的机会都是一样,没有例外,作者认为自己没有死于洪水,只是幸免于难罢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灭,未几没矣。

(3分)

(2)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知凡几。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问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情感。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中“轻”与“细”两字新奇、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民期待着朦胧的爱清,他父亲却说:

“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为他定了一门亲事,觉民匆匆完婚。

觉民也从此断绝了与心上人的爱情之路。

(《家》

B.少女时代的林佩瑶与雷鸣相恋,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林佩瑶在苦等之下没有音讯,嫁给了白己并不喜欢的吴荪甫,婚后的她一直空虚寂寞。

(《子夜》)

C.弗罗洛与甘果瓦商量怎样使爱斯美拉达逃过被绞死的命运。

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美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绞死,是为了报答之前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

(《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虽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的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己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

(《欧也妮·葛朗台》)

E.收到玛丝洛娃减刑的信,涅赫柳朵夫高兴地告诉玛丝洛娃这个消息,虽然感激涅赫柳朵夫,但是玛丝洛娃坚持要和西门松一起走。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

(l)下面这幅对联是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的概述,请写出具体所指的事件。

红楼梦破黛玉焚稿断痴情

  金玉缘尽顽石顿悟入空门

  上联写的情节是:

  下联写的情节是:

(2)河南许州八里桥关帝庙里,有一幅模仿《三国演义》中关羽和曹操口吻的对联,其间暗含着《三国演义》的重要故事情节。

阅读下面这幅对联,按要求问答问题。

亦知吾故主尚存乎?

从今后走遍天涯,且休道万钟千驷

  曾许汝立功乃去耳!

倘他日相逢歧路,定不忘杯酒绨袍

  上联“且休道万钟千驷”暗指的情节是:

  下联“定不忘杯酒绨袍”暗指的情节是:

选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日。

(6分)

  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l)下面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与孟子上述“不屑之教诲”的教学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子口: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战?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B.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C.子口: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D.子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2)孟子所说的“不屑之教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明道

魏饴

  “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的“自然之道”的观点。

他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

所谓明道,也就是要明自然之道。

其二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即孔子极为推崇的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文以明道”,就是要用文章来宣传儒家之道,这也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

刘勰主张文章写作应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内在规律的自然体现,这无疑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给后人以很大启发。

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美学中的“明道”,则是多从明儒家之道的角度来要求的,我们知道,孺学以“文稚”为风貌,以“仁爱”为灵魂,它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良好的仁德精神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

所以,这里说的“明道”就要做具体分析了。

 同时,过去讲“明道”,还往往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

一切优秀的散文不仅有“道”,而且都有正确的“道”,先进的“道”。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

(摘自《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有删改)

10.下列对“道”的表述,与文章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道”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

  B.“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

  C.刘勰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最“外饰”上去的,主张“自然之道”的观点。

  D.“儒家之道”,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推崇的是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11.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

请简述。

(3分)

  1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5题

贾教授听戏

奚同发

  有一天,我意外地看到,我们小区被大家公认最有文化的贾教授,接连几天晚饭后都出现在小区大门前的广场上,陶醉般倾听着一对残疾男女对唱的南方小调。

没有人注意到这时残疾男女是哪一天来的,在那儿已表演了几天。

小区的许多人像我一样,注意到他们,是因为发现贾教授感情起伏地倾听的样儿,我们从来没见过,一向刻板严谨,连微笑都是“意思意思”的职业性的老教授,因为听戏就现了原形。

原来他也有喜形于色的时候,原来他也有难过悲伤的表情,原来他也有忘记身份以掌击腿而大呼“好”字,导致已谢了顶不多的几缕头发也纷乱起来的时候……于是,许多人加入到每晚的听众当中,主要是因为对贾教授的兴趣而产生了时这对男女表演的兴趣。

演唱的男女三十多岁的样子,都没了双腿,男人留存的截肢更长一些。

他们像许多外出谋生的人一样,风尘仆仆,但不同的是,衣着很洁净。

他们的皮肤虽然呈现出那种饱经风霜的古钢色,但男的眉清目秀,女的小巧精致,一看就是典型的南方人.两人都是坐在小推车上,是那种可以被别人推,也可以自己用双手转动手柄前行的专用小车。

他们唱的南方戏曲,我一句也听不明白。

小区里这么多人在听,恐怕能真正听懂的也不多。

于是,大家总会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贾教授。

贾教授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表情凝重得不得了,哪像在轻松地听戏。

比他晚来的这对男女慢慢地摇着小车,男的一边摇自己的车,一边还在小区前那个为了让行车减速的不足三厘米高的橡胶路障前,赶紧腾出另一只手去推女人的小车。

小区的人们后来说起,几乎都是因此而觉察到这个路障的存在。

这时的贾教授还是我们常见的贾教授、不言不语,安静地专注地观看着两个人慢慢地摆正车位,有条不紊地从车后的盒子里拿出一个个演出的乐器,弦乐器是一种说不上来的琴,打击乐器是几个大小不一的鼓。

  转轴定弦调琴之后,鼓点“咚”地一响,男女很快柔声软语地进入对唱。

两人的表情很是丰富,可以看出很是入戏。

这时再侧看贾教授,俨然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或轻咬下唇,或若有所思,甚至有时会随着小曲的拖音而闭目摇头晃脑。

一曲终了,贾教授定然是最先叫好鼓掌,虽然也有一次是人家并没唱完,只是声如游丝的一种过渡,但贾教授的掌声还是带动了全场的掌声。

接下来,贾教授就把自己准备的一元硬币投几枚在演唱者面前的饭盒里。

”丁叮当当很是悦耳,演唱者便点头致谢.不少旁观者也纷纷效仿,立刻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热闹……

  从来没有一次能够耐着性子听完的我,或许已真的患了“倾听”钝化的职业病?

几天后未访一个学术研讨会时,遇到贾教授.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那两人到底唱的是什么。

贾教授说:

“我也听不懂,但曲子很婉转好听。

最主要的是,我可以这样帮他们,而不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施舍的。

他们因为自己的劳动收获而感到欣慰,感到心安。

他们是一对夫妻,结婚时,男的曾答应要带女的周游全国。

可是他们很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致残,丈夫不愿意食言,只好如此完成自己最美好的心愿。

我想拿钱帮助他们,而这种认真倾听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我半天无语……

  那天傍晚,我与报社的摄影记者早早就等待在小区的门前,可是没能等到那对儿残疾男女,贾教授也没出现。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们之所以陶醉般倾听着一对残疾男女对唱的南方小调,主要是因为对贾教授的兴趣而产生了对这对男女表演的兴趣。

B.文中通过“以掌击腿而大呼‘好’字,导致已谢了顶不多的几缕头发也纷乱起来”的细节表现贾教授听懂戏曲之后入迷的情态。

  C.小区里这么多人在听,恐怕能真正听懂的也不多,于是,人家把目光投向贾教授;在小区人的心里,他是“人家公认最有文化”的人。

  D.“贾教授不言不语,安静地专注地观看着两个人慢慢地摆正车位”小说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贾教授对残疾人的尊重。

  E.每一曲演唱结束,贾教授就把自己准备的一元硬币投几枚在演唱者面前的饭盒里,贾教授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残疾人的关爱。

14.文章写贾教授听戏,却多次提到我与小区人听不懂,有何作用?

(4分)

15.本文以“贾教授听戏”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等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一15题.

章太炎:

有学问的革命家

张昭军

  章太炎曾前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但两次都不是为讲学而来。

  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独裁期间。

  1913年8月,章太炎因发表反袁言论,被袁诱至京师,入住共和党本部,即被袁所派巡警监视起来,失去自由。

“幽居”无味,友人劝他“以讲学自娱”。

12月9日,章太炎开始讲学,地点在共和党本部,具体组织者为章太炎在北京的弟子马裕藻、钱玄同、朱希祖等。

 听众中除马裕藻、钱玄同等大学教员外,还有毛子水、顾颉刚、傅斯年等青年学生。

顾颉刚回忆说:

“我从蒙学到大学,一向是把教师瞧不上眼的,所以上了一二百个教师的课,总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慑住我的心神。

听了太炎先生的演讲,觉得他的话既渊博、有系统,又有宗旨和批评,我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的教师,我佩服极了。

  章太炎此次讲学,虽自称是借以自娱,实则从未忘记与袁世凯斗争,当时袁蓄意称帝,下令尊孔祀孔,扶植孔教会。

但章太炎讲学时,拒绝孔教会成员听讲。

同时,他还撰写讲义《反对孔教为国教》,解说孔教与国学的不同,引导青年学子明辨是非。

因此,国学会开讲还没满一个月,他就被表甘凯圈禁起来。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毅然坚持国学研究,除改定《检论》、审定《章氏丛书》等著作外,还与吴承仕合作完成《菿汉微言》一书。

《菿汉微言》由章太炎讲授,吴承仕笔录,于1916年初完成。

该书融汇诸子学、佛学、西学,实际上是一部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

  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期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章太炎因对当局表示不满,其公开活动遭到监视与限制,他只好埋首著述,陆续撰写了《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古文尚书拾遗》等著作。

但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令他义愤填膺。

“一·二八”事变后不久,他不顾安危、辗转北上,想利用与张学良、冯玉祥的私交,“代东南民众呼吁出兵”。

2月2日,章太炎到达北平,请求张学良出兵杭日,“大声疾呼,声震瓦屋”;又拜见吴佩孚,要求他与张学良共同御侮。

之后,他才答应各高校,前去讲学。

章太炎在北平停留约三个月,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作学术演讲。

3月24日,章太炎在燕京大学讲《论今日切要之学》,认为在亡国灭种关头,历史学可以唤起青年的爱国之心,研究历史最为切要。

关于章太炎北平讲学情形,钱穆《师友杂忆》记载:

“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

太炎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询之太炎,台上两人时语,或询台侧侍立者。

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

此一场面亦所少见。

”张中行也有回忆,他说:

“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

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

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

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

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鲁迅称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的学问与革命如剑之双刃,既有所区别,又浑然一体。

他两次在北京讲国学,感人至深的不仅是国学大师的博学,更有革命家的风采。

(摘编自2012年3月12日《北京日报》)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章太炎因发表反袁言论,被衰诱至京师,失去自由。

“幽居”无味.友人劝他“以讲学自娱”,无奈之下,只好开始讲学自娱。

  B.章太炎讲学时,拒绝孔教会成员听讲;为解说孔教与国学的不同,他还撰写讲义,引导青年学子明辨是非,以此反对袁蓄意称帝。

  C.《检论》、《章氏丛书》、《菿汉微言》等著作,实际上是章太炎在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这些书融诸子学、佛学、西学为一体。

  D.“-·二八”事变后不久,章太炎不顶安危,辗转北上,利用个人交情积影响力,呼吁、请求张学良、冯玉祥和吴佩孚等人出兵抗日。

  E.本文借翔实的史料追忆了章太炎前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的经历,表现章太炎的治学风范和革命精神,饱含作者的敬仰之情。

14.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分)

15.本文以“章太炎:

有学问的革命家”为题,有传主事迹概括、结构安排、主题明确多方心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谈淡你的看法。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问答问题。

(3分)

  

  深度不足的演讲家,常用长度来补偿。

对于此类“演讲家”,余光中亦有妙论①:

“有一种人演讲,不但贪长,而且逞响。

愈浅的人愈迷信滔滔的声浪,以为‘口口口口’②(原比喻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形容声音很大)便足以征服世界。

以前不用麦克风,这种人容易声嘶力竭;现在有了机器助阵,等于有了武器,这种人在回声响亮的喧_(xiao)③里,幻觉自己的每句话都是警世的真理了。

  (l)①处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l分)

  答:

  

(2)请根据提示,在②处项写一个四字成语。

(l分)

  答:

口口口口

  (3)请在③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l分)

答:

17.下面是一则通知的正文,请本着“简明”的原则,对正文加以修改。

要求不改变原意。

(3分)

通知

  ①明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高中语文教师的座谈会,②请高中语文教师座谈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③希望准时来出席会议。

xx中学教务处

x年x月x日

  修改: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一本名为《浅薄》的书认为:

“网络是一个叫人草草阅读、浅浅思量、快快走神、泛泛学习的环境,即使因特网能给我们提供便捷通道,使我们轻而易举得到大量信息,但它毕竟在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降低我们的理解力,从而把我们变成肤浅的思想者。

  《布鲁姆伯格商业周刊》的书评表示不同意《浅薄》关于使用因特网的人不能深思的说法,文中写道:

“感谢因特网,现在许多人能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现在有比过去多得多的人在想问题、写东西,仅在中国就有两亿博客”。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

(要求:

表达鲜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70分)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

“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消以“读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l)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1.(6分)(l)虽九死其犹未悔。

(2)俯察品类之盛(3)东船西舫悄无言

(1)望帝春心托杜鹃(5)沙鸥翔集(6)一片神鸦社鼓(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

2.(3分)A(危:

危险的地方,或高的地方)

3.(3分)C(①是水灾未发生前的情况:

③是解释水灾与《周易》所说的卦象相符,未体现惨状:

⑥是解释“智”与五行中的“水”二者之间的关系。

4.(3分)C(C项智属水,是鞭挞当时社会的人心不古。

  5.(6分)

  (l)顺流而下的楼房,灯火还没有熄灭,没有多久就被淹没了。

(意思对、语言通顺l分,“未儿”、“没”各l分)

(2)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

(意思对、语言通顺l分。

“俄顷”、“懈”各l分)

[参考译文]

《淮南子》上说:

“历阳城,一夜之间就(由城)变成湖。

”(起初)我认为是杜撰的话,现在才相信它。

庚午年七月二十三夜,天降大雨,第二天早晨,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二丈高的洪水,大的房屋沉入水中,小的房及在水中漂流,在高处土山的人,看见那些号呼求救的人,也无法出手相救。

有一艘小船载着十七个妇女经过,树上有一个女子正在哀哭,(船上的人)扶她下来,船就翻了,女子和十七个妇女一起也都死了。

顺流而下的楼房,灯火还没有熄灭,没有多久就被淹没了。

二十八日,水减退了三四尺。

有谣言说初三洪水会再来,余姚城应该会沉没水中。

全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庙的神灵。

八月初二夜里,果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

第二天,洪水上涨得像二十四日一样高,(之后又)稍退了一二尺。

当地居民都揭开屋顶的瓦片,站在高处烧火做饭,捆扎门板做筏子,捞取水底下禾头(未成熟的谷物),割下来煮粥。

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

庄稼全都没有了,到处都是号哭声。

我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艰难困苦全都经历过,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到会遇见水灾。

《周易》上说:

“二龙搏斗于野,流血浸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

”解读的人认为这个卦象是虚设的,哪里知道山崩后流出的水都是黄色的,海水溢出后都是青黑色的,青黄夹杂在一起,可见卦象所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

有人疑惑上天难道没有权力(干预),却让邪恶的龙肆意伤害百姓到这个地步?

近年以来人心败坏,无论四通八达的都市还是穷困落后的山村,无论孩子还是老人,所做的都是机巧、机诈的事,五行之中智属于水,人用智既然不正派,水也就肆意横行,在这种邪气的感召下,(发生水灾,)上天也无可奈何了。

人确实要对此鉴戒,风雨露雷等自然灾害,无非是用来教训(人们)。

相传浙江东部的大水,余姚最严重;余姚的大水,黄竹浦最严重:

姜、黄二姓的人,没有残存者了。

有人说:

“黄宗羲是不为天所哀悯、庇佑的人吗?

”也有人说:

“黄宗羲没有死的道理,上天或许要留下他。

”我听说了这些话,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对:

凭着丁玉夫之贤德,却死于翻船;凭着王槐野之文才,却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